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 6/08 10-11頁
  • 我們可以自衛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我們可以自衛嗎?
  • 警醒!200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上帝恨惡暴力
  • 生命受到威脅
  • 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 基督徒對自衛的看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9年
  • 自衛——基督徒可以實行到什麼程度?
    警醒!1991年
  • 「竭力尋求和平」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4年
  • 明智的忠告保護人不致受害
    警醒!1980年
查看更多
警醒!2008年
《警》 6/08 10-11頁

聖經的觀點

我們可以自衛嗎?

夜深人靜,突然一陣響動將你驚醒。接著,你聽到腳步聲,知道有人闖進家裡來。你嚇得心裡怦怦直跳,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上述情況。以往,無論是常見的罪行,還是嚴重的罪行,都只會充斥某些國家或大城市;今天可不是這樣了。罪行這麼猖獗,弄得人心惶惶。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購買了武器或學習武術。有些政府甚至立法,讓人民有權使用武力自衛。但聖經怎麼說呢?人可以用武力來保護自己或家人嗎?

上帝恨惡暴力

聖經不但譴責暴力,也譴責使用暴力的人。詩篇執筆者大衛論及耶和華上帝,說:「凡喜愛暴力的人,他必恨惡。」(詩篇11:5)古代曾有些民族,包括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人在內,因為常用暴力和流血害命,而招致上帝的不利判決。(約珥書3:19;彌迦書6:12;那鴻書3:1)根據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即使一個人沒有殺人的意圖,但由於人為的失誤而造成他人死亡,他也犯了嚴重的罪行。(申命記22:8)

聖經勸勉我們要時刻追求和睦,這樣就可以避免跟別人衝突起來。兩人大打出手,常常是由惡言相向、互不相讓而開始的。聖經說:「無木無柴,火焰就熄滅;無人毀謗,紛爭就平息。」(箴言26:20)人要是保持心平氣和,就可以平息他人的怒氣,免得揮拳相向,闖出禍來。使徒保羅說:「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羅馬書12:18)

生命受到威脅

儘管你設法追求和睦,但這並不能保障你總是平安無事,永不受到暴力傷害。自古以來,一些忠心事奉上帝的人都曾遭暴力對待。(創世記4:8;約伯記1:14,15,17)如果一個人遇上持有武器的匪徒,那該怎麼辦呢?耶穌教導我們說:「不要跟邪惡的人對抗。」(馬太福音5:39)他又說:「人拿你的外袍,你連內袍也任他拿去。」(路加福音6:29)耶穌並不贊成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物而使用武器。如果遇上持武器的匪徒,明智的做法就是交出財物,不與匪徒對抗。生命無疑比錢財寶貴得多!

可是,如果你遭到匪徒攻擊,生命 受到威脅,你又該怎麼辦呢?上帝頒給古代以色列人的一條律法,有助於我們找到答案。這條律法指出,要是人在白天抓住竊賊並把他殺死,殺人者就會被控謀殺罪。原因是,入屋偷竊的人不是犯了死罪,家主既看清楚竊賊是誰,就可以把他交由法律制裁。但是,如果竊賊在夜間被殺,家主就不用承擔罪責,因為在夜裡,家主很難看清楚竊賊在做什麼,也不能判斷竊賊是否會傷害他和家人。家主可能有理由認為一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脅,因而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和家人。(出埃及記22:2,3)

因此聖經表明,當人遭到暴力攻擊時,他可以採取自衛的行動,保護自己和家人。他可以攔擋對方的拳頭,制伏來襲的人,甚至出拳將對方打暈或阻止對方繼續攻擊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要阻止對方使用暴力或令對方不能再攻擊自己。這其間,如果來襲的人受到嚴重傷害或是被殺死,他就是死於意外而非蓄意的謀殺。

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由此可見,在某些情況下,人是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自衛的。人有權保護自己和家人,使他們免受暴力攻擊或被殺死。假如你面對來襲的人,而又無法逃離現場的話,聖經並沒有明令禁止人採取適當行動,保護自己和家人。雖然如此,明智的做法還是:要竭力避開危險的情況,避免使用武力自衛。(箴言16:32)

聖經鼓勵我們在生活上處處要「尋求和睦,追求不已」。(彼得前書3:11)按照這個實用的勸告去做,有助於我們過平靜安寧的生活。

你有沒有想過……

◼ 為什麼我們應該棄絕暴力?(詩篇11:5)

◼ 遇上匪徒想搶劫我們的財物,怎樣做才是明智的?(箴言16:32;路加福音12:15)

◼ 我們怎樣做,就可以避免跟別人衝突起來?(羅馬書12:18)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聖經表明,當人遭到暴力攻擊時,他可以採取自衛的行動,保護自己和家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