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寂寞——隱藏在內心的痛苦
    警醒!1994年 | 4月8日
    • 寂寞——隱藏在內心的痛苦

      你可以從人群中認出他們嗎?他們臉上有沒有顯露孤單的感覺?與你打招呼時,他們的笑容能夠遮掩內心的寂寞嗎?從他們走路的樣子和姿勢,你可以看出嗎?請留意一位獨自坐在公園長凳上的老人家,或者一位單獨去參觀藝術博物館的年輕女子——他們正備嘗孤寂之苦嗎?讓我們觀察一下三代人,母親、女兒和外孫,在購物商場閒逛的情景。表面上她們很快樂,但你可以肯定這是她們的真正感覺嗎?請考慮一下你的同事。你也許知道他們為人樂觀,有親切的家庭,有充裕的收入可以享受舒適的生活。但是,其中一位竟認真地說,「我很寂寞。」這樣的事有可能發生嗎?一名快樂、活躍的青少年感到孤寂的可能性又有多大?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令你吃驚。

      按照《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寂寞」的定義是:「導致一種黯淡淒涼或孤獨可憐的感覺。」這是一種有所欠缺、心靈空虛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並非總是可以從外表辨認出來的。一位研究人員說:「在我們的社會裡,寂寞是我們對別人——有時也對自己——隱瞞的祕密。羞恥已成為寂寞的附屬物。大眾人士都假定,如果你感到寂寞,這必然是你自己有點不妥;否則你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對嗎?」有時寂寞可能真的是咎由自取,特別是當我們對別人懷有過高的期望或要求的話。

      孤單的女子

      看來有些專家同意,女子不論年紀多大——特別是已婚的——對生活的期望都較男子為高。寡婦、離婚婦女和年紀較大的獨身女子有時會感到孤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在表面看來享有幸福婚姻和家庭的女子又如何?請考慮一下一位40歲教師的例子,她嗟嘆說:「我沒有時間和朋友來往;我對這件事感到極之遺憾。然而,這樣說卻令我感到有點滑稽。我又怎能抱怨自己感到寂寞……呢?畢竟,我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可愛的兒女、一所美麗的房屋和一份我所喜愛的工作。我對目前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我仍然覺得有點不足。」

      雖然女子會專心愛丈夫,她們的配偶也作出同樣的回應,但這種愛卻未能滿足她們對友誼的需求。上文提及的教師解釋說:「儘管丈夫是我的摯友,這並不足以補償我對知心女友的渴求。男子可能會聆聽,但女子卻會留心傾聽。我丈夫不想知道我怎樣受難題困擾。他只想立即採取行動將難題解決。但我的女友會讓我傾訴心聲。有時我真的只需要向人抒發內心的感受。」

      女子失去配偶時,不論是由於死亡抑或離婚,她的情緒會受到很大衝擊。她開始感到孤單寂寞。悲傷的寡婦或離婚女子不但需要向親友尋求支持,同時也需要鼓起勇氣面對現實。雖然失去配偶是一生的缺憾,但是她必須明白,她絕不能讓這項損失成為日後生活的障礙。有些專家發覺,性格剛強的人通常會比其他人較快克服寂寞。

      至於誰的痛苦較大——寡居的人還是離了婚的人——各有不同的意見。《五十歲以上》這本雜誌報導:「每逢我們邀請一些離了婚的人去加入寡居人士互助小組,雙方最後總是為誰的痛苦較大這個問題而爭辯。寡居的人說,『嘿!至少你的配偶還活著,』離了婚的人則說,『嗐!你從未試過像我一樣被人拋棄。你未嘗過失敗的滋味。』」

      孤單的男子

      論到應付寂寞,男子絕不能在這件事上誇耀自己比女子強。「男子處事比較實際多過訴諸感情,」美國退休人士協會寡居人士服務部的節目編排專家安妮·施圖德納說,「女子會不斷重提她們在感情上所受的創傷,但男子卻寧願嘗試再婚,也不願正視悲傷。」男輔導員可能需要用相當多時間才能使鰥夫逐漸透露他們內心的感受。

      有些專家發覺,男子與女子不同,他們寧願向女友吐露心事,也不願向另一位男子傾訴。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寂寞的權威拉德·惠勒醫生透露,男子不會衷誠地互訴心聲,因此無法彼此在感情上引起共鳴。「喪妻之後,男子需要逃避感情上難以忍受的孤寂,加上其後他們主動向女友抒發感受。這也許可以說明為何男子在喪偶或離婚後,以一般而言都比女子較快再婚。」——《五十歲以上》雜誌。

      孤單的青年人

      兒童和青少年感到孤寂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與成年人感到寂寞的原因類似。遷往一個新環境;要離開自己的朋友,在新學校裡不受同學歡迎,不同宗教和種族背景,分裂家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被異性拒絕——上述各種情況都是促成寂寞的顯著因素。

      小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玩耍。他們需要感情上的支持和了解。他們需要別人愛護,個人價值得到確定。他們必須知道其他人是忠實和值得信任的。受愛護的小孩子會感到安心,並學會怎樣對別人表現愛心。這樣的群體支持可以來自不同方面——家庭、同輩,甚至寵物。

      由小學初期直至大學,男生和女生通常都受到同樣程度的孤寂所折磨,原因常常是由於得不到同輩接納。「我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孤零零一個人,兼且我又沉默寡言,」一位女高中生嘆息說,「我只是聽老師講課和做作業;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事可做了。在空閒的時候,我總是坐著畫點東西或做些類似的事。人人都在彼此交談,可惜沒有人與我傾談。……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遮掩自己的感覺。但目前我可以做到的,就是掩飾自己。」

      然而,我們不能總是歸咎於別人的冷漠和勢利。一個人可能在行為或社交方面有難題,例如極度害羞、喜怒無常、過於衝動及與同輩合不來等。殘障也可以令不同年紀的年輕人自慚形穢而飽嘗孤寂之苦。除非他們為人堅毅爽朗,否則便很難抵受這樣的打擊。

      必需決心幫助自己

      論到嘗試克服寂寞一事,富勒頓加州大學的健康教育學家多洛雷斯·德爾科馬指出一項關鍵性的事實:「當事人需要作出由衷的努力。他始終要正視自己的難題,因為無論別人怎樣設法幫助他,惟一能夠使他成為較外向的人就是他自己。」

      沃倫·瓊斯博士指出,那些難於作出調整的人乃是具有孤僻傾向的人:「這些人的作風,不知不覺間會使人難於親近。有些人不懂得怎樣聆聽,只顧得滔滔不絕地說話,使別人無法參與交談。對人對己,他們都有敏於挑剔的傾向;他們很少提出問題,並且時常由於說話刻薄或惹人反感而損害友誼。」

      這些人基本上說來缺乏自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些人則缺乏社交技巧而不懂得怎樣與人相處。論到這樣的人,治療專家伊夫林·莫舍塔說:「孤寂的人對自己沒有多大好感。由於預期自己不會受人接納,他們乾脆不向人伸出友誼之手。」

      可是,與傳統的看法剛相反,研究人員發覺上了年紀的男女比年輕人較少感到寂寞。他們不知道確實原因。此外,他們發覺老年人感到孤單,多數是由於缺乏朋友,而不是由於缺乏親人。「這並不是說家庭關係對老年人不重要。他們會找家人幫忙。但他們可以有許多家人幫忙,只要沒有朋友,就仍然會感到非常寂寞。」

      需要有知心密友

      不論男女老幼,知心密友有時能夠滿足一項連家人親屬也不能提供的需要。人需要朋友,需要有一位可以傾心吐意、又不用害怕對方會傷害自己的密友。沒有這類朋友,寂寞之感便可能加深。論到這樣的朋友,美國散文作家拉爾夫·沃爾多·埃默森寫道:『朋友是個可以在他面前暢所欲言的人。』你可以向這個知己透露所有心事,而無需擔心你會被人出賣,害怕你的隱祕會被人泄露,以致令你名譽受損、遭人恥笑。有些被你認為是忠心朋友的人,並非時常都值得你信任;但「有一朋友」『不會泄漏人的密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24;25:9。

      有些人喜歡裝作強硬,表示自己不用倚靠別人。他們聲稱自己能夠獨來獨往、自給自足。然而,他們卻時常喜歡跟一些所謂的『強硬派』的人來往。兒童有同樂會,建立同樂會會所,成群結黨;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則有摩托車幫派;罪犯有不會告發自己的密友;有酗酒難題的人加入酗酒者互助會;那些力圖減肥的人加入節食減肥會。人是集群的生物;他們聚集起來以求互相扶持。甚至在痛苦的時刻,他們也喜歡同病相憐。人人都憎惡寂寞。人究竟可以怎樣應付寂寞呢?

      [第25頁的精選語句]

      「孤寂的人對自己沒有多大好感」

  • 寂寞——你決心要克服這種感覺嗎?
    警醒!1994年 | 4月8日
    • 寂寞——你決心要克服這種感覺嗎?

      你感到寂寞嗎?不管你是已婚抑或獨身,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人有時感到寂寞是自然的事。也要明白,孤獨的環境未必一定是寂寞的起因。獨自全神貫注地從事研究的學者不會感到孤寂。單獨從事創作的畫家也沒有空閒感到孤寂。相反,他們歡迎孤獨的時刻,把獨處視為他們的良朋。

      真正的寂寞之感發自我們的內心,而不是來自外界的環境。令人傷心的事件,例如死亡、離婚、失業、不幸等,可以觸發寂寞之感。每當我們照亮自己的內心世界,寂寞之感就會減少,甚或隨著時間過去而消失。我們已經學會適應,並且接受了損失所帶來的痛苦。

      情感源於你的思想。一旦接受了損失的打擊,情緒亦慢慢平復下來,你就要將思想集中在造就的事上,好使你繼續過積極的人生。

      要奮發圖強、控制自己。你可以做一些積極的事,因此要培養爽朗的性格。例如打電話給別人、寫一封信、讀一本好書、邀請別人到家裡作客、彼此交換意見,要結交朋友,你自己必須態度友善才行。檢討一下自己的內在為人,然後推己及人。做一點仁慈之舉。與別人分享一些予人安慰的屬靈珍品。你會發覺耶穌的話是至理名言:「施比受更為[快樂]。」你會明白箴言的另一項真理:「滋潤人的,必得滋潤。」——使徒行傳20:35;箴言11:25。

      成敗在乎你

      很難做得到?說時容易做時難?每件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的。由於這緣故,你一旦實際做出來,就會感到很大滿足。你需要作出額外努力。你每作一點施與,心中的亮光就會越發閃耀。你是否能夠把企圖支配你的寂寞之感徹底擊退,成敗完全在乎你。《現代成年人》雜誌的一位作家說:「沒有人要對你的孤寂感負責,但你是可以將情況改善的。一段友誼就足以擴闊你的生活圈子。你可以饒恕那些曾經使你痛心的人。你可以寫信、打電話。惟獨你才能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沒有其他人可以為你代勞。」他引述一封來信,內容「一針見血地說明這點:『我向人指出,他們自己有責任要留意不讓生活變得孤單或不充實。要提高警覺,加緊努力!』」

      你的益友無需僅限於人。一位獸醫說:「老年人要面對的最大難題並非身體不適,而是要經歷寂寞和遭人拋棄之苦。老年人時常與社會疏遠,但若有寵物(包括狗)……作伴,就會有助於使他們的生活有目的和意義。」《宅園美化》雜誌說:「寵物有助於治療情緒不安的人;激勵那些身體患病、生理有缺陷和喪失活動能力的人;使孤獨的人和老年人再次恢復生氣。」另一篇雜誌文章論及一些新近對寵物發生興趣的人:「病人的憂慮減少了,他們可以對寵物表現愛心而不用害怕被拒。後來他們開始主動與別人交談,首先談及怎樣照顧寵物。他們開始有責任感。他們感到受人需要,因為有些動物需要倚靠他們。」

      飽受孤寂之苦的人往往不願強自振作,幫助自己脫離絕望的深淵。惰性妨礙他作出所需的努力;但是,如果他要探明寂寞的真正起因,就必須作出這番努力才行。詹姆斯·林奇醫生指出,人通常抗拒他們認為難以接受的勸告:「人的常情是,我們所不喜歡的資料,我們就會不願意聽,或至少不願付諸實行。」一個人可能想擺脫寂寞的痛苦,但卻不願作出所需的努力將自己從痛苦中釋放出來。

      你想有怎樣的感覺,就以行動表達出來

      人若要成功克服嚴重的沮喪,就必須鍥而不舍地培養開朗樂觀、和藹可親的性格。(可參閱使徒行傳20:35。)這需要你努力衝破頑強的寂寞感,言行舉止與死氣沉沉的懶散態度相反。要表現開心的樣子、手舞足蹈、唱首愉快的歌。盡力做些表示愉快的事。甚至不惜以誇張、過火的方式這樣做,用愉快的思想把抑鬱的情緒排擠出去。什麼愉快的思想?

      例如腓立比書4:8所列舉的:「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你需要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意義。你若感到生活有意義,就會受到激勵去作出回應,努力將這種意義發揮出來。這樣,你受沮喪、孤寂的情緒困擾的機會就不大了。維克托·弗蘭克爾在《人類尋求生的意義》一書中以饒有趣味的方式將這點表明出來。他以希特勒集中營裡的囚犯為例去討論這個問題。那些生活沒有意義的人都陷入寂寞之中,並且缺乏生存的意志。但是,「個人內在價值的意識是建立在較崇高的屬靈事物之上的,集中營的生活絕不能使這種意識動搖。」他繼續說:「人一旦找到受苦的意義,例如犧牲的意義,所受的痛苦在某種程度上就終止了。……人最關心的,不是要得享歡愉或逃避痛苦,而是要看出生存的意義。因此,只要所受的苦是有意義的,人甚至會甘願受苦。」

      你需要培養的首要關係

      若要懷有真正屬靈的觀點,方法便是對耶和華和他的話語聖經深信不疑。對上帝懷具信心,並向他熱切禱告,能使我們的生活具有意義。這樣,縱然人際關係瓦解,我們也不會孤立無援而飽受寂寞折磨。正如弗蘭克爾說,懷著目的而受苦是可以忍受的,甚至反而帶來喜樂。一位人性觀察家說:「殉道者被縛在柱上受刑,所經歷的快樂卻可能是在位的君王也豔羨的。」

      受人逼迫時,耶穌的使徒感到來自耶和華的喜樂;對他們說來,這種痛苦具有重大意義。「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馬太福音5:10-12)使徒行傳5:40,41報導一項類似的反應:「公會的人……叫使徒來,把他們打了,又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就把他們釋放了。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

      玫瑰滿園,蒺藜難存

      要在腦海裡栽滿積極樂觀的美好種子;不要給消極絕望、淒涼寂寞的種子留任何餘地。(可參閱歌羅西書3:2;4:2。)很難做得到?在若干情況下,這樣做也許看來沒有可能。一位詩人指出:「玫瑰滿園,……蒺藜難存。」再次,這需要你作出積極的努力,決心運用堅定不移的意志。但是,你是能夠做得到的,而且也有人正在這樣做。

      請留意勞蕾爾·尼斯比特的例子。她染上脊髓灰質炎,36歲那年被放在鐵肺中,在裡面仰臥了37年之久。她頸部以下的身軀完全癱瘓,惟一可以移動的只是她的頭部。起初她感到傷心欲絕。後來,經過大約一天的自怨自艾之後,她作出決定,自己已『怨夠了』!她還要撫養兩名兒女,也要照顧丈夫。她開始重建自己的一生,並學會在鐵肺裡管理自己的家庭。

      勞蕾爾睡眠的時間很少。她怎樣度過漫漫長夜呢?向寂寞屈服?不,她向天父耶和華禱告。她祈求上帝賜她力量,為基督徒弟兄姊妹代禱,並祈求上帝打開機會讓她為王國作見證。她想出各種不同的傳道方法;她努力為耶和華的名作見證,給許多人留下良好印象。她絕沒有容許寂寞的蒺藜生長;她忙於栽種玫瑰。

      守望台社屬下的海外傳道員金海露也有類似的經驗。他曾在中國被判五年單獨監禁,按理說來,他必然是飽受寂寞的長期折磨。然而,他擯棄了這種消極觀點,並且憑著堅強的毅力,刻意將思想導往其他方向。論到事情的經過,他後來作了以下的描述:

      「我安排了一項『傳道』活動計劃。但是我單獨被囚,又可以向誰傳道呢?我決心按記憶所及,逐步準備一些適合的聖經演講,然後向假想的人物傳道。接著我開始傳道工作,敲了一道假想的門,向一位假想的住戶作見證。每天早上我都探訪好幾個住戶。過了相當時候,我遇到一位假想的卡特太太。她表示有點興趣,於是在數次回訪之後,我們安排了一個經常的聖經研究。在研讀過程中,我們討論憑我記憶所及《『以上帝為真實』》一書的各個重要課題。這一切傳道和討論我都大聲講出,目的是要將資料銘記在心中。」

      對成千上萬被囚在希特勒集中營裡的耶和華見證人說來,只要他們放棄信仰,就可以重獲自由。但這樣做的人極少。有數以千計的見證人至死保持忠心——有些被處決,有些則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一位名叫約瑟夫的見證人囚犯有兩個哥哥被監禁在其他的集中營裡。其中一個哥哥行刑時被迫仰臥,望著將要使他身首異處的大刀落下。約瑟夫解釋說:「集中營裡的其他見證人獲悉這件事之後,都來向我道賀。他們的積極態度使我深受感動。在我們看來,對耶和華保持忠心比保全性命重要得多。」

      他的另一個哥哥面對行刑隊時,軍官問他有什麼遺言。他請求讓他作一個禱告,軍官允准了。他的禱告洋溢著感人的詞句和由衷的喜樂,以至軍官下令開槍時,沒有一個士兵聽命。軍官再次發出命令,只有一位士兵開槍,擊中他的身體。軍官勃然大怒,於是拔出自己的手槍,親自將這位弟兄殺死。

      什麼可以使生活真正有意義

      以上所有例子均涉及對耶和華懷具堅強的信心。儘管其他所有方法都已嘗試過而未能奏效,對上帝的信心卻始終能夠幫助人戰勝寂寞,使一度空虛的生活再次充滿意義。世俗人士認為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有許多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怎會如此呢?原因是他們最後都不免一死;他們歸回塵土,湮沒無聞,在人海中不能再泛起漣漪,在時間的流沙上也沒有任何足跡遺留下來。情形正如傳道書9:5所說一般:「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將耶和華的旨意視若無睹的生活方式,無論人認為有什麼意義,到頭來都是虛空徒然的。

      看看繁星密布的天空,感受一下黑夜穹蒼的廣闊無垠,你的意義感就會頓時消失。你會明白詩篇執筆者大衛寫出以下詩句時的感受:「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人的一切成就都視作虛無;他坦率地指出:『凡事都是虛空。』他所作出的結論是:「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詩篇8:3,4;傳道書12:8,13。

      歸根究柢,一個寂寞的人,或者也可以包括所有人,怎樣才能使生活充滿意義呢?方法是懷著敬畏上帝之心而生活,謹守服從他的誡命。人惟獨這樣做才能配合上帝——這個廣大宇宙的創造者——的旨意,從而在他那永恆的安排中佔一席地位。

      只要上帝與你同在,你就永不會感到孤寂

      非洲一位忠貞的耶和華見證人曾忍受過猛烈的逼迫,並且感到被人遺棄。她說縱然親屬令她失望,她也絕非孤立無援。她引述詩篇27:10:「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耶穌也有同感,說:「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翰福音16:32。

      耶穌並不害怕一人獨處。他時常刻意尋找獨處的機會。他獨處的時候絕不感到孤單寂寞。他虛心接受上帝的聖靈的指引;他看見四周上帝所造的萬物,便感到與上帝十分親近。有時他避開人群,使自己能夠單獨與上帝一起。他『親近上帝;上帝就親近他』。(雅各書4:8)毫無疑問,他是上帝最親密的摯友。

      能夠有一個像聖經所描述的朋友,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箴言17:17;18:24)由於對耶和華懷有完全的信心,並對他表現絕對的服從,亞伯拉罕得以「稱為上帝的朋友」。(雅各書2:23)耶穌對他的跟從者說:「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15:14,15。

      既然有特權與耶和華和耶穌基督為友,那些懷具信心的人又怎會無法戰勝寂寞呢?

      [第28,29頁的圖片]

      禱告和其他活動能夠幫助你避免寂寞

      [第30頁的圖片]

      金海露和數以千計一度被囚在集中營裡的耶和華見證人的經驗足以證明,對上帝懷具信心可以幫助人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戰勝寂寞

      [鳴謝]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