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穌的降臨還是耶穌的臨在——哪一樣?
    守望台1996年 | 8月15日
    • 耶穌的降臨還是耶穌的臨在——哪一樣?

      「你的臨在和事物制度的末期,會有什麼標徵呢?」——馬太福音24:3。

      1.耶穌從事服事職務期間怎樣運用問題?

      耶穌很會用問題激發聽眾思考,甚至啟發人接受新的觀點。(馬可福音12:35-37;路加福音6:9;9:20;20:3,4)我們慶幸的是,耶穌也解答問題。他的答案顯明真理,使我們不致對某些事情一無所知,摸不著頭腦。——馬可福音7:17-23;9:11-13;10:10-12;12:18-27。

      2.我們現在應該留意什麼問題?

      2 在馬太福音24:3,耶穌解答了一個至為重要的問題。當時,耶穌在世已經餘日無多,他剛剛提出警告,耶路撒冷的殿宇將要被摧毀,猶太事物制度快要結束。馬太福音的記載接著說:「耶穌坐在橄欖山上,門徒私下來見他,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會有這些事呢?你的臨在[其他譯本翻做「降臨」、「來臨」]和事物制度的末期,會有什麼標徵呢?』」——馬太福音24:3。

      3,4.對於馬太福音24:3的一個重要語詞,有些聖經譯本在譯法上有什麼顯著分別?

      3 千百萬聖經讀者都想過:為什麼門徒提出這個問題呢?耶穌的答案應該對我有什麼影響呢?耶穌回答的時候說過,樹木長出葉子顯示夏天「近了」。(馬太福音24:32,33)於是不少教會主張說,使徒問的是耶穌「降臨」的標徵,也就是耶穌快要復臨的先兆。他們相信,耶穌「降臨」的時候,就是他把基督徒帶到天上,同時帶來世界末日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主張對嗎?

      4 有些聖經譯本,包括《聖經新世界譯本》,採用「臨在」而不是「降臨」、「來臨」。門徒的問題和耶穌的答案可能跟教會的主張有出入嗎?門徒所問的,到底是什麼呢?耶穌提出什麼答案呢?

      他們到底問什麼?

      5,6.我們讀到馬太福音24:3使徒提出的問題,對於使徒心裡的想法可以作出什麼結論?

      5 由於先前耶穌談論殿宇,所以門徒詢問耶穌他的「臨在[或作『降臨』]和事物制度[字面意思是『年代』]末期有什麼標徵」,心裡想到的很可能是猶太制度。——哥林多前書10:11;加拉太書1:4。

      6 當時,使徒對耶穌的教訓了解有限。早一陣子他們還以為「上帝的王國要立刻展現出來」。(路加福音19:11;馬太福音16:21-23;馬可福音10:35-40)使徒受聖靈所膏以前,在橄欖山接受訓示後,仍然追問耶穌是不是在那個時候給以色列恢復王國。——使徒行傳1:6。

      7.使徒為什麼問到耶穌的未來職務?

      7 使徒知道耶穌會離去,因為耶穌不久前說過:「光還有一會兒在你們中間。你們趁著有光,就要行事」。(約翰福音12:35;路加福音19:12-27)既然這樣,使徒可能想:「如果耶穌要離去,他回來的時候,我們怎樣才能夠認出來呢?」耶穌以彌賽亞身分出現的時候,人多半沒有認出他來。一年多以後仍然有人提出疑問,耶穌是不是會實現彌賽亞指定要做的一切事。(馬太福音11:2,3)難怪使徒要詢問未來發生的事。但使徒所求的標徵,到底是關於耶穌快要降臨還是關於別的事情呢?

      8.使徒可能用什麼語言跟耶穌交談?

      8 假設你是隻小鳥,聽見耶穌和使徒在橄欖山上交談。(參閱傳道書10:20。)你可能聽見耶穌和使徒說希伯來語。(馬可福音14:70;約翰福音5:2;19:17,20;使徒行傳21:40)不過,他們可能也懂希臘語。

      馬太用希臘語怎樣寫

      9.現代的馬太福音譯本大多以什麼文本為根據?

      9 第二世紀以來的文本顯示,馬太的福音起初是用希伯來語寫的,後來馬太再用希臘語寫。很多希臘語抄本仍然流傳到今天,成了把福音翻成現代語言的根據。關於橄欖山上的一段交談,馬太用希臘語怎樣寫呢?關於「降臨」或「臨在」,他就門徒的詢問和耶穌的回答寫了什麼話呢?

      10.(甲)馬太常常提到「來」。他用的是哪個希臘詞?這個詞有哪些意思?(乙)還有哪個希臘詞值得留意?

      10 馬太福音前23章採用常見的希臘動詞「來」(厄珥科邁)達80多次。這個詞一般有臨近或接近的意思,例如約翰福音1:47說:「耶穌看見拿但業向他走過來 」。按照具體用法,厄珥科邁 這個動詞可以含有「來到」、「去」、「到了」、「到」或「往」的意思。(馬太福音2:8,11;8:28;約翰福音4:25,27,45;20:4,8;使徒行傳8:40;13:51)馬太在馬太福音24:3,27,37,39卻用了另一個詞:帕露西阿。這個名詞並沒有在福音書的其他部分出現過。既然聖經是受上帝靈示寫成的,為什麼上帝感動馬太用希臘語寫福音書的時候揀選這個希臘詞來寫這幾段經文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我們應該明白呢?

      11.(甲)帕露西阿 是什麼意思?(乙)約瑟夫斯的著作有什麼例子證實我們對帕露西阿 的了解是正確的?(參閱腳注。)

      11 基本來說,帕露西阿 的意思是「臨在」。瓦因的《新約語詞詮釋詞典》說:「帕露西阿……字面意思是『臨在』,帕露 是『與』,西阿 是『同在』(來自厄伊米,『在』),含有到達和後來在一起的意思。舉個例:在一封紙莎草紙信上,一位女士提到她有必要在某個地方帕露西阿,好處理與她產業有關的問題。」另一些詞典解釋,帕露西阿 含有「統治者到訪」的意思。因此,這個詞不是單指到達的一刻,而是指到達後延續一段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跟使徒同時代)就是這樣運用帕露西阿 這個詞的。a

      12.聖經本身怎樣幫助我們確定帕露西阿 的意思?

      12 古代文獻清楚證實「臨在」的意思,不過,基督徒特別對上帝的話語怎樣運用帕露西阿 這個詞感興趣。從這兩方面看,意義都一樣——臨在。我們可以從保羅的書信看出這點。例如,保羅寫信給腓立比人說:「你們既然向來都是服從的,不但我臨在 的時候是這樣,即使我如今不在,你們也更加樂意服從,……不斷作成自己的拯救。」保羅也提到跟腓立比人在一起的時候,「由於[他]臨在[帕露西阿],再次跟[他們]在一起」,他們就歡騰。(腓立比書1:25,26;2:12)另一些譯本翻成「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新譯》);「我和你們同在時」(《呂譯》);「我跟你們一起的時候」(《現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0:10,11用「親身臨在」跟「不在的時候」作個對比。在這些例子裡,保羅顯然不是談論自己的來臨或到達,而是用帕露西阿 來說明自己的臨在。b(參閱哥林多前書16:17。)那麼,用來指耶穌的帕露西阿 的語詞又怎麼樣?這些詞含有「降臨」的意思嗎?還是指延續一段時期的臨在呢?

      13,14.(甲)為什麼我們斷定帕露西阿 延續一段時期?(乙)關於耶穌的帕露西阿 延續多久,我們不得不指出哪一點?

      13 在保羅的日子,受靈所膏的基督徒都很關注耶穌的帕露西阿。可是,保羅警告他們不要「匆匆動搖,失去理智」。因為必先有「不法之人」出現,這個「不法之人」顯然就是基督教國的教士。保羅寫道:「不法者臨在,是照著撒但所發揮的作用,用各樣有力的作為和各種虛謊的標徵異兆」。(帖撒羅尼迦後書2:2,3,9)可見,「不法之人」的帕露西阿(臨在)不單指到達的一刻,而是延續一段時期;這其間,各種虛謊的標徵異兆會顯現出來。為什麼這點意味深長呢?

      14 請考慮前一節經文:「不法者一定會啟露出來,主耶穌就用口裡的靈把他除滅,用臨在 的顯現使他歸於無有。」既然「不法之人」的臨在會延續一段時期,同樣,耶穌的臨在也會延續一段時期,在不法的「毀滅之子」遭受毀滅時達到高潮。——帖撒羅尼迦後書2:8。

      希伯來語方面

      15,16.(甲)馬太福音的希伯來語譯本大多採用哪個語詞?(乙)聖經用博 這個詞來指什麼?

      15 馬太起初無疑是用希伯來語寫福音書。那麼,馬太在馬太福音24:3,27,37,39所用的是哪個希伯來詞呢?翻成現代希伯來語的馬太福音在使徒的問題和耶穌的答案都用了博 這個動詞的一種形態。如果套在經文裡,就是這樣:「你的[博]和事物制度的末期,會有什麼標徵呢?」「挪亞的日子怎樣,人的兒子[博]也會怎樣。」(馬太福音24:3,37)博 到底是什麼意思?

      16 博 這個希伯來動詞雖然含有多種意義,基本的意思卻是「來」。《舊約神學詞典》說:「在《希伯來語聖經》裡,博 出現了2532次,是最常用的動詞之一,也是個用來表達動作的首要動詞。」(創世記7:1,13;出埃及記12:25;28:35;撒母耳記下19:30;列王紀下10:21;詩篇65:2;以賽亞書1:23;以西結書11:16;但以理書9:13;阿摩司書8:11)要是耶穌和使徒用了一個含義這麼廣泛的語詞,經文的意思就可能會引起爭議。究竟耶穌和使徒有沒有用博 這個詞呢?

      17.(甲)為什麼馬太福音的現代希伯來語譯本不一定反映耶穌和使徒所說的話?(乙)對於耶穌和使徒用的是哪個詞,我們還可以在哪裡找到線索?為了什麼別的理由,我們值得留意這個譯本?(參閱腳注。)

      17 不要忘記,現代的希伯來語譯本只是譯本 罷了,不一定反映馬太用希伯來語寫成的準確字眼。事實上,耶穌大可能用了另一個詞,不是博,而是個跟帕露西阿 意義相同的詞。我們從喬治·霍華德教授所著的1995年版《希伯來語馬太福音》可以看出這點。這本書主要敘述14世紀猶太醫師謝姆-托比跟基督教爭辯的論文。文中列出馬太福音的希伯來語文本。文本已經相當古老,可見在謝姆-托比的時代,馬太福音文本不是從拉丁語或希臘語翻過來,而是本身用希伯來語寫成的。c通過這個文本,我們可能更加清楚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講話。

      18.謝姆-托比用了哪個值得留意的希伯來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18 在馬太福音24:3,27,39,謝姆-托比的馬太福音並沒有用博 這個動詞。這本福音書所用的,倒是相關的名詞比阿赫。在《希伯來語聖經》裡,這個名詞只在以西結書8:5出現過,意思是「門口」。在這節經文裡,比阿赫 並不含有來的動作,反而指建築物的入口。人踏進建築物的門口或門檻,就是踏進那座建築物了。另外,《死海書卷》中一些非聖經的宗教文獻時常用比阿赫 來描述祭司的到達或上任。(參閱歷代志上24:3-19;路加福音1:5,8,23。)1986年版翻成希伯來語的古敘利亞語(阿拉米語)《伯西托本聖經》在馬太福音24:3,27,37,39採用比阿赫 這個詞。所以證據顯示,在古代,比阿赫 這個名詞的含義可能跟博 這個動詞在聖經裡的意義不同。為什麼這點值得留意呢?

      19.如果耶穌和使徒用的是比阿赫 這個詞,我們就可以作出什麼結論?

      19 使徒的問題和耶穌的答案所採用的,可能是比阿赫 這個名詞。即使當時使徒問的只是耶穌將來到達 的時刻,基督也可能用比阿赫 這個詞來表達更廣的意義。耶穌要說明的可能是自己到達上任,開始他的新任務。這就跟馬太後來所用的帕露西阿 意義相同了。比阿赫 的用法正好支持耶和華見證人向來教導人的道理——耶穌提出綜合「標徵」的用意是要表明他的臨在。

      等候基督臨在的高潮

      20,21.我們可以從耶穌談論挪亞日子的話學得什麼教訓?

      20 探討耶穌的臨在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期望。耶穌敦促門徒要保持警醒。耶穌告訴門徒他臨在的標徵,好讓門徒能夠認出來,只是一般人多半不理會:「挪亞的日子怎樣,人的兒子臨在也會怎樣。洪水以前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一日;他們毫不理會,直到洪水來到,把他們全都沖走,人的兒子臨在也會這樣。」——馬太福音24:37-39。

      21 在挪亞的日子,一般人多半只顧過著日常的生活。耶穌預言,「人的兒子臨在」也會這樣。挪亞周遭的人也許覺得不會有什麼事發生。你知道事實卻不是這樣。到了那延續 一段時期的 日子的高潮,「洪水來到,把他們全都沖走」。路加也記載類似的話:耶穌指出「人的兒子的日子」要像「挪亞的日子」。耶穌勸告說:「人的兒子啟露出來的那個日子也會這樣。」——路加福音17:26-30。

      22.為什麼我們應該特別關注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所說的預言?

      22 這一切對我們意義重大,因為現在我們看出耶穌預言的事一一發生——戰爭、地震、瘟疫、糧食短缺、門徒遭受迫害。(馬太福音24:7-9;路加福音21:10-12)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這些禍患一直鑿鑿可據,儘管大多數人把這些事看做正常的歷史發展,可是這場大戰的確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它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值得注意的。真基督徒意識到這些重大事情的含義,就像保持警覺的人看見無花果樹長出葉子就知道夏天近了一樣。耶穌勸告說:「照樣,你們一看見這些事,也就知道上帝的王國近了。」——路加福音21:31。

      23.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所說的話特別對哪些人意義重大?為什麼?

      23 耶穌在橄欖山上提出的答案主要針對門徒來說。門徒要參與一項救生工作,在全地宣講好消息,然後終結才會來到。只有門徒才會看出「那引致荒涼的可憎之物……站在聖處」。只有門徒才會響應呼籲,在大患難來到以先就逃跑。只有門徒才特別受到以下的話影響:「要不是截短那些日子,就沒有肉體可以得救了;但為了蒙揀選的人,那些日子是會截短的。」(馬太福音24:9,14-22)但是,這段發人深省的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我們可以說,這段話使我們現在就更有理由快樂,滿懷信心和熱心呢?下篇文章論述馬太福音24:22,到時自有解答。

      [腳注]

      a 以下是約瑟夫斯用這個詞的例子:在西奈山,雷電交加,「宣告上帝的臨在[帕露西阿]」。帳篷裡的神奇現象「顯示上帝的臨在[帕露西阿]」。上帝使以利沙的僕人看見四周圍繞的戰車,「向以利沙顯示自己的能力和臨在[帕露西阿]」。羅馬軍官彼得羅尼烏斯企圖討好猶太人,約瑟夫斯聲稱上帝確曾把雨降下,「向彼得羅尼烏斯顯示自己的臨在[帕露西阿]」。約瑟夫斯並沒有把帕露西阿 用來指來臨或到達的一刻。這個詞指的是,持續下去的臨在,甚至是看不見的。(出埃及記20:18-21;25:22;利未記16:2;列王紀下6:15-17)——參閱《猶太古史》第3部第5章第2段[80],第8章第5段[202],第9部第4章第3段[55],第18部第8章第6段[284]。

      b E.W.布林格在《新約英希文本考證詞典及詞語索引》指出,帕露西阿 的意思是:「在場,引申指臨在、到達;這種來臨表示來臨以後長久居住的意思」。

      c 證據之一是:文本含有希伯來語「神名」的全寫或簡寫共19次。霍華德教授寫道:「在猶太辯論家所引的基督教文獻裡出現上帝的名字確實異乎尋常。如果這是希臘語或拉丁語基督教文獻的希伯來語譯本,譯文裡本該出現阿多奈[主]才對,而不是那不許宣讀的神名YHWH。……他把這個不許宣讀的名字加進文獻裡確實難以解釋。證據充分表明,謝姆-托比手上的馬太福音文本含有上帝的名字,看來謝姆-托比寧可保留這個名字也不願冒險把名字刪去而負起罪責來。」《聖經新世界譯本——附參考資料》舉出謝姆-托比的馬太福音(J2),證明在《基督教希臘語聖經》中採用上帝的名字是恰當的。

  • 上帝一旦採取行動,你會得救嗎?
    守望台1996年 | 8月15日
    • 上帝一旦採取行動,你會得救嗎?

      「要不是截短那些日子,就沒有肉體可以得救了;但為了蒙揀選的人,那些日子是會截短的。」——馬太福音24:22。

      1,2.(甲)為什麼關心自己的未來是正常的事?(乙)使徒懷著正常的關注提出哪些重要問題?

      你對自己有多關心呢?今天,很多人關心自己達到極端的程度——自我中心。聖經並沒有譴責人適當地關心一切影響自己的事物。(以弗所書5:33)這包括關心自己的未來。所以,人渴望知道自己的前途怎樣是正常的事。你關心自己的前途嗎?

      2 我們可以肯定耶穌的使徒也關心自己的未來。(馬太福音19:27)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四個使徒跟耶穌在橄欖山上的時候,問耶穌說:「什麼時候會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指定要到末期的時候,有什麼標徵呢?」(馬可福音13:4)耶穌並沒有忽視人對未來的正常關注——使徒關注這件事,我們也關注。耶穌一再強調門徒怎樣受到未來發生的事影響,事情的最後結局又會怎樣。

      3.為什麼我們認為耶穌的答案跟今天有關?

      3 耶穌的答案提出了一個預言,主要在我們的時代應驗。這個世紀爆發世界大戰和別的衝突,地震奪去無數人的性命,糧食短缺引致疾病和死亡,瘟疫接連不斷,由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到目前的愛滋病不等。這些事一一使我們看出,耶穌的預言正在應驗。不過,耶穌的預言大部分也曾在公元70年以前和同年羅馬人把耶路撒冷摧毀時獲得應驗。耶穌警告門徒說:「至於你們,可要當心;人會把你們送上地方法庭,你們會為了我,在會堂裡被人打,又被人押到施政官和君王面前,站在席上作見證。」——馬可福音13:9。

      耶穌預言的內容和具體應驗的方式

      4.耶穌的答案提出什麼警告?

      4 耶穌不單預言人會怎樣對待門徒,他也提醒門徒應該怎樣做。例如:「你們一見引致荒涼的可憎之物站在不該站的地方(讀者應該用辨識力),到時在猶地亞的,就應該開始逃到山上去。」(馬可福音13:14)路加福音21:20記載同一件事說:「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安營的軍隊圍住」。這個預言頭一次實現的時候怎樣準確無誤呢?

      5.公元66年,在猶地亞的猶太人有什麼遭遇?

      5 《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1982)告訴我們:「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越來越蠢蠢欲動,各地的總督也越來越強暴、殘酷、不忠實。叛亂在公元66年爆發,……奮銳黨首先佔據了梅察達,於是戰爭一觸即發;接著,叛黨在梅納漢率領下直向耶路撒冷進發。就在這個時候,凱撒里亞省會的猶太人遭受屠殺,這項暴行的消息傳遍國內。新鑄的錢幣都刻著叛變時期的第一年到第五年。」

      6.羅馬人對猶太人的叛亂有什麼反應?

      6 紹塞斯·迦勒斯率領羅馬第十二軍團從敘利亞出發,在加利利和猶地亞大事殺戮,然後進攻首都,佔領了「聖城耶路撒冷」的上區。(尼希米記11:1;馬太福音4:5;5:35;27:53)《羅馬人圍攻耶路撒冷》這本書概述當時的經過說:「一連五天,羅馬人企圖攀登城牆,卻一再給擊退。最後,捍衛聖城的猶太人擋不住如雨鏢箭,只好放棄。羅馬兵採用龜甲形連環盾的戰術——士兵把他們的盾牌連接起來,儼如龜背蓋著頭部,保護自己。這樣,羅馬兵就能夠安心挖牆腳,並且在城門那裡放火。捍衛聖城的猶太人大起恐慌。」城內的基督徒想起耶穌的話,意識到可憎之物正站在聖地。a可是,困在城裡的基督徒可以怎樣聽從耶穌的勸告逃跑呢?

      7.公元66年,羅馬人怎樣穩操勝券?當時他們怎樣做?

      7 歷史家弗拉維·約瑟夫斯敘述說:「紹塞斯[迦勒斯]不知道負城頑抗的猶太人開始絕望,也不知道城內居民人心惶惶,竟突然下令停止進攻,雖然絲毫沒有失利,卻放棄了必勝的希望,在完全違反常理的情況下從耶路撒冷撤退。」(《猶太戰史》第二冊540頁[xix,7])迦勒斯為什麼要撤兵呢?不管什麼理由,他突然撤兵就讓基督徒有機會服從耶穌的命令,逃到山上的安全地帶去。

      8.羅馬人第二次進攻耶路撒冷的經過怎樣?生還的人有什麼遭遇?

      8 服從能夠拯救生命。不久,羅馬人捲土重來,鎮壓叛亂。這項鎮壓行動在公元70年達到高潮。當時羅馬兵在提多將軍領導下,從4月到8月一直圍攻耶路撒冷。讀到約瑟夫斯描述當時猶太人所受的苦楚令人不寒而慄。有些猶太人跟羅馬兵作戰身亡,另一些在內亂中被敵對的猶太幫派所殺,城內饑荒引致居民吃起人肉來。到羅馬人平息了叛亂,已經有110萬個猶太人喪生。b在9萬7000名生還者當中,有些迅速遭處決,其他的被擄為奴。約瑟夫斯說:「十七歲以上的人都帶著枷鎖,有些被解到埃及做苦工;其他大多被提多送到各行省,在劇場裡遭刀劍或野獸所殺。」剩下來的1萬1000名囚犯活活餓死。

      9.為什麼基督徒不致經歷猶太人所得的下場?有些什麼問題仍待解答?

      9 基督徒慶幸自己聽從主的警告,在羅馬大軍捲土重來以先逃離聖城。他們就這樣得救,逃過耶穌所說要臨到耶路撒冷的「大患難,這樣的患難,從世界的開頭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將來也絕不會再發生」。(馬太福音24:21)耶穌補充說:「事實上,要不是截短那些日子,就沒有肉體可以得救了;但為了蒙揀選的人,那些日子是會截短的。」(馬太福音24:22)這在當時是什麼意思呢?在今天又有什麼含義?

      10.我們以往怎樣解釋馬太福音24:22?

      10 按照我們以往的解釋,『有肉體得救』指的是,有些猶太人渡過公元70年臨到耶路撒冷的大患難。既然基督徒已經逃跑,上帝就可以容許羅馬人迅速毀滅聖城了。換句話說,由於「蒙揀選的人」已經脫險,大患難的日子不妨截短,讓一些猶太「肉體」可以得救。我們以往認為,生還的猶太人預表有些人會渡過在我們這個時代臨到的大患難。——啟示錄7:14。

      11.為什麼我們看來應該重新考慮馬太福音24:22以往的解釋?

      11 可是,這個解釋跟公元70年發生的事吻合嗎?耶穌說有「肉體」「得救」,脫離大患難。那9萬7000名生還的猶太人算得上是「得救」嗎?轉瞬間,他們有幾千人不是餓死就是在劇場被殺。約瑟夫斯提到凱撒里亞的一個劇場說:「跟野獸搏鬥喪生,互相廝殺斃命,或者給活活燒死的人,數目超過2500人。」這些人雖然沒有在羅馬人圍城的時候被殺,卻絕對不能說是「得救」。耶穌會用這些人來比喻渡過將臨「大患難」的快樂生還者嗎?

      肉體怎樣得救?

      12.在第一世紀,上帝所關心的「蒙揀選的人」是誰?

      12 到了公元70年,上帝不再把血統上的猶太人看做蒙揀選的人。耶穌指出,上帝已經捨棄這個國族,並且容許耶路撒冷、殿宇遭人摧毀,崇拜制度終止。(馬太福音23:37-24:2)上帝揀選了一個新國族,就是屬靈的以色列。(使徒行傳15:14;羅馬書2:28,29;加拉太書6:16)這個國族有男有女,是從眾國族揀選出來,受聖靈所膏的。(馬太福音22:14;約翰福音15:19;使徒行傳10:1,2,34,35,44,45)紹塞斯·迦勒斯發動攻擊多年以前,彼得寫信給『蒙揀選 的人,是按照父親上帝的預知,憑著靈分別為聖的』。這些受靈所膏的人是「一族蒙揀選 的人,是有王權的祭司團,是聖潔的國族」。(彼得前書1:1,2;2:9)上帝揀選這些人到天上去跟耶穌一起統治。——歌羅西書1:1,2;3:12;提多書1:1;啟示錄17:14。

      13.耶穌在馬太福音24:22所說的話含有什麼意思?

      13 辨識這些蒙揀選的人大有好處,因為耶穌預言,「為了蒙揀選的人」,患難的日子是會截短的。翻做「為了」的希臘詞也可以翻做「為」和「為……的緣故」。(馬可福音2:27;約翰福音12:30;哥林多前書8:11;9:10,23;11:9;提摩太後書2:10;啟示錄2:3)所以,耶穌可能就是說,「要不是截短那些日子,就沒有肉體可以得救了;但為 蒙揀選的人的緣故,那些日子是會截短的。」c(馬太福音24:22)當時有什麼事「為了」造益困在耶路撒冷的蒙揀選的基督徒或『為他們的緣故』而發生嗎?

      14.公元66年,羅馬大軍出人意表地從耶路撒冷撤退怎樣使「肉體」得救?

      14 回想公元66年,羅馬軍隊在境內推進,佔領了耶路撒冷的上區,並且著手挖空牆腳。約瑟夫斯評論說:「要是迦勒斯堅持不懈,多圍城一會兒,就能把城攻陷了。」請問問你自己:強大的羅馬軍隊為什麼突然放棄,「在完全違反常理的情況下」撤退呢?軍事歷史分析家魯佩特·弗爾諾評論說:「迦勒斯所作的錯誤決定令人費解,沒有一個歷史家能夠提出合理的解釋。」不管怎樣,結果患難果然截短了。羅馬人撤軍,猶太人從後追擊。困在城裡的受膏基督徒,「蒙揀選的人」,又怎麼樣?聖城解了圍,他們就得救,逃過了患難期間的殺戮。所以在公元66年臨到的患難的日子截短了,得益的是基督徒。他們就是馬太福音24:22提到要得救的「肉體」。

      你的前途怎樣?

      15.你認為為什麼馬太福音24章對今天特別適用?

      15 人也許問:這篇文章使人對耶穌的話理解得比以往清楚,可是我為什麼要格外關注這件事呢?因為我們有充分證據證明,耶穌的預言不光應驗在公元70年以前和那一年間發生的事上,還會有更大的應驗。d(參閱馬太福音24:7;路加福音21:10,11;啟示錄6:2-8。)幾十年來,耶和華見證人一直向人傳道指出,耶穌的預言主要在我們的時代應驗,證明前頭有一場規模很大的「大患難」。大患難期間,馬太福音24:22的預言會怎樣應驗呢?

      16.啟示錄就將臨的大患難提出什麼令人鼓舞的事實?

      16 患難臨到耶路撒冷之後二十年左右,使徒約翰寫成啟示錄。啟示錄證實前頭有大患難。我們關心事情怎樣影響自己。我們可以放心的是,啟示錄的預言向我們保證,有些人會活著渡過將臨的大患難。約翰預告「有一大群人……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這些人是誰呢?天上有聲音回答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啟示錄7:9,14)不錯,他們會生還!啟示錄也幫助我們看出未來有什麼發展、將臨的大患難怎樣來到、馬太福音24:22怎樣應驗。

      17.大患難的起頭會有什麼事發生?

      17 在患難的起頭,稱為「大巴比倫」、含有象徵意義的娼妓會受到攻擊。(啟示錄14:8;17:1,2)她代表偽宗教世界帝國,最可責的部分是基督教國。啟示錄17:16-18說,上帝把念頭放進統治者心裡,叫他們攻擊這個含有象徵意義的娼妓。e請想想,到時上帝所膏的「蒙揀選的人」和他們的同伴「大群人」對這場攻擊可能有什麼感想。政治勢力要是繼續攻擊宗教,施行毀滅,看來就會把一切宗教組織鏟除,包括耶和華的人民在內。

      18.為什麼到了大患難的起頭好像不會有「肉體」得救?

      18 這個時候,耶穌在馬太福音24:22所說的話就會大規模應驗。到時,各宗教受到攻擊,耶和華的僕人看來危在旦夕,就像耶路撒冷蒙揀選的人生命可能受到威脅一樣。耶和華的僕人也彷彿要遭受毀滅似的,因為攻擊好像也要把上帝人民的一切「肉體」消滅。可是,我們要記住公元66年發生的事。當時,羅馬人帶來的患難截短了,讓上帝所膏的蒙揀選的人有機會逃跑,保全性命。所以我們可以放心,政治勢力向宗教發動的攻擊不會把普世從事純真崇拜的會眾消滅。這場攻擊會迅速進行,彷彿在「一日的光景」內完成。只是,這場患難要截短,不能竟全功,好讓上帝的人民可以「得救」。——啟示錄18:8。

      19.(甲)大患難的起頭過後,什麼事顯而易見?(乙)這件事會帶來什麼結局?

      19 魔鬼撒但的地上組織的其他部分會繼續存留一會兒,哀悼他們所失去的宗教情人。(啟示錄18:9-19)到了某個時候,他們留意到上帝的真僕人『沒有城牆,安然居住』,看來是容易攻擊的對象。不過,事情卻大出他們意料之外!無論這些仇敵確實攻擊上帝的僕人,還是僅僅威嚇要發動攻擊,結果,上帝也會在大患難的最後階段向這些仇敵執行判決。——以西結書38:10-12,14,18-23。

      20.為什麼大患難的第二階段不會危害上帝的人民?

      20 大患難的這第二階段就好像公元70年耶路撒冷和城內居民遭羅馬軍隊第二次攻擊一樣。「這樣的患難,從世界的開頭直到[那時]都沒有發生過,將來也絕不會再發生。」(馬太福音24:21)我們可以放心,蒙上帝揀選的人和他們的同伴不會身陷險境,不會有被殺之虞。他們也不用逃到某個地區。在第一世紀,耶路撒冷的基督徒要逃離聖城到山區去,例如逃到約旦河對岸的佩拉去。可是,將來上帝的忠信見證人分布在環球各地,所以不可能在某個地區尋得安全或受到保護。

      21.在最後一役,作戰的是誰?結果怎樣?

      21 毀滅也不會由羅馬軍隊或任何別的人間勢力執行。剛相反,啟示錄描述執行刑罰的軍隊是從天上來的。不錯,大患難的最後階段不會由人類的軍隊促成,而是由「上帝的話語」君王耶穌基督,在「天上的軍隊」和復活了的受膏基督徒協助下促成。「王中之王、主中之主」要執行的刑罰遠比羅馬人在公元70年所執行的徹底。這場刑罰要處決所有反對上帝的人——君王、司令、自由人和奴隸、小的和大的。撒但世界的一切人間組織也會通通瓦解。——啟示錄2:26,27;17:14;19:11-21;約翰一書5:19。

      22.「肉體」會在什麼深一層的意義上得救?

      22 回想大患難的起頭,大巴比倫迅速而徹底陷落,有些「肉體」已經得救,其中包括受膏的餘下分子和「大群人」。同樣,在大患難的最後階段,逃到耶和華一方的「肉體」也會得救。這個結局跟公元70年叛變的猶太人所得的下場多麼大異其趣!

      23.生還的「肉體」有什麼展望?

      23 請想想你自己和親人可能享有的前途。請留意啟示錄7:16,17應許說:「他們不再飢,不再渴,太陽不會烤炙他們,一切灼熱也都不會;因為寶座當中的綿羊羔會牧養他們,引導他們到生命的水泉那裡。上帝會擦去他們眼睛裡的一切眼淚。」這才是在完滿而恆久的意義上「得救」的真正意思。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