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藥療的利弊警醒!1998年 | 7月8日
-
-
自我藥療的利弊
《儆醒!》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在世界各地,自我藥療蔚然成風,非處方成藥的需求不斷上升,」一家規模巨大的製藥公司的總裁說,「人人都想把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話雖如此,但有什麼風險是你應當謹防的呢?
藥物要是用得恰當,病情自然會緩和下來。舉例說,幸虧有胰島素和抗生素,還有低廉的口服補充水分簡易療法,許許多多的病人才得以保全性命。但自我藥療也有它的難處,就是怎樣斷定藥物利多弊少。
誠然,在一些國家,人民不是要長途跋涉,就是要花大筆錢,才可以找到合格的醫生診治。許多人情願自購成藥服用。至於哪種藥物靈驗,有的聽信親友的意見,有的買自助書研究。此外,「藥商也大做廣告,吹噓人只需服用簡便的膠囊劑,就可以藥到病除」。a巴西聖保羅大學的費爾南多·勒菲弗爾教授這樣說。結果,有不少人信以為真;不管是工作過勞、營養不良,還是小小的情緒波動,他們以為服用藥物就行了。勒菲弗爾又說:「大眾非但沒有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質,反而仗賴貨架上的藥品去驅除病魔。」天曉得,病人有沒有「斷錯症」呢?
除了用藥物治療頭痛、高血壓、腸胃不適等病痛外,許多人都靠藥物減輕焦慮、消除恐懼、排遣寂寞。安得烈·法因戈爾德醫生說:「大眾找醫生看病,往往以為一服丸劑,藥到病除。連保健專家也喜歡給病人開藥,又建議病人接受沒完沒了的檢驗。他們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病人患病的前因後果。事實表明,病人十有八九都精神緊張,生活沒有規律,飲食缺乏營養。」世界預防濫用精神藥物(指影響知覺或行為的藥物)協進會的羅米爾多·布埃諾坦言:「由於時間有限,醫生替病人看病,只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盡快把病人遣走了事。」給病人開藥「不過是用醫藥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罷了」。另一位醫生卻指出,好些病人真的需要服用精神藥物,醫生必須針對病情開出合適的處方。
論述過「Prozac(氟西汀製劑的商品名,抗抑鬱藥)時尚」以後,巴西《聖保羅州報》說:「一種藥品竟然像流行的新髮式一樣到處風行,實在有點兒反常,這樣說並不過分。」該報引述精神科醫生阿瑟·考夫曼的話說:「由於前景不明朗,生活又漫無目的,人一發現某種藥品有效,就馬上把它奉為萬應靈藥。」考夫曼接著又說:「人越來越倚賴效力迅速的藥物,懶得找出問題的癥結。人情願服用藥物,也不肯正視問題。」但自我藥療安全嗎?
自我藥療——有沒有風險?
《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在20世紀,醫學界成就驚人,研製出各類新藥。」但上述百科全書也補充一句:「濫用藥物所造成的毒害,往往比其他因素要多。」不錯,藥物能治病救人,但也能損害身體。作家塞利娜·德卡斯特羅指出,減食慾丸劑「影響人的神經系統,能引起不良反應,例如失眠、反常行為等,有時還會使人產生幻覺」。她進一步說:「誰以為減食慾丸劑只起抑制食慾的作用,誰就犯傻了。一服減食慾的膠囊劑足以引起一連串的藥物惡性循環,當事人不得不服用另一種藥物去中和其他藥物的作用。」
許多常用藥物對胃部可起刺激作用,有時還引起噁心、嘔吐和胃出血。有的藥物可使人上癮,有的損害腎臟和肝臟。
連廣受歡迎的保健藥品也不可盡信。巴西一個醫學協會的會長埃弗拉因·奧爾謝韋爾醫生告誡說:「時下流行服用維生素丸劑,這樣做危險極了。人人都自行服用藥物,有些醫生因為不知情,覺察不到危險所在,給病人開了有問題的藥方。」另一位醫生卻聲稱,適量的維生素丸劑對治療某幾種疾病和缺失症很有用,醫生開出這類處方是無可厚非的。
自我診斷——怎樣做才不會出錯?
我們總不能只為了區區小病,動不動就去看醫生;所以,曉得怎樣保養身體、懂得服用適當、適量的成藥對自己一家很有用。不過,服用任何藥物以前,你先要肯定自己所作的診斷是正確無誤的。如果你家附近沒有醫生,或是你沒錢看醫生,不妨查閱一本可靠的醫學參考書,這樣做有助你作出正確的診斷。例如,美國醫學協會出版了一本家庭醫藥指南,其中有183頁是症狀圖表。圖表的作用在於引導病人回答一連串的是非問題。病人作答以後,往往能夠找出問題所在。
要是這樣,醫生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呢?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找醫生看病?我們可以怎樣避免走極端,既不會過度憂慮自己的健康,也不會漠不關心?在這個世界,疾病橫行無忌,由情緒引起的身體疾病也非常普遍;既是這樣,我們又可以怎樣保持身體健康呢?
[腳注]
a 在不少國家地區,儘管醫生和醫療組織提出警告,近來「直銷」處方藥物的廣告還是層出不窮。
[第4頁的精選語句]
「他們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病人患病的前因後果。事實表明,病人十有八九都精神緊張,生活沒有規律,飲食缺乏營養。」——安得烈·法因戈爾德醫生
[第4頁的附欄]
家用草藥療法
幾千年來,不同文化的人民都用草藥治病,他們從田野、樹林採集可作藥用的草本植物。當今有不少藥物都是用草本植物製成的,治療心臟病的洋地黃屬就是其中一例。英國全國草藥醫生協會成員佩內洛佩·奧迪,在她的著作裡指出:「有250多種安全的草藥療法可緩解常見的病痛,從普通咳嗽、傷風、頭痛到皮膚病、消化不良、兒科病的特定療法,無所不包。」
她寫道:「草藥學一向被視為『平民醫學』——簡單的家居療法不但對治療小小毛病很有效,還可以補專科醫生給慢性病和急性病所開峻劑的不足。」她繼續說:「雖然大部分草藥都是藥性平和的,但大眾還是要小心服用。千萬不要服藥過量。假如症狀持續不退,甚至日漸惡化,或是你懷疑自己診斷錯誤,你就要停止家居療法了。」——《草藥大全》。
-
-
怎樣保持身體健康?警醒!1998年 | 7月8日
-
-
怎樣保持身體健康?
什麼藥方靈驗、什麼療法有效,成了大眾的熱門話題。不管什麼病痛,幾乎個個好友和鄰居都有自己的一套祛病妙法。人總覺得求人不如求己,有病也要自醫,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有些人卻「等到病情危重才找醫生診治」,巴西一個醫生說,「他們可能自行醫護皮膚損傷,但過了好幾個月,傷口仍然沒有愈合。他們最後還是要延醫診治,卻發現自己患了皮膚癌。事實上,只要病向淺中醫,一切都好辦了。」
及早診斷能起治病救人的作用,耽擱拖延有時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一個外科醫生講述:「一個30歲女子的月經來潮推遲了,下腹隱隱作痛。她自行服用大量止痛劑和消炎藥,使疼痛緩和下來。事隔三天,她因出血過多而休克了。有人火速把她送進醫院。檢查過後,我斷定這個女子輸卵管妊娠,於是立即替她開刀。幸好及時救了她一命!」
聖保羅市一個少女以為自己貧血,她其實得了慢性腎功能不全。由於耽擱拖延,她的病情日漸惡化,不得不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她的主診醫生總結說:「病人大多寧可自我藥療、聽信外行意見,也不願延醫診治,到頭來卻害得自己重病纏身。」
無疑,我們不該把身體所發出的信號置之不理。但我們又可以怎樣避免過度信靠民間療法,盲目自醫呢?健康是指「身體、心智、精神各方面都健全的狀態」,也指「身體沒有缺陷和病痛」。值得一提的是,醫學界承認當今流行的疾病或多或少是可預防的,其實大多數疾病都可以。劉易斯·托馬斯醫生指出:「我們的身體絕不是粗製濫造的,我們不但充滿活力,還有驚人的耐力,能吃苦耐勞。」所以,我們不該「終日懷疑自己患病,為個人健康憂慮個半死」,我們要好好保養身子,讓身體的自我療能發揮功效。我們也可以找勝任的醫生檢查體格。
何時求醫
巴西一名醫生建議,「假如服用普通藥物後,發燒、頭痛、嘔吐、腹痛、胸痛、盆腔痛等症狀仍然持續不退,或是不明不白地反覆出現,或是疼痛加劇了」,當事人就應當向專家求助。另一個醫生認為,如果我們無把握自我診療,或許覺得這回的症狀有異樣,我們就最好找醫生檢查身體。他接著又說:「每當孩子生病,做父母的通常寧可帶孩子去看醫生,也不會自行給孩子服藥。」
但藥物是否非用不可?服用藥物會不會產生相反效果呢?藥物會不會引起副作用,例如刺激胃部、損害肝臟和腎臟等?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怎麼樣?《新大英百科全書》說:「病人很少能夠客觀、冷靜地看自己的病情,他們大多感情用事。」不過,盡責的醫生會向我們指出,所有藥物都有潛在的害處,現今幾乎沒有藥物是毫無副作用的。你下次憑處方配藥的時候,不妨讀讀標籤上的警告字樣,看看藥物可引起什麼副作用!連櫃檯有售的非處方藥物,如果處理不當或服用過多,也可以損害身體、引致死亡。
理查德·諾克斯在《波士頓環球報》喚起讀者注意慎服藥物的必要:「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千百萬關節炎患者天天吃止痛藥,他們可能突然胃出血,還有流血致死的潛在危險。」他進一步說:「研究人員也警戒,吃止痛藥的時候,一同服用解酸藥或流行的防酸丸劑,對胃部起不了什麼保護作用,倒有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進一步損害健康。」
那麼,普遍的家居藥物又怎麼樣?巴西里背朗普雷托市一個醫生說:「我認為家裡有小量備用藥品,對一家大小都有好處。……不過,服用這些成藥要小心為上,以策安全。」(請見第7頁附欄。)學習基本的保健知識,有助我們提高生活素質。既然環境因人而異,《儆醒!》並不推薦任何特效藥、特定療法或自然療法。
你 可以怎樣保持身體健康?
十八世紀作家斯威夫特寫道:「世上有三大良醫,就是飲食醫師、安靜醫師、快活醫師。」均衡飲食、充分休息、知足常樂的確是養生之道。相比之下,儘管藥品廣告大耍花招,人還是不能單靠服藥增強體質。「不必要地服用藥物、不遵醫囑胡亂吃藥」都可以削弱身體的免疫力。——《瓜納巴拉醫藥詞典》(Dicionário Terapêutico Guanabara)。
我們要是注意自己的起居飲食,同時避免吸毒、抽煙、酗酒、緊張過度,就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六十多歲的瑪麗安是巴西一個資深的海外傳道員。她說:「我的生活很有節制,所吃的都是有營養的食物,身體到現在還不錯。」她接著又說:「我通常喜歡早起,所以我一定會早睡。」千萬不要忽視生活常識、有益習慣的作用,也不可輕看定期檢查身體、跟稱職的家庭醫生坦誠溝通的價值。
瑪麗安固然想保持健壯,但也留意避免走極端:既不會忽略身體健康,也不會過度憂慮。她說:「每逢遇到健康問題,我都向耶和華禱告求助,為自己的長遠利益作出明智決定,免得我日後要花大量時間和資源調理身體。」她進一步說:「保持活躍對健康很重要。所以,我常常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善用時間,量力而為。這樣,我就不會處處寬縱自己,也不會事事要求自己過嚴。」
要真正快樂,我們就不能只顧目前,不理明天。我們的身體健康也許還不錯,但疾病、疼痛、苦難仍繼續折磨人類,我們最後也難免一死。我們真有希望享有完美的健康嗎?
[第6頁的附欄]
自我護理得宜益處多
你的健康是好是壞,主要取決於你的日常飲食。假如你用沖淡的汽油做燃料,或給汽油加糖,不消多久,你汽車的發動機就會損毀。類似地,假如你吃的盡是無益零食,你最終會害得自己體弱多病。電腦從業員把這種情況稱為「GIGO」,意思是「無用的輸入、無用的輸出」。
家庭醫學教授梅拉妮·明策爾醫生說:「病人可分三類:有的病人連區區小病也不肯自行護理,動不動就去看醫生;有的合情合理地享用醫療服務;有的諱疾忌醫。第一類病人不但浪費醫生的時間,也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第三類病人遲遲不願延醫診治,最後可能會賠上自己的性命。醫生當然希望,上醫務所看病的以第二類居多。」
「養生七大要訣在於:飲食富營養、經常鍛鍊身體、 不抽煙、 充分休息、 鬆弛神經緊張、同人相處融洽,以及採取適當預防措施把患病、發生意外的風險降低。」——《求醫先自醫——治療300多種病症安全、有效、不求人的方法》,安妮·西蒙斯醫生、苞蓓·哈塞爾布林和邁克爾·卡斯爾曼合著。
[第7頁的附欄]
家庭藥箱
「一般健康不錯的成人有時也會感到疼痛、身體不適或不慎碰傷。據估計,他們十居其九都當作若無其事,從不透露自己感到不適。……他們通常服用特效藥,例如吞兩片阿司匹林以治頭痛。」
「他們能夠這樣做,往往是因為家有備用藥品。他們既不用上醫務所找醫生,又可以節省昂貴的醫藥費。」——《家居醫藥指南全集》,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醫學院出版。
同一刊物建議,家庭藥箱應當備有護創膠布、膠布、消毒紗布、藥棉、繃帶、各種各樣的藥膏和乳膏、抗菌摩擦醇、剪刀、口用溫度計,以及其他實用東西。
至於藥品,上述指南建議各家庭備有止痛退熱的藥片、解酸劑、止咳糖漿、抗組織胺藥/減充血劑、輕瀉劑和止瀉劑。
[第8頁的附欄]
小小忠告
「櫃檯有售的成藥雖然不用處方也可以買到,卻是『如假包換』的藥物,所以不可亂用。有些成藥跟憑處方供應的藥品類似,不可同其他藥品、某些食物和含酒精的飲料一起服用。像其他藥物一樣,有些成藥可使潛伏的病徵變得難以察覺,也可以令人上癮。有時服用成藥是不行的,病人必須找醫生診治。
「儘管這樣,大部分成藥都是安全、有效的。……這些藥品療效顯著,藥到病除。」——《慎服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