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名頁/版權頁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題名頁/版權頁
《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目錄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目錄
4 聖經提到的地點
6 族長時代的世界
8 從埃及到應許之地
10 以色列的四鄰
12 一片肥沃遼闊的土地
14 耶和華派士師拯救以色列人
18 應許之地
22 強敵侵佔應許之地
24 上帝的子民返回故土
26 希臘和羅馬對猶太人的影響
28 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傳道
30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和聖殿
32 基督教傳遍遠近
34 地圖索引
-
-
聖經提到的地點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聖經提到的地點
以色列人即將進入上帝承諾賜予的土地(應許之地),摩西懇求上帝:「請讓我過河,去看看約旦河另一邊那片美好的土地,那個壯麗的山區。」(申命記3:25)
摩西雖然未能如願以償進入應許之地,卻登上了一座面向耶利哥城的大山。他從山上眺望應許之地,範圍「從基列直到但……整個猶大地區,直到西海」。另外,摩西還看見了南地和約旦河區。(申命記3:27;34:1-4)你聽過這些地名嗎?你知道這些地方的位置嗎?
今天,耶和華的子民中只有少數人能前往聖經提及的地方觀光。他們也不能像亞伯拉罕一樣,照著上帝的吩咐走遍整個應許之地。(創世記13:14-17)雖然如此,基督徒仍渴望能熟悉聖經提及的地方,了解不同地點的相對位置。
《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是個好工具,能讓你更容易理解聖經。這本地圖集包含不少照片,展現聖經提到的地方現今的風貌,例如封面的照片就是基列。這本冊子附有多幅地圖,資料詳實,一定能幫助你對聖經提到的地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第2和3頁的地圖標示出一些大範圍的地區,比如亞述和埃及。你找到並了解這兩個國家跟應許之地的相對位置,就能更明白聖經論及這些地方的預言了。(以賽亞書7:18;27:13;何西阿書11:11;彌迦書7:12)應許之地是個狹長、面積不大的地帶,是古代多條通商路線的樞紐。古代不少國家都很想佔領應許之地,奪取其中肥沃的麥田、多產的葡萄園和橄欖園。(申命記8:8;士師記15:5)
你可以對照和比較不同的地圖。例如,以色列人曾經在歌珊住了許多年。(創世記47:27)你能在第7頁的地圖找到「歌珊」嗎?不過請小心,不要將歌珊和書珊混淆了。以斯帖是在書珊被立為王后的。你可以在右圖中找到書珊和其他著名的城市。
當你讀到亞伯拉罕移居異地的記載時,可以找找地圖上的吾珥、哈蘭和耶路撒冷,你就會看出他的遷移路線和距離。耶和華吩咐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之後亞伯拉罕在哈蘭住了一段時間,再前往應許之地。(創世記11:28-12:1;使徒行傳7:2-5)你仔細看看第6和7頁「族長時代的世界」,亞伯拉罕的旅程對你來說就會更真實了。
第一幅地圖和這幅地圖中的地名並不限用於某個具體的時代。其餘的地圖基本上都是順著時代的先後次序排列的,而地圖上的城鎮名稱和補充資料都跟該篇介紹的時代有關。雖然索引(34-35頁)並沒有收錄所有在地圖上出現過的地名,卻足以讓你找到研讀時需要查看的地圖。
這本冊子中間橫跨兩頁的大地圖(18-19頁)包含了最多的城鎮和地點。圖例有助於你找到利未族人的城和六座庇護城。你還能看出地名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還是《希臘語經卷》,或者在兩部經卷中都出現過。
聖經提到的某些地名的位置現在已無法考證,因此這些地名大部分沒有收錄在橫跨兩頁的大地圖裡。此外,地圖也無法將以色列十二部族地界範圍內的所有城鎮一一標示出來。(約書亞記15-19章)不過,你還是可以根據聖經的描述找出城鎮的大概位置。大地圖也標示出一些地貌特徵(山脈、山谷、河流等),用不同的顏色顯示海拔高度和地形。這些細節有助於你想像某個聖經記載發生在怎樣的地理環境。
關於聖經提及的地名,《洞悉聖經》a提供了更多詳盡的資料,目前這部百科全書已有多種語言版本。你在研讀《洞悉聖經》和其他聖經書刊時,可以多參考這本冊子,這樣做一定會讓你獲益良多。(提摩太後書3:16,17)
[腳注]
a 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5頁的附欄]
聖經經卷的寫作地點:
巴比倫
凱撒里亞
哥林多
埃及
以弗所
耶路撒冷
馬其頓
摩押
拔摩
應許之地
羅馬
書珊
[第4,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聖經時代的美地及主要城市
A1 意大利
A2 羅馬
A3 西西里
A3 馬耳他
C2 馬其頓
C2 腓立比
C2 希臘
C3 雅典
C3 哥林多
C3 克里特
C4 利比亞
D3 皮西迪亞的安提阿
D3 以弗所
D3 拔摩
D3 羅得斯
D4 孟斐斯
D5 埃及
E2 小亞細亞
E3 大數
E3 敘利亞的安提阿
E3 塞浦路斯
E4 西頓
E4 大馬士革
E4 泰爾
E4 凱撒里亞
E4 應許之地
E4 耶路撒冷
E4 摩押
E4 加低斯
E4 以東
F3 伊甸園?
F3 亞述
F3 哈蘭
F3 敘利亞
F5 阿拉伯
G3 尼尼微
G4 巴比倫
G4 迦勒底
G4 書珊
G4 吾珥
H3 米底亞
[山脈]
E5 西奈山
G2 亞拉臘山
[海洋及海灣]
C3 地中海(大海)
E1 黑海
E5 紅海
H2 裡海
H5 波斯灣
[河流]
D5 尼羅河
F3 幼發拉底河
G3 底格里斯河
-
-
以色列的四鄰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以色列的四鄰
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家鄉……前往我將要指示你的地方。」於是,亞伯拉罕離開美索不達米亞的吾珥,前往應許之地。當時,這片土地已經有人居住,四周也有其他民族。(創世記12:1-3;15:17-21)
上帝的子民離開埃及,向應許之地進發。他們知道會遇到不少敵人,例如「摩押的霸主」會阻攔他們。(出埃及記15:14,15)此外,亞瑪力人、摩押人、亞捫人、亞摩利人的國土都是以色列人的必經之路。(民數記21:11-13;申命記2:17-33;23:3,4)即使抵達應許之地,以色列人也要面對當地敵對的民族。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清除」七個「人數眾多的國族」。他們是赫提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這些國族荒淫無恥、信奉假神,遭受毀滅是罪有應得的。他們的神包括巴力(以象徵生殖器的石柱為神像)、摩洛(以兒童為祭)、繁殖女神亞斯他祿(又名阿斯塔特)。(申命記7:1-4;12:31;出埃及記23:23;利未記18:21-25;20:2-5;士師記2:11-14;詩篇106:37,38)
有時候,聖經把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整片土地稱為「迦南」,北至西頓的北方,南至「埃及乾谷」。(民數記13:2,21;34:2-12;創世記10:19)有時候,聖經指名提及應許之地的不同國族、城邦和民族。有些國族有明確的疆土,例如非利士人盤據地中海沿岸,耶布斯人盤據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區。(民數記13:29;約書亞記13:3)有些民族的疆土則因時而異。(創世記34:1,2;49:30;約書亞記1:4;11:3;士師記1:16,23-26)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最強盛的民族很可能是亞摩利人。a(申命記1:19-21;約書亞記24:15)亞摩利人吞併了摩押人的疆土,南下直到亞嫩谷。但是,與耶利哥相對,位於約旦河東岸的土地仍舊叫「摩押荒原」。亞摩利人的王也統治巴珊和基列。(民數記21:21-23,33-35;22:1;33:46-51)
雖然以色列人有上帝作後盾,但他們沒有滅盡上帝下令處決的所有民族。結果,這些民族成了誘餌,引誘他們作惡犯罪。(民數記33:55;約書亞記23:13;士師記2:3;3:5,6;列王紀下21:11)耶和華曾警告以色列人,「不可跟隨別的神,就是你們四周各族的神」,但是他們忽視警告,結果走上歧途。(申命記6:14;13:7)
[腳注]
[第11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從應許之地被驅逐的國族
非利士(D8)
C8 亞實基倫
C9 加沙
D8 亞實突
D8 迦特
D9 基拉爾
迦南(D8)
B10 亞瑪力人
C12 哈薩亞達珥(亞達珥?)
C12 加低斯(加低斯巴尼亞)
D8 拉吉
D9 別示巴
D10 亞摩利人
D11 南地
E4 多珥
E5 米吉多
E5 他納
E6 亞非克
E6 希未人
E7 耶布斯人
E8 伯示麥
E8 希伯崙(基烈亞巴)
E9 赫提人
E9 底比爾
E10 亞拉得(迦南人)
E10 基尼人
E11 亞克拉賓
F4 革迦撒人
F6 示劍
F7 比利洗人
F7 吉甲
F7 耶利哥
F8 耶路撒冷
G2 希未人
G2 但(拉億)
G3 夏瑣
腓尼基(F2)
E2 泰爾
F1 西頓
以東(F12)
F11 西珥
G11 波斯拉
亞摩利人(西宏)(G8)
G6 基列
G7 實亭
G7 希實本
G9 亞羅珥
敘利亞(H1)
G1 巴力迦得
G2 希未人
I1 大馬士革
摩押(H10)
亞摩利人(噩)(I5)
G6 基列
H3 巴珊
H4 亞斯他羅
H4 以得雷
亞捫(I7)
H7 拉巴
[沙漠]
H12 阿拉伯沙漠
[山脈]
E4 迦密山
E11 何珥山
G1 黑門山
G8 尼波山
[海洋及海灣]
C6 地中海(大海)
F9 鹽海
G4 加利利海
[河流及乾谷]
B11 埃及乾谷
F6 約旦河
G6 雅博河
G9 亞嫩河
G11 撒烈河
[第10頁的圖片]
右:亞摩利王噩管治巴珊;巴珊的公牛和綿羊非常著名
下:摩押,從這裡眺望鹽海對岸的猶大曠野
[第11頁的圖片]
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驅逐崇拜假神的民族,他們的假神包括巴力、摩洛,以及左圖的生育女神亞斯他祿
-
-
一片肥沃遼闊的土地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一片肥沃遼闊的土地
在棘叢中的火焰裡,上帝告訴摩西,他要從埃及人手裡搭救他的子民,把他們帶到「一片肥沃遼闊、流奶流蜜的土地」。(出埃及記3:8)
本章附上應許之地的兩幅數碼立體圖片,讓你想像應許之地的地形地貌。圖片刻意突顯地勢起伏不平,讓人容易看出地形的差別。至於海拔的高度,請參看色層表。
右表列出應許之地的各種地形。此外,你也可以參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聖經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研究1,270-278頁)和《洞悉聖經》(上冊,73-76頁)a,書中詳述每種地形地貌,並附有參考經文。
[腳注]
a 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12,13頁的附欄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應許之地地形圖
應許之地的各種地形
A. 大海的海岸
B. 約旦河西平原
1.亞設平原
2.多珥狹長的海岸
3.沙崙牧場
4.非利士平原
5.東西走向的中央谷地
a. 米吉多平原
b. 耶斯列谷(平原)
C. 約旦河西山岳
1.加利利山
2.迦密山
3.撒馬利亞山
4.薩非拉丘陵
5.猶大山區
6.猶大曠野
7.南地
8.帕蘭曠野
D. 亞拉巴大裂谷
1.胡拉盆地
2.加利利海地區
3.約旦河谷
4.鹽海(死海)
5.亞拉巴谷(鹽海以南部分)
E. 約旦河東的山岳和高原
1.巴珊
2.基列
3.亞捫和摩押
4.以東高原
F. 黎巴嫩的山岳
[地圖]
黑門山
但
耶路撒冷
別示巴
應許之地截面圖
米(公尺) 英尺
2500 7500
2000 6000
1500 4500
1000 3000 猶大 摩押地區
山區
500 1500
薩非拉丘陵 猶大
非利士 曠野
平原 裂谷
0 0 (海平面)
鹽海
-500 -1500
[第13頁的圖片]
黑門山,2814米(公尺)
[第13頁的圖片]
鹽海沿岸風貌;地球表面最低點(海平面以下約400米或公尺)
-
-
耶和華派士師拯救以色列人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耶和華派士師拯救以色列人
請在地圖裡找找他泊山(F4),這座山位於加利利海西南面,俯瞰耶斯列谷。想像一下,有1萬大軍集結在他泊山頂的情景。迦南王耶賓壓迫以色列人20年,現在耶和華任用士師巴拉和女先知底波拉號召以色列人對抗耶賓。耶賓的元帥西西拉率領900輛裝了鐵刀的戰車,從夏羅設哈歌印來到米吉多和他泊山之間,在基順河乾枯的河床上按兵不動。
士師巴拉率領以色列人衝下他泊山,要跟西西拉的軍隊短兵相接。這時,基順河突然暴漲,西西拉的戰車頓時被困,嚇得迦南人驚慌失措。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士師記4:1-5:31)士師治理以色列人期間,耶和華讓以色列人打了許多勝仗,上述只是其中的一場。
以色列人征服迦南,按部族分配土地。請留意利未部族以外的部族分得的土地位置,例如西緬部族人數較少,他們分得猶大部族境內的若干城鎮。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跟上帝疏遠,道德情況一落千丈。他們飽受敵人壓迫,「苦不堪言」。耶和華憐憫他們的苦況,就派了12位忠信的士師拯救他們。這些士師勇敢無畏,為以色列人紓困解危達300年之久。(士師記2:15,16,19)
士師基甸只派出300個軍備薄弱卻行動矯捷的勇士,就徹底擊潰13萬5000個米甸大軍。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和摩利岡之間痛擊米甸人,接著基甸乘勝追擊,把敵軍趕到東面的沙漠地帶。(士師記6:1-8:32)
耶弗他是基列人,出自瑪拿西部族。他制伏亞捫人,使約旦河東以色列城鎮的居民擺脫壓迫,獲得紓解。耶弗他走的可能是王家大道,這條路把基列的拉末和亞羅珥地區連接起來,最後他一戰奏捷。(士師記11:1-12:7)
參孫屢次跟非利士人交鋒,地點主要在加沙和亞實基倫沿海一帶。加沙位於水源充沛的地區,是著名的農產地。參孫抓了300隻狐狸,在每對狐狸尾巴中間插上火把,燒掉非利士人的麥田、葡萄園、橄欖園。(士師記15:4,5)
有的士師,聖經明確記載了他們活動的地點;有的士師,我們只知道他們是哪個部族的人。無論如何,看來應許之地各處都曾有士師帶領以色列人抵抗敵人。耶和華悉心照顧手下悔改的子民。無論他們在哪裡經歷患難,都能獲得所需的幫助。
[第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部族與士師
士師
1. 俄陀聶(瑪拿西部族)
2. 以戶(猶大部族)
3. 珊迦(猶大部族)
4. 巴拉(拿弗他利部族)
5. 基甸(以薩迦部族)
6. 陀拉(瑪拿西部族)
7. 崖珥(瑪拿西部族)
8. 耶弗他(迦得部族)
9. 以比讚(亞設部族)
10. 以倫(西布倫部族)
11. 押頓(以法蓮部族)
12. 參孫(猶大部族)
部族邊界(見出版物)
瑪拿西部族在其他部族中分得的城鎮
E4 但
E5 米吉多
E5 他納
F4 隱多珥
F5 伯善(伯珊)
F5 以伯蓮(迦特琳門)
西緬部族在其他部族中分得的城鎮
C9 沙魯亨(沙拉音)(實欣)
C10 伯利巴奧(伯比利)
D8 以帖(陀健)
D9 洗革拉
D9 亞因
D9 哈薩蘇撒?
D9 亞珊
D9 別示巴
D10 哈薩舒亞
E9 以坦
E9 伯瑪加博
E9 彼土利?(基西?)
E9 示巴?(耶書亞)
E10 巴拉特比珥(巴力)
E10 以森
利未部族管理的庇護城
E8 希伯崙
F3 基底斯
F6 示劍
H4 戈蘭
H5 基列的拉末
H8 比悉
主要道路
B10 沿海大道
G10 王家大道
以色列部族
但 (D7)
D7 約帕
E8 瑣拉
猶大(D9)
C8 亞實基倫
C9 加沙
C9 沙魯亨(沙拉音)(實欣)
C10 伯利巴奧(伯比利)
C12 押們
C12 加低斯
D7 雅比聶
D8 以帖(陀健)
D9 洗革拉
D9 亞因
D9 哈薩蘇撒?
D9 亞珊
D9 別示巴
D10 哈薩舒亞
E8 利希
E8 伯利恆
E8 希伯崙
E9 以坦
E9 伯瑪加博
E9 彼土利?(基西?)
E9 示巴?(耶書亞)
E10 巴拉特比珥(巴力)
E10 以森
亞設(E3)
E2 泰爾
E4 夏羅設哈歌印
E4 多珥
F1 西頓
瑪拿西(E5)
E6 沙密(撒馬利亞)
E6 比拉頓
F6 示劍
G5 亞伯米何拉
以法蓮(E7)
E7 亭拿息拉
F6 他普亞
F6 示羅
F7 伯特利(路斯)
拿弗他利(F3)
F2 伯安納特
F3 基底斯
G3 夏瑣
西布倫(F4)
E4 伯利恆
以薩迦(F5)
E5 米吉多
E5 基底斯(基示安)
E5 他納
F4 隱多珥
F5 伯示他
F5 伯善(伯珊)
F5 以伯蓮(迦特琳門)
便雅憫(F7)
F7 吉甲
F8 耶路撒冷
但 (G2)
G2 但(拉億)
瑪拿西(H3)
H4 戈蘭
迦得(H6)
G6 疏割
G6 比努伊勒
G6 米斯巴
G7 約比哈
H5 基列的拉末
H7 拉巴
H7 亞伯基拉明
呂便(H8)
G7 希實本
G9 亞羅珥
H7 米匿
H8 比悉
[其他地點]
I1 大馬士革
[山脈]
F4 他泊山
F4 摩利岡
F5 基利波山
F6 以巴路山
F6 基利心山
[海洋及海灣]
C5 地中海(大海))
F9 鹽海
G4 加利利海
[河流及乾谷]
B11 埃及乾谷
F6 約旦河
G6 雅博河
G9 亞嫩河
G11 撒烈河
[第14頁的圖片]
以薩迦境內的他泊山巍然聳立,俯瞰耶斯列谷
[第14頁的圖片]
基順河水位暴漲,西西拉的戰車頓時被困
-
-
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的以色列國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的以色列國
上帝承諾,要把「從埃及河到幼發拉底大河之間的土地」賜給亞伯蘭的後代。(創世記15:18;出埃及記23:31;申命記1:7,8;11:24)約書亞進入迦南之後,應許之地還要經過大約400年,才擴展到上帝所定的疆界。
大衛王征服了阿拉米的瑣巴王國後,疆土就擴展到敘利亞北部的幼發拉底河。a大衛戰勝了非利士人,南面的疆土就跟埃及接壤。(撒母耳記下8:3;歷代志上18:1-3;20:4-8;歷代志下9:26)
到了所羅門執政的時候,他的領土包括「從[幼發拉底]大河到非利士人的地區,直到埃及的邊界」。當時國勢強盛,版圖遼闊,正好預示彌賽亞統治時期的和平昌盛。(列王紀上4:21-25;8:65;歷代志上13:5;詩篇72:8;撒迦利亞書9:10)雖然以色列國的版圖很大,但聖經一般用「從但直到別示巴」去指以色列國的疆土。(撒母耳記下3:10;歷代志下30:5)
後來,所羅門王不再服從上帝,開始增添大量戰馬和戰車。(申命記17:16;歷代志下9:25)他利用完善的道路網絡,調動這些戰車戰馬。(約書亞記2:22;列王紀上11:29;以賽亞書7:3;馬太福音8:28)關於這些道路的詳細路線,我們所知的不多,聖經提到其中一條是「伯特利上示劍的大路」,途經利波拿。(士師記5:6;21:19)
《古代以色列的大小道路》(英語)評論:「要考究古代以色列的道路網絡,一點也不容易。原因是舊約時代的道路沒有鋪石,結果今天很難找到清晰可見的痕跡。」即使這樣,根據地形和廢墟出土的位置,不少道路的路線仍然可以推斷出來。
道路對行軍有一定的影響。(撒母耳記上13:17,18;列王紀下3:5-8)非利士人揮軍進攻以色列國時,取道以革倫和迦特,然後在「梭哥和亞西加之間」紮營。掃羅的軍隊在「以拉谷」迎戰非利士人。大衛殺死歌利亞後,非利士人倉皇逃回迦特和以革倫,大衛則上耶路撒冷去了。(撒母耳記上17:1-54)
一些天然路線貫穿薩非拉丘陵,並延伸至猶地亞的山區。拉吉(D10)、亞西加(D9)和伯示麥(D9)正好位於這些天然路線上。這三個城市佔據有利的戰略位置,能阻截敵人從沿海大道入侵以色列的心臟地帶。(撒母耳記上6:9,12;列王紀下18:13-17)
[腳注]
a 呂便部族的疆土深入敘利亞沙漠,沙漠東邊是幼發拉底河。(歷代志上5:9,10)
[第16頁的附欄]
在這個時期成書的經卷:
撒母耳記上下
詩篇(若干部分)
箴言(若干部分)
雅歌
傳道書
[第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以色列國統一時期的地區和道路
以色列王國疆界(所羅門統治時期)
提弗薩
哈馬
達莫
比羅特(均?)
西頓
大馬士革
泰爾
但
耶路撒冷
加沙
亞羅珥
別示巴
塔瑪
以旬迦別
以拉特(以祿特)
[河流及乾谷]
幼發拉底河
埃及乾谷
大衛及所羅門(道路)
B10 加沙
C8 約帕
C9 亞實突
C10 亞實基倫
C11 洗革拉
C12 帕蘭曠野
D5 多珥
D6 希弗
D8 亞非克
D8 拉瑪
D9 沙賓
D9 基瑟
D9 瑪迦斯
D9 以革倫
D9 伯示麥
D9 迦特
D9 亞西加
D10 梭哥
D10 亞杜蘭
D10 基伊拉
D10 拉吉
D11 雅提珥
D12 別示巴
E2 泰爾
E4 迦步勒
E5 約念(約緬?)
E5 米吉多
E6 他納
E6 亞魯博
E7 比拉頓
E8 利波拿
E8 洗利達
E8 伯特利
E9 下伯和崙
E9 上伯和崙
E9 迦巴
E9 基遍
E9 基比亞
E9 基烈耶琳
E9 挪伯
E9 巴力比拉辛
E9 耶路撒冷
E9 伯利恆
E10 提哥亞
E10 希伯崙
E11 西弗
E11 何列沙?
E11 迦密
E11 瑪安
E11 以實提摩
F5 隱多珥
F5 書念
F5 耶斯列
F6 伯善
F7 得撒
F7 示劍
F8 撒拉但
F8 示羅
F8 俄弗拉?
F9 耶利哥
F11 隱基底
G2 亞伯伯瑪迦
G2 但
G3 夏瑣
G3 瑪迦
G5 羅底巴(底比爾)
G5 羅基琳
G6 亞伯米何拉
G7 疏割
G7 瑪哈念
H1 敘利亞
H4 基述
H6 基列的拉末
H8 拉巴
H9 米底巴
H11 亞羅珥
H12 摩押
I4 赫蘭?
I9 亞捫
[主要道路]
C10 沿海大道
H6 王家大道
[山脈]
F5 基利波山
[海洋及海灣]
C8 地中海(大海)
F10 鹽海(死海)
G4 加利利海
[水泉及水井]
E9 隱羅結
[第16頁的圖片]
右:以拉谷,從這裡可以向東望見猶大山區
下:應許之地的道路網絡,方便人往來各處
-
-
應許之地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應許之地
圖例
▴ 利未人的城
▵ 庇護城
• 見於《希伯來語經卷》的地點
○ 見於《希臘語經卷》的地點
▪ 見於《希伯來語經卷》和《希臘語經卷》的地點
耶路撒冷一帶
▴ 迦巴
▪ 拉瑪
▴ 基遍
• 亞斯瑪弗
○ 以馬烏斯
• 基非拉
• 基比亞
• 夏瑣
▴ 亞門
• 迦琳
• 基烈耶琳
▴ 亞拿突
• 摩薩
• 挪伯
• 巴戶琳
• 巴力比拉辛
○ 伯法其
▪ 耶路撒冷
○ 伯大尼
• 瑪拿哈
▪ 伯利恆
[水泉及井]
尼弗多亞
隱示麥
隱羅結
應許之地(大部分城市)
A11 • 亞實基倫
A11 ▪ 加沙
A12 • 基拉爾
A13 • 沙魯亨(沙拉音)(實欣)
B8 ▴ 迦特希弗
B8 ▪ 約帕
B9 • 伯大袞
B9 ▴ 伊利提基
B9 • 雅比聶
B10 • 基底拉
B10 ▪ 亞實突
B11 • 伊磯倫
B11 • 基提利
B12 • 洗革拉
B13 ▴ 亞珊(亞因)
B13 • 別示巴
C5 • 多珥
C6 ○ 凱撒里亞
C7 • 希弗
C7 • 梭哥
C8 • 巴力沙利沙
C8 ▪ 亞非克(安提帕底)
C8 • 以便以謝
C8 • 耶戶得
C8 ▪ 拉瑪(亞利馬太)
C8 • 奧挪
C9 • 尼巴拉
C9 • 哈第
C9 ▪ 盧德(呂達)
C9 • 瑾瑣
C9 • 沙賓
C9 ▴ 基瑟
C9 ▴ 基比頓
C10 ▴ 亞雅崙
C10 • 亭拿
C10 • 以實陶
C10 • 以革倫
C10 • 瑣拉
C10 ▴ 伯示麥
C10 • 利希
C10 • 瑪基大
C10 • 撒挪亞
C10 • 耶末
C10 • 迦特
C10 • 亞西加
C10 • 亭拿
C10 • 梭哥
C11 ▴ 何崙
C11 • 亞杜蘭
C11 • 摩利設
C11 ▴ 立拿
C11 • 基伊拉
C11 • 瑪利沙
C11 • 拉吉
C11 • 沙斐
C11 • 以坦
C12 • 伯以薛
C12 ▴ 底比爾
C12 • 亞拿伯
C12 • 歌珊
C12 • 亞因
C12 ▴ 雅提珥
C12 • 麥瑪拿(伯瑪加博)
C12 • 桑撒拿(哈薩蘇撒)
C13 • 耶書亞
C13 • 哈薩舒亞
C13 • 雅姑珥
D1 ▪ 撒勒法
D1 • 赫巴
D2 ▪ 泰爾
D2 • 哈們
D3 • 米斯利弗瑪音
D3 • 亞革悉
D3 ▴ 押頓
D3 • 伯伊麥
D4 • 亞科
D4 ○ 托勒密
D4 • 利合
D4 • 尼業
D4 • 迦步勒
D4 • 亞非克
D4 • 約提巴
D4 • 哈利
D5 • 伯利恆
D5 • 夏羅設哈歌印
D5 • 申崙
D5 ▴ 希勒甲
D5 • 大巴設
D5 ▴ 約念
D5 • 撒立
D5 • 米吉多
D6 ▴ 基底斯(基示安)
D6 • 哈達德琳門
D6 ▴ 他納
D6 • 多坦
D6 • 亞魯博
D7 • 撒馬利亞
D8 • 比拉頓
D8 • 他普亞
D8 • 利波拿
D8 • 洗利達
D8 • 吉甲
D9 • 亭拿息拉
D9 • 耶沙拿
D9 • 俄弗尼
D9 • 伯特利(路斯)
D9 • 艾
D9 ▴ 下伯和崙
D9 • 米斯巴
D9 • 上伯和崙
D9 • 米磯崙
D9 ▴ 迦巴
D9 ▪ 拉瑪
D9 ▴ 基遍
D10 ○ 以馬烏斯
D10 • 基非拉
D10 • 基比亞
D10 • 基烈耶琳
D10 ▴ 亞拿突
D10 ▪ 耶路撒冷
D10 ○ 伯大尼
D10 ▪ 伯利恆
D10 • 以坦
D10 • 基比亞
D10 • 尼陀法
D11 • 提哥亞
D11 • 基羅
D11 • 伯祖珥
D11 • 幔利
D11 ▵ 希伯崙(麥比拉)
D11 • 卡因
D12 • 西弗
D12 • 何列沙?
D12 ▴ 猶特
D12 • 迦密
D12 • 瑪安
D12 ▴ 以實提摩
D12 • 夏瑣(彼土利?)(基西?)
D13 • 亞拉得
D13 • 拉瑪(巴力)
E2 • 密大伊勒
E2 • 加拿
E2 • 伯安納特
E3 • 以利穩
E3 • 拉瑪
E4 ○ 迦拿
E4 • 瑪頓
E4 ▴ 丁拿
E4 • 魯瑪
E5 • 迦特希弗
E5 • 拉沙崙
E5 ○ 拿撒勒
E5 ▴ 達比拉
E5 • 基蘇律
E5 • 隱多珥
E5 ○ 拿因
E5 • 書念
E5 • 俄弗拉
E6 • 耶斯列
E6 • 伯示他
E6 ▴ 隱干寧
E6 ▴ 以伯蓮(迦特琳門)
E7 • 比色
E7 • 提備斯
E7 • 得撒
E7 ○ 敘加
E7 ▵ 示劍
E8 • 密米他
E8 • 泰納示羅
E8 • 亞魯瑪
E8 • 撒拉但
E8 • 示羅
E9 • 巴力夏瑣
E9 ▪ 以法蓮(俄弗拉?)
E9 • 拿拉
E9 • 吉甲
E9 • 密抹(默瑪)
E9 ▪ 耶利哥
E10 • 帕拉赫
E10 ▴ 亞門
E10 • 鹽城
E10 • 西迦迦
E10 • 尼珊
E12 • 隱基底
E13 • 所多瑪?
F1 • 巴力迦得
F1 • 以雲
F2 • 亞伯伯瑪迦
F2 • 但(拉億)
F2 ○ 凱撒里亞腓立比
F2 • 雅挪哈
F2 ▵ 基底斯
F3 • 以得雷
F3 • 米羅斯
F3 • 夏瑣
F4 ○ 哥拉遜
F4 ○ 伯賽大
F4 ○ 迦百農
F4 • 基尼烈
F4 ○ 馬加丹
F4 • 拉甲
F4 ○ 提比里亞
F4 • 亞非克
F4 ▴ 哈末(哈莫多珥)
F5 • 雅比聶
F5 • 伯示麥
F5 ○ 加大拉
F5 ▴ 拉末(耶末)
F5 • 羅底巴(底比爾)
F6 ▪ 伯善(伯珊)(西徐波利斯)
F6 ○ 佩拉
F6 • 基列雅比?
F6 ○ 撒琳
F6 ○ 艾嫩
F7 • 亞伯米何拉
F7 • 撒凡
F8 • 疏割
F8 ▴ 瑪哈念
F8 • 比努伊勒
F8 • 亞當城
F9 • 伯寧拉
F9 • 伯亞拉巴
F10 • 實亭
F10 • 伯荷拉
F10 • 伯哈蘭
F10 • 伯琵珥
F10 • 伯耶施末
F11 • 洗列沙哈
F11 • 亞塔羅
F11 • 基烈廷
F13 • 以革蓮
G6 • 伯亞比勒
G6 • 羅基琳
G6 • 含
G7 ○ 格拉薩(傑拉什)
G8 • 米斯巴
G8 • 約比哈
G9 • 比多寧
G10 • 以利亞利
G10 ▴ 希實本
G10 ▵ 比悉
G10 • 尼波
G10 • 巴末巴力
G10 • 米底巴
G10 • 巴力梅安
G11 • 亞門低比拉廷
G11 ▴ 基底莫
G11 • 底本
G12 • 亞羅珥
G13 • 底們
G13 • 摩押的吉珥(吉珥哈列設)
H4 ▴ 亞斯他羅(比施提拉)
H4 ▵ 戈蘭
H5 • 以得雷
H6 ▵ 基列的拉末
H9 ▪ 拉巴(非拉鐵非)
H9 • 亞伯基拉明
H9 ▴ 米法押
山峰
C5 迦密山
D7 以巴路山
D7 基利心山
D10 西珥山
E5 他泊山
E5 摩利岡
E6 基利波山
G1 黑門山
G10 尼波山(比斯迦山)
河流
A12 基拉爾河
A13 比梭河
B10 梭烈河
D4 基順河
E7 法拉河
G5 耶爾穆克河
G8 雅博河
G12 亞嫩河
[海洋及海灣]
B8 地中海(大海)
E11 鹽海(死海)
F3 胡拉湖
F4 加利利海
[河流]
B8 亞爾孔河
F8 約旦河
[水泉及井]
D10 隱羅結
E3 米倫溪
E6 哈律泉
-
-
耶路撒冷和所羅門建造的聖殿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耶路撒冷和所羅門建造的聖殿
這是一個「偉大君王的城」,多麼「壯麗無瑕」!(詩篇48:2;50:2;耶利米哀歌2:15)這個城就是上帝子民的國都——耶路撒冷。(詩篇76:2)耶路撒冷本來屬於耶布斯人,大衛攻佔後就在那裡定都。自此之後,耶路撒冷就稱為「大衛城」或「錫安」。(撒母耳記下5:7)
耶路撒冷不是戰略重鎮,但上帝為了他的聖名而選擇這個地方,因此耶路撒冷聞名遐邇。(申命記26:2)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國的宗教和行政中心。
耶路撒冷位於猶地亞山區中央,海拔750米。聖經說耶路撒冷是座「巍峨」的城,崇拜上帝的人去耶路撒冷時,都要登山上去。(詩篇48:2;122:3,4)山谷圍繞這座古城,西面和南面是欣嫩谷,東面是汲淪谷。(列王紀下23:10;耶利米書31:40)耶路撒冷居民飲用的水來自汲淪谷的基訓泉a和南面的隱羅結。敵人進侵時,這些水源尤其重要。(撒母耳記下17:17)
在21頁的圖裡,紅色部分是大衛城。在大衛和所羅門統治期間,耶路撒冷逐漸向北擴展,直達俄斐勒(綠色部分)和摩利亞山(藍色部分)。(撒母耳記下5:7-9;24:16-25)所羅門就在地勢較高的摩利亞山為耶和華興建了美輪美奐的聖殿。每當節期來臨,崇拜上帝的人就從四面八方而來,一同登上「耶和華的山」,景象多麼壯觀!(撒迦利亞書8:3)17頁的圖顯示當日的道路四通八達,讓人很容易往來耶路撒冷。
所羅門建造的聖殿金碧輝煌,價值連城。聖殿的獨特之處在於建築藍圖是由耶和華設計的。在插圖中,你還可以看見聖殿附近有施政大樓和寬敞的院子。聖殿的各部分都很值得你用點時間仔細研究。(列王紀上6:1-7:51;歷代志上28:11-19;希伯來書9:23,24)
[腳注]
[第21頁的附欄]
隨著時間過去,耶路撒冷逐漸向西面和北面擴展。繼所羅門王之後,猶大國的君王陸續興建更多的城牆和城門。考古學家持續研究,相信日後能確定某段城牆的正確位置和圍繞的範圍。公元前607年,耶路撒冷被攻陷,荒涼了70年。猶太人返回故土後過了80年,尼希米肩負重任,為耶路撒冷的城牆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工程。
[第21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耶路撒冷和所羅門聖殿
所羅門時期的聖殿區
聖殿圖解
1.至聖所
2.聖所
3.門廳
4.波阿斯
5.雅斤
6.銅祭壇
7.銅海
8.盆車
9.廂房
10.膳堂
11.內院
聖殿區
摩利亞山
膳堂
盆車
廂房
至 波阿斯
聖所 聖所 門廳 銅 內
雅斤 壇 院
盆車 銅
海
俄斐勒
廣場?
水門?
大衛城
錫安山
大衛的宮殿
泉門
瑪拿西牆?
哈楠業樓
米亞樓
羊門
護衛門
檢視門
馬門
汲淪谷
下城牆?
基訓泉
後期的水道
泰路平谷
灰堆門(碎陶門)(糞堆門)
隱羅結
谷門
欣嫩谷
角門
爐樓
寬牆
以法蓮門
廣場
舊城門
早期北牆
第二區
魚門
[圖片]
俄斐勒
法老女兒的宮殿
所羅門的宮殿
黎巴嫩林宮
大柱廊
寶座廳
摩利亞山
大院
聖殿
[第20頁的圖片]
前景是「大衛城」的故址,背景平坦的地方是以往聖殿的所在地
[第20頁的圖片]
古代的「大衛城」和所羅門建造的聖殿,電腦模擬圖
-
-
強敵侵佔應許之地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強敵侵佔應許之地
公元前740年,亞述人攻取了北方以色列國的首都撒馬利亞。以色列人因而落入了一個殘暴的帝國手裡。亞述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端,鄰近底格里斯河。底格里斯河是「肥沃新月」地帶的兩條大河之一。寧錄在亞述建造了兩座大城,尼尼微和加拉。(創世記10:8-12)撒縵以色三世在位時,亞述向西擴張,伸展到敘利亞和以色列北部,這一帶水源充足,出產豐饒。
聖經指名提到的亞述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普勒)在位時,亞述開始興兵進侵以色列國,連位於南方的猶大國也感受到他的軍事威脅。(列王紀下15:19;16:5-18)後來,亞述好像「大河的水」湧向猶大國,最後沖擊猶大國的首都耶路撒冷。(以賽亞書8:5-8)
公元前732年,亞述王西拿基立揮兵進侵猶大國。(列王紀下18:13,14)他長驅直入,攻陷了猶大國46個城市,包括位於薩非拉丘陵的戰略重鎮拉吉。從這幅地圖可見,西拿基立的大軍虎視眈眈,繞到耶路撒冷西南面,把猶大國的首都重重圍住。西拿基立在史冊裡誇耀自己令希西家被困「有如籠中之鳥」,但對上帝的天使殲滅了西拿基立大軍一事,亞述史冊卻隻字不提。(列王紀下18:17-36;19:35-37)
當時亞述帝國餘日無多了。米底亞人居住在山區和高地一帶(相當於現今的伊朗),他們開始攻擊亞述的殘餘部隊。這個地區的戰事分散了亞述的注意力,於是西部各省的反叛勢力蠢蠢欲動。這時巴比倫人已日漸強大,更佔領了亞述城。公元前632年,一支由巴比倫人、米底亞人以及黑海北面好戰的西徐亞人組成的聯軍,攻陷「血債累累的城」尼尼微。那鴻和西番雅的預言就應驗了。(那鴻書3:1;西番雅書2:13)
亞述人最終是在哈蘭戰敗的。巴比倫人一支銳不可當的雄師攻擊亞述。亞述人奮力抵抗,期望埃及的援兵能及時解圍。不過,法老尼哥率領援兵向北推進,來到米吉多,突然遭猶大王約西亞率兵阻攔。(列王紀下23:29)後來,尼哥來到哈蘭時為時已晚,亞述帝國已經敗亡了。
巴比倫帝國
聽到「空中花園」,你會想起哪個城市呢?巴比倫,是嗎?巴比倫是古代一個世界霸權的國名,首都也叫巴比倫。聖經的預言把這個霸權描述為有翅膀的獅子。(但以理書7:4)巴比倫城富庶繁榮、商業發達,也以五花八門的宗教和占星術聞名天下。巴比倫帝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沼澤平原的中央,一邊是底格里斯河,另一邊是幼發拉底河。巴比倫城橫跨幼發拉底河兩岸。在高大雄偉的城牆護衛下,巴比倫城固若金湯。
巴比倫人開拓貿易路線,橫貫阿拉伯北部嶙峋的沙漠地帶。當拿波尼度王在提瑪居住時,伯沙撒就在巴比倫執政。
巴比倫曾三次進侵迦南。公元前625年,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打敗埃及人。然後,巴比倫人朝南向哈馬推進,在該處再次把埃及的殘兵打敗。巴比倫人乘勝追擊,沿海岸下到埃及乾谷,在途中攻陷了亞實基倫。(列王紀下24:7;耶利米書47:5-7)巴比倫大軍所向無敵,猶大國最終成了巴比倫的附庸國。(列王紀下24:1)
公元前618年,猶大王約雅敬反叛巴比倫王。巴比倫於是派遣鄰近附庸國的軍隊攻打猶大國,然後再派本國的大軍圍攻耶路撒冷,最後猶大國臣服於巴比倫。不久,西底家王跟埃及結盟,此舉激怒了巴比倫人。他們一怒之下,再次揮軍進侵猶大國,把各地的城鎮摧毀。(耶利米書34:7)尼布甲尼撒調兵遣將,矛頭直指耶路撒冷,最後,他在公元前607年攻陷了耶路撒冷。(歷代志下36:17-21;耶利米書39:10)
[第23頁的附欄]
在這個時期成書的經卷:
何西阿書
以賽亞書
彌迦書
箴言(若干部分)
西番雅書
那鴻書
哈巴谷書
耶利米哀歌
俄巴底亞書
以西結書
列王紀上下
耶利米書
[第2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
亞述帝國
B4 孟斐斯(挪弗)
B4 瑣安
B5 埃及
C2 塞浦路斯(基提)
C3 西頓
C3 泰爾
C3 米吉多
C3 撒馬利亞
C4 耶路撒冷
C4 亞實基倫
C4 拉吉
D2 哈蘭
D2 迦基米施
D2 亞珥拔
D2 哈馬
D3 利比拉
D3 敘利亞
D3 大馬士革
E2 歌散
E2 美索不達米亞
F2 米尼
F2 亞述
F2 豪爾薩巴德
F2 尼尼微
F2 加拉
F2 亞述
F3 巴比倫
F3 巴比倫
F4 迦勒底
F4 以歷
F4 吾珥
G3 書珊
G4 埃蘭
巴比倫帝國
C3 西頓
C3 泰爾
C3 米吉多
C3 撒馬利亞
C4 耶路撒冷
C4 亞實基倫
C4 拉吉
D2 哈蘭
D2 迦基米施
D2 亞珥拔
D2 哈馬
D3 利比拉
D3 敘利亞
D3 大馬士革
D5 提瑪
E2 歌散
E2 美索不達米亞
E4 阿拉伯
F2 米尼
F2 亞述
F2 豪爾薩巴德
F2 尼尼微
F2 加拉
F2 亞述
F3 巴比倫
F3 巴比倫
F4 迦勒底
F4 以歷
F4 吾珥
G3 書珊
G4 埃蘭
[其他地方]
G2 米底亞
主要道路(見出版物)
[海洋及海灣]
B3 地中海(大海)
C5 紅海
H1 裡海
H5 波斯灣
[河流]
B5 尼羅河
E2 幼發拉底河
F3 底格里斯河
[第22頁的圖片]
拉吉遺址的土墩
[第22頁的圖片]
古代米吉多的模型
[第23頁的圖片]
畫家筆下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
-
上帝的子民返回故土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上帝的子民返回故土
有兩個重要山脈環繞現代伊朗境內的高原,一個叫厄爾布爾士山脈(裡海以南),一個叫扎格羅斯山脈(朝西南伸向波斯灣)。大山之間橫臥著不少狹長、肥沃的山谷,山坡上長滿了樹木。山谷地帶氣候溫和,但海拔較高的地方,由於乾旱和位處迎風面,冬天風勢凜冽,非常寒冷。山脈附近一帶是沙漠高原,人口稀少。在美索不達米亞東面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米底亞-波斯帝國赫然崛起,稱霸一時。
米底亞人聚居於高原的北部,後來卻散居於亞美尼亞和西利西亞一帶。另一方面,波斯人聚居在高原的西南部,在底格里斯河谷的東面。公元前6世紀中葉,居魯士執政期間,這兩個王國結盟,成了米底亞-波斯世界霸權。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攻陷巴比倫。他的帝國向東延伸到印度,西面則佔據了埃及和現今稱為土耳其的地方。但以理把米底亞-波斯帝國形容為「多多吃肉」的「熊」。(但以理書7:5)居魯士對被征服的民族,一般都採取寬大、人道的政策。他把帝國劃分為多個行省,每個行省通常由波斯人出任總督,其下由一名當地執政官協助施政。帝國中不同民族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和習俗。
居魯士貫徹執行這個政策,准許猶太人返回故土復興正確的宗教,並重建耶路撒冷,正如以斯拉和尼希米所說的。你認為這一大群猶太人回鄉,是按著亞伯拉罕所走的路線,沿著幼發拉底河前往迦基米施,還是走一條較短的路線,途經達莫和大馬士革?聖經沒有說。(請看6-7頁)後來,猶太人也在帝國的其他區域居住,例如尼羅河三角洲和三角洲以南的地區。不少猶太人仍舊住在巴比倫城。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多個世紀之後,使徒彼得前往巴比倫探望當地的猶太人。(彼得前書5:13)因為米底亞-波斯帝國實施的政策,到了希臘和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猶太人已經散居各地。
巴比倫城夏天十分炎熱。米底亞-波斯人攻陷了巴比倫城後,繼續讓這座大城作為帝國的行政中心。書珊原本是埃蘭的首都,也是帝國的皇城之一。後來,波斯王亞哈隨魯(薛西斯一世)在書珊冊封以斯帖為王后,並粉碎了一個大陰謀:有人要滅絕帝國境內的所有猶太人。米底亞-波斯帝國還有另外兩個國都:埃克巴坦那(海拔1900米,夏季氣候宜人)、帕薩加第(在埃克巴坦那東南面650公里,海拔也是1900米)。
這個世界霸權怎樣敗亡?就在米底亞-波斯帝國如日中天之際,西北邊境的希臘人叛亂,帝國於是派兵平亂。當時希臘分為若干個城邦,這些城邦聯合起來對抗波斯,經過馬拉松、薩拉米斯兩大決定性戰役之後,最終打敗了波斯軍隊。從此,希臘繼米底亞-波斯之後,稱霸世界。
[第25頁的附欄]
所羅巴伯率領5萬以色列男丁,浩浩蕩蕩走了800至1600公里遠(視乎路線而定),返回耶路撒冷。由於故土荒涼了70年,百廢待興,以色列人面對嚴峻的考驗。以色列人在故土重建祭壇,向耶和華獻祭,復興正確的宗教。公元前537年秋季,以色列人慶祝住棚節。(耶利米書25:11;29:10)後來,這些返回故土的以色列人為耶和華的聖殿奠基。
[第25頁的附欄]
在這個時期成書的經卷:
但以理書
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
以斯帖記
詩篇(若干部分)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瑪拉基書
[第2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米底亞-波斯帝國
A2 馬其頓
A2 色雷斯
A4 昔蘭尼
A4 利比亞
B2 拜占庭
B2 呂底亞
B3 撒狄
B4 孟斐斯(挪弗)
B4 埃及
B5 挪阿蒙(底比斯)
B5 色弗尼
C3 西利西亞
C3 大數
C3 伊蘇斯
C3 迦基米施
C3 達莫
C3 敘利亞
C3 西頓
C3 大馬士革
C3 泰爾
C4 耶路撒冷
D2 帕西斯
D2 亞美尼亞
D3 亞述
D3 尼尼微
D4 巴比倫
E3 米底亞
E3 埃克巴坦那(埃克米達)
E3 希爾卡尼亞
E4 書珊(蘇薩)
E4 埃蘭
E4 帕薩加第
E4 波斯波利斯
E4 波斯
F3 帕提亞
F4 德倫吉亞那
G2 馬拉坎達(撒馬爾罕)
G3 索格狄亞那
G3 巴克特里亞
G3 阿里亞
G4 阿拉霍西亞
G4 格德羅西亞
H5 印度
[其他地方]
A2 希臘
A3 馬拉松
A3 雅典
A3 薩拉米斯
C1 西徐亞
C4 以拉特(以祿特)
C4 提瑪
D4 阿拉伯
[山脈]
E3 厄爾布爾士山脈
E4 扎格羅斯山脈
[海洋及海灣]
B3 地中海(大海)
C2 黑海
C5 紅海
E2 裡海
E4 波斯灣
[河流]
B4 尼羅河
C3 幼發拉底河
D3 底格里斯河
H4 印度河
[第24頁的圖片]
居魯士的軍隊必須穿越扎格羅斯山脈才到達巴比倫
[第25頁的圖片]
上圖:萬邦門,位於波斯波利斯
[第25頁的圖片]
小圖:居魯士之墓,位於帕薩加第
-
-
希臘和羅馬對猶太人的影響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希臘和羅馬對猶太人的影響
希臘帝國的發源地是馬其頓的山嶺地帶。亞歷山大從這裡開始東征,擴張領土,當時他才22歲。公元前334年,他率軍渡過分隔歐亞兩洲的達達尼爾海峽。這支希臘軍隊像一頭矯捷的「豹」,勢如破竹,屢戰屢勝。(但以理書7:6)在特洛伊城附近的格拉尼庫斯河平原,亞歷山大痛擊波斯軍隊,後來兩軍在伊蘇斯再度交鋒,亞歷山大把波斯大軍徹底擊潰。
希臘軍隊進攻敘利亞和腓尼基,圍攻泰爾七個月後把城攻破。(以西結書26:4,12)亞歷山大沒有攻打耶路撒冷,轉而攻取了加沙。(撒迦利亞書9:5)到了埃及,他就建立亞歷山大城,該城後來成為商業和學術的中心。亞歷山大從埃及回師途中,再次經過應許之地,在尼尼微遺跡附近的高加米拉再次重擊波斯人。
亞歷山大乘勢南下,攻取了波斯帝國的三個行政中心,就是巴比倫、書珊(蘇薩)和波斯波利斯;接著揮軍橫掃波斯領土,直達現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亞歷山大僅用了八年就征服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許多地區。可是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染上瘧疾,在巴比倫病亡,享年32歲。(但以理書8:8)
希臘文化對應許之地的居民影響深遠。亞歷山大軍團裡有些退伍軍人在應許之地定居。到了公元1世紀,這裡有一些說希臘語的城市組成聯盟,那一帶稱為德卡波利斯。(馬太福音4:25;馬可福音7:31)聖經《希伯來語經卷》被譯成希臘語,當時傳播基督教的國際通用語言也是古希臘共同語。
羅馬帝國
希臘西面的羅馬有什麼發展呢?「羅馬」本來是台伯河上的幾個村落,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村落的勢力日漸強大。最後,羅馬帝國憑著中央集權和精銳的軍隊,成功吞併了亞歷山大四個將軍曾控制的地方。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已經很強盛,但以理異象裡那隻可怕猙獰的野獸終於出現了。(但以理書7:7)
羅馬帝國的版圖,北到不列顛,南達北非,西及大西洋,東至波斯灣。由於帝國領土把地中海圍繞起來,羅馬人稱地中海為「我國大海」。
猶太人居住的地區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由於這個緣故,猶太人深受羅馬的影響。(馬太福音8:5-13;使徒行傳10:1,2)耶穌在羅馬皇帝凱撒提比略執政期間受浸並且犧牲生命。有些羅馬皇帝猛烈迫害基督徒,但無法消滅正確的宗教。1300年後,日耳曼部族侵略帝國北面,游牧民族繼而入侵東面的領土,羅馬帝國不堪一擊,最終滅亡。
[第26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希臘帝國
亞歷山大死後,手下四個將軍在他創建的龐大帝國各據一方
▪ 卡山得
▫ 利西馬科斯
○ 托勒密一世
• 塞琉古一世
A2 ▪ 希臘
A2 ▪ 雅典
A2 ▪ 亞該亞
A3 ○ 昔蘭尼
A3 ○ 利比亞
B2 ▫ 拜占廷
B3 ○ 塞浦路斯
B4 ○ 挪阿蒙(底比斯)
C3 巴爾米拉(達莫)
C3 ○ 格拉薩
C3 ○ 非拉鐵非
C3 ○ 耶路撒冷
C5 ○ 色弗尼
G2 • 亞歷山大-馬爾吉亞那
亞歷山大遠征路線
A2 ▪ 馬其頓
A2 ▪ 培拉
A2 ▫ 色雷斯
B2 ▫ 特洛伊
B2 ▫ 撒狄
B2 ▫ 以弗所
B2 ▫ 戈爾迪烏姆
C2 ▫ 安卡拉
C3 • 大數
C3 • 伊蘇斯
C3 • 敘利亞的安提阿
C3 ○ 泰爾
C4 ○ 加沙
B4 ○ 埃及
B4 ○ 孟斐斯
B4 ○ 亞歷山大
A4 ○ 錫瓦綠洲
B4 ○ 孟斐斯
C4 ○ 加沙
C3 ○ 泰爾
C3 ○ 大馬士革
C3 • 阿勒頗
D3 • 尼西比斯
D3 • 高加米拉
D3 • 巴比倫
E3 • 書珊
E4 • 波斯
E4 • 波斯波利斯
E4 • 帕薩加第
E3 • 米底亞
E3 • 埃克巴坦那
E3 • 拉格斯
E3 • 赫卡通皮洛斯
F3 • 帕提亞
G3 • 阿里亞
G3 • 亞歷山大-阿雷安
G3 • 亞歷山大-普羅菲塔斯亞
F4 • 德倫吉亞那
G4 • 阿拉霍西亞
G4 • 亞歷山大-阿拉霍西姆
H3 • 喀布爾
G3 • 德拉薩卡
H3 • 亞歷山大-奧克亞那
G3 • 德拉薩卡
G3 • 巴克特里亞
G3 • 巴克特拉
G2 • 傑爾賓特
G2 • 索格狄亞那
G2 • 馬拉坎達
G2 • 布哈拉
G2 • 馬拉坎達
H2 • 亞歷山大-埃斯阿特
G2 • 馬拉坎達
G2 • 傑爾賓特
G3 • 巴克特拉
G3 • 巴克特里亞
G3 • 德拉薩卡
H3 • 喀布爾
H3 • 塔克西拉
H5 • 印度
H4 • 亞歷山大
G4 • 格德羅西亞
F4 • 普拉
E4 • 波斯
F4 • 亞歷山大
F4 • 卡曼尼亞
E4 • 帕薩加第
E4 • 波斯波利斯
E3 • 書珊
D3 • 巴比倫
[其他地方]
A3 克里特
D4 阿拉伯
[海洋及海灣]
B3 地中海
C5 紅海
E4 波斯灣
G5 阿拉伯海
[河流]
B4 尼羅河
D3 幼發拉底河
D3 底格里斯河
G4 印度河
[第2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羅馬帝國
A1 不列顛
A3 西班牙
B1 日耳曼
B2 高盧
B2 意大利
B2 羅馬
B3 迦太基
C2 以利里古
C3 希臘
C3 亞克興
C3 昔蘭尼
D2 拜占廷(君士坦丁堡)
D3 小亞細亞
D3 以弗所
D3 阿勒頗
D3 敘利亞的安提阿
D3 大馬士革
D3 格拉薩(傑拉什)
D3 耶路撒冷
D3 亞歷山大
D4 埃及
[海洋及海灣]
A2 大西洋
C3 地中海
D2 黑海
D4 紅海
[第26頁的圖片]
托勒密二世重建拉巴,並把城命名為非拉鐵非。本圖為非拉鐵非城中的羅馬式大劇院遺跡
[第27頁的圖片]
德卡波利斯的格拉薩城(又名傑拉什)
[第27頁的圖片]
這是一條位於阿勒頗附近的道路。羅馬人興建的道路貫通歐洲、北非和中東。基督徒沿著這些道路,到各地傳講聖經的真理
-
-
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傳道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傳道
使徒彼得向哥尼流傳道的時候,提到耶穌「在猶太人的地區和耶路撒冷」所做的事。(使徒行傳10:39)耶穌的傳道活動對人類歷史影響深遠,你知道他到過什麼地方嗎?
「猶太人的地區」包括猶地亞,耶穌曾在那裡執行上帝的工作。(路加福音4:44)耶穌受浸後,留在猶大(或猶地亞)曠野40天。那裡乾旱荒涼,常有強盜和叛亂分子出沒。(路加福音10:30)後來,耶穌離開猶地亞往北走,在敘加附近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傳道。(約翰福音4:3-7)
福音書顯示,耶穌的傳道活動集中在加利利一帶。雖然耶穌每年都去南部的耶路撒冷過節,但他最初兩年的傳道地區,主要是應許之地的北部。(約翰福音7:2-10;10:22,23)例如,耶穌在加利利海和附近的地方教導人許多重要的道理,也施行過不少叫人難忘的奇跡。他使風浪平靜,在海上行走,從船上教導岸邊的群眾。耶穌早期的門徒就是來自加利利海附近的農村或漁村。(馬可福音3:7-12;4:35-41;路加福音5:1-11;約翰福音6:16-21;21:1-19)
迦百農位於海邊,被稱為耶穌「自己的城」,是耶穌在加利利傳道的基地。(馬太福音9:1)他在距離迦百農不遠的山坡,發表了著名的「登山寶訓」。有時候,他在迦百農上船,前往馬加丹、伯賽大和附近的地方傳道。
耶穌「自己的城」迦百農離拿撒勒不遠,附近還有迦拿、拿因、伯賽大等城鎮。耶穌在拿撒勒長大;在迦拿把水變成酒;在拿因把寡婦的兒子復活;在伯賽大施行奇跡讓5000個男子吃飽,並使一個盲人重見光明。
公元32年逾越節之後,耶穌北上到腓尼基的兩個港口,泰爾和西頓。接著他把傳道活動擴展到德卡波利斯,探訪當地好幾個說希臘語的城市。在凱撒里亞腓立比附近(F2),彼得認定耶穌就是彌賽亞。不久,耶穌改變形貌,地點也許是黑門山。之後,耶穌在約旦河東的比利阿傳道。(馬可福音7:24-37;8:27-9:2;10:1;路加福音13:22,33)
耶穌跟門徒在「偉大君王的城」耶路撒冷和附近一帶,度過他在地上的最後一個星期。(馬太福音5:35)福音書也提到耶路撒冷附近的城鎮,例如以馬烏斯、伯大尼、伯法其、伯利恆。你可以在地圖上找到這些地方。(路加福音2:4;19:29;24:13;請看18頁小圖「耶路撒冷一帶」)
[第29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應許之地(耶穌時代)
耶穌時代的地圖
德卡波利斯的城市
E5 希波斯
E6 佩拉
E6 西徐波利斯
F5 加大拉
F7 格拉薩
G5 迪安
G9 非拉鐵非
H1 大馬士革
H4 拉法亞那
I5 卡納塔
主要道路(見出版物)
往返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的常用路線(見出版物)
另一條往返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的路線,途經比利阿(見出版物)
A11 加沙
B6 凱撒里亞
B8 約帕
B9 呂達
B12 別示巴
C4 托勒密
C8 撒馬利亞
C8 安提帕底
C8 亞利馬太
C9 以馬烏斯
C10 猶地亞
C11 希伯崙
C12 以土邁
D1 西頓
D2 泰爾
D3 腓尼基
D4 加利利
D4 迦拿
D5 塞波里斯
D5 拿撒勒
D5 拿因
D7 撒馬利亞
D7 敘加
D9 以法蓮
D9 伯法其
D9 耶路撒冷
D9 伯大尼
D10 伯利恆
D10 希律堡
D10 猶地亞的曠野
D12 梅察達
E4 哥拉遜
E4 伯賽大
E4 迦百農
E4 馬加丹
E5 提比里亞
E5 希波斯
E6 伯大尼?(約旦河東)
E6 西徐波利斯
E6 佩拉
E6 撒琳
E6 艾嫩
E9 耶利哥
F1 亞比利尼
F2 凱撒里亞腓立比
F4 加馬拉
F5 阿比拉?
F5 加大拉
F7 比利阿
F7 格拉薩
G3 以土利亞
G5 迪安
G6 德卡波利斯
G9 非拉鐵非
H1 大馬士革
H3 特拉可尼
H4 拉法亞那
H12 阿拉伯
I5 卡納塔
[山脈]
D7 以巴路山
D7 基利心山
F2 黑門山
[海洋及海灣]
B6 地中海(大海)
E4 加利利海
E10 鹽海(死海)
[河流]
E7 約旦河
[水泉及水井]
D7 雅各井
[第28頁的圖片]
加利利海。圖的下方是迦百農,上方是革尼撒勒平原
[第28頁的圖片]
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崇拜上帝。遠方是以巴路山
-
-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和聖殿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和聖殿
耶路撒冷是上帝為了他的聖名而選擇的城。耶穌出生後不久,約瑟和馬利亞就帶他上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2:22-39)耶穌12歲時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老師們對他的理解力驚嘆不已。(路加福音2:41-51)希律大帝在各處大興土木,包括修建聖殿建築群,工程前後花了超過46年。(約翰福音2:20)
耶穌在地上傳道期間,經常上耶路撒冷過節並教導群眾。他曾兩次把聖殿院子裡的兌錢商和做買賣的人趕出去。(馬太福音21:12;約翰福音2:13-16)
在聖殿以北的畢士特池,上帝的兒子耶穌治好一個病了38年的男子。耶穌也吩咐一個失明的人到西羅亞池去洗一洗,這個人一洗就看得見了。(約翰福音5:1-15;9:1,7,11)
伯大尼位於耶路撒冷以東「大約3公里」的地方。耶穌常常到伯大尼探訪他的朋友拉撒路、馬大和馬利亞。(約翰福音11:1,18;12:1-11;路加福音10:38-42;19:29;請看18頁的「耶路撒冷一帶」)耶穌去世前幾天,經過橄欖山前往耶路撒冷。想像一下,當時他望向西面,看見耶路撒冷就為城哭泣。(路加福音19:37-44)他所見的景象跟下頁上方的圖片大同小異。接著他騎著小驢,很可能從耶路撒冷的一個東門進城。群眾夾道歡呼,向這位未來君王致敬。(馬太福音21:9-12)
耶穌去世前的重大事件,都在耶路撒冷或離耶路撒冷不遠的地方發生。耶穌曾在客西馬尼園禱告;被人帶去公議會大廳、該亞法的府第,以及總督府;最後在各各他被處死。(馬可福音14:32,53-15:1,16,22;約翰福音18:1,13,24,28)
耶穌復活之後,在耶路撒冷和附近的地方向門徒顯現。(路加福音24:1-49)後來,他在橄欖山升到天上去。(使徒行傳1:6-12)
[第31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耶路撒冷/希律所建的聖殿
聖殿圖解
1. 至聖所
2. 聖所
3. 全燒祭祭壇
4. 銅海
5. 祭司院
6. 以色列院
7. 女院
8. 外邦人院
9. 分隔的牆
10. 王家柱廊
11. 所羅門柱廊
聖殿
殿區門
祭司院
殿區門
至 全
聖所 聖所 燒 以色列 女
祭壇 院 院
銅
海
殿區門 所羅門
石牆 柱廊
外邦人院
殿區門
王家柱廊
殿區門
安東尼亞塔
橋
公議會大廳?
泰路平谷
西羅亞池
水道
該亞法的府第?
總督府
各各他?
各各他?
畢士特池
客西馬尼園?
橄欖山
汲淪谷
基訓泉
隱羅結
欣嫩谷
[第30頁的圖片]
由現代耶路撒冷城向東望的景象:(A)聖殿區,(B)客西馬尼園,(C)橄欖山,(D)猶地亞的曠野,(E)死海
[第31頁的圖片]
耶穌日子,從橄欖山往西眺望的景象
-
-
基督教傳遍遠近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基督教傳遍遠近
耶穌在伯大尼附近的橄欖山把傳道使命託付給門徒。這件工作對世界歷史影響深遠。他們要從橄欖山以西3公里的耶路撒冷開始,把信息傳遍附近的猶地亞和撒馬利亞,「一直到地上最遙遠的地方」。(使徒行傳1:4,8,12)
耶穌說了這些話不久,大批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從羅馬帝國各地(下圖顯示的地區)來到耶路撒冷慶祝五旬節。那天,使徒彼得向他們傳道,基督教因此迅速廣傳開去。(使徒行傳2:9-11)
不久之後,基督徒遭受迫害,於是從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地。彼得和約翰幫助撒馬利亞人認識真理,結果許多人接受了聖經的好消息。(使徒行傳8:1,4,14-16)「從耶路撒冷下加沙」有一條經過荒漠的道路,腓力在這條道路上向一個埃塞俄比亞內臣作見證,於是基督教就傳入了非洲。(使徒行傳8:26-39)大約在同一時間,傳講王國信息的工作在沙崙平原的呂達,以及在約帕都有良好的成果。(使徒行傳9:35,42)彼得從約帕前往凱撒里亞,在那裡幫助羅馬軍官哥尼流和他的親友成為基督徒,讓他們得到上帝賜下的神聖力量。(使徒行傳10:1-48)
保羅曾迫害基督徒。後來,他成為使徒,奉派到外族人當中傳道。保羅展開三次傳道旅程,走遍各地,有時候徒步,有時候坐船。後來,他去羅馬是走海路的。使徒保羅和其他基督徒把好消息傳到羅馬帝國多個城市。保羅渴望把好消息傳到西班牙。(請看第2頁)彼得傳道的地區遠及巴比倫。(彼得前書5:13)在基督積極帶領下,門徒把基督教傳遍遠近。到公元60或61年,「好消息已經傳遍天下,讓受造眾生都知道了」。(歌羅西書1:6,23)自那時以來,好消息確實已經傳到地上最遙遠的地方。
-
-
族長時代的世界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族長時代的世界
司提反為自己申辯時提到了一些地方,他說:「我們的祖先亞伯拉罕在美索不達米亞,還沒有移居哈蘭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你要……前往我將要指示你的地方。』」(使徒行傳7:1-4)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了這句話之後,一連串在應許之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就展開了。這些事件的中心人物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上帝會通過這三個忠僕賜福給全人類。(創世記12:1-3;約書亞記24:3)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亞伯蘭)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吾珥是個富庶的城市,位於幼發拉底河東岸。亞伯拉罕會走哪條路線呢?迦勒底又名蘇美爾,也叫示拿,從這裡朝著正西面走看來最省事。為什麼亞伯拉罕竟然繞到北面遠得多的哈蘭去呢?
吾珥的位置接近「肥沃新月」東端,這個地帶像個半彎新月,由巴勒斯坦延伸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盆地。以往這個地區的氣候可能比現在溫和。這個彎形地帶以南,就是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只有石灰岩的山和荒漠平原。《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指出這個沙漠區是地中海海岸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古代有些駱駝商隊由幼發拉底河橫越曠野前往達莫,然後再到大馬士革。不過,亞伯拉罕沒有帶家眷和牲畜穿越這個曠野。
亞伯拉罕反而沿著幼發拉底河河谷,向上游進發,前往哈蘭。從哈蘭,亞伯拉罕可以沿著通商路線,到迦基米施附近涉水過河,然後往南經過大馬士革,前往後來稱為加利利海的地方。當時有條沿海大道途經米吉多,可以到達埃及。可是,亞伯拉罕卻取道撒馬利亞的山區,最後在示劍搭帳篷居住。後來他繼續沿著山路往南走。你不妨一面讀創世記12:8-13:4,一面在地圖上找找亞伯拉罕走過的地方和他停留過的地方,包括但、大馬士革、何拔、幔利、所多瑪、基拉爾、別示巴和摩利亞(耶路撒冷),想想他在這些地方經歷過的許多事。(創世記14:14-16;18:1-16;20:1-18;21:25-34;22:1-19)
要是對聖經時代的地理有若干認識,我們就更能想像以撒和雅各經歷的種種事跡。例如,亞伯拉罕在別示巴的時候派僕人去為以撒找個妻子,僕人就往北面的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土地」),接著到巴旦阿拉米去。然後,我們可以再想像利百加騎著駱駝,好不容易才來到南地,也許是加低斯,跟以撒見面。(創世記24:10,62-64)
後來,以撒和利百加的兒子雅各(以色列)同樣長途跋涉,目的是要娶一個敬拜耶和華的女子為妻。雅各返回家鄉時,走的路線跟來的時候不一樣。他涉水過了雅博河,在接近比努伊勒的地方跟天使摔跤。(創世記31:21-25;32:2,22-30)以掃在那裡跟雅各見面,然後他們分開,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創世記33:1,15-20)
雅各的女兒底拿在示劍被強姦了之後,雅各遷往伯特利。雅各的兒子們為父親放羊,後來約瑟終於在多坦找到他們,你可以想像那個地方有多遠嗎?用這幅地圖(以及18-19頁的地圖)就能看出伯特利和多坦的距離了。(創世記35:1-8;37:12-17)約瑟的哥哥把他賣給一隊前往埃及的商人。你認為那些商人帶著約瑟所走的是哪條路線?約瑟被賣到埃及去,這促成了以色列人遷往埃及,以及後來以色列人又大舉離開埃及。(創世記37:25-28)
[第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亞伯拉罕移居他鄉的路線(見出版物)
以撒移居他鄉的路線(見出版物)
雅各移居他鄉的路線(見出版物)
主要道路(見出版物)
族長時代(全圖)
A4 歌珊
A5 埃及
B4 書珥
B5 帕蘭
C3 大馬士革
C3 但(拉億)
C4 示劍
C4 伯特利
C4 希伯崙(基烈亞巴)
C4 基拉爾
C4 別示巴
C4 西珥
C4 加低斯
C5 以東
D1 迦基米施
D2 達莫
D3 何拔
E1 巴旦阿拉米
E1 哈蘭
F2 美索不達米亞
G1 尼尼微
G2 肥沃新月地帶
G3 巴比倫
H4 迦勒底
H4 吾珥
[山脈]
C4 摩利亞山
[海洋及海灣]
B3 地中海(大海)
[河流]
E2 幼發拉底河
G2 底格里斯河
族長時代(應許之地)
迦南
米吉多
基列
多坦
示劍
疏割
瑪哈念
比努伊勒
伯特利(路斯)
艾
耶路撒冷(撒冷)
伯利恆(以法他)
幔利
希伯崙(麥比拉)
基拉爾
別示巴
所多瑪?
南地
利荷博?
比珥拉海萊
加低斯
主要道路
沿海大道
王家大道
[山脈]
摩利亞山
[海洋及海灣]
鹽海
[河流]
雅博河
約旦河
[第6頁的圖片]
巴比倫附近幼發拉底河一景
[第6頁的圖片]
亞伯拉罕在別示巴居住,並在附近一帶放羊
[第6頁的圖片]
雅博河
-
-
從埃及到應許之地看看這片美好的土地
-
-
從埃及到應許之地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跡家喻戶曉。摩西和上帝的子民過了紅海之後,有什麼事發生呢?他們向什麼地方進發?他們怎樣到達約旦河,最終進入應許之地?
他們的目的地是迦南。要到達迦南,最短的路線是沿著長400公里的沙岸前進,但是這樣就要穿越敵人非利士人的領土,所以摩西沒有帶領以色列人走這條路線。他也沒有越過西奈半島遼闊的中部,因為這一帶天氣酷熱,砂礫和石灰岩高原都熱得發燙。摩西帶領民眾朝南面進發,下到狹窄的海岸平原。他們第一個紮營的地點是馬拉,耶和華在這裡把苦水變甜。a民眾離開以琳之後,因為食物而感到不滿。上帝先後降下鵪鶉和嗎哪給他們吃。在利非訂,民眾再次為了水而發生爭論。他們打敗了來犯的亞瑪力人。摩西的岳父建議他挑選精明能幹的男子,幫助他處理事務。(出埃及記15-18章)
摩西接著帶領以色列人民往南面的山區進發,並在西奈山下紮營。上帝的子民在西奈山接獲法典,建造聖幕,獻上祭牲。第二年,他們朝北穿過「遼闊可畏的曠野」,前往加低斯(加低斯巴尼亞),旅程耗時11天。(申命記1:1,2,19;8:15)民眾由於聽了10個探子的不利報告而感到恐慌,上帝於是要他們在曠野流浪38年。(民數記13:1-14:34)流浪期間,民眾曾在多個地方停留,包括阿博拿和以旬迦別,然後再返回加低斯。(民數記33:33-36)
以色列人終於要進入應許之地了,他們沒有直接向北推進。以色列人走的路線經過以東的腹地,然後沿「王家大道」往北走。(民數記21:22;申命記2:1-8)以色列人扶老攜幼,帶著大批牲畜、帳篷和行李,浩浩蕩蕩地走在這條大道上。這個旅程真的不輕鬆,他們要先後走進兩個極深的峽谷,撒烈谷和亞嫩谷(深520米),然後繼續往上走。(申命記2:13,14,24)
最後,以色列人到達尼波山。米利暗已經在加低斯去世,亞倫也死在何珥山。摩西則在尼波山上去世,死前終於看見了很想進入的應許之地。(申命記32:48-52;34:1-5)接著,上帝委派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他們40年前開始的旅程就此結束。(約書亞記1:1-4)
[腳注]
a 大部分紮營地點已無法確定。
[第8頁的附欄]
在這個時期成書的經卷: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伯記
詩篇(若干部分)
[第9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出埃及的路線
以色列人所走的路線
A7 埃及
A5 蘭塞?
B5 疏割?
C5 以倘?
C5 比哈希錄
D6 馬拉
D6 以琳
E6 遜曠野
E7 多卡
F8 利非訂
F8 西奈山(何烈山)
F8 西奈曠野
F7 基博羅哈他瓦
G7 哈洗錄
G6 琳門法勒斯
G5 勒撒
G3 加低斯
G3 本埃雅康
G5 何珥哈吉甲
H5 約巴他
H5 阿博拿
H6 以旬迦別
G3 加低斯
G3 津曠野
H3 何珥山
H3 撒摩拿
I3 普嫩
I3 以耶亞巴琳
I2 摩押
I1 底本
I1 亞門低比拉廷
H1 耶利哥
[其他地點]
A3 歌珊
A4 安
A5 孟斐斯(挪弗)
B3 瑣安
B3 答比匿
C5 密多
D3 書珥
D5 以倘曠野
F5 帕蘭曠野
G1 非利士
G1 亞實突
G2 加沙
G2 別示巴
G3 押們
G3 南地
H1 耶路撒冷
H1 希伯崙(基烈亞巴)
H2 亞拉得(迦南人)
H4 西珥
H4 以東
I7 米甸
主要道路
前往非利士地區的路線
前往書珥的路線
I4 王家大道
商隊路線
埃哈傑路線
[山脈]
F8 西奈山(何烈山)
H3 何珥山
I1 尼波山
[海洋及海灣]
E2 地中海(大海)
D7/G7 紅海
I1 鹽海
[河流及乾谷]
A6 尼羅河
F3 埃及乾谷
I2 亞嫩河
I3 撒烈河
[第8頁的圖片]
穿越西奈半島的駱駝商隊
[第8頁的圖片]
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紮營
[第9頁的圖片]
在加低斯或鄰近一帶的水泉
[第9頁的圖片]
所有以色列人都要走過亞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