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性變成怎樣了?
    守望台1990年 | 12月1日
    • 人性變成怎樣了?

      「在這個時代,何以我們對待兒童那麼殘酷?何以我們對待動物那麼殘酷?何以我們有那麼多暴力事件?……何以有人從事恐怖活動?何以有人吸毒、販毒?……在人已擁有一切之際,何以竟然還有人要訴諸一些破壞整個文明的事?」

      以上的問題是英國首相大聲疾呼地提出的。你也許曾經多次提出類似的問題。你有找到任何滿意的答案嗎?

      把問題透視一番之後,英國首相有感而發地說:「多年之前,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我懷著滿腔的希望、夢想和抱負去從政。在我和許多同時代的人看來,若有一天我們人人都有適當的住宅、優良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標準,便會凡事滿足,而我們也應該享有美好安樂得多的前途。但如今我們知道事情並不是這樣。我們正在面臨人性的真正難題。」——楷體另排。

      人性可以界定為「人類基本性情和特性的綜合體」。顯然,彼此衝突的性情和特性可以在個人、國家甚至國際的層面造成難題。可是,對於今日的暴力、恐怖活動、販毒等危險趨勢,我們究竟可以歸咎於人性到什麼程度呢?

      威脅到「破壞整個文明」的種種情況可以完全歸咎於人性嗎?抑或我們應該考慮其他因素才能解釋何以人本可以追求較高尚的美好事物,卻那麼易於轉向墮落、自私的行徑?

  • 改變人性
    守望台1990年 | 12月1日
    • 許多時人性都趨向有破壞性的消極事物。

      例如在英國,最近暴力罪行激增了百分之11。英國首相說:「我們的任務是找出阻遏方法,使偉大的文明可以延續下去。」不過,法律和政治上的壓力即使出於好意,真的能夠扭轉世人作惡的傾向嗎?即使有法律制止,甚至在嚴格的執法之下,不法事件不但存在,而且繼續增加,這件事實本身已足以說明答案。目前所需的是比立例管制更進一步的東西。人的本性必需改變。

      聖經對人生懷有合乎現實的忠實觀點,因此坦率地描述人的劣根性。例如,使徒保羅在寫給加拉太的基督徒的信中談及「淫亂、穢行、邪蕩……人跟人成為仇敵,彼此爭鬥、嫉恨、惱怒、……嫉妒、酗酒、狂歡宴樂,和其他類似的事」。據這裡引述的譯本說,所有這些墮落的行為都是『人的本性』。——加拉太書5:19-21。

      難題的根源

      可是,《現代中文譯本》是一本意譯本,所以『人的本性』一詞只是將保羅實際所說的話粗略地表達出來而已。保羅所用的希臘字詞是薩爾克斯(Sarx),意思是「肉體」而不是「人性」。由於這緣故,精確的譯本將這個字譯作「肉體的行為」以表達保羅的真正意思。a

      聖經以簡明的筆觸記述罪如何進入人類世界——事實上,它簡單到令大多數人不願相信。保羅描述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12)保羅在這裡所提的創世記——聖經的第一本書——的記載和第一個受造的男人亞當及後者的妻子夏娃。他們的蓄意忤逆是人所熟知的。為了這緣故,他們被判處死刑。他們的子孫承受到他們的不完美,因此也同樣死去。於是「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由於這個基本原因,今日人性充其量只能很模糊地反映出上帝原先創造人時人所具有的完美天性。——羅馬書3:23;創世記第2和3章。

      人性得以改變!

      可是,人性中有許多最惡劣的弱點是可以克服的。不錯,聖經說我們可以改變人性,意即改變自己的品格。方法如何?憑著上帝的聖靈之助。——羅馬書8:9。

      保羅在寫給歌羅西基督徒同工的信中這樣說:要「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屬於舊品格的各種行為中,保羅列出幾種特性是能令人墮落以致自毀的,例如:惡慾、惱恨、忿怒、惡毒。——歌羅西書3:5-10。

      在寫給以弗所基督徒的一封類似的信中,保羅再次提及人需要披上「新品格」。他告訴他們,這新品格是『照著上帝的旨意按真正的正義和忠貞創造的』。(《新世》)他繼續發揮他的論據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以弗所書4:24,31,32。

      保羅的話合乎現實嗎?人的品格真的可以改變嗎?證據顯示,許多早期基督徒在生活上的確作出劇烈的改變。以一群人而論,他們在周遭的世界截然不同。早期基督徒時代的歷史家,殉教者查斯丁,寫道:「我們曾經互相憎恨和破壞,同時,由於生活方式的差異而拒絕和不同氏族的人和睦共處,但如今卻由於基督的出現,我們與異族的人像家人般親密相處,為我們的仇敵禱告,努力說服無緣無故憎恨我們的人按照基督的完美教訓而生活。」

      今日又如何?在人性方面作出劇烈改變依然是可能的嗎?不錯,數以萬計的例子表明不斷有人作出劇烈的改變。以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斯蒂芬在英國一個工業中心長大。他父親是個無神論者。斯蒂芬在12歲時已被判入懲教學校三年。他招認犯過64次盜竊罪!他很快就失去對任何權威的尊重。他年紀越大,所犯的罪行就越嚴重,其中包括盜竊、醉酒、妨礙治安、襲擊警員等,最後一種罪行使斯蒂芬被判入獄。他的性情變得非常暴戾。他說:「一個無神的人在有急需時是無所不為的。」

      什麼能夠改變這樣的一個積犯呢?斯蒂芬終於接納他那身為耶和華見證人的兄弟的幫助。經過短時期的研究聖經之後,斯蒂芬開始穿上「新品格」。他所作的改變十分戲劇化。如今,五年之後,他結了婚而有個快樂的家庭,同時在基督徒會眾中是個負責的成員,擔任服事僕人的職位。

      因此,以個別的事例而言,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今日『破壞文明』的是否純粹歸咎於人性的弱點呢?

      「聖經中的魔鬼」

      使徒保羅寫過一個有關『末世』的傑出預言。我們將他的話刊於以上附框之中。請留意世上越來越嚴重的暴力和罪惡帶來了一段『難以應付的危險時期』。這一切全是由人性所造成嗎?——提摩太後書3:1,《新世》。

      不,還有另一件事,一股操縱人類的弱點使之行惡的惡勢力。正如許多人覺得難以相信人有遺傳的罪性,同樣,他們也覺得難以接受有一股高於人而企圖操縱人的勢力存在。但聖經說這樣的力量的確是存在的,他便是魔鬼撒但。

      「魔鬼」一詞(意即「毀謗者」)在聖經中出現過33次,而撒但(意即「反抗者」)則出現過52次。這些經文均論及同一個邪惡的靈體。可是,有些人卻否認撒但是一位個體,他們寧可說:「有犯罪傾向的人性就是聖經中的魔鬼。」b不過,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關於耶和華的忠僕約伯的記載中,希伯來文聖經使用撒但(has·Satanʹ)一詞;在路加福音4:2,我們則讀到試探耶穌的是「魔鬼」(希臘文:hodi·aʹbo·los)。(約伯記1:6)在兩個事例上,語法均指向一位特殊的個體。事情並不牽涉到人性。

      使徒保羅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到撒但的勢力多麼強大,他在致以弗所人的信中談及「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天空屬靈氣的惡魔」。(以弗所書6:12)與撒但魔鬼狼狽為奸的『世界統治者們』便是他手下的鬼靈,隱形的邪惡靈體。他們正「迷惑普天下」,盡可能利用人的墮落情況。(啟示錄12:9)為了這緣故,保羅大力敦促每個基督徒要「抵擋魔鬼的詭計」。他便是促成在我們周遭所見的人類墮落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弗所書6:1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