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禮行為,日益普遍警醒!1994年 | 7月22日
-
-
無禮行為,日益普遍
千百萬人舉止溫文爾雅。也有千百萬人舉止粗鄙無禮。
據《新大英百科全書》報導,在本世紀初,一般人對遵守禮節的要求一開始就走錯方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當時的上層社會認為,繁文縟節既是社交消遣,又是女子最感興趣的事。剛剛躋身於上流社會的人要奉行越來越繁複的禮儀規條,目的是要使這些新秀有高人一等的氣派,使他們與那些身分不同、不懂禮節的人保持一定距離。」
真正良好的禮貌與此迥然不同。關於社交禮節,艾美·范德比爾特是在這方面深受尊崇的權威。她在《新禮節大全》一書寫道:「最高貴的行為禮數見於格林多前書第13章——聖保祿對愛所作的美妙論述。這些禮法跟講究服飾時髦或表面應對毫無關係。它們所涉及的其實是感覺、態度、仁慈及體貼。」
艾美·范德比爾特所指的是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這段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若看見今日有人實踐這樣的愛心,這會是多麼罕見的事!如果人人都實踐愛心,他們就都會彬彬有禮了!基督徒應該從家裡便開始教導和學習這樣的禮貌。家庭彷似一副精密的機器,各部分的零件都要保持緊密的聯繫。適當的潤滑油能使機器繼續暢順運作。懂得怎樣助人,待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確實能夠大大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在日常交往當中,學會表達諸如「謝謝」、「請」、「請不要見怪」、「對不起」等一般為人接受的措辭,對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有很大幫助。這些措辭雖然簡短,但意味深長,兼且人人都可以很容易便說出來。對我們來說,使用這些敬辭不但有益無損,還可以藉此贏得友誼。倘若我們在家的日常舉止端莊得體,出外與人交往時,我們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中失儀。
良好的禮貌也包括體貼別人的感覺,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我們希望人怎樣待我們,我們就要怎樣待人。可是,許多人留意到禮貌之風已經蕩然無存。一位作家說:「我們的社會越來越不重視禮貌,利己主義正處於上風。」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寫道:「自私是非常可怕的東西,我們要假裝有禮以將其遮掩。」今日,不少人認為「禮貌」是「怯弱」的表現,先求他人利益就等於懦弱無能。現今大為流行的惟我獨尊生活方式,豈不源自70年代自我至上的精神嗎?一份大城市報章指出:「情形每況愈下,一般合乎體統的行為如今已不再為一般人所認同了。」
倫敦《每日郵報》報導,即使小至五歲的兒童也越來越好勇鬥狠,他們不尊重其他兒童的財物,目無尊長,兼且滿口污言穢語。在接受調查的教師當中,大部分都認為兒童給父母寵壞了,這就是兒童反社會行為日趨普遍的基本成因。在一項調查中,有百分之86的教師把難題歸咎於父母,他們「沒有為兒女定下明確的標準,也沒有對他們抱有期望」。有百分之82的教師認為,難題的成因也在於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分裂家庭、父母離異、同居關係、沉迷電視、缺乏管教和約束等——這一切都是造成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
一位小學校長說:「今日的兒童不懂得互相尊重,我為此感到擔憂。不論是羞辱同輩還是冒犯長者,他們看來都是無所顧忌的。……他們表現不敬的方式有許多——無禮的手勢、猥褻的言行、拒絕服從簡單的命令……在球賽中將球把持著不傳給別人等。……[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的兒童則時常對別人表現尊重。他們不一定是教師的寵兒……,但待人卻謙恭有禮。雖然其他兒童爭先恐後,他們仍然排隊輪候。……尊重別人的觀念顯然是要自小灌輸的。」
另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校長進一步指出:「我們見到越來越多卑劣的行為。在操場上,看來兒童不再像以往那樣玩耍;他們成群結隊四處遊蕩。他們很快就能分清誰是弱者、誰不是同屬一夥的人,以及誰的運動鞋或牛仔褲最不順眼。他們纏著這些兒童,當眾揶揄他們;這樣的行為將他們邪惡的一面顯露無遺。我們試圖制止這樣的情況出現,但成效不大。」
「許多人的駕車方式粗魯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哥倫比亞大學的喬納森·弗里德曼教授這樣說。「公路差不多變成戰場。」加拿大皇家銀行在《每月通訊》裡談到馬路上「殘酷無情的大火拼」,並且推斷「難題的核心在於人粗魯無禮的行為。禮貌、體貼、寬容、忍耐、尊重人權等構成文明的要素已不復存在,情況實在叫人感到羞恥」。
《紐約時報》這樣描繪紐約市的街道:「情況好比汽車司機與救護車對抗。」該市有越來越多司機不願讓路給救護車和消防車;對一個病勢危殆或身受重傷的人來說,生存的機會就變得越來越微了,因為救護車往往未能迅速把他接載到醫院裡。緊急醫療服務隊隊長愛倫·希貝莉講述一位駕車男子,在布朗克斯區的佩勒姆大道上拒絕讓路給救護車,當時救護車正要趕去接載一個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病人。「他的態度強橫霸道,不肯讓開道路給救護車駛過。可是,抵家之後,他發覺自己真是極之愚蠢。原來他母親心臟病發作,救護車試圖趕去營救的病人就是他的母親。」
《紐約國際時報》談及一個稱為禮貌協會的英國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因為「人類彼此相待的行為已變得非常野蠻殘暴,這種情況實屬有改善的必要」。在《旗幟晚報》的專欄裡,一位新聞廣播員也不得不抱怨說:「昔日的禮儀之邦現今正淪為蠻邦。」蘇格蘭一間保險公司「作出以下的結論,在所有交通意外當中,有百分之47是因無禮的舉動而引起的」。
禮貌的標準大幅下降,電視的影響也難辭其咎;在這方面,兒童和青少年所受的影響尤其嚴重。關於服飾、談吐、處理人際關係、動不動用暴力解決難題等——電視成了啟蒙師傅。如果我們與兒女經常收看低級趣味的電視節目,久而久之,劇中人厚顏無恥、目中無人、諷刺挖苦的態度就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反映出來。在這些電視節目中,父母往往被塑造成傻瓜,兒女才是聰明人。
世人喜歡以權威性的口吻大吹大擂,在別人談話時加以插嘴,待人專橫傲慢,並且引以為榮;愛吵鬧,也愛挑起紛爭。在以往的社區裡,粗魯行為是完全沒有立足之地的,無禮的人更遭社區擯棄。然而,在今日的社會,人可以粗暴無禮,卻不會因而感到恥辱。如果有人膽敢譴責他的無禮,這人就準會遭受口頭上或身體上的攻擊了!有些青少年喜歡三五成群到處遊蕩喧嚷,使四周充斥著下流的說話、猥褻的手勢;他們的粗鄙行為叫旁人大感厭煩;為了惹人注意,他們更不惜公然蔑視權威,當眾炫示自己的粗魯行為,令成年人為之側目。可是,有人說得不錯,「粗魯行為是弱者假裝自己是強者的方法。」
人編制了許多支配行為的法例,其量有如汗牛充棟,但這些法例始終未能為人提供所需的指引。我們需要更多的法例嗎?或許更少?據說社會越進步,需要的法例便越少。僅一條法則便足夠嗎?例如,以下這條:「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如果人人都服從這條法則,目前大部分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可是,為了滿足社會各項需要,還必須加添另一條更重要的律法:「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
今日的社會把聖經所提倡的勸告棄如敝屣。聖經在耶利米書8:9論及世人說:「智慧人慚愧,……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此外,雖然傳統認為,真正的價值觀能夠給予我們所需的指引,但他們卻認為大眾沒有必要在這方面達成一致的意見。新道德就彷似一條闊路,人可以任意選擇其他生活方式;耶穌指出這條闊路會導致滅亡,進去的人很多。——馬太福音7:13,14。
完美的榜樣
「在父懷裡的」耶穌基督是一位值得我們仿效的傑出榜樣。(約翰福音1:18)他待人溫柔憐憫,但又堅定有力;可是,他從沒有對任何人表現粗魯不仁的態度。《來自拿撒勒的人》一書評論耶穌「具有天賦的非凡本領,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都泰然自若」,並且說:「不論在公共場所還是私下場合,耶穌都一視同仁地與男子和女子交往。與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相處時,他的態度輕鬆自然;奇怪的是,面對像撒該一類受良心煎熬的貪官污吏時,他也顯得從容不迫。正派的家庭婦女,例如馬利亞和馬大,能夠與耶穌談笑自若;連妓女也樂於到耶穌那裡,彷彿相信他必定會了解她們,並且願意與她們為友。……在他的心目中,平民貴胄沒有分別,這是他最獨特的氣質之一。」
在對待下屬方面,耶和華上帝總是彬彬有禮的,他提出要求之前,也往往使用「請」這個字眼。上帝賜福給他的朋友亞伯拉罕時,說:「從你所在的地方,[請]舉目……觀看。」又說:「[請]向天觀看,數算眾星。」(創世記13:14;15:5)上帝賜給摩西一項顯示他大能的標記時,對他說:「[請]把手放在懷裡。」(出埃及記4:6)許多年後,上帝的子民已變得剛愎任性,即使如此,耶和華仍通過預言者彌迦對他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請]聽!……以色列家的官長啊,[請]聽我的話!」(彌迦書3:1,9)我們在這方面有「效法上帝」,與別人相處時留意說「請」嗎?——以弗所書5:1。
既然世上的智士拒絕接受聖經所提供的準則或道德規律,他們又提供什麼去取而代之呢?下一篇文章會考慮這個問題。
[第4頁的精選語句]
「一般合乎體統的行為如今已不再為一般人所認同了」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救護車正試圖趕往接載他的母親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粗魯行為是弱者假裝自己是強者的方法」
[第3頁的圖片鳴謝]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
-
『新道德』罔顧禮貌?警醒!1994年 | 7月22日
-
-
『新道德』罔顧禮貌?
『禍哉!那些稱惡為善,以暗為光,以苦為甜的人。』——以賽亞書5:20。
禮貌和道德在20世紀經歷全面的變革。在兩場世界大戰後的數十年間,舊有的價值標準逐漸被人視為過時落伍。時移世易,加上科學和人類行為方面又不斷有新理論出現,因此令許多人以為舊的價值標準已不再適用了。以往人們極之重視的禮貌,如今卻被人視之為沉重的包袱,急於將其卸下。聖經的準則雖然一度受人尊崇,但也遭人摒棄,而被認為不合時宜了。在20世紀超時代的社會,人人講求自由放縱、思想開放,在他們看來,聖經的標準就顯得過分嚴格。
1914年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關於這年以及其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歷史家的著作都有詳盡的評述,他們聲稱1914年發生了重大改變,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劃時代標記。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過後,興旺的二十年代緊接而來,人們設法要補償他們在大戰期間所失去的享樂。他們把舊的價值標準和不合時宜的道德規範置之不理,為縱情作樂找尋藉口。尋歡作樂的新道德從此就獲得了非正式的認可——但其實,它只不過是一種百無禁忌的態度。既然有新的道德標準登場,就自然連帶促成禮貌上的改變。
關於這點,歷史家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評論說:「變革所做成的另一項結果是,禮貌標準不僅與以往的不同,而且——有幾年時間——簡直是粗魯不文。……在這個年頭,宴會的女主人……發覺賓客進場時,不會上前與她們打招呼,離去時也沒有道別;在舞會裡作不速之客已成了公認的習慣,人們認為遲到赴宴就是趕上時髦,他們隨處亂放燃點著的香煙,把煙灰撒在地毯上,連一點歉意也沒有。舊的藩籬已拆除,新的又未成立,在這段期間他們彷似脫韁之馬,為所欲為。也許有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會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名稱,就是無禮的年代。……如果這十年是無禮的年代,它也是個不愉快的年代。舊有的價值標準使人生充滿意義、豐富多采,可惜隨著舊制度消逝,這套價值標準也成為過去,要尋找一套替代原有的並不是易事。」
人始終找不到替代的標準,因此也未能恢復以往充滿意義、豐富多采的生活。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尋求有價值的標準。在興旺的二十年代,那種追求興奮刺激、百無禁忌的生活方式將原有的道德約束衝破,這正好合乎當時世人的要求。他們並沒把道德完全棄置一旁,而是將其加以修改,以求有更大的寬鬆程度。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稱之為新道德。按照這個新標準,各人可以任意而行。人人我行我素,獨立自主,各行其是。
人也許認為這樣做是破舊立新,但其實早在三千年前,睿智的所羅門王已經指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1:9)甚至更早之前,在士師的時代,以色列人也享有相當大的自由,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聽從上帝的律法:「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21:25)可是,大部分以色列人都表明他們不願服從上帝的律法。有鑑於此,以色列人自食其果,千百年來國家禍患重重。今日的列國也同樣遭到報應,多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經歷苦難——然而,最嚴重的苦難仍在前頭。
新道德有另一個更確切的名稱,就是「相對主義」。《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給相對主義下的定義是:「一種認為道德倫理應該因應個人或團體而異的看法。」簡言之,奉行相對主義的人主張,不管什麼,只要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合乎道德了。關於這個主義,一位作家作了詳細的論述,說:「長期積壓在內心的相對主義終於冒出頭來,成為自我至上的七十年代,最流行的哲學;甚至在八十年代的雅皮士當中,這種哲學仍然盛行不衰。在口頭上,我們也許仍然讚美傳統的價值標準,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就算是正當的做法。」
新道德也包括這樣的處世態度——『如果事情對我有利,我就會表現得較合乎體統;如果不合我心意,我絕不會客氣待人。雖然你也許喜歡客套一點,但在我看來,這是無謂的做法。這樣做會對我的個人主義造成衝擊,使我顯得意志薄弱、怯懦無能。』顯然,對這些人來說,這樣的態度不僅令他們行事粗魯,而且也不願說出一些日常應有的客套話來,例如:「請、對不起、請原諒、謝謝、讓我給你開門、請坐、讓我替你拿這包東西」等。這些客套話,連同其他用語,彷彿柔順的潤滑劑,能使我們的人際關係保持舒暢愉快。惟我獨尊的人卻可能反駁說,『我要突出自我的形象,用行動加以證明,但處處對人客氣、以禮待人,就會對這個形象產生負面的影響了。』
社會學家詹姆斯·Q·威爾遜的報告認為,摩擦和犯罪行為與日俱增,成因在於這套「被人嗤笑為『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標準已蕩然無存了,報告繼續說:「這些價值標準日漸消失——相對主義的道德則日益興盛——看來與犯罪率上升不無關係。」無所顧忌地表現自我至上的態度大為流行,不管這樣的表現多麼粗魯,多麼令人反感,這種趨勢跟價值標準的消失有密切關係。正如另一位社會學家賈雷德·泰勒所說:「我們的社會已從自我抑制逐漸走向自我表現,不少人認為舊一套的價值標準諸多限制,因而不屑一顧。」
實行相對主義,令人們我行我素;對於別人的指責,包括上帝的審判在內,也可以一概不理。人自以為可以判斷是非善惡,就正如第一對人類一樣,他們在伊甸園拒絕服從上帝的命令,自行決定是非善惡的標準。蛇欺騙了夏娃,使她以為違抗上帝的命令——吃禁果——就會帶來蛇所提及的結果:「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因此,夏娃便摘下果子來吃,又給了一些亞當,亞當也吃了。(創世記3:5,6)吃禁果的決定為第一對人類帶來悲慘的收場,他們的後代也遭受同一的厄運。
一位觀察家在哈佛商業學院發表演說,對政客、商賈、運動員、科學家、一位諾貝爾獎金得獎人和一個教士的貪污舞弊作了詳盡的總結之後,說:「我相信國家目前正面臨一場我們稱之為品德上的危機。傳統西方文化認為,自律和美德能夠阻止我們向墮落的本性屈膝,但這些品德已不復存在了。」他談及「一些字眼,如果使用起來,聽來似乎會令人有陌生的感覺,諸如勇氣、道義、義務、責任、同情心,禮貌等字眼,它們已差不多變成廢而不用了」。
在1960年代,大學校園爆發了不少爭論。許多人聲稱『根本沒有上帝,上帝死了,萬事皆空,超卓的價值標準並不存在,人生毫無意義,若要克服虛空,惟一的方法就是成為利己主義的英雄』。嬉皮士以此作為人生指南,為了消弭生活上的空虛感,他們『嗅可卡因、吸食大麻、縱情自由性愛、追求內心安寧』,可惜他們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內心安寧。
60年代也充滿著示威抗議的行動。當時的示威抗議運動並非僅是一時狂熱,這項運動已成為美國的主流文化之一,為70年代的自我至上風氣開路。因此,我們踏入了社會批評家湯姆·沃爾夫所稱之為的「自我年代」。這個年代漸漸過去,80年代隨之而來,有些人譏諷地把80年代稱為「貪婪的黃金時代」。
這一切與禮貌有什麼關係呢?問題涉及先求自身利益;如果你凡事只顧自己,就不會對別人表現謙讓的態度了,你若不能先顧別人,更說不著對別人表現良好禮貌了。你凡事先求自己利益,實際上就等於自我放縱,從事自我崇拜。聖經怎樣描述這樣的人呢?他是『貪心的,與拜偶像的一樣』,正如聖經表明「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以弗所書5:5;歌羅西書3:5)這些人究竟事奉誰呢?「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立比書3:19)許多人選擇過貪婪自私的生活,並認為在道德上沒有什麼不妥;但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致命禍害,無疑證明耶利米書10:23的話說得不錯:「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
聖經預見到人會有這樣的後果,並且預先提出警告,讓人知道這是「末期」的特色之一,正如提摩太後書3:1-5所載:「你要知道,世界的末期會有種種苦難。那時候,人只顧自己、貪財、自誇、狂傲、毀謗、忤逆父母、忘恩負義、不聖潔、沒有親情、殘忍、散播謠言、蠻橫、兇暴、恨惡良善。他們出賣師友,任意妄為,狂妄自大,愛享樂過於愛上帝。他們披著宗教的外衣,卻拒絕宗教的實質。這一類的人,你們要躲避他們。」(《現譯》)
我們原本是照著上帝的形象造的,但如今我們已遠遠偏離了這個形象。我們雖仍擁有仁愛、智慧、公平和能力這些潛在的屬性,不過,這些屬性已失去平衡和受到歪曲了。在上述引錄的經文當中,最後一句指出,改過自新的人要採取的第一步就是:「這一類的人,你們要躲避他們。」要尋找一個新環境,一個容許你連內心感情都可以改變的環境。在這方面,多蘿西·湯普森許多年前在《婦女家庭雜誌》所寫的至理名言的確深具教育意義。她一開始就說,如果要克服青少年犯罪問題,教導他們的時候,必需要訴諸感情而非只重智力。
「孩童的行為和態度會影響一生,所謂三歲定八十。但這些行為態度並不是由頭腦,而是由感情支配的。如果他自小受到鼓勵和訓練,知道怎樣的人才值得愛護、仰慕、崇敬、珍視及為其犧牲,他長大之後,就會成為這樣的人。……在這方面,禮貌擔任重要的角色,因為良好的禮貌會使人關心體貼別人。……外表行為是內心感情的反映,但外表行為對內心感情的培養也操有影響。如果我們對人表現體貼,就很難會懷有咄咄逼人的心態。良好的禮貌起初可能只是表面工夫,但很少會仍然保持表面化的。」
此外,她還指出,除少數例外,為善為惡「並不是由頭腦,而是由感情支配的」,「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並不是由於『動脈硬化』,而是由於『心腸頑梗不化』」。她進一步強調,我們的行為泰半是由感情而非頭腦控制的;我們所受的訓練,我們的行為舉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夠影響我們的內心感受,改變我們的心態。
可是,關於改變內在的為人,聖經所提供的準則無疑比其他一切準則更優越,因為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
第一,以弗所書4:22-24:「要除掉舊品格,這品格依循你們以前的行為方式,而且按照他的種種騙人慾望受到腐化;你們倒要以那激勵你們頭腦的動力更新自己,並要穿上新品格,這品格是按著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公義和忠貞裡創造的。」(《新世》)
第二,歌羅西書3:9,10,12-14:「要剝去舊品格,以及它的種種行為,穿上新品格,這品格正藉著確切的認識,按照創造它的那位的形象,不斷更新。因此,你們既是蒙上帝揀選的人,聖潔蒙愛的,就要穿上憐憫的溫厚感情、仁慈、思想上的卑微、溫和、恆忍。如果有人對別人有抱怨的理由,就要繼續互相容忍,彼此甘心寬恕。耶和華怎樣甘心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同樣行。但除了這一切事之外,還要穿上愛,因為這是完美的團結繫索。」(《新世》)
歷史家威爾·杜蘭特說:「我們這時代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並不是共產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對抗,也不是歐洲與美國的對抗,甚至連東西方敵對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是否可以不理會上帝而生存。」
如果要過成功的生活,我們必須聽從上帝的勸告。「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1-6。
人類世世代代所學習的良好禮貌,包括對人表現仁慈和體貼,畢竟不是沉重的包袱。聖經對生活所提供的指引也絕非不合時宜,反而會為人類帶來永遠的拯救。若不是耶和華,人類根本不能繼續生存,因為『在耶和華那裡有生命的源頭』。——詩篇36:9。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我們的行為舉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夠影響我們的內心感受,改變我們的心態
[第10頁的附欄]
可供效法的優雅餐桌禮儀
雪松太平鳥儀容俊秀、風度翩翩、喜愛社交,在布滿漿果的灌木叢上共同歡宴。牠們沿著樹枝排列成行,一起享用漿果,但一點都不貪吃。牠們把漿果啣在喙裡,一隻傳一隻,直至最後一隻優雅地把漿果吃下為止。牠們永不會忘記自己的「孩子」,牠們勤懇地將食物帶回家,把漿果一個接一個的放進「孩子」的喙裡,直至牠們都吃飽為止。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
[第8頁的圖片]
有些人說:「要丟棄聖經和道德標準」
[第9頁的圖片]
「上帝死了。」
「人生毫無意義!」
「吸食大麻、嗅可卡因」
[第7頁的圖片鳴謝]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