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桑比克1996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衛兵把弟兄送到市鎮以東30公里外、門杜茲河的河岸。這個地方叫卡里科,仍舊在米蘭熱區的範圍。自從1972年以來,成千上萬的耶和華見證人為了逃避迫害,紛紛離開馬拉維,到這裡來做難民。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出乎意外來到,叫馬拉維裔的弟兄十分驚訝。莫桑比克裔的弟兄獲得語言不通的弟兄接待,也感到十分意外。不過,大家都覺得是一場驚喜。馬拉維裔的弟兄接待莫桑比克裔見證人,那種熱情好客的精神給司機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參看希伯來書13:1,2。
區長就是當年在馬沙瓦監獄跟弟兄們同囚的人。每一組見證人進來,他都問:「希勞萊和鍾古扎在哪兒呢?我知道他們一定來的。」希勞萊弟兄果然到了,區長對他說:「希勞萊,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樣接待你。我們現在是不同陣營的人了。」他堅守自己的理念,而且絲毫沒有讓以往同受鐵窗之苦的人好過一點。他自己說:「我是管綿羊的山羊。」
-
-
莫桑比克1996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新生活的挑戰
耶和華的子民在莫桑比克的歷史上寫下了新的一章。營區內的馬拉維裔弟兄自行組織起來,分成8個村子。他們在適應叢地的新生活方面吸收了不少經驗,而且掌握了技術,懂得怎樣建造房舍、王國聚會所,甚至大會堂。以往沒有農耕經驗的人對於這種工作,也學到了竅門。另一方面,很多莫桑比克裔的弟兄一輩子都沒有種過田,現在可要嘗嘗耕耘工作的滋味了。頭幾個月,新到的人獲得馬拉維裔弟兄盛情款待,在家裡收容他們,一起用膳。後來,莫桑比克的弟兄就得自建村舍了。
要自力更生並不那麼容易。雨季剛剛開始,那一帶恰巧天降洪福,甘雨連綿。這一區素常大旱,可是橫貫營區中央的門杜茲河竟然泛濫,弟兄們認為這是耶和華照顧他們的象徵。事實上,這條河常常乾涸,但是以後連續12年,竟沒有一刻缺水。另一方面,穆滕巴弟兄憶述說,「天氣多雨,自然到處都是滑不唧溜的爛泥,本來住在城市的人就更不習慣了。」另外,渡河的橋只是臨時擺放的幾根樹幹,婦女過河步履要保持平衡也很不容易。沙維·登戈回憶說:「我們這些習慣坐在辦公室裡的人,一下子要走進森林裡砍伐木材蓋房子也很為難。」有些人沒有心理準備,遇到這樣的環境就大受考驗。
回想摩西的時代,有一群『混雜的群眾』跟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走進曠野,他們開始大發牢騷,後來連以色列人自己也埋怨起來。(民數記11:4)同樣,有些還沒有受浸做見證人的,從起初就顯出埋怨的精神,一些受了浸的人也加入了他們一夥。他們去見區長,表示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盡快遣送回家。不過,當局倒沒有順應他們的意思,他們並不能馬上回鄉。當局把他們拘留在米蘭熱。他們許多人對忠信的分子造成不少滋擾。這些人被稱為「叛徒」,住在弟兄們當中,卻隨時不惜出賣弟兄。他們對上帝的愛通不過考驗。
大會堂倒塌的始末
當初,馬拉維裔的弟兄享有相當大的崇拜自由。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到達以後,起初也分享到這種自由。他們天天聚集在其中一個大會堂裡,查考每日經文。主持聚會的往往是一位馬拉維裔環務監督。馬托拉回憶說:「經過幾個月的監禁、勞頓以後,同那麼多弟兄一起聆聽屬靈的勸告,的確很有強化作用。」可是,這種有限的自由並沒有維持很久。
1976年1月28日,政府官員在軍隊護衛下,開進難民營,宣布說:「政府禁止你們在這些會堂或村內其他地方進行崇拜或禱告。這些會堂將收歸國有,交由政府酌情使用。」官員命令弟兄把所有的書籍全拿出來,一律充公。當然,弟兄設法把書藏起來。稍後,政府人員在每個會堂前面懸掛國旗,並且派軍人把守,確保政令嚴格執行。
這些會堂是用木柱圍成的,看上去很粗糙,其實十分牢固。可是,過不多久,所有會堂全都開始破損。登戈還記得有一次,區長和他剛剛進了一個村子,會堂忽然塌了下來,可是當時沒有下雨,又沒有刮風。區長大叫大嚷說:「怎麼搞的呀?你們太過分了。會堂收歸國有,現在全塌下來!」後來一次,區長對一位長老說:「你們一定是禱告求會堂倒塌,……你們的上帝果然叫會堂塌下來。」
難民營內的組織
有9個給莫桑比克弟兄住的村子很快就興建起來,跟原有的8個馬拉維村子平行相對。這兩群人憑著「清潔的言語」團結起來,在隨後12年共同起居作息。(西番雅書3:9)每一個村子分為兩個街區,街道維修完善。每一個街區內,有8塊土地,每一塊的大小是25米乘35米左右。一個街區組成一群會眾。當局在難民營下了禁令以後,弟兄再不能蓋造觸目的王國聚會所。於是,他們建造L型的房子,達成同一個目的。這些房子通常只住一位寡居或獨身的人,讓人家以為是住宅。到舉行聚會的時候,講者站在兩部分直角相連的位置,就可以看見兩邊的聽眾。
每一個村子周圍,就是那個村的農地。每一群會眾都有「會眾農地」,人人都有分耕種這塊田地,作為自己對會眾需求的貢獻。
村子的大小在乎人數多少。按照197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最小的村子是莫桑比克7號村,傳道員只有122人,共兩群會眾;最大又最遠的是9號村,傳道員有1228人,共34群會眾。全營共有11個環。這個難民營由馬拉維裔和莫桑比克裔村子組成,另外還有一些附屬地帶。弟兄們把這個營叫做「卡里科圈子」。有檔案可據的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是1981年舉辦的,當時卡里科圈子的總人口是2萬2529人,其中9000人是活躍的傳道員。後來還有進一步的增長。(根據一份名為《眾志成國》的冊子第38,39頁說,當時在任的總統馬謝爾聲稱營內的人口是4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