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有什麼電影可看?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今年夏天有什麼電影可看?
夏天來臨,令你想到什麼呢?天氣暖和一點,也許是從事戶外活動的大好時機。到海灘或公園逛逛,未嘗不是賞心樂事。
可是,電影界人士卻希望有千百萬人花大量時間留在室內 看電影自娛。僅在美國就至少有3萬5000家電影院。近年來,美國的票房收入大約有百分之40來自夏季上映的電影。a《影壇》雜誌記者海蒂·帕克說:「對電影業來說,夏季就像聖誕節對零售業那麼重要。」
情形並非一向都是這樣的。以前夏天是演藝業的淡季,許多電影院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甚至暫時歇業。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中期,戲院開始設有空調,結果吸引了千千萬萬人進電影院,看電影消暑。兒童開始放暑假,不用上學,於是形成了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這件事並沒有逃過電影公司的注意,不久就有些天皇巨片趁夏季推出了。b正如下文指出,這個發展改變了影片的製作和推銷手法。
[腳注]
a 夏季是美國電影業的旺季,這段時期始於5月,延續至9月。
b 所謂「天皇巨片」,一向是指票房收入達到或超過一億美元的影片。後來這個名詞用得較濫一點,泛指任何大受歡迎的影片,不論票房收入如何。
-
-
從劇本到銀幕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從劇本到銀幕
過去幾十年,好萊塢製作了不少票房收入驕人的天皇巨片。這對全球的電影業都造成衝擊,因為許多美國影片在本國首映,然後僅幾個星期或幾天之後,就在海外上映了。有些影片甚至同一天在世界各地上映。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國內發行部總裁但·費爾曼說:「國際市場正方興未艾,如日中天。因此我們製作電影,著眼於全球的商機。」全球的電影業正越來越受到好萊塢的動態影響。a
可是,要使一部影片有錢可賺,絕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許多影片必須有超過一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才能賺回在製片市場推廣的費用。能否如願以償,全有賴於觀眾的反應,但觀眾的口味是無法預測的。埃墨里大學電影研究系教授大衛·庫克說:「觀眾認為怎樣的電影才算刺激過癮,根本是無法預料的。」既然如此,製片商怎樣才能使電影十分賣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認識製片的一些過程。b
製片前的準備功夫
在製片過程中,準備功夫時常需時最長,也至為重要。像任何大工程一樣,適當的準備是成功的要訣。製片人希望,在準備功夫中所花的每一塊錢,都能在影片製作期間省回許多開銷。
製作過程始於故事大綱。故事可以純屬虛構,也可以是真人真事。作家把故事改編成劇本形式,也稱為腳本。劇本可能修改多次才定稿,這個最後版本稱為攝影台本或分鏡頭劇本。攝影台本包含影片的對白和動作,此外也提供一些技術性的細節,例如攝影角度和各場之間的情節等。
在早期的階段,編劇會把影片向製片商推廣兜售。c怎樣的電影腳本才會吸引製片商呢?夏季推出的影片,通常以青少年和剛踏入成年階段的青年人為對象。一個影評人將這群人稱為「吃爆玉米花的人」。故事的情節如能吸引青年人,就很可能受製片商青睞。
劇本老少咸宜,自然最好。比方說,以連環圖的超人主角為題材的電影,必然會吸引較年幼的兒童,因為他們很熟悉這個角色。兒童的父母無疑會陪伴孩子入場觀看。但製片商又怎樣吸引青少年和剛踏進成年階段的青年人呢?莉莎·芒迪在《華盛頓郵報》週刊寫道:「內容要夠刺激。」在電影裡加插一些污言穢語、血腥暴力的場面,以及許多色情鏡頭,「務求吸引大量觀眾,把所有在電影院門外流連的人都引到電影院裡,那麼影片就有機會賣個滿堂紅了」。
如果製片人覺得一部電影腳本頗有叫座的潛力,就可能買下來,然後找個有名望的導演和當紅的男女演員。影片有知名導演和頂尖兒的演員,自然十分賣座,甚至在製作過程的開始,有明星擔綱演出也能吸引投資者提供所需的資金。
準備功夫的另一部分,是編製情節串連圖板。情節串連圖板是一系列的草圖,簡述影片裡不同的連續場景,特別是有動作的場景。這可以讓電影攝影師用作藍圖,在拍攝期間省下不少時間。導演兼腳本作家弗蘭克·達拉邦特說:「等到開拍之後才臨急抱佛腳,思量該把攝影機放在什麼地方,就會浪費不少本可以用來拍戲的時間了。」
籌備期間,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例如,到什麼地方拍外景?要長途跋涉嗎?室內鏡頭需要些什麼布景?怎樣搭建這些布景?需要古代服裝嗎?誰會負責燈光、化妝和髮型?音響、特技效果又如何?還未拍攝第一個鏡頭,就有許多事情要考慮清楚了。只要細察一部大製作在影片末了列出的工作人員名單,你就會知道到一部影片可能牽涉到數以百計的幕後功臣!一個曾參與許多部影片製作的技術人員說:「拍攝一部影片,需要的人手跟一個小市鎮的人口不相上下。」
拍攝過程
拍攝電影可以是一件十分費時、費財、費力的事。僅是浪費一分鐘,也可以造成數千美元的損失。有時還得把演員、工作人員和攝影器材運送到老遠的地方去。無論影片在什麼地方拍攝,每天的開銷都相當驚人。
燈光師、理髮師和化妝師是最先抵達攝影場地的人。拍攝期間,影星可能每天都花幾小時做準備功夫,然後才能開鏡。每天的工作時間通常都很長。
拍攝每個場景時,導演必須留意每個細節,一點都不能馬虎。甚至比較簡單的一場戲,也可能要花整天時間才拍好。影片的大部分場景都是用單一部攝影機拍攝的,因此同一個場景要從不同角度拍攝多次。除此之外,每個鏡頭也可能要再三拍攝,以求拍下演員的最佳演出或糾正某個技術性差錯。每次拍攝稱為一個鏡頭。較大的場面可能需要再三拍攝,也許多達50次以上!稍後(通常是拍完一天戲之後),導演會檢視當天所拍的全部鏡頭,然後決定怎樣去蕪存菁。總而言之,拍攝的時間可能延續幾個星期或甚至幾個月。
以竟全功
影片拍攝完畢,還須剪接才能成為一部首尾一貫的電影。首先,要使聲帶跟影片的情節配合,然後剪接師會把拍攝的影片輯成一份初稿,稱為初步剪接。
音響效果和視覺效果(稱為特技效果)也在這個階段加上。特技效果可能是影片製作過程中最複雜的一環,有時要借助於電腦製圖才能完成,但效果可以十分壯觀逼真。
電影的配樂也在這個階段加上。今天,電影配樂越來越重要。埃德溫·布萊克在《電影音樂月刊》寫道:「現時製片業比以前更注重原創配樂,不是僅有20分鐘的音樂或在戲劇性的時刻有點音樂襯托就夠了;很多時候,影片的配樂會長逾一小時。」
有時,影片剪輯完畢之後會向一群特定的觀眾試映。觀眾也許是導演的朋友或同事,是沒有參與拍攝過程的。導演可能根據他們的反應重拍某些鏡頭,或把某些鏡頭刪去。有時,由於試映時觀眾的反應欠佳,導演甚至會把影片的結局徹底改掉。
最後,製片商把完成了的影片交給電影院放映。到了這時候,才知道拍出來的影片是龍是蟲,是天皇巨獻還是票房毒藥,或是平庸之作。事情所牽涉到的,絕非僅限於金錢。連續幾部影片票房欠佳,就可能使演員無人問津,或令導演名譽掃地。導演約翰·布爾曼回顧自己早期的導演生涯,說:「我見過幾個跟我同期的導演,只因為有兩三部影片失利,就一蹶不振了。電影業是很現實很殘酷的,你不能為片商賺錢,就得另謀高就。」
當然,觀眾站在戲院門前等候入場時,並不會想到製片商的飯碗問題。他們最關心的很可能是:「我會喜歡這部電影嗎?影片值回票價嗎?會令我震驚或反感嗎?適合我的孩子觀看嗎?」你決定要看哪部電影時,會想想這些問題嗎?
[腳注]
a 據哈佛商學院教授安妮塔·埃爾伯斯說,「雖然一部影片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時常超過國內的票房所得,影片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仍對影片在海外的成績有重大影響」。
b 製作過程的細節固然因片而異,以下敘述的是慣常程序。
c 有時編劇向製片商提供的,只是故事梗概而非電影腳本。如果製片商對故事感興趣,可以買下故事的版權,然後改編為電影腳本。
[第6頁的精選語句]
「觀眾認為怎樣的電影才算刺激過癮,根本是無法預料的。」——大衛·庫克,電影研究系教授。
[第6,7頁的附欄或圖片]
如何推銷天皇巨片
影片拍攝完畢,可以推出給千百萬觀眾欣賞了。影片會賣座嗎?製片商也許會用以下手法推銷自己的產品,好使影片化作一棵搖錢樹。
◼ 口頭宣傳要使大眾對一部影片產生期待,方法之一是利用口頭宣傳。有時,在影片上映之前幾個月,宣傳攻勢已經展開了。也許製片商宣布,一部賣座猛片將有續集發行。大眾或許想知道,續集會由初集的影星主演嗎?會像上集一樣精彩(或一樣糟)嗎?
有時,影片含有某些引起爭議的成分,也許性愛鏡頭相當露骨,超過了一般「主流」電影容許的程度,結果促成了不少口頭宣傳。大眾感到好奇,鏡頭真的不堪入目嗎?影片達到了「離經叛道」的地步嗎?人們公開表達相反的意見,為此爭辯不休,結果製片商就漁翁得利,坐享不少免費宣傳了。有時,引起的爭議足以保證影片的首映轟動一時、座無虛席。
◼ 媒體宣傳較傳統的宣傳手法,包括使用海報、報章廣告、電視廣告、電影正片前的預告、影星接受訪問,為自己的最新影片造勢等。現時互聯網也成了電影宣傳的重要途徑。影評人史蒂夫·帕薩爾寫道:「今天,《綠野仙蹤》的女主角桃樂絲只要按一按她的滑鼠,就會找著形形色色的電影網址,讀到有關影界名流的閒話、最新影片預告、戲票和放映時間的資訊等。」
◼ 影片宣傳商品跟影片情節有關的商品能為影片造勢。比方說,放映一部關於連環圖畫主角的影片之前及之際,可以同時推出許多跟影片情節有關的飯盒、杯子、裝飾品、衣服、鑰匙鏈、鐘錶、檯燈、棋盤遊戲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喬·西斯圖在美國律師協會出版的一份娛樂刊物上寫道:「以一般而言,宣傳影片的各種商品,有百分之40是在影片未上映之前售出的。」
◼ 錄像帶即使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不如理想,也能靠銷售影片的錄像帶彌補不足。專注電影收益的作家布魯斯·納殊說,「售賣錄像帶的收入,可佔影片收入達百分之40至50」。
◼ 評級製片商學會了利用評級制度去增加票房收入。舉例說,製片商也許故意在影片裡加點有問題的內容,使評級更接近成人電影。另一方面,片商可能刪去若干有問題的內容,以免影片被評為成人級;這樣就可以放膽把影片向青少年推介了。莉莎·芒迪在《華盛頓郵報週刊》指出,適合青少年觀看的評級「已成了一種宣傳手法:電影公司藉此向青少年(也針對那些急於成為青少年的兒童)發出一個信息,影片含有一些很『酷』的內容」。芒迪寫道,評級制度對親子兩代產生了一種「分隔作用,一邊警告父母,一邊引誘孩子」。
[第8,9頁的圖片]
電影製作過程
劇本
情節串連圖板
服裝
化妝
場景
特技效果
音響
混聲效果
電腦製圖
編劇
-
-
你會看什麼電影?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你會看什麼電影?
過去幾十年間,色情、暴力和污言穢語出現在銀幕上,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對此的反應各有不同。有些人說某些性愛鏡頭猥褻下流,另一些卻認為有藝術性;有些人堅稱影片裡的暴力場面毫無必要,另一些卻認為是劇情所需;有些人說劇中人三句不離污言穢語實在惹人反感,另一些卻認為這才符合現實。一個人視為淫猥的內容,另一個卻稱之為思想自由。聽過雙方的論據之後,你可能覺得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令人無所適從。
可是,影片的內容並不僅是辯論的題材而已。對父母和所有重視道德標準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值得認真關注的事。一個女子嗟嘆說:「每次我撇開理智,抱著姑且看看的心情踏進電影院,出來的時候總覺得有點自慚形穢。我為製作這種精神垃圾的人感到慚愧,也為自己感到慚愧,彷彿看過這部影片之後,著實貶低了自己的人格。」
定下標準
影片的內容引起關注,並不是新事。在電影業發展的早期,許多影片的內容誨淫誨盜,引起了大眾強烈不滿。最後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訂出規條,嚴格限制影片描繪的題材。
據《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影片的新規條「極為嚴苛,差不多所有跟正常成年人有關的活動,都禁止在銀幕上加以描繪。規條嚴禁放映『情慾的鏡頭』,通姦、苟且性行為、誘姦等都一律不許描繪。至於強姦,除非絕對是劇情所需,而且犯人最終受到嚴厲處分,否則就連提也不可提」。
至於暴力,影片「不可展示或談論當代的武器,不可描繪罪行的細節,不可映出執法人員被歹徒殺害的鏡頭,也不可顯示過多的殘暴或殘殺情節;除非劇情所需,不然就不得有謀殺或自殺的鏡頭。……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認同罪行是情有可原的」。總而言之,規條訂明「任何影片都不得降低觀眾的道德標準」。
從規限轉為評級
到了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的許多製片商都認為規條守舊落伍,無法遵守。因此在1968年,當局撤銷了規條,代之以一套評級制度。a在這個制度之下,影片可以有大膽露骨的內容,但會有個顯示評級的標籤,讓大眾知道片中的「成人內容」達到什麼程度。曾任美國電影協會總裁達40年的傑克·瓦倫蒂說,這個評級制度是要「預先警告父母,讓他們決定什麼影片是兒女可以看和不該看的」。
引入了評級制度後,電影的內容就變得百無禁忌了。色情、暴力和污言穢語大量湧進好萊塢製作的主流電影中。影片享有的新自由引發了一道無法遏止的狂潮。即便如此,大眾仍能從影片的評級獲得預先警告。但憑著影片的評級,你是否就能清楚知道一切呢?
評級制度未必可靠
有些人覺得,隨著時間過去,評級制度變得越來越鬆懈了。哈佛公眾健康學院所作的一個研究,證實這些人並非杞人憂天。研究發現,現在人們認為宜於讓青少年觀看的影片,當中的暴力和色情鏡頭比十年前多得多。研究的結論是,「被評為等級相同的影片,有時在不健康內容的數量和類型上差別頗大。僅是根據年齡而作的評級,並不足以顯示影片包含了多少暴力、性愛鏡頭,多少污言穢語和其他不良資訊」。b
許多父母漫不經心地讓兒女自行決定觀看什麼電影。他們可能不知道,今天一般人認為宜於觀看的電影究竟是怎樣的。且舉個例。一個影評人描述一部在美國評定為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影片,主角是個「思想開放的17歲女孩,滿不在乎地天天醉酒、吸毒、參加狂歡派對,並且跟一個陌路相逢的男孩縱情做愛」。這類內容絕非罕見。《華盛頓郵報週刊》指出,在一些被評為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影片中,口交看來是「普遍受人接納」的。顯然,要評估一部影片,不能單憑 影片的評級而定。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指引呢?
「要憎恨惡事」
評級制度絕不能取代一顆飽受聖經薰陶的良心。基督徒所作的一切決定(包括娛樂方面),都會盡力聽從聖經在詩篇97:10提出的勸告,「你們要憎恨惡事」。人憎恨惡事,就知道以上帝憎惡的事自娛是不對的。
對於讓兒女看怎樣的影片,父母尤其要小心。只是漫不經心地看看影片的評級,就放心讓兒女去看,實在太天真了。一部被評為適合你孩子觀看的影片,很可能鼓吹一些你並不認同的價值觀。基督徒父母對此不該感到意外,因為世人採納的想法和行為準則,是跟上帝的標準背道而馳的。c(以弗所書4:17,18;約翰一書2:15-17)
這並不是說所有電影都是壞的,只是我們必須謹慎而已。《警醒!》1997年5月22日刊評論說:「每個基督徒都應該仔細權衡利弊,然後再作決定,務求在上帝和世人面前存著無愧的良心。」(哥林多前書10:31-33)
適當的娛樂
父母為家人揀選電影,該怎樣慎加選擇呢?以下是來自世界各地父母的一些評論,可供參考之用,幫助你為家人提供適當的娛樂。(請也參看14頁附欄「其他形式的消遣」。)
來自西班牙的胡安說:「兒女年紀較小的時候,我和妻子總是陪他們一起看電影。他們從不會自己去看,也不會跟其他年輕人去。現在兒女是青少年了,他們不會去看影片的首映;相反,他們會等到我們讀過影評之後,或先聽聽我們信任的人對影片的意見,然後整家人才決定看不看。」
住在南非的馬克鼓勵他那十餘歲的兒子,跟他談談有些什麼影片在上映。他說:「我和妻子主動跟兒子討論,問問他對影片有什麼意見。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他的想法,跟他分析問題。結果我們揀選出一些大家能夠一起欣賞的電影。」
住在巴西的雷格利奧也花時間跟孩子分析他們想看的電影。他說:「我把影評讀給他們聽,也帶他們到賣錄像帶的店子去,教他們怎樣查閱封套,看看有沒有跡象顯示影片的內容有問題。」
住在英國的馬修發覺,跟孩子談談他們想看的影片,對大家都有益處。他說:「孩子年紀還輕的時候,我們就一起討論想看的影片內容是否健康。如果我們決定不看某部影片,我和妻子就會解釋理由,而非只是對孩子說不。」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發覺互聯網上有不少關於電影的資料。有好幾個網站詳述各部影片的內容。這些資料可以幫助父母清楚看出,影片究竟倡導怎樣的價值觀。
受適當薰陶的良心
聖經說有些人的「理解力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能明辨是非」。(希伯來書5:14)因此,父母應當立下目標,幫助兒女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兒女一旦有自由選擇自己的娛樂,就能作出明智的決定了。
在耶和華見證人當中,有許多青年人都從父母受到優良的訓練。例如,住在美國的比爾和雪兒,喜歡不時跟兩個十幾歲的兒子一起上電影院。比爾說:「離開電影院之後,我們整家人會討論影片的內容。影片倡導怎樣的價值觀?我們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嗎?」當然,比爾和雪兒明白要懂得篩選,小心選擇。比爾接著說:「我們會先讀讀有關該部電影的資料。當看到一些我們沒料到的不雅鏡頭時,我們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離開電影院。」每當要作明智決定的時候,比爾和雪兒會讓兒子參與討論。這樣,兒子就能受到鍛鍊,學會明辨是非。比爾說:「他們選擇觀看什麼影片時,就較容易作出明智的決定了。」
像比爾和雪兒一樣,許多人都幫助兒女鍛鍊出敏銳的辨識力,明智地選擇娛樂。誠然,電影商製作的影片,有很多都是不宜觀看的。可是,基督徒雖然受聖經原則指引,仍然能夠享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娛樂。
[腳注]
a 全球許多國家都採納了類似的制度,用顯示評級的標籤表明影片適合什麼年齡組別的人觀看。
b 評級標準可能因國家地區而異。一部影片在一個地方被視為不宜於青少年觀看,在另一個地方卻可能受到較寬大的評級。
c 基督徒也當記住,時下給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電影,可能跟巫術、通靈術或其他形式的鬼魔崇拜有關。(哥林多前書10:21)
[第12頁的附欄或圖片]
「我們一起作決定」
「我年紀較輕的時候,總是一家人一起看電影的。現在我年紀大了一點,就可以不跟父母一起上電影院了。可是我去之前,先要讓父母知道影片的名字和題材。如果他們從未聽過這部電影,就會讀讀影評,或看看電視上的新片預告。他們也會在互聯網上查看有關資料。如果他們認為影片不適合我看,就會向我解釋清楚。他們也會聽聽我的看法,坦誠交換意見之後,我們才會一起作決定。」——19歲的埃洛伊茲,法國。
[第13頁的附欄或圖片]
有商有量!
「如果父母不准孩子做某件事,卻又不讓孩子有適當的活動取而代之,孩子就可能偷偷滿足自己的喜好了。因此,每逢孩子表示想參加某種不良的娛樂,有些父母既不會立刻制止他們,但也不會表示允准,父母會讓孩子有時間冷靜下來。這樣,大家就能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覺得這類娛樂適合他們。大家開誠布公討論之後,孩子時常會同意父母的看法,甚至向父母道謝。之後,在父母指導之下,孩子就會揀選一些可以讓整家人一起參與的娛樂。」——正明,日本的一位分區監督。
[第14頁的附欄或圖片]
其他形式的消遣
◼ 「年輕人自然想跟年齡相若的人在一起,因此我們總是讓女兒在我們督導下有適當的友伴。會眾裡有許多堪作模範的年輕人,因此我們鼓勵女兒跟這些人做朋友。」——埃利莎,意大利。
◼ 「我們盡力跟孩子一起消遣,為他們安排各種有益的活動,例如燒烤、野餐,以及有不同年齡的基督徒出席的集會等。這樣孩子就不會認為,只有跟同輩一起消遣才開心。」——約翰,英國。
◼ 「基督徒同工之間的交往有很多益處。我的孩子喜歡踢球,因此我們不時安排跟其他人一起參與這種運動。」——胡安,西班牙。
◼ 「我們鼓勵孩子玩樂器,也跟他們一起從事各種消遣,例如打網球、排球、騎腳踏車、閱讀、跟朋友來往等。」——馬克,英國。
◼ 「我們不時整家人跟朋友一起玩保齡球。除此之外,我們也設法每個月一次安排一些特別的活動。父母想避免難題發生,就要關懷兒女,關注他們的活動。」——但尼洛,菲律賓。
◼ 「親自在場參與總比坐著觀看一部電影給人更大的樂趣。我們留意當地有些什麼文娛活動,例如藝術展覽、汽車展覽、音樂節目等。這些消遣容許人在觀賞期間有機會彼此溝通。我們也留意避免讓孩子有太多的娛樂。過多的娛樂不但耗費大量時間,也使人失去新鮮感。」——朱迪思,南非。
◼ 「我設法幫助兒女明白,其他兒童做的事,未必一定適合他們。與此同時,我和丈夫盡力為兒女提供健康的娛樂,以免他們說,『我們什麼地方也不去,什麼事也不做』。我們整家人一起上公園散心,也邀請會眾裡的其他人到家裡交往。」d——馬麗雅,巴西。
[腳注]
d 關於社交集會,《守望台》1992年8月15日刊載有更多的資料。
[鳴謝]
James Hall Museum of Transport,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第11頁的圖片]
作決定之前要先看看影評
[第12,13頁的圖片]
父母們,要教兒女學會怎樣慎於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