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道德觀念哪裡去了?
    警醒!2000年 | 4月8日
    • 道德觀念哪裡去了?

      1999年4月一個早上,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利特爾頓鎮的連串槍響,把小鎮的寧謐頓時粉碎了。兩個身穿黑色戰壕雨衣的青年闖進一所中學,不由分說地向著學生老師亂槍掃射,還引爆炸彈。結果,12名學生和1名老師遭殺害,20多人受傷。狂徒大開殺戒,事後吞槍自盡。兩個青年分別只有17和18歲,據稱對校內一些人早已仇視甚深。

      可悲的是,上述一類的事屢見不鮮。在世界各地,同類新聞在報章、收音機、電視均時有報導。據全國教育統計中心透露,於1997年年間,持械的校園暴力案件在美國共有1萬1000多宗。在德國漢堡,暴力案件在1997年增加了百分之10,百分之44的疑犯竟是21歲以下的青少年。

      此外,政客以及政府官員涉及貪污瀆職的新聞無日無之。1998年,據歐洲聯盟專員阿妮塔·格拉丁透露,單在1997年,歐洲聯盟內部的貪污事件涉及金額估計達14億美元之巨。舞弊營私的範圍甚廣,由撤銷違例泊車罰款以至騙取農業及其他歐盟撥款不等,難以盡錄。歐盟雇員收受犯罪集團的賄款,對大規模的瞞匯漏稅,私運軍火及毒品的勾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在1999年,整個歐盟(委員會)被迫引咎辭職。

      可是,爾虞我詐的事並不局限於社會的高層。據歐盟(委員會)就非法勞工問題發表的報告顯示,歐盟國民生產總值中,有百分之16是未經註冊及沒有依法繳稅的商業公司付給工人的工資。在俄羅斯,全國工資據報至少有一半是非法的。另一方面,在美國,詐騙行為審查員協會指出,美國公司每年因雇員盜竊金錢和物資而損失的金額高達4000億美元。

      有戀童癖的人時常利用互聯網來誘騙兒童,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從事非法的性活動。救助兒童會在瑞典的發言人表示,越來越多人關注在互聯網上,兒童色情作品泛濫的問題。1997年在挪威,救助兒童會接獲互聯網上登載兒童色情作品的舉報共1883宗。次年,這個數字飆升至近5000宗。在一些國家裡,政府根本無法監管令人惡心的色情行業,這類兒童色情作品正是在這些地區製作的。

      真的今非昔比嗎?

      不少人很驚訝,因為現時的道德水平實在十分低落,他們也許會十分懷念父母或祖父母的年代,那些人人和衷共濟的日子。他們大抵聽說過,以往的生活是怎麼的平靜而安寧,人人怎樣待人以誠,怎樣重視道德操守,社會上下莫不皆然云云。老一輩的人更是津津樂道,那時人人工作認真勤懇,守望相助,親情重於一切。昔日的年輕人都愛在父母的農莊或工場幫忙幹活,敬業樂業。

      問題是:人們以往的道德操守真的遠勝過今天嗎?還是懷舊之情已把我們的記憶弄得模糊呢?對於上述的問題,且讓歷史家和其他社會分析員來作答好了。

  • 道德觀念真的今非昔比嗎?
    警醒!2000年 | 4月8日
    • 道德觀念真的今非昔比嗎?

      要是你問歷史家:「現代人的道德觀念相對於以往各時代,究竟孰優孰劣呢?」有人也許認為,比較不同時代的道德水平殊非易事。我們得按每個時代的背景去作評價才算公允。

      請看看自16世紀以來,在歐洲暴力罪行的趨勢。四百年前,殺人流血的事其實並不罕見,不少人更動輒以武力自行向仇人施報復,家族與部族之間的仇殺也十分普遍。

      可是,歷史家阿恩·亞里克以及約翰·瑟德貝里在《人性尊嚴與權力》一書中指出,從1600年至1850年期間,在一些國家裡,「人們的生活取向的確轉趨文明,更講求教養」。他們願意為他人設想,較富同情心。其他歷史家指出,偷竊或侵犯私有財產的罪行在16世紀遠較今日為少。尤其在鄉村小鎮,有組織的盜竊行為在那些年代實屬罕見。

      當然,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卻是隨著奴隸制度的設立而來的,其中包括歐洲商人販賣非洲人口,令數以百萬計的奴隸留落異鄉,飽受殘暴不仁的虐待。

      因此,反觀過去多個世紀,歷史表明以往的社會有的方面比現在優勝,也有的方面比現在更糟。然而,一種獨特而嚴峻,前所未見的情勢卻在20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20世紀——一個轉捩點

      歷史家亞里克和瑟德貝里評論說:「在30年代,謀殺和兇殺案件開始有上升的趨勢;很不幸地,這種趨勢一直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

      據另外一些評論員指出,20世紀的道德水平確實是一直走下坡路。一篇以道德倫理為題的文章寫道:「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過去30-40年間,一般人對於性愛,對於合乎道德的行為標準已大為改觀。從以往社會訂定道德規範,標準明確,對錯分明,到今天自由放任,為所欲為的精神大行其道,兩者實在相去甚遠。」

      換言之,性行為以及其他道德問題,今天已成了人人可自定準則的範疇。為了說明這點,文章引述了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在1960年,美國只有百分之5.3的兒童是非婚生的,在1990年這個數字已升至百分之28。

      在美國聖母大學的一次講座上,美國參議院議員喬·利伯曼把現時的道德情況稱為「價值標準真空時代,……也就是說,傳統的是非對錯觀念已逐漸消失於無形」。據利伯曼指出,這種現象「早於兩代前已經開始醞釀」。

      生活模式世俗化

      那末,歷史家和其他分析員認為,20世紀道德觀念急劇轉變的原因何在呢?《人性尊嚴與權力》一書認為:「在過去兩個世紀,社會上最重大的轉變是生活模式世俗化。」生活模式世俗化的意思是:「人人可自行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某種觀念或見解。這種思想模式……源於18世紀推行啟蒙運動的哲學家,他們是首批主張……毋須以聖經作為真理唯一基準的人。」自此以後,人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凡事向宗教,尤其所謂的基督教,尋求道德上的指引。

      然而,為什麼一種早在18世紀成形的哲學理論,要等到200年後才流行起來呢?上文引述的書補充說:「這類見解不容易滲透民間。因此,生活模式趨於世俗化的進程十分緩慢。」

      話雖如此,在過去200年間,儘管傳統道德標準以及基督教價值觀念沒有一下子被人擯棄,到了20世紀,人們的道德取向卻急劇改變。尤其在近數十年來,這種轉變的勢頭更是難以逆轉的了。轉變的成因是什麼呢?

      自私與貪婪

      一個重要因素是,20世紀的社會在科技及經濟方面發展突飛猛進。德語版《時代》雜誌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動力,千變萬化的新時代,跟以往死氣沉沉,停滯不前的社會有天壤之別」。文章指出,新近引進的市場經濟體系完全建基於競爭精神,以自利之心為原動力。

      文章補充說:「這種自利之心阻也阻不了。結果,現代社會的特色就是不講情、不講義,貪污腐敗的行為更腐蝕了不少國家的政府高層。人人普遍只顧自己,但求一己私慾得到最大的滿足。」

      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家羅伯特·武特諾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和民意調查後,發覺這一代的美國人普遍比上一代更看重金錢。據報告指出:「不少美國人擔心,在金錢掛帥的社會中,尊重別人、待人以誠以及關心社群的美德早已銷聲匿跡了。」

      此外,由於商界行政人員一方面給自己大幅加薪,炮製優厚的退休福利,另一方面卻呼籲下屬對微薄的薪酬表現知足,無形中助長了社會上唯利是圖的精神。瑞典基督教聯合會的倫理學與神學副教授謝爾·奧韋·尼爾森評論說:「商界領袖那種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精神造成了上行下效的惡性循環。結果,社會的道德標準也隨之降低。……毫無疑問,這些歪風對於社會及個人的道德觀念,均深具破壞。」

      傳媒文化

      到了20世紀的下半葉,令社會道德更形低落的另一罪魁是傳媒文化。參議院議員利伯曼說:「今天,傳播價值觀的最新媒介就是電視製作人、電影業巨頭、時裝界廣告從業員、幫派吟快板樂手,以及電子綜合文化的各類歌手。這些開創新風氣的人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對於我們的孩子,均操有強大無比的影響;可惜這些媒介對於自己傳播的有害文化卻完全不覺得要負上任何責任。」

      利伯曼以一張由「食人僵屍」重金屬樂隊灌錄的唱片為例說明這點。其中一首歌曲繪聲繪影地描述一個女子怎樣在利刃威逼下被人強姦。利伯曼跟另一位同僚合力呼籲唱片公司把有問題的唱片撤回,可惜卻勞而無功。

      今天,為爭奪兒女受哪一方的模鑄和培育,有責任感的父母不得不跟傳媒文化來一番苦戰。然而,如果父母愛理不理又怎樣呢?利伯曼說:「那麼,傳媒文化就明正言順成為道德標準的權威,孩子的是非感,怎樣看人生的主次輕重就任由電視、電影以及光碟唱機所傳播的信息來塑造了。」從最新趨勢看來,互聯網的影響大概是少不了的!

      返回「道德的石器時代」

      那末,傳媒文化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從青少年身上清楚可見嗎?不說別的,單就暴力行為來看,兒童及青少年以兇殘方式虐待其他兒童和成年人的個案,在近年確有上升的趨勢。

      1998年,瑞典發生了一宗駭人聽聞的命案,兩個分別只有五歲和七歲的男孩把四歲的玩伴窒息至死。很多人問: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克制能力,懂得什麼時候就得停手的嗎?一個兒童心理學家一語道破問題所在:「這種內在的克制能力是需要學習得來的。」她再說:「關鍵也許在於……他們以誰為典範,四周的成年人立下什麼榜樣。」

      對於性情暴戾的危險罪犯,其實情形也一樣。據瑞典一位精神科教授斯滕·萊萬德指出,現時在監獄囚犯中,百分之15至20都是精神變態的人,他們極度自我,對人冷酷無情,根本無法,也不願意接受是非對錯的觀念。觀察員留意,甚至一些看來正常的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道德感也變得遲鈍。哲學系教授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慨嘆道:「我們已返回道德的石器時代。」她發覺在課堂上,年輕的學生每逢面對是非抉擇時,大都感到不自在。他們的反應是,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對或錯。他們認為,人人都應看看什麼對自己最有利,然後作出抉擇。

      近期,她的一些學生甚至否認人類生命是具有獨特的尊嚴和價值的。例如,當學生被問及,如果他們只能在救寵物一命還是救一個陌生人一命之間擇其一,他們會決定救哪一個;許多人竟然說他們寧願救寵物。

      薩默斯教授說:「問題不在於他們年少無知,不容易信任別人,性格兇殘或者變化莫測。說得直率一點,他們根本毫無是非對錯的觀念。」她指出,這麼多年輕人竟然質疑世間上是否有對與錯之分,她認為這就是社會的最大危機。

      今天,人的道德水平低落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上文引述的《時代》雜誌認為,現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可能會逐步「衰退,甚至有一天像社會主義制度般完全塌下來」。

      社會世風日下,人類最終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呢?我們的前景是光明的還是黯淡的呢?

      [第6,7頁的圖片]

      「傳播價值觀的最新媒介就是電視製作人、電影業巨頭、時裝界廣告從業員、幫派吟快板樂手……」

  • 人類前景如何?
    警醒!2000年 | 4月8日
    • 人類前景如何?

      只要你仔細分析近年的道德趨勢,事實是明顯不過的。毫無疑問,許多人的道德水平越來越低落。這種趨勢背後究竟意義何在呢?

      有人聲稱文明社會以至全人類已壽終正寢,注定滅亡了——這種說法有多真確呢?有人則認為道德水平高高低低也不過是歷史洪流中常見的盛衰交替現象罷了。

      不少人認同後一種看法。他們認為這個時代的道德崩潰只是歷史上許許多多的「潮流」之一罷了。他們深信,時局必然像鐘擺般總會否極泰來,到時社會的道德水平又會再次提升。這種說法可信嗎?

      「最後的日子」

      現在,讓我們根據一本多個世紀以來,被公認為道德規範權威的書去考慮以上的問題,這本書就是上帝的話語聖經。如果你把社會現況,跟聖經預言人類歷史上最舉足輕重的時代所作的描述作個對照,你準會有茅塞頓開之感。聖經把這段時期稱為「最後的日子」或「事物制度的末期」。(提摩太後書3:1;馬太福音24:3)顧名思義,這段時期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上帝的話語預告,最後的日子將會是一個「難以應付的兇險時代」。為了幫助留意世事發展的人清楚辨認這個最後的日子,聖經提供的細節勾勒出一個獨特時期的面貌,也就是說,一個綜合的標徵。

      人心不古

      請留意,標徵的一個特色在今天十分顯著:「人會……有敬神虔誠的形式,卻沒有體現敬神虔誠的力量。」(提摩太後書3:2,5)歷史上,人們的生活從沒有這麼徹頭徹尾的世俗化。上帝不再被視作唯一的道德權威,聖經也不再被奉為真理的唯一基準。誠然,許多宗教仍然存在,可是大部分宗教對人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說穿了,這些宗教成了有名無實的一種虛飾而已。

      聖經指出標徵的另一個特色,說:「人會……漫無自制,兇悍」,並且「因為不法的事增加,大多數人的愛心都會冷卻下來」。(提摩太後書3:2,3;馬太福音24:12)譯作「兇悍」的希臘詞語意思包括:「麻木不仁,毫無惻隱之心」。今天,就連兒童也變得「兇悍」,犯案兒童的年紀越來越輕,暴行數字也不斷上升。

      此外,科技與經濟增長迅速也誘發了不少貪婪之心,使越來越多人把昔日的價值觀拋諸腦後。不少人絞盡腦汁,不擇手段要賺取更多金錢,完全不顧他人死活。從賭風之盛以及過去數十年的罪案數字已經可見一斑。

      另一個普遍的時代特色是:「人會……愛享樂不愛上帝。」(提摩太後書3:2,4)舉例說:人們只求感官上的歡愉,卻不願承擔跟配偶長相廝守所帶來的責任。結果,家庭制度分崩離析,兒童缺乏歸屬感、鬱鬱寡歡,單親父母及性傳染病激增等現象已成了橫掃社會的陣陣狂潮。

      標徵的另一個特色是:「人會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提摩太後書3:2)據德語版的《時代》雜誌評論,「推動[現行經濟]制度的動力純然就是自私自利之心」。從沒有一個時代比現在有更多人以追逐名利為一生的首要目標。人們利慾薰心,什麼價值標準也得拋諸九霄雲外了。

      世界大事

      除了描述社會上價值觀崩潰外,聖經也預告在最後的日子,世上會接二連三發生驚天動地的大事。例如,「國族會起來對抗國族,王國會起來對抗王國;屢屢有大地震,一處接一處有瘟疫和糧食短缺」。——路加福音21:10,11。

      在20世紀短短數十年間,震撼世界的種種災禍殃及的人數不勝數,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舉例說,僅數十年間,死於戰爭的人逾一億之巨,相對於以往多個世紀以來死於戰爭的人數總和還要多很多倍。發生於20世紀的這兩場戰爭是這麼的與眾不同,歷史家稱之為世界 大戰。這種規模的國際性衝突是史無前例的。

      背後的惡勢力

      另一方面,聖經同時透露,一個能力高強的邪惡靈體,「叫做魔鬼,又叫撒但」,正千方百計引誘人偏離正確的價值標準,使人陷於道德敗壞的泥淖裡。聖經說,在最後的日子,魔鬼會到地上來「因為[他]知道自己時候無多,就大為憤怒」。——啟示錄12:9,12。

      聖經把魔鬼稱為「那統治空氣的;這種空氣操有權柄,就是目前在不服從的眾子身上發揮作用的靈」。(以弗所書2:2)經文暗示,在世人不自知的情況下,魔鬼其實對他們操有強大的影響,即如瀰漫於空氣中,一些無色無臭的有害物質不易被人察覺一般。

      舉例說,許多現代通訊媒體其實正潛藏著撒但的影響:包括錄像帶、電影、電視、互聯網、廣告、書籍雜誌以及報章等。這些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尤其以少不更事的青少年為對象的,大都以極端、惹人反感的歪風為題材,諸如種族歧視、玄祕術、性不道德和發泄、虐待狂的暴力行為等。

      許多誠心正意的人讀到聖經裡,就最後的日子的描述,跟社會現況這麼的吻合,不禁為之驚嘆。不錯,20世紀之前也許有些事態發展看來跟有關預言不謀而合。可是,我們可以說,綜合標徵在20世紀及剛開始的21世紀全盤獲得應驗。

      將臨的新時代

      不錯,有人認為人類正瀕臨滅絕危機,也有人認為萬事萬物將循環不息地延續下去。可是聖經清楚表明,世上現存的社會制度將被全新的面貌所取代。

      耶穌把最後的日子的標徵列舉出來之後補充說:「照樣,你們一看見這些事,也就知道上帝的王國近了。」(路加福音21:31)耶穌的傳道主題就是上帝在天上的王國。(馬太福音6:9,10)耶穌被上帝立為這王國的君王,這個政府行將統管天下。——路加福音8:1;啟示錄11:15;20:1-6。

      在最後的日子結束時,在基督的統領下,上帝天上的王國將毀滅王國的一切仇敵,包括魔鬼和他的支持者,並把這個道德淪亡的社會改換一新,引進一個公義的新世界。(但以理書2:44)在這個新世界裡,心地正直的人將在普世的樂園裡享受永遠的生命。——路加福音23:43;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3,4。

      對於現時道德崩潰深感厭惡,並且看出最後的日子的綜合標徵正在現代應驗的人,大可瞻望未來這個奇妙無比的前途。我們為此深深感激全能的上帝,感激他對人類關懷備至,感激他為地球——他的精心傑作——定下偉大的旨意。——詩篇37:10,11,29;彼得前書5:6,7。

      耶和華見證人邀請你多多認識有關我們仁愛的造物主的知識,並且認識他向尋求他的人所提出的前途,就是生活在一個道德潔淨的世界裡的盼望。正如聖經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17: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