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令人大受打擊守望台2005年 | 8月15日
-
-
死亡令人大受打擊
「六歲小孩自殺」——這個令人震驚的標題出現在報紙的頭版。悲劇的主角是個小女孩,名叫雅姬。事發之前不久,雅姬因母親病逝而傷心不已。一天,她站在一列疾駛的火車前面,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自殺前曾告訴家人,說很想「變成天使,跟母親在一起」。
伊恩十八歲時,父親死於癌症。他懇求教士解釋為什麼父親會死去。教士說,伊恩的父親是個好人,所以蒙主寵召,到天上去了。聽到這樣的解釋,伊恩覺得上帝實在太殘忍了,一點也不想認識這樣的神。他想,既然生活毫無意義,何不盡情享樂呢?於是伊恩酗酒、吸毒、縱慾作樂,生活簡直一團糟。
「活人知道自己必死」
上述兩個可悲的例子說明:死亡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打擊,對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當死亡突然臨到至親頭上的時候。當然,所有人都意識到聖經所說的是事實:「活人知道自己必死」。(傳道書9:5)不過,很多人都不願正視這個殘酷的事實。你又怎樣呢?畢竟,生活中費時費神的事情太多了,而死亡看來還那麼遙遠,於是我們也就把它置之腦後了。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英語)說:「大多數人害怕死亡,也避免想及死亡。」然而,當我們忽然遭遇嚴重的意外,或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時,也許就不得不面對死亡這個現實了。又或者,當我們參加親友的葬禮時,也許不禁想到一個無情的現實:人人都難免一死。
儘管如此,參加葬禮的人往往會對死者的家屬說:「節哀順變。」生者確實要順應變化,繼續活下去。事實上,歲月匆匆流逝,轉眼間每個人都要面對衰老的問題。到那時,死亡就不再是那麼遙遠的事了。老朋友相繼離世,葬禮一個接著一個。有鑑於此,很多老年人時常不安地想:「下一個就輪到我了吧?」
大惑不解
沒有人會否認死亡這個事實,但對於人死後會怎樣,不少人卻感到大惑不解。關於人死後的情況,眾說紛紜,彼此矛盾。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覺得,既然人死後的情況不明,為此爭論簡直是白費心機。講求實際的人也許認為,既然人只有今生,就應該盡情享樂,才不枉到世上走這一遭。
其他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死亡並非人生的終結,但對於人死後的情況,他們也不甚清楚;有的認為,人死後會去極樂世界享福;也有的認為,自己死後會轉世成為另一個人。
失去親友的人心裡常常納悶:「死去的人在哪裡呢?」幾年之前,一支橄欖球隊乘坐小型客車去參加比賽,不料途中有一輛卡車突然撞過來,他們的小型客車翻倒在路旁,導致五個隊員死亡。一個母親得悉兒子在這宗車禍中喪命,痛不欲生,從此一蹶不振,生活幾乎陷入癱瘓狀態。她很想知道死去的兒子在哪裡,這個問題使她深受困擾。她常常去兒子的墓前跟他說話,一說就是好幾個小時。她悲嘆:「我怎麼也不能相信,人死後就不復存在,但我不能肯定。」
顯然,我們如何看待死亡,可以影響目前的生活。鑑於人們對死亡有不同的反應,這引起了一些疑問。想想你會怎樣回答以下問題:我們該完全不去想死亡這回事,只好好活著就算了嗎?雖然死亡令人害怕,但我們該為此惶惑不安嗎?痛失親友的人永遠也無法知道死者在哪裡,只能無奈地悲嘆嗎?人死後的情況是個解不開的謎嗎?
-
-
「死亡永被吞滅了」守望台2005年 | 8月15日
-
-
「死亡永被吞滅了」
試想像一下,你讀報時看到頭版的標題是上面這句話,而不是有關小女孩自殺的報導。當然,沒有任何報紙能刊出這樣的新聞,但這句話確實出現在一本有數千年歷史的書裡,這本書就是聖經。
聖經清楚解釋死亡是怎麼回事。聖經不僅指出人為什麼會死,也說明人死後會怎樣,並告訴我們死去的親友有什麼希望。此外,聖經還提到終有一天,世界各地都會報導以下重大事件:「死亡永被吞滅了」。(哥林多前書15:54)
關於死亡,聖經的解釋平實易懂,絕不是深奧難明的。例如,聖經多次把死亡比喻為「沉睡」,把死去的人描述為「長眠的人」。(詩篇13:3;帖撒羅尼迦前書4:13;約翰福音11:11-14)聖經也把死亡稱為「仇敵」。(哥林多前書15:26)更重要的是,聖經告訴我們,為什麼死亡就像沉睡一樣,為什麼人類無法擺脫死亡,以及死亡這個仇敵最終會怎樣消失。
我們為什麼會死?
聖經的第一個經卷記載,上帝創造了第一個人亞當,並把他安置在樂園裡。(創世記2:7,15)上帝造亞當後,就派給他好些工作,還下了一道嚴格的禁令。他吩咐亞當說,伊甸園裡有一棵樹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了,當天你就一定死」。a(創世記2:17)因此,亞當知道死亡並不是無可避免的。人只有違背上帝的律法,才會死亡。
可悲的是,亞當和他的妻子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命令。他們蓄意無視創造主的旨意,因此要承擔悖逆的惡果。上帝清楚告訴他們犯罪的後果:「你既是塵土,就要歸回塵土。」(創世記3:19)他們犯了罪,變得不完美,身心出現了嚴重的缺陷,所以最終都死去了。
亞當和夏娃把身心缺陷,也就是罪,傳給全人類。在這種意義上,罪就像遺傳病一樣。亞當不僅自己失去了享永生的機會,還把不完美的身心傳給子孫後代,以致全人類都受罪所轄制。聖經說:「所以,罪通過一個人進了世間,死又通過罪而來,於是死就傳給所有人,因為所有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12)
罪進了世間
這種遺傳的身心缺陷,也就是罪,並不是肉眼看得見的。「罪」指的是人類在道德上和靈性上有所欠缺,這是亞當夏娃遺傳給我們的。不過,聖經表明,上帝已經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救的方法。使徒保羅說:「罪的工價就是死,但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給人的恩賜,就是永生。」(羅馬書6:23)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又說了以下令人安心的話:「在亞當裡,現在所有人都要死去;在基督裡,將來所有人也都要活過來。」(哥林多前書15:22)這句話也使保羅自己深受鼓舞。
顯然,在消除罪和死亡方面,耶穌基督發揮關鍵作用。他說自己來到地上,是要「獻出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情形就像人質被綁架,只有交出一定的贖金,才能把人質贖回。我們的處境也一樣。只有耶穌所獻的贖價,也就是他在地上的完美生命,才能救我們脫離罪和死亡的捆綁。b(使徒行傳10:39-43)
上帝為了救贖人類,差遣耶穌來到世上犧牲生命作為贖價。「上帝深愛世人,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好叫凡信從他的人……得永生。」(約翰福音3:16)耶穌基督為人類犧牲之前,一直「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37)他把握時機,利用某些事件向公眾傳講有關死亡的真理。
小女孩只是睡著罷了
耶穌在地上時,深深感受到死亡是怎麼回事。他因身邊的人去世而感到悲痛,也深知自己要被人殺死。(馬太福音17:22,23)在耶穌被害之前幾個月,他的好友拉撒路死了。我們可以從這件事了解到耶穌對死亡的看法。
聽到拉撒路的死訊後,耶穌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現在我要去叫醒他。」門徒以為,拉撒路既然只是在睡覺,他的病就會好的。於是耶穌坦白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約翰福音11:11-14)顯然,耶穌知道死亡就像睡眠一樣。我們也許很難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但肯定知道睡眠是指什麼。我們晚上熟睡的時候,對時間的流逝和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都渾然不知,因為我們暫時處於一種無知覺的狀態。聖經表明,人死後的情況正是這樣。傳道書9:5說:「死人卻毫無知覺。」
耶穌把死亡比喻成睡眠還有另一個原因:憑著上帝的大能,人能夠從長眠中醒過來。有一次,耶穌探訪一個家庭,這家人剛剛失去小女兒,感到悲痛欲絕。耶穌說:「小女孩沒死,只是睡著罷了。」然後,他上前去拉住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起來」了。換句話說,她從死裡復活了。(馬太福音9:24,25)
耶穌還使好友拉撒路活過來。但在施行這樁復活奇跡之前,耶穌先安慰拉撒路的姊妹馬大說:「你的兄弟一定復活。」馬大滿有信心地回答說:「我知道在最後的日子復活的時候,他一定復活。」(約翰福音11:23,24)看來,她相信在未來某個時候,上帝的所有忠僕都會從死裡復活。
那麼,復活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希臘語,「復活」一詞(阿納斯塔西斯)的本義是「站起來」。因此,復活是指死去的人再次活過來。有些人也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耶穌提到死人要聽見他的聲音之後,說:「不要為這件事驚奇」。(約翰福音5:28)耶穌在地上施行過幾次復活的奇跡,這使我們深信聖經的應許必定實現,凡是上帝所記念的死者,都會從長眠中醒過來。啟示錄20:13預告:「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墳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
將來,復活的人還會像拉撒路那樣再次衰老死去嗎?不,這絕不是上帝的旨意。聖經應許我們,終有一天地上必「不再有死亡」,到時沒有人會衰老死去。(啟示錄21:4)
死亡確實是人類的仇敵,但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很多其他共同的仇敵,例如疾病和衰老。這些仇敵也為人類帶來很多痛苦。上帝應許要把人類的仇敵通通消滅,最終還要消滅死亡這個大敵。聖經說:「連死亡這最後的仇敵也必被消滅」。(哥林多前書15:26)
這個應許實現以後,人類就能得享完美的生命,不受罪和死亡所影響。而在目前,我們知道死去的親友在安息,也能深感安慰。如果他們蒙上帝記念,就會在上帝所定的時候復活。
了解死亡的真相而活得有意義
我們清楚了解人死後的情況,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觀。上一篇文章提到的伊恩,在二十多歲時從聖經獲知死亡是怎麼回事。他說:「以前我有一種迷惘的感覺,總希望父親還在某處活著。所以,當我得知他只是在死亡中沉睡時,真的感到很失望。」不過,後來伊恩讀到,上帝應許要使死去的人復活,不禁喜出望外,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機會跟父親重聚。他回憶說:「生平第一次,我感到內心安寧。」伊恩清楚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後,心裡感到很平靜、很踏實。
在上篇文章提到的那次車禍中,克萊夫和伯蓮達的21歲兒子史蒂文死去了。儘管這對夫婦早已知道聖經對死亡的看法,但突然之間失去兒子,還是令他們心碎。畢竟,死亡是人類的仇敵,死亡的刺也令人痛苦不堪。克萊夫和伯蓮達從聖經知道人死後的情況,這種知識起了慰解作用,使喪子之痛漸漸緩和下來。伯蓮達說:「由於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我們能夠收拾破碎的心靈,恢復正常的生活。雖然如此,我們沒有一天不想念史蒂文,每日都盼著他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刻。」
「死亡啊,你的刺在哪裡呢?」
顯然,我們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就能對生活有合乎情理的看法。人死後的情況並不是個難解的謎。我們能夠享受生活的樂趣,無需恐懼死亡,也無需受這個仇敵困擾。我們知道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永遠消逝,就不會因為人生短暫而要及時行樂。知道死去的親友蒙上帝記念,正等待著上帝叫他們從長眠中醒過來,不但叫我們深感安慰,也使我們有力量繼續生活下去。
的確,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賜人生命的耶和華上帝將來必定把死亡永遠消滅。到那時,我們就真的可以說:「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裡呢?死亡啊,你的刺在哪裡呢?」(哥林多前書15:55)這會是多大的福分!
[腳注]
a 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死亡。
b 贖價必須是一個完美的人的生命,因為這就是亞當所失去的。由於全人類都有罪,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人能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贖價。有鑑於此,上帝就差他的兒子來到世上去救贖人類。(詩篇49:7-9)想知道更多有關贖價的資料,請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帶來永生的知識》第7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