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無酵節
    洞悉聖經(下冊)
    • 無酵節

      (Festival of Unfermented Cakes)

      這個節期開始於尼散月十五日(逾越節的次日),延續七天,到尼散月二十一日結束。(見逾越節)節期的名稱來自「無酵餅」(希伯來語mats·tsohthʹ馬措特);在七天的節期中,以色列人只可以吃這種餅。無酵餅是用水和麵粉製成,餅裡不含一點酵母。為免麵團發酵,以色列人必須盡快把麵團製成餅。

      無酵節的第一天要舉行莊嚴集會,這天也是個安息日。第二天(尼散月十六日)要拿一捆最早收割的大麥(巴勒斯坦地區最先成熟的莊稼)交給祭司。在這個節期之前,人不可以吃任何新麥;無論是烘過的新麥還是用新麥製成的餅,都不可吃。祭司在耶和華面前把那捆最早收割的莊稼來回搖動,以含有象徵意義的方式把最早的收成獻給耶和華。在那天,祭司也要拿一隻一歲的健全公綿羊羔獻作全燒祭,並獻上攙油的上等麵粉做穀祭,又獻上酒做澆祭。(利23:6-14)上帝並沒有吩咐祭司把莊稼或麵粉在壇上燒去,後來的祭司卻開始這樣做。在無酵節,祭司不但要為國民獻上最早的收成,每家和每個擁有產業的以色列人都要獻上感恩祭。(出23:19;申26:1,2;見最早的收成)

      所含的意義 以色列人在這個節期吃無酵餅,跟摩西從耶和華那裡接獲的訓示是一致的。訓示記載於出埃及記12:14-20,第19節說:「這七天,家裡不可有發酵的麵團」。在申命記16:3,無酵餅稱為「苦難餅」。猶太人每年吃這種餅可以提醒他們,自己的祖先曾匆匆離開埃及(當時甚至連讓麵團發酵的時間也沒有[見出12:34])。這樣,他們就會回想上帝曾經拯救他們脫離在埃及所受的苦難和奴役,就如耶和華自己說,「好叫你一生一世謹記你從埃及地出來的那一天」。以色列人意識到,現在他們已是個自由的國族了。他們既承認耶和華拯救了他們,就當樂意慶祝無酵節——年中三大節期的頭一個。(申16:16)

      被擄前慶祝節期 根據聖經的記載,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後及被擄到巴比倫以前,曾有三次慶祝無酵節的記錄。不過,雖然聖經只三次提及以色列人慶祝無酵節,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經常守這個節期。其實第一個記載已列出以色列人所守的各節期,以及所羅門慶祝節期所作的一切安排。(代下8:12,13)

      至於另兩個記載,事情的背景和發展頗不尋常。其中一個事例表明,無酵節被人忽視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次受到重視。事情發生於忠心的希西家王在位第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以色列人不夠時間去準備尼散月十五日的慶祝事宜,因為清潔和修葺聖殿的工作要到尼散月十六日才完成。於是他們按照律法認可的通融辦法,決定到第二個月才守無酵節。(代下29:17;30:13,21,22;民9:10,11)節日期間,人民大大歡慶,靈性興旺,覺得七天的節期實在太短了,於是決定再守節期七天。希西家王和眾首領慷慨解囊,合共捐出2000頭公牛和1萬7000隻羊供慶祝節期的群眾食用。(代下30:23,24)

      這次慶祝節期帶動了一場恢復正確崇拜的運動。在許多城鎮,慶祝節期的人回家之前,合力搗毀偶像及各種附屬物。(代下31:1)以色列人歡歡喜喜地慶祝無酵節,不但使自己蒙耶和華賜福,也得以擺脫假神的捆綁,可見慶祝節期對以色列人產生多麼有益的影響。

      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前守無酵節的第三個記載,是約西亞王統治期間。當時約西亞王鼓起勇氣,在猶大恢復正確的崇拜。(代下35:1-19)

      聖經明文提及以色列人慶祝節期的記載不多,僅限於上述幾次。在君王統治之前,以色列的忠心法官和祭司無疑很留意謹守節期。後來,大衛和所羅門都作了大規模的安排,讓祭司能好好執行職務。猶大的其他君王必定也留意經常慶祝節期。以色列人獲釋回鄉之後,也經常守無酵節。

      回鄉後慶祝節期 猶太人從巴比倫獲釋返回應許之地以後,著手重建聖殿,最後在耶和華的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熱切鼓勵下完成了建殿工程。(拉5:1,2)公元前515年,他們為重建的聖殿舉行落成禮,人民大大歡慶,在無酵節獻上該獻的一切祭物。以斯拉記6:22說:「他們一起歡歡喜喜地守無酵節七天」。

      瑪拉基書說,猶太人從巴比倫獲釋回鄉後,起初對恢復正確的崇拜很熱心,但後來祭司們變得疏忽大意、高傲自大、自以為義,以致他們即使仍舊慶祝節期,也僅在聖殿而已。(瑪1:6-8,12-14;2:1-3;3:8-10)耶穌發覺,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一絲不苟地謹守律法的細節,但加添了許多基於傳統的規條。他們熱心地慶祝各個節期,包括無酵節,但耶穌卻譴責他們,因為他們行事虛偽,以致忽視了耶和華安排這些美好節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為了賜福給他們。(太15:1-9;23:23,24;路19:45,46)

      預示未來的美事 耶穌基督曾經指出酵的象徵意義,他在馬太福音16:6,11,12提醒門徒:「你們要謹慎,當心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酵。」他的門徒私下議論這話是什麼意思,卻作出錯誤的結論。於是耶穌坦白告訴他們:「『你們怎麼看不出,我跟你們說的不是餅呢?你們要提防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酵。』這樣他們才明白,耶穌說要提防的……是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教義。」據路加報導,耶穌也曾在另一個場合明確地說:「要提防法利賽派的酵,就是虛偽。」(路12:1)

      使徒保羅指出基督徒該怎樣行事為人時,也提過無酵節的酵是指什麼。他在哥林多前書5:6-8勸勉弟兄說:「難道你們不知道,一點酵就能使整個麵團都發起來嗎?你們既然還沒有發酵,就要把舊酵除掉,好成為新的麵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犧牲了。所以,我們守這個節,不要用舊酵,也不要用象徵惡行和邪惡的酵,倒要用象徵誠懇和正直的無酵餅。」

      在無酵節的第二天(尼散月十六日),大祭司拿一捆最早收割的大麥(巴勒斯坦地區最先成熟的莊稼,年中最早的 收成)在耶和華面前來回搖動。(利23:10,11)饒有意義的是,在公元33年的同一天(即尼散月十六日),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使徒保羅比較基督和其他復活的人,說:「可是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在長眠的人當中成了最早的收成。……只是各人都按著次序復活。基督是最早的收成,然後他臨在期間輪到那些屬於基督的」。基督也被稱為「在許多弟兄中[的]長子」。(林前15:20-23;羅8:29)

  • 五旬節
    洞悉聖經(下冊)
    • 五旬節

      (Pentecost)

      《希臘語經卷》所用的名稱,指「收割節」(出23:16)或「七七節」(出34:22),也稱為「獻最早收成的那一天」(民28:26)。慶祝這個節日的訓示,記載於利未記23:15-21,民數記28:26-31和申命記16:9-12。在尼散月十六日,以色列人要獻上一捆大麥。從這天開始計算的第五十天(五旬節的意思是「第五十[天]」),就是五旬節。(利23:15,16)這一天是猶太聖曆西彎月六日。那時大麥已收割完畢,農夫正準備收割小麥;小麥成熟的時間比大麥遲。(出9:31,32)

      以色列人必須先在尼散月十六日將初熟的大麥獻給耶和華,然後才可以開始收割田裡的莊稼。根據申命記16:9,10,上帝明令吩咐以色列人,說:「你要數七個七日,從開鐮收割麥子起,連數七個七日。要慶祝你的上帝耶和華的七七節」。所有男子都必須出席。關於這個節日,上帝也吩咐說:「你和你的兒女、奴婢,以及你城裡的利未人、僑居的人和孤兒寡婦,凡在你那裡的,都要到耶和華你上帝所選擇歸於他名下的地方去,在耶和華你上帝面前歡樂。」(申16:11)逾越節是每個家庭自行慶祝的節日。收割節(五旬節)則比較自由,讓人們可以在公開的場合表現好客的精神,一起歡度節日。在這個意義上,五旬節跟住棚節頗相似。

      處理最早收成的小麥跟處理最早收成的大麥不同。以色列人要拿十分之二量籃(4.4升;4乾量夸脫)的上等麵粉,加酵烤成兩個餅。餅來自「你們所住的地方」,意即家中日常所吃的餅,而不是特別供神聖用途的。(利23:17)此外也要獻全燒祭和贖罪祭,並獻上兩隻公綿羊羔做交誼祭。祭司要在耶和華面前將餅和綿羊羔來回搖動,表示把祭物獻給耶和華。餅和羔羊獻上之後,這些祭物就歸祭司所有,當作交誼祭吃掉。(利23:18-20)

      民數記28:27-30就別的祭(除了交誼祭之外)所作的描述,跟利未記的記載有些微出入。利未記23:18,19說,要獻上七隻綿羊羔、一頭公牛犢、兩隻公綿羊和一隻山羊羔;民數記的記載卻說,要獻上七隻綿羊羔、兩頭 公牛犢、一隻 公綿羊和一隻山羊羔。猶太評注家說,利未記所指的,是跟搖祭一起獻上的祭物,民數記所指的,則是正式指定要在節日獻上的祭物,因此兩者要一併獻上。約瑟夫斯也支持這個說法。他描述在五旬節獻上的祭物,首先提及要獻兩隻綿羊羔做交誼祭,然後一併提及其餘的祭物,包括三頭牛犢、兩隻公綿羊(看來一個抄寫員寫錯了,把三寫成二)、十四隻綿羊羔、兩隻山羊羔。(《猶太古史》第3卷253節[10章6段])五旬節要舉行聖會,這天也被視為安息日,不可從事任何勞動。(利23:21;民28:26)

      五旬節是在收割完大麥之後舉行,所以是個歡樂的日子。會眾獻上交誼祭,祭物給祭司享用,大家一同歡慶。交誼祭顯示人與耶和華享有和好關係。同時獻上的贖罪祭,則提醒以色列人,他們都犯了罪,需要懇求上帝寬恕和潔淨。增加全燒祭的數量,表明他們感激耶和華的慷慨供應,也表示他們甘願全心全意履行自己與上帝所立的約。

      在五旬節的日子,以色列人不但應當特別感謝耶和華,同時也不可忘記境內的貧窮弟兄。耶和華告訴他們怎樣慶祝這個節日,接著吩咐說:「你們收割地上莊稼的時候,不可把田邊的作物割盡,也不可拾取遺下的莊稼。要把這些留給困苦的人和僑居的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利23:22)這樣,窮人也能跟其他人一起歡度節日,從而有理由要感謝上帝。許多人也會在這個節日將自己最早的收成獻上。

      據拉比的資料說,以色列人獲釋回鄉之後,慶祝節日的人慣常在節日的前一天就抵達耶路撒冷,預備好過節所需的一切物品。傍晚會有號角吹響,宣告節日臨近。(民10:10)人們會把全燒祭的祭壇清洗乾淨。半夜一過,通往聖殿的各扇大門就通通打開,好讓祭司進去,檢驗民眾帶來獻做全燒祭和感恩祭的祭牲。艾爾弗雷德·埃德希姆評論說:「在早上獻祭之前,供職的祭司檢驗民眾送來打算在節日獻上的全燒祭和平安祭物。祭物的數量很大,祭司必定忙個不停。這些準備工夫一直進行到宣布發出,說晨光已伸展到希伯崙,於是祭司開始獻上常獻的早祭。」(《聖殿》,1874,228頁)

      獻了每天的早祭之後,要獻上民數記28:26-30所說的在節日獻的祭。之後就獻上惟獨五旬節才獻的祭——獻烤成的餅做搖祭,連同其他一起獻上的祭。(利23:18-20)餅在耶和華面前來回搖動之後,一塊歸於大祭司,另一塊則分給所有供職的祭司。

      節日所含的象徵意義 公元33年五旬節那天,大約120個門徒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個樓上的房間裡,耶穌基督把聖靈傾注在他們身上。(徒1:13-15)尼散月十六日,大祭司將一捆大麥獻給上帝,耶穌正好在那天復活。既然酵代表罪,耶穌在比喻的意義上可說是無酵的。(來7:26)在五旬節,他以大祭司的身份將自己的門徒呈獻給天父耶和華,讓他們成為上帝的兒女。這些人是從有罪的人類當中選出來的,他們都衷心接受耶穌所獻的贖罪祭。耶穌降世為人,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人贖罪;上帝認可耶穌所獻的祭物,也接納他所呈獻的門徒(雖然他們是在罪裡生的),讓他們成為從聖靈而生的兒女。為了表明這點,上帝把聖靈傾注在耶穌的門徒身上。在五旬節,祭司將兩塊 用初熟小麥做的餅獻給耶和華,這預示應驗時受益的不止一個人;這也預示,耶穌基督手下從靈而生的門徒會來自地上的兩群人:首先從受過割禮的猶太人中挑選,然後範圍擴大到世上的所有國族,也就是外邦人。(參看弗2:13-18)

      猶太人的傳統一向認為,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成為上帝的選民之後,律法是在五旬節賜下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第三個月(西彎月)聚集在西奈山,從上帝接獲律法。(出19:1)摩西以居間人的身份將以色列人帶進律法的約裡;同樣,耶穌基督是屬靈以色列的居間人,將這個新國族帶進新約裡。使徒保羅把這兩件事加以比較,指出在新約的安排下,基督徒聚集在一個重要得多的地方,就是「錫安山,永活上帝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來12:18-24;另見啟14:1-5)

      耶穌在地上過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晚上,向門徒宣告新約將會訂立。他臨升天之前,吩咐門徒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在五旬節那天,就如使徒彼得指出,「[基督]既受顯揚,升到上帝的右邊,從父親那裡領受了應許的聖靈,就把聖靈傾注下來,讓你們看見聽見」。(路22:20;徒2:33)聖靈顯示大能,使在場的120多個門徒神奇地說出不同的語言來。於是,門徒開始「傳講上帝威嚴偉大的事」,來自羅馬帝國境內各地的一大群猶太人和歸信的人都聽得懂。(徒2:7-11)在彼得帶頭之下,基督徒首次向人傳講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浸的真理。就是耶穌在馬太福音28:19吩咐他們做的事。(徒2:21,36,38,39)耶穌既已帶著自己所獻祭物的價值升到天上,就能將門徒帶進新約裡。(來9:15-26)

      門徒在那天大約增加了三千人(徒2:41),後來還有更多人歸信。但他們並不是獻給上帝的頭一個 最早的收成。享有這項殊榮的是耶穌基督本人,他在公元33年的尼散月十六日復活(林前15:23);在那一天,祭司把一捆大麥獻給上帝做搖祭。耶穌的門徒好像在大麥之後收割的初熟小麥,是從人類當中獻給上帝的「最早的一批 收成」。(雅1:18)他們得以成為上帝的新選民,是「一族蒙揀選的人,是有王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族,是上帝特別擁有的子民」。(彼前2:9)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