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希望延長壽命嗎?警醒!1995年 | 10月22日
-
-
人到底可以期望自己活得多久呢?大約3500年前,先知摩西論及他當日的情形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10。
七十年僅相當於2萬5567日,80年也不過是2萬9219日罷了。一點不錯,日子那麼短少!人究竟有沒有辦法把壽命延長呢?
醫學能為人添壽嗎?
《科學》週刊評論說:「1900年,[美國的]嬰兒誕生後,預計只可以活到47歲;到了1988年,人的預期壽命已延長至75年左右。」由於衛生標準不斷提高,嬰孩所攝取的營養也比以前豐富得多,所以夭折率持續下降;美國人現在可以期望,一生的年日約莫跟摩西所述說的一樣。雖然如此,就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還可以期望壽命會明顯地延長嗎?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衰老的首要權威倫納德·海弗利克在《我們如何及為何衰老》一書裡所說的話:「在本世紀,生物醫學研究已取得相當進展,現已實施的醫療服務也不斷提高質素,這一切對延年益壽無疑起了重大作用,但只是容許更多人活到壽命的固定上限罷了。」他解釋說:「預期壽命的確延長了,壽命期限卻沒有改變;兩者的差別關係重大。」
人類壽命的「固定上限」是什麼?關於近期有沒有人活到115歲以上,有些人聲稱至今仍未能確定。然而,《科學》週刊卻指出:「直至1990年,活得最久的人瑞是剛120歲出頭,這人的年齡已證明屬實。」今年年初,在大批記者和攝影師陪同下,法國的衛生部長前往阿爾勒探訪剛滿120歲的讓娜·卡爾蒙,給她慶祝壽辰。摩西也活到120歲才死去,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申命記34:7。
科學家有沒有表明,一般人可以指望活到這個歲數,甚或享有更長的壽命呢?不,大多數科學家都沒有。《底特律新聞》以大字標題報導:「研究人員聲稱平均壽命的上限也許是85歲。」研究衰老的公認權威傑伊·奧利尚斯基在文章裡聲稱:「超過85歲的老人家大都死於多種器官衰竭。他們停止呼吸。歸根究底,他們是因為老邁體弱而死去。年老根本藥石罔效。」他補充說:「除非人可以把身體分子的老化過程逆轉過來,否則就無法把預期壽命大大延長。」
《科學》週刊指出,即使「人類的壽數已到了極限,死亡率也未必會進一步驟降」。據說如果死亡證所記錄的死因是可以一一除去的話,預期壽命就能夠延長,但最多亦僅以20年為限。
-
-
設計成永遠活下去警醒!1995年 | 10月22日
-
-
設計成永遠活下去
人體設計的確精妙絕倫,各部分按次序逐漸形成,並且穩步成長,簡直是個奇跡。古代一位作家驚嘆說:「我的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14,《新譯》)現代科學家深知人體結構卓越不凡,但對於人為什麼會衰老死亡,他們卻百思不得其解。你是否心有同感呢?
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史提文·艾于斯達德寫道:「我們經常要面對衰老這個問題,但叫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人竟沒有把衰老看作生理上的重大奧祕。」艾于斯達德指出,「既然人人都會年老體弱,[衰老]就顯得不是這麼難以理解了。」不過,請你再細心想想,人要經歷衰老死亡,這是合情合理的嗎?
去年,倫納德·海弗利克博士在《我們如何及為何衰老》一書裡承認,人的出生和成長確實神奇無比,並且寫道:「我們從受孕到出生,繼而進至性徵成熟階段,然後達到成年,其間大自然的奇跡不斷發生;很可惜,到成年之後,大自然卻沒有設計一種看來簡單得多的機制,把奇跡永遠保持下去。數十年來,研究衰老過程的科學家對此一直大惑不解。」
你對衰老和死亡也感到困惑嗎?衰老和死亡到底達成什麼目的?海弗利克評論說:「從受孕到成年,看來差不多所有生理變化都是有特定作用的,衰老卻沒有。衰老過程為什麼會出現,原因至今未明。儘管科學家對衰老的生理節律認識不淺,……我們還是無可避免地面對毫無意義的衰老過程,最後始終難逃一死。」
我們真的有可能在地上永遠活下去,無需面對衰老和死亡嗎?
渴望活下去
你無疑深知,差不多人人都不想見到自己老態龍鍾,最後一瞑不視。事實上,一想起自己年華老去,生命快要終結,許多人都感到害怕。舍溫·努蘭醫生在《我們怎樣死去》一書裡寫道:「從心理角度看來,我們當中似乎無人能夠接受這樣的現實,那就是死亡也會臨到自己頭上,死後又永遠陷入無知無覺的狀態中,一切都化為烏有,成為虛空。」你知道有任何人甘願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嗎?
然而,如果年老和死亡都是自然的,也是某項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我們豈不會熱切歡迎這個過程嗎?但我們絕沒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呢?答案見於我們被造的方式。聖經說:「[上帝]把永恆的意識放在[我們]的心裡。」(傳道書3:11,《新譯》)自古至今,世人因為渴望享有無窮的未來,就一直尋找青春之泉。他們很想永保青春。這引起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可能活得更長久嗎?
設計成有自行修復的能力
生物學家艾于斯達德在《博物學》雜誌把大眾的看法表達出來:「我們往往把自己和其他動物當作機器看待,認為損耗是無可避免的。」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艾于斯達德說:「生物的組織結構基本上跟機器迥然有別。生物能夠自行修復:傷口愈合,斷骨復元,疾病痊愈等。」
因此,令人費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衰老?正如艾于斯達德問道:「[生物]為什麼會像機器一樣漸漸損耗?」既然身體組織能夠產生新陳代謝作用,這種機能為什麼不可以永遠延續下去?
相信進化論的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發現》雜誌提到,身體的組織結構有自行修復的奇妙能力。他寫道:「人體具有治愈損傷的能力,最明顯的例證莫過於傷口自行愈合,把受損的皮膚修復。許多動物都有自行修復的能力,甚至遠遠超越人體所能成就的:蜥蜴的尾巴如被切除會重新長出,海星會再生觸手,螃蟹會長出新的螯,海參也會長出新的腸子。」
談到更換牙齒,戴蒙德指出,「人一生長牙兩次,大象六次,鯊魚則次數不定。」他接著解釋說:「在顯微鏡下,我們也可以看見細胞定期更換。腸壁細胞每隔數天更換一次,膀胱壁的細胞每兩個月便會全部替換,紅血球則每四個月更換一次。
「從分子結構層面看來,我們的蛋白質分子也連續不斷地更替,速度視乎個別蛋白質的特性而定;這樣,損壞的分子就不會積存體內。因此,今天你要是把自己的樣子跟一個月前的對比,你可能發覺看起來沒有什麼分別,但實際上構成身體的個別分子大都更替了。蛋一經破碎,誰也無法修復,然而大自然卻能天天把我們拆開,然後再裝配起來。」
身體大部分細胞都定期發揮新陳代謝的作用。但有些細胞,例如腦神經元,卻可能永不會更替。可是,海弗利克解釋說:「細胞如果每部分都替換過,就不再是同一的細胞了。與生俱來的神經元跟現有的看起來可能一模一樣,但事實上,從出生到現在,構成神經元的眾多分子都……給新的取替。因此,有些細胞雖然不會發生分裂,但跟最初的模樣已截然不同了!」原因在於細胞成分給替換了。由此可見,從理論上說來,只要構成人體的物質不斷更替,我們是可以活到永遠的!
再想想海弗利克博士所說的話,那就是『我們從受孕到出生,大自然的奇跡不斷發生』。這些奇跡包括些什麼?他也提及『一種簡單得多的機制,把奇跡永遠保持下去』。我們會簡略探討這些奇跡,同時也會考慮一下上述的機制是否切實可行。
細胞
成人體內有100萬億個細胞,每個都非常複雜,真是千頭萬緒。為了舉例說明細胞的複雜情況,《新聞週刊》把其比作一座有城牆的城市。該雜誌說:「有發電廠產生細胞所需的能。有工廠製造化學貿易上的重要貨品——蛋白質。有縱橫交錯的運輸系統,引導特定的化學品由一處通往另一處,有時是在細胞之內往來,有時是輸送到細胞之外。關口上有衛兵把守著出口和入口的市場,監視外面的世界,看看有沒有危險的跡象。嚴守紀律的生物軍隊隨時部署好,與犯境的敵人拼個死活。還有一個遺傳的中央政府維持秩序。」
且考慮一下你體內的100萬億細胞是怎樣形成的。父親的精子跟母親的卵子結合成單細胞。你的生命就這樣開始了。卵子一旦受精,新細胞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簡稱)就會定出你整個人的藍圖——一個獨特的人。DNA所含的指示「要是全部寫出」,據說「可以填滿一千本600頁的書」。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原本的細胞就會分裂為二,接著分裂為四,如此繼續分裂下去。過了270天左右,你終於出生了。在此之前,你母親腹中有盈千累萬、多種不同的細胞產生,並逐漸形成嬰兒身體的各部分。原先的細胞就像一個龐大的房間,其中塞滿有關你個人的詳盡指示。但同樣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繁複的指示卻可以由一個細胞傳給另一個,一個接一個地傳遞下去。你體內每個細胞所含的資料跟原本的受精卵所含的竟然一模一樣,簡直叫人嘖嘖稱奇!
此外,請也考慮這點。既然每個細胞都含有生產各種細胞的資料,比如製造心臟細胞的時候,有關其他細胞的指示又怎樣同時受到抑制呢?像建造商一樣,細胞也有一個完整的藍圖檔案櫃,細胞會從檔案挑出製造心臟細胞的藍圖。另一個細胞則揀出不同的藍圖,按其指示生產神經細胞。又另一個細胞會選出製造肝細胞的藍圖等等。顯然,這也未能解釋:究竟一個細胞怎可能挑出所需的藍圖,並且依照指示製造某種特定細胞,但同時又壓抑所有其他指示發揮作用。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從受孕到出生,大自然所施行的眾多奇跡』之一。
然而,事情還牽涉其他因素。舉例說,心臟細胞需要受到刺激才能按節律收縮。因此,心臟內部也有一個發出電脈衝的複雜系統,使心臟能按適當節律跳動,以便應付身體各種活動的需要。心臟在設計上的確堪稱奇跡!難怪一提起心臟,許多醫生都說:「心臟的效率遠遠超越人類至今所發明的任何機器。」
人腦
腦子的生長過程甚至比心臟精妙得多。人本身就是個奇跡,而這個奇跡最神祕的部分莫過於腦子。受孕之後三個星期,胎兒的腦細胞就開始形成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人的腦子就擠滿了大約1000億個稱為神經元的細胞,數量跟銀河系的星那樣繁多。
據《時代》雜誌報導,「在腦子裡,每個神經元都從大約一萬個神經元接收信息,然後又把信息發送給另外1000個神經元。」論到神經元可能會有多少聯繫組合,神經系統科學家傑拉爾德·埃德爾曼說:「在人的腦子裡,僅是像火柴頭那麼細小的部分,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已達10億之多,這些聯繫又可以彼此組合起來,以致聯繫的數目巨大得連天文學家也瞠目結舌(1後有無數個零)。」
腦子的潛能究竟有多大?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腦子所能容納的資料「足以編進大約2000萬冊書裡,這相當於世界上最大幾所圖書館的藏書量」。作家喬治·倫納德進一步宣稱:「我們甚至可以提出一個難以置信的假設:腦子的創作潛能實際上可說是無限的。」
因此,我們不應對以下的聲稱感到驚奇:有分發現DNA物理結構的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個宇宙所發現的東西,最複雜的莫過於人腦。」有人把腦子比作電腦,神經病學家理查德·雷斯塔克對此不敢苟同,他說:「人腦所以無與倫比,是因為在已知的宇宙裡,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比得上人腦,就是連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
神經系統科學家聲稱,我們一生所用的腦力據估計只佔潛能的小部分,約莫萬分之一。請想想,人腦具有這麼奇妙的潛力,我們卻不能把其充分利用,這是合理的嗎?既有無限的學習潛力,人其實是設計成可以活到永遠的,這豈不是合理得多的結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