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馬拉維
    1999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前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所以實在有增加人手的必要。1949年,彼得·布賴德爾和弗雷德·斯梅德利這兩位基列畢業生抵達馬拉維,受到弟兄熱烈歡迎。由於有這兩位和其他基列畢業生幫忙,分社僕人的沉重工作擔子得以大大減輕。現在弟兄可以用多點時間留意各群會眾和大會的運作情況了。

  • 馬拉維
    1999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我實在呆不下去!」

      在那些日子,歐洲人或北美洲人前來馬拉維服務,就得面對重大的轉變。他們以往習慣享用的現代化家庭設備,這些東西馬拉維通通沒有。在這個非洲叢林地帶,電器用品還沒有出現。當地人認為正常的事,外國人卻可能覺得難以忍受。新海外傳道員怎樣適應當地的生活呢?

      彼得·布賴德爾憶述馬拉維給他的第一個印象。當時他從莫桑比克的貝拉港坐了一段叫人疲憊的火車旅程,來到馬拉維。他說:「我們最後抵達希雷河時,天色正逐漸昏暗。許多巨型甲蟲圍著我們飛來飛去。它們群集在燈上,把燈光完全遮蓋起來。它們降落在人的頸項上,在人的衣服上爬出爬入。我對耶和華說:『我忍受不了這些東西。我實在呆不下去!』接著我們渡河,踏上停在站裡的一輛火車。車上的燈光非常暗淡。我很快就發覺箇中原因——原來是為了防止昆蟲飛進來。在火車上,我們享用一頓晚餐,頭一道菜是湯。燈光非常微弱,我們幾乎看不見坐在對面的人。喝湯時,為了避免把昆蟲一起喝下去,我們只好從牙縫把湯喝下。我對耶和華說:『求求你,我真的受不了,我實在呆不下去!』」

      後來,布賴德爾弟兄再次探訪這個地區,要發表公眾演講,但卻遭遇難題。為什麼呢?他解釋說:「蚊子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有個晚上,我發表演講時要把褲腳塞進襪子裡。我用毛巾蓋著頭,毛巾的另一端塞進襯衣裡。我用橡皮帶箍住衣袖;整個人只有兩隻手和一張臉是露出來的。我通過傳譯員發表演講。我每說一句話,就要用手掃走臉上的蚊子,然後掃掃雙手,再掃掃臉。傳譯員說完了,我就說第二句,然後重複剛才的動作。」

      雖然面對這些情況,靠著耶和華的幫助,彼得·布賴德爾跟其他像他一樣的海外傳道員卻得以應付過來。大多數奉派到馬拉維服務的海外傳道員,都忠心地在當地工作多年。他們盡心竭力的服務的確令馬拉維得益不淺。

  • 馬拉維
    1999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海外傳道員促進增長

      馬拉維的見證人非常懷念那些曾忠心地在馬拉維服務的海外傳道員。那些認識真理時日較久,有機會跟海外傳道員一起工作的人,更對他們念念不忘。有些海外傳道員發覺,他們接受新工作崗位,就得在生活方式上作出重大改變;但由於懷有愛心,他們甘願作出這些改變。

      馬爾科姆·維戈於1957年抵達馬拉維,當時他是個獨身漢。他抵達分社的第一個晚上,吃過晚餐,已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會被派到什麼地方工作。當時的分社僕人朗尼·納伊也是基列學校畢業生,在上一年才抵達馬拉維。納伊告訴維戈弟兄,分社派他從事周遊探訪工作。要等到他完成了語言課程才開始嗎?不。那時社方還沒有這些安排。他翌日就要開始周遊探訪的工作了!

      許多獲派從事周遊工作的海外傳道員很快看出,除了探訪會眾之外,假如他們想駕駛汽車往來各地,就得有修車常識才行。他們也發現,許多時所謂的路僅是叢林裡痕跡模糊的小徑而已。當然,本地弟兄非常賞識海外傳道員的努力,並盡力協助他們適應當地的生活。通常他們會為海外傳道員(若是已婚則包括他的妻子)蓋一所整潔的茅屋和洗手間。但對那些跟著丈夫周遊各地探訪的姊妹來說,令她們尤其害怕的是晚上聽到的恐怖聲音!她們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習慣令人心寒的鬣狗「笑聲」,以及各種各類昆蟲的「大合奏」。

      傑克·約翰松還記得,在叢林舉行大會的種種困難。首先,弟兄要清除場地的雜物;然後,他們多半利用當地原有的材料建造。可是弟兄姊妹,老的少的都很樂意幫忙。在姆蘭杰附近的大會場地,一位滿面笑容的年長弟兄走到約翰松弟兄面前,對他說:「我也要來幫忙。」這件事看來沒有什麼奇怪。但後來約翰松弟兄獲悉,這位弟兄花了約莫一個月的時間,徒步800公里,才來到大會的場地。但他抵達後第一件事,就是請纓將會場的設施安裝起來。其他弟兄姊妹也懷著這種甘心樂意的服務精神,合力把叢林轉變成容納6000聽眾的大會「場館」。

      在改善馬拉維各群會眾和環的組織方面,海外傳道員的確貢獻良多。這些弟兄包括哈爾·本特利、埃迪·多巴特、基思·伊頓、哈羅德·蓋伊、傑克·約翰松、羅德·夏普、馬爾科姆·維戈,他們曾以區務監督的身分探訪各地。對於這些監督所提出的仁愛訓示和指引,當地見證人很樂意聽從。結果,會眾的聚會和傳講王國信息的工作都大有改善。同時,弟兄姊妹也得以在真理裡扎根建立,作好準備面對前頭的逆境。

      向歐洲人作見證

      後來,社方委派部分海外傳道員到分社辦事處服務,他們的工作非常忙碌。不過由於他們在分社工作,他們的妻子有機會向布蘭太爾和松巴的歐裔居民作見證。這些姊妹包括菲莉絲·布賴德爾、琳達·約翰松、琳達·路薏絲·維戈、安妮·伊頓等,她們在這個地區作了許多優良的見證。許多時,歐裔居民對我們的工作懷有偏見;原因往往是,他們將見證人跟那些「守望台運動」分子混淆起來。然而這些姊妹善用機會,糾正他們的看法,並向他們談及上帝的王國。

      大部分居住在馬拉維的歐裔和亞裔居民,若不是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跟雇主訂了合同,享有薪酬優厚的工作。一般而言,他們對自己的際遇顯得躊躇滿志。雖然這樣,仍有些歐裔居民和當地說英語的人對真理產生良好反應。有幾個人受了浸,其中一個是在伯特利的浴缸裡受浸的!

      「互相鼓勵」

      雖然海外傳道員跟當地的弟兄姊妹分屬不同種族,大家卻相處得十分融洽。我們從亞歷斯·馬法班納寫給一些海外傳道員朋友的話可以看出這點:「如果世上真的有『鴻溝』,那只在於東、西方之間。至於我們,我們擁有一種最緊密的連繫,就是阿格配!」這跟耶和華組織以外的人所表現的態度多麼大異其趣!一般而言,歐洲人都認為自己比非洲人優越,不願跟非洲人來往。然而,當地弟兄仍要改掉一個陋習,就是布瓦納這個稱呼。他們時常用布瓦納 稱呼歐洲人,包括海外傳道員在內。這個稱呼暗示,歐洲人是非洲人的主人。因此,每逢當地弟兄稱呼一個海外傳道員為布瓦納,海外傳道員就提醒他:「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是弟兄,沒有布瓦納!」

      除去這個稱呼對雙方都有好處。實際上,海外傳道員跟非洲弟兄姊妹一起工作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一樣,他們「互相鼓勵」。——羅馬書1:12。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