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穌派出70個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耶穌派出70個人
時維公元32年的秋季,即耶穌受浸之後整整三年。他和門徒在耶路撒冷剛守完住棚節,看來他們事後仍逗留在該處附近。事實上,耶穌在餘下的六個月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猶太或約旦河對岸的比利亞一帶從事傳道工作。傳道工作也必須在這些地區徹底執行。
不錯,耶穌在公元30年的逾越節之後曾花了大約八個月的時間在猶太傳道。但在公元31年的逾越節,由於猶太人密謀要殺他,他便在其後的一年半期間將教導的工作差不多完全集中在加利利境內。他在這段日子培育了一個龐大而又受過良好訓練的傳福音者組織;這是他以前所沒有的。於是他在猶太境內發動了最後一次徹底的見證運動。
耶穌展開這個運動時揀選了70個門徒,將他們分成兩人一組,派到不同的地方去。這樣,當時總共有35組王國宣揚者在地區裡工作。他們率先到各地去,而這些地方是耶穌計劃攜同使徒在稍後前往探訪的。
耶穌沒有吩咐70個人到各處的會堂去;相反,他吩咐他們要進入人們的家裡。他解釋說:「無論進哪一家,先要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裡若有當得平安的人,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他們所傳的信息是什麼?耶穌說:「對他們說:『上帝的國臨近你們了。』」論到70個門徒所從事的活動,馬太·亨利《聖經評注》報導說:「像他們的主一般,他們無論往哪裡去,都逐家逐戶地傳道。」
耶穌向70個門徒提出的訓示與一年前他在加利利向奉派出去傳道的12個使徒所說的話頗相似。他不但警告70個門徒他們會遭受反對,並且教他們怎樣將信息傳給戶主,同時也賜給他們醫病的能力。這樣,耶穌在不久之後抵達時,許多人都因為門徒能夠行這些異能奇事而渴望會晤他們的老師。
七十個門徒所從事的傳道活動及耶穌接著所做的工作只延續了一段不很長的時間。不久之後,35組王國宣揚者陸續回到耶穌那裡。「主啊!」他們興高采烈地說,「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這麼優良的工作報告必然令耶穌大感振奮,因為他回答說:「我曾看見撒但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蠍子。」
耶穌深知上帝的王國在世界末期誕生之後,撒但和他手下的鬼靈會被逐出天上。但既然現在僅是人便得以將隱形的鬼靈逐出,這足以為上述將臨的事提出更有力的保證。因此,耶穌能夠把撒但未來從天上墜落視為絕對肯定的事,而70個門徒則在象徵性的意義上獲得了權柄去踐踏蛇和蠍子。然而耶穌說:「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耶穌為此欣喜雀躍,並且公開讚美天父以這麼有力的方式運用他手下這些卑微的僕人。他轉過身來對門徒說:「看見你們所看見的,那眼睛就有福了。我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路加福音10:1-24;馬太福音10:1-42;啟示錄12:7-12。
-
-
善待鄰舍的撒馬利亞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善待鄰舍的撒馬利亞人
耶穌也許在離耶路撒冷約3公里的村莊伯大尼附近。一個精通摩西律法的人前來問他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穌看出這個律法師別有用心。這人並非僅是想知道事實而已,而是有意要試探耶穌。他的目的也許是要使耶穌在回答他的問題時說出一些冒犯猶太人的話來。因此,耶穌讓他自己承擔責任。他反問這人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律法師回答耶穌時表現異乎尋常的洞察力。他引用上帝在申命記6:5及利未記19:18的律法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答道:「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可是,耶穌的答覆並沒有使律法師感到滿意。他認為耶穌的回答不夠明確具體。他希望耶穌證實他的看法是對的,從而表明他待人的方式是正義的。因此他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猶太人認為「鄰舍」一詞僅是指自己的猶太同胞而言,因為利未記19:18的上下文看來表示這個意思。事實上,後來甚至使徒彼得也說:「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因此律法師——也許耶穌的門徒也一樣——認為,既然非猶太人其實並不是他們真正的鄰人,他們只要善待猶太同胞,就可以算是義人了。
耶穌怎樣糾正聽眾的觀點而又不致觸怒他們呢?他說了一個故事,內容很可能基於一件曾實際發生的事。耶穌解釋說:「有一個[猶太]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耶穌接著說:「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有許多祭司和他們的利未族聖殿助手住在耶利哥城。這城離他們在其中聖殿供職的耶路撒冷有23公里之遙,來往兩地需要經過一條下降約900米的險峻山道。人們自然期望祭司和利未人會對遇難的猶太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可是他們竟揚長而去。相反,一個撒馬利亞人卻仗義相助。猶太人非常憎恨撒馬利亞人。不久之前他們便曾以最激烈的口吻侮辱耶穌,將他稱為「撒馬利亞人」。
撒馬利亞人怎樣幫助遇難的猶太人呢?耶穌說:「[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二錢銀子[約兩天的工資]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耶穌講完故事之後,便問律法師說:「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律法師對於要將功勞歸給撒馬利亞人感覺心有不甘,因此只是簡略地答道:「是憐憫他的。」
耶穌最後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
耶穌若直接告訴律法師非猶太人也是他的鄰舍,不但律法師無法接受,甚至大部分在場聆聽他與耶穌討論的人也很可能會支持他。可是,藉著運用這個真實的故事,耶穌以無可反駁的方式向我們清楚表明,我們的鄰舍不僅是那些與我們同種族同國籍的人,同時也包括其他所有人在內。他的教導方式多麼出類拔萃!路加福音10:25-37;使徒行傳10:28;約翰福音4:9;8:48。
-
-
給馬大的忠告及有關禱告的訓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給馬大的忠告及有關禱告的訓示
耶穌在猶太的傳道旅行途中進入伯大尼的村莊。馬大、馬利亞、和她們的兄弟拉撒路便住在這裡。耶穌可能在從事傳道工作的早期結識了這三個人,因此已成為他們的密友。無論如何,耶穌現在到馬大的家去。他受到馬大的殷勤接待。
馬大渴望以家裡最好的東西款待耶穌。當然應許的彌賽亞光臨自己的家實在是莫大的榮幸,難怪馬大要為此煞費周章。她為耶穌預備了精美的菜肴,並負責打點一切,以求使耶穌有賓至如歸之感。
在另一方面,馬大的妹妹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跟前,留心聆聽他的教訓。過了一會兒,馬大上前對耶穌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可是,耶穌什麼也沒有吩咐馬利亞。相反,他對馬大提出勸告,因她對物質的東西過度關注。耶穌仁慈地責備馬大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耶穌的意思是,馬大無須花很多時間為一頓飯預備許多道菜。其實只需幾樣簡單的菜肴,或甚至僅一道菜,便足夠了。
馬大的用意是好的,她想對客人表現慷慨好客的精神。可是,由於她過度關注物質的供應,她錯過了從上帝的兒子親自獲得教益的良機!因此耶穌最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後來在另一個場合,一個門徒問耶穌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大約一年半之前,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向門徒提出一個模範禱告,很可能當時這門徒並不在場。因此耶穌將訓示複述一次,然後作了一個比喻去強調禱告必須恆切。
耶穌開始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耶穌作這個比喻絕非暗示耶和華上帝好像故事中的朋友一般不願聽允人的請求。相反,他只是要藉此說明,一個不願允人所請的朋友尚且由於對方鍥而不舍地苦苦懇求而予以答允,何況我們仁愛的天父呢!他豈不更會如此行嗎?因此耶穌接著說:「我又告訴你們,你們[不斷]祈求,就給你們;[不斷]尋找,就尋見;[不斷]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耶穌接著論及不完美而有罪的屬人父親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的確,耶穌向我們提出多麼有力的勸勉,鼓勵我們務要恆切禱告。路加福音10:38-11:13。
-
-
快樂的來源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快樂的來源
耶穌在加利利從事傳道工作期間施行了許多奇跡,他如今在猶太也同樣行。例如,他把一個使人成為啞巴的鬼靈從一個男子身上逐出。群眾對此大感驚訝;可是,正如在加利利發生的情形一樣,批評者提出同樣的異議。他們聲稱,「他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另一些人則要求耶穌提出更大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身分;他們試探耶穌,要他從天上顯個標記給他們看。
耶穌知道他們的想法,於是向猶太的這些批評者提出他在加利利所作的同一答覆。他指出一國若自相紛爭,就必然敗亡。因此他問道:「若撒但自相紛爭,他的國怎能站得住呢?」他表明批評者其實處於很危險的地位,說:「我若靠著上帝的[指頭]趕鬼,這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你們了。」
目擊耶穌施行奇跡的人應該與許多世紀之前目擊摩西施行奇跡的人有同樣的反應才對;當時的人喊道:「這是上帝的[指頭]!」同樣,上帝以『他的指頭』將十誡刻在石版上。「上帝的指頭」,意即他的聖靈或動力,也使耶穌有趕鬼和治病的能力。因此,上帝的王國的確已臨到這些批評者,因為耶穌——上帝所立的王國君王——正在他們當中。
耶穌接著用比喻說明,他既然有能力趕鬼,這足以證明他有能力制服撒但,正如一個壯士武裝起來守衛自己的住宅,但後來有一個更孔武有力的人來到將其制服一般。耶穌也再次提及他在加利利所設的比喻,說一個污鬼離開了一個人,但這人並沒有用美善的事去填補留下的空隙,以致後來污鬼帶著其他七個鬼靈回來,住在他裡面,結果這人的境況變得甚至比先前更糟。
一個婦人聽見耶穌的教訓之後深受感動,便從群眾當中高聲喊道:「懷你胎的和乳養你的有福了!」既然每個猶太女子都渴望成為先知的母親,特別是彌賽亞的母親,我們可以了解何以這個婦人如此呼喊。她看來認為,馬利亞既是耶穌的母親,就特別有快樂的理由。
可是,耶穌迅速糾正婦人對快樂的真正來源所懷的看法。他回答說:「卻還不如聽上帝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耶穌從沒有暗示他的母親馬利亞應該受到特別的尊崇。相反,他表明真正的快樂有賴於我們作上帝手下忠信的僕人而非藉賴任何屬人的關係或成就。
正如耶穌在加利利所行一般,他接著譴責那些要求他從天上顯個標記的人。他告訴這些人,除了約拿的標記之外,他們不會見到任何標記。約拿曾三日三夜在魚腹裡,並且勇敢地向人傳道,結果使尼尼微人悔改歸正;藉此他成為一個標記。可是,耶穌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同樣,示巴女王對所羅門的智慧驚嘆不已!但耶穌也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
耶穌解釋人點了燈之後絕不會把燈放在地窖裡或籃子底下,相反一定會放在燈台上,使人能夠看見燈所發出的亮光。也許他暗示在聽眾中這些頑梗不化的人面前施行教導和行奇跡彷彿把燈所發出的光隱藏起來一般。由於這些旁觀者沒有使眼睛保持單純,將焦點集中在正確的事上,耶穌所行的奇跡遂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耶穌剛把附在啞巴身上的鬼逐出,使那人恢復說話的能力。這件事本應促使那些保持眼睛單純,焦點正確的人讚揚這項輝煌的成就而把好消息宣揚開去才對。然而,批評他的人卻沒有如此行。因此,耶穌作出結論說:「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裡頭的光或者黑暗了。若是你全身光明,毫無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路加福音11:14-36;出埃及記8:18,19;31:18;馬太福音12:22,28。
-
-
與法利賽人共膳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與法利賽人共膳
耶穌答覆了批評者他憑什麼力量醫好啞巴之後,有一個法利賽人邀請他赴宴。法利賽人進食之前先舉行一項洗手儀式,將手洗至手肘。事實上,他們在進食前後和甚至於各道菜之間也洗手。雖然這項傳統並沒有違反上帝命人寫下的律法,卻越過了上帝對禮儀上潔淨的要求。
主人看見耶穌沒有遵守這項習俗,便感到詫異。即使他也許沒有將感覺說出來,耶穌卻察出他的想法,於是便說:「你們法利賽人把杯盤的外面洗淨,但你們裡面卻充滿了搶奪和邪惡。無知的人哪,那造外面的,不也造裡面麼?」
耶穌將法利賽人的偽善暴露出來;他們以儀式潔淨自己的手,但卻沒有排除心中的惡念。他提出勸告說:「只要把裡面的施捨出去,你們的一切就都潔淨了。」他們所作的施予理當受愛心所推動而非僅是故作正義之狀以嘩眾取寵。
耶穌接著說:「然而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把薄荷,茴香,和各樣菜蔬獻上十分之一,卻把公義和愛上帝的事疏忽了;這些是你們應當作的,但其他的也不可疏忽。」上帝的律法要求以色列人獻上什一捐,意即捐出田產的十分之一。薄荷和茴香都是用來調味的細小植物或香料。甚至這些微不足道的香料,法利賽人也小心翼翼地獻上十分之一。然而,耶穌譴責他們忽略了一些遠較重要的要求,那便是:要表現愛心、仁慈、謙虛等美德。
耶穌進一步譴責他們說:「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喜愛會堂裡的高位和人在市中心的問安。你們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不顯露的墳墓,走在上面的人並不知道。」法利賽人的不潔並非形諸於外。他們的宗教是基於偽善的,只是虛有其表而沒有任何內在的價值。
一個熟讀上帝律法的律法師聽見耶穌的指責,便抱怨說:「先生,你這樣說,把我們也侮辱了!」
耶穌指出這些法學專家也難辭其咎,說:「你們律法師也有禍了,因為你們把難擔的擔子叫人擔,自己連一個指頭也不動。你們有禍了!因為你們修造先知的墳墓,而那些先知正是你們祖先所殺的。」
耶穌所談及的擔子便是他們的口頭傳統;這些律法師甚至不肯取消一則微小的規條去減輕百姓的負擔。耶穌透露,他們甚至同意殺害先知,因此他提出警告說:「為要使[世界定基以來]眾先知所流的血,從亞伯的血起,直到在祭壇和聖所之間受害的撒迦利亞的血為止,都向這一代追討。」
可救贖的人類世界是從亞當夏娃的兒女出生時開始的,因此亞伯生活在「世界定基」的時候。撒迦利亞慘遭殺害之後,敘利亞的軍隊將猶大劫掠一空。可是耶穌卻預言他那個世代的人將會經歷一場更悲慘的毀滅,因為他們作惡更甚。這場毀滅終於在大約38年之後——公元70年——臨到。
耶穌繼續譴責他們說:「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拿去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又阻止要進去的人。」這些法學專家有責任要向百姓講解上帝的話語,將其中的意思闡明。可是他們非但沒有如此行,反而將人民了解上帝話語的機會也奪去。
由於耶穌將法利賽人及律法師的惡行揭發出來,他們非常惱怒。因此,當耶穌離開房子時,他們便開始猛烈地反對他,並且提出許多問題去質問他。他們試圖在他的話中找著把柄,好使他們有理由逮捕他。路加福音11:37-54,新譯;申命記14:22;彌迦書6:8;歷代志下24:20-25。
-
-
繼承產業的問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繼承產業的問題
人們看來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吃飯,因此有幾千人在門外結集,等候耶穌出來。他們與那些反對耶穌,想從他的談話中找著把柄的法利賽人截然不同;這些人懷著體會之心熱切渴望聆聽耶穌的教訓。
耶穌首先對門徒說:「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正如進餐時所發生的事表明,法利賽人的整個宗教制度都充滿了偽善。儘管他們故作虔誠之狀以圖掩飾自己的邪惡,這些惡行卻始終會暴露出來。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
接著耶穌複述他在加利利差遣12個門徒出去傳道時所提出的鼓勵,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做什麼的,不要怕他們。」耶穌向跟從者提出保證,既然上帝甚至不忘記一隻麻雀,他一定不會忘記他們。他說:「人帶你們到會堂,並官府和有權柄的人面前,……聖靈要指教你們當說的話。」
群眾中有一個人向耶穌請求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摩西的律法規定,頭生的兒子有權承受雙份產業,因此本來不應有發生爭論的理由。可是,這人看來想獲得多於他所應得的分。
耶穌有理由拒絕干預這件事。他問道:「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然後他向群眾提出這個重要的勸告:「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真的,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他始終會死去,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為了強調這件事實,同時表明沒有在上帝面前建立良好的名聲是多麼愚不可及的事,耶穌設了一個比喻。他解釋說:
「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魂]說:『[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耶穌在結論中指出:「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耶穌的門徒也許沒有陷入積聚財富這種愚行的網羅中,但他們仍可能受日常生活的思慮所影響,以致分散了注意力而沒有對耶和華作全心的事奉。因此耶穌利用這個場合再次提出大約一年半之前他在登山寶訓中所提出的優良勸告。他轉過來對門徒說: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上帝尚且養活牠。……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你們不要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耶穌的話在人經歷經濟困難時特別適用。人若對物質的需要過度憂慮,以致在屬靈的事務上鬆懈下來,其實便等於對上帝有能力供應他的僕人所需一事缺乏信心。路加福音12:1-31;申命記21:17。
-
-
要作妥準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要作妥準備!
耶穌就貪心的問題向群眾提出警告,並且提醒門徒要提防對物質東西過度關注之後接著鼓勵他們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他在此透露只有數目比較小的一群人(後來證實是14萬4000人)會在天國裡。大部分的人均會是王國的屬地臣民。
『王國』——這是一項多麼奇妙的恩賜!耶穌向門徒指出他們對於承受王國應有什麼反應,然後敦促他們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不錯,他們應該運用自己的資財在靈性上造福別人,藉此為自己積聚「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
耶穌接著勸勉門徒要為他復臨一事作妥準備。他說:「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
在這個比喻裡,僕人作妥準備等候主人回來。他們將長袍扯起,繫在腰帶裡,並在夜間點起燃油充足的燈來,繼續執行他們的職務。耶穌解釋說:「[主人]或是二更天來[約晚上九時至午夜],或是三更天來[午夜至凌晨三時],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
主人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方式獎賞僕人。他邀請他們坐席,然後親自伺候他們。主人並非把他們當作奴僕而是將他們視為忠貞的朋友。僕人為了等候主人回來而通宵達旦地辛勤工作,他們獲得了多麼美好的獎賞!耶穌最後說:「你們也要[作妥]準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至此彼得問道:「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
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彼得的問題,而是另設了一個比喻。他問道:「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主人」顯然是指耶穌基督。「管家」則預表屬於「小群」的門徒(以一個群體而言);「家裡的人」是指同一批承受天國的14萬4000人,但這裡所強調的是他們以個別而言所擔任的工作。忠心的管家奉派管理的「一切所有的」乃是指主人在地上與王國有關的事務,包括王國的屬地臣民在內。
耶穌繼續在比喻裡指出管家或奴僕階級並非所有成員都會保持忠貞,他解釋說:「那僕人若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
耶穌接著指出,他的來臨為猶太人帶來了一段如火的時期,因為有些人接受他的教訓,另一些人則不願如此行。他在三年多之前在水中受浸;現在他受浸歸入死亡一事已接近尾聲了,正如他說:『我多麼迫切期待這件事完成。』
耶穌向門徒談論完這些事之後再次對群眾說話。他嗟嘆他們頑梗不化,不肯接納表明他身分的明顯證據及其重大意義。他評論說:「你們看見西邊起了雲彩,就說:『要下一陣雨』;果然就有。起了南風,就說:『將要燥熱』;也就有了。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路加福音12:32-59。
-
-
一個國家失喪了,但並非完全絕望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一個國家失喪了,但並非完全絕望
耶穌與聚集在一個法利賽人門外的群眾講話之後不久,有人「將[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這些被殺的加利利人也許曾經與數以千計的猶太人一起抗議彼拉多利用聖殿的公帑去建造導水管將水帶入耶路撒冷城中。向耶穌進言的人可能暗示加利利人遭殃是由於自己作惡之故。
可是,耶穌卻糾正他們。他問道:「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耶穌回答說:「不是的!」然後他利用這件事去警告猶太人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耶穌跟著憶述當地的另一宗慘劇,可能也和建造導水管一事有關。耶穌問道:「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不,耶穌指出,遭災而死的人並非由於作惡的緣故。其實這樣的悲劇時常是由『時間和未能預見的因素』所促成的。耶穌再次利用這件事提出警告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耶穌接著提出一個適切的比喻,解釋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裡。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耶穌曾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在猶太國中培養人民的信心,但只有幾百個門徒可以算作他勞力的成果。現在,他的傳道工作已踏入第四年了;他正再接再厲,在猶太和比利亞熱心地傳道教人,以象徵性的方式替猶太的無花果樹掘土施肥。但卻無濟於事!猶太國拒絕悔改,因此注定要遭受毀滅。國中只有少數餘民作出響應。
不久之後的一個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裡教人。他看見一個被鬼附著的婦人。這人直不起腰來已有18年之久。耶穌充滿憐憫地對她說:「女人,你脫離這病了!」於是按手在她身上,她立刻直起腰來,歸榮耀與上帝。
可是,管會堂的人卻大感不悅,他抗議說:「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管會堂的人承認耶穌有能力治病,但卻責備民眾不應在安息日來求醫!
耶穌答道:「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
反對耶穌的人聽了這話就感覺慚愧。可是,群眾卻因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而歡欣鼓舞。耶穌於是複述兩個含有預言性的比喻。這兩個比喻均與上帝的王國有關。大約一年前,他曾在加利利海邊的船上向人講過這些比喻。路加福音13:1-21;傳道書9:11;馬太福音13: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