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受萬民恨惡』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在集中營裡受到非人待遇

      阿道夫·希特勒甘願與教士們狼狽為奸。1933年,梵蒂岡和納粹德國簽訂協約;在同一年,希特勒隨即在德國發起運動,要將耶和華見證人徹底消滅。到1935年,見證人在全國各地均受到禁制。但這件事是由誰促成的呢?

      一個天主教教士在1938年5月29日的《德國道路報》(在波蘭羅茲出版的一份德文報紙)說:「現在世上有一個國家嚴禁所謂的……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活動。這個國家便是德國!……阿道夫·希特勒掌權之後,德國天主教主教團再次向他提出請求,希特勒說:『這些所謂的熱心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是搗亂分子。……我認為他們是騙子;我絕不能容忍德國的天主教徒受這個美國法官盧述福肆意詆毀;我解散德國的[耶和華見證人]。』」——楷書本刊自排。

      是否只有德國的天主教主教團才要求政府採取這樣的行動呢?據德國一份報章(Oschatzer Gemeinnützige)在1933年4月21日報導,路德會的牧師奧托在4月20日的一項電台廣播中,談及在德國薩克森州的路德會與該國的政治領袖之間存有「最密切的合作關係」,然後宣布說:「這項合作的最初結果已顯露出來,據報今日政府已明令禁止熱心聖經研究者國際協會[耶和華見證人]及這個團體在薩克森州各支部的活動。」

      在此之後,納粹政府對基督徒發動了有史以來最殘酷不仁的逼迫。有數以千計的耶和華見證人——來自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法國和其他國家——被投入集中營裡。他們在營裡受到最殘酷和最慘無人道的虐待。司空見慣的待遇是,他們受人咒罵和拳打腳踢,然後被迫作屈膝操、跳躍和爬行達數小時之久,直至他們暈倒或力竭倒地為止。他們受盡折磨之際,衛兵肆意取笑他們。有些被迫在嚴冬赤身露體,或只穿單薄的衣服站在院子裡。許多人被鞭打至遍體鱗傷,失去知覺。還有些人則在醫學試驗中被用作實驗品。有些人雙臂給縛在背後,然後用繩吊住他們的手腕。雖然他們食不果腹、精疲力竭、在結冰的氣候下衣不蔽體,他們卻被迫做吃力的苦工,晝夜辛勞;有些工作本需要用鏟或其他工具,他們卻只能用雙手。不論男女都受盡虐待。他們的年齡從十餘歲至七十餘歲不等。折磨他們的人時常高聲辱罵耶和華。

      為了使見證人灰心喪志,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司令下令當著所有囚犯面前處決奧古斯特·迪克曼——一個年輕的見證人。他特別命令耶和華見證人站在前排,要叫他們留下更深印象。解散囚犯的時候,他吩咐耶和華見證人留下來。司令盛氣凌人地問道,『現在誰願意簽聲明書?』——宣布放棄自己的信仰而同意參軍。在場的400多個見證人沒有一個表示願意。接著有兩個人走上前!但不是要簽名,而是要求將他們在一年前所簽的名字取消。

      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見證人也受到類似的壓力。納粹軍官利度告訴見證人說:「你們若有人不肯跟法國或英國作戰,你們全部都要死於非命!」當時有兩連全副武裝的黨衛軍在閘門等候。沒有一個見證人肯屈服。結果他們受到殘酷的虐待,但軍官卻沒有執行他的恐嚇把見證人殺死。人所熟知的一件事實是,雖然營裡的見證人願意做幾乎每一件委派給他們的工作,可是,即使當局刻意用飢餓和難捱的苦工去折磨他們,他們仍堅決拒絕做任何支持戰爭或傷害其他囚犯的事。

      他們的經歷是難以形容的。有數以百計的見證人死於非命。大戰結束之後,生還者從營中獲釋,一位來自弗蘭德斯的見證人寫道:「惟獨憑著堅強的生存意志,寄望於全能的耶和華,全心信賴他,加上對神治國的深摯愛戴,我們才能夠忍受這一切艱辛而贏得勝利。——羅馬書8:37。」

      父母被迫與兒女分離。夫婦也被迫勞燕分飛,有些甚至一別竟成永訣。馬丁·普辛格新婚不久便被逮捕解往醜聲遠播的達豪集中營,然後轉往毛特豪森集中營。他的妻子格特魯德則被囚禁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裡。他們彼此隔絕,達九年之久。馬丁·普辛格後來憶述他在毛特豪森的經歷說:「蓋世太保千方百計要誘使我們捨棄對耶和華的信心。挨餓;虛假的友誼;殘暴的虐待;日復一日站在框架裡;雙腕縛在背後,吊在一條十呎高的柱上;鞭打——這一切虐待以及其他卑鄙到令人難以啟齒的酷刑,他們都嘗試過。」但普辛格卻始終忠於耶和華。他也得以劫後生還,並且在後來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

      由於信仰被囚禁

      耶和華見證人被囚在集中營裡並非因為他們是罪犯。營裡的軍官要人為他們剃鬚時,他們放心將剃刀交給見證人使用,因為他們深知沒有見證人會用這樣的工具作為武器去傷害人。奧治維茲集中營的黨衛軍軍官需要有人清潔他們的住所或照料他們的兒女時,他們會揀選見證人去擔任這些工作,因為他們深知這些人不會試圖毒害他們或逃走。在大戰的末了,德軍從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撤退時,衛兵將他們的掠物放在一架馬車裡,攙雜在一群見證人當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深知見證人不會偷竊他們的財物。

      耶和華見證人受囚禁純粹是由於信仰的緣故。當局曾不止一次作出承諾,只要他們簽署一份聲明,願意放棄自己的信仰,他們便會立即獲釋。黨衛軍曾殫精竭慮、威迫利誘,要見證人簽署這樣的聲明。這便是他們最渴望達到的目標。

      除了少數例外,見證人的忠誠是無可動搖的。他們甘願為了忠於耶和華和忠於基督的名而備嘗痛苦,也甘願忍受加於他們身上的種種酷刑。不但如此,他們在彼此之間也保持牢不可破的屬靈團結。

      他們所表現的精神絕非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惜犧牲一切。相反,他們彼此表現自我犧牲的愛心。他們當中的一分子若虛弱不適,別人便會將自己配給得來的寡少糧食與他分享。即使得不著任何醫藥治療,他們也會懷著愛心互相照顧。

      即使逼迫者極力制止聖經研究資料達到見證人手中,見證人仍然獲得靈糧的供應——藏在外界寄來的禮物包裹裡,通過新近抵達的囚犯之口,甚至藏在一個新囚犯的木腿裡,或當他們在營外勞作時運用其他的轉遞方法。他們將書刊輾轉傳閱;有時他們甚至暗地使用營中官員辦公室裡的複印機。即使相當危險,他們甚至在營裡舉行若干聚會。

      見證人鍥而不舍地宣揚上帝的王國乃是人類的惟一希望——在集中營裡亦無例外!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裡,由於見證人有組織的活動,數以千計的囚犯得以聽見好消息。在漢堡附近的新加默集中營裡,見證人在1943年初仔細籌劃了一項徹底的見證運動,結果得以順利執行。他們按營中犯人所說的語言預備了各種文字的見證卡。他們設法與每個囚犯取得接觸。他們作出安排,與感興趣的人經常主持個人的聖經研究。見證人如此熱心傳道,以致有些政治犯埋怨說:「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聽見有人談及耶和華!」後來柏林下令將見證人分散在其他囚犯中,以便削弱他們的影響,但這反而使他們能夠對更多人作見證。

      論到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裡500多個忠貞的見證人女子,法國戴高樂將軍的姪女在她自己從營中獲釋之後寫道:「我真正欽佩她們。她們屬於多種不同國籍:德國人、波蘭人、俄羅斯人和捷克人,她們都為自己的信仰受過很大苦楚。……她們都表現極大的勇氣;她們的態度最後甚至贏得了黨衛軍的尊敬。她們若肯放棄自己的信仰,便可以立刻獲得釋放。但是剛相反,她們從未停止抵抗,甚至能夠設法將書本和單張偷偷運進營裡。」

      世界試圖將見證人壓進它那屬於撒但的模子裡,但見證人卻像耶穌基督一樣證明自己戰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克麗斯汀·金格在《新宗教運動:了解社會的一項透視》一書中論及見證人說:「耶和華見證人對新社會的極權觀念提出挑戰。這項挑戰,以及見證人的繼續存在,使新規制的策劃者大感不安。……逼迫、苦刑、監禁和譏嘲——這些方法雖然一向有效,卻沒有使任何見證人歸附納粹;事實上,採用此種手段的人反而弄巧成拙。……在這兩個要求人表現忠誠的敵手之間,鬥爭十分激烈,特別是鑑於在勢力方面遠較強大的納粹,在許多方面反較為脆弱,信念較不穩固,對他們那千年帝國的繼續存在也較不肯定。可是見證人卻對自己的根源毫無懷疑,因為他們的信仰自亞伯的日子以來已一直存在。雖然納粹不得不大力鎮壓反對的勢力,並試圖說服自己的支持者,甚至時常借用基督教國各教派的詞語和意象,見證人卻十分肯定屬下的成員會保持絕對的忠誠,直至死而後已。」——1982年出版。

      大戰結束之後,有一千多個見證人得以生還從營中出來,他們的信心毫無減損,彼此之間的愛心仍然堅強。由於蘇聯軍隊的進迫,衛兵迅速從薩克森豪森撤退。他們將囚犯按國籍分組,但耶和華見證人卻被編在同一組裡——有230個人來自這個營。當時俄國人已十分逼近,衛兵們變得心煩意亂、張皇失措。他們沒有糧食,囚犯亦疲弱不堪;可是,一有人落後或力竭倒地,衛兵就會立即把他槍殺。沿途有數以千計的人倒斃在路旁。但見證人卻彼此幫助,甚至最軟弱的人也沒有倒臥在路旁!可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已年屆65歲至72歲的高齡。其他的囚犯在路上試圖偷竊糧食,許多人失手而被槍殺。在另一方面,耶和華見證人卻把握機會,在撤退的路途上告訴人耶和華的仁愛旨意。有些人聽見他們那予人安慰的信息之後深懷感激,便供應食物給他們和他們的基督徒弟兄。

  • 『受萬民恨惡』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第661頁的附欄或圖片]

      黨衛軍試圖強迫見證人簽署的聲明書譯文

      集中營..................................

      第二區

      聲 明

      本人.....................................

      於......................................

      在................................... 出生

      謹在此作出以下聲明:

      1.本人現已知曉,萬國聖經研究會傳講謬誤的教義,並且假借宗教之名進行反政府活動。

      2.因此,本人完全脫離這個組織,並且徹底捨棄這個教派的主張。

      3.本人在此保證,永不再參加萬國聖經研究會的任何活動。若有任何人向我宣傳聖經研究者的主張,或以任何方式顯示他們與聖經研究者有關,本人會立即舉報。本人若收到任何來自聖經研究者的書刊,就會立即將書刊交給最近便的警察分局。

      4.在未來,本人會尊重國家的法律,尤其是在戰爭期間,我會拿起武器捍衛祖國,並在每一方面都與社區通力合作。

      5.本人深知,我若違反今日所作的聲明,就會立即再次被扣押。

      ....................,日期..........

      ...................................

      簽名

      [第662頁的附欄]

      兩個被判處死刑的人的遺書

      1940年1月6日,被判處斬首極刑的弗朗茲·賴特爾在柏林-普洛參澤的拘留所寫了以下的信給母親:

      「我堅信我所做的事是對的。現在,我仍然可以改變主意,但這樣我就會對上帝不忠了。我們所有在這裡的人都渴望對上帝緊守忠誠,為他增光。……按我所知,如果我同意起[軍]誓,我就犯了該死的罪了;這樣我便行了大惡,故此不會有復活的希望。但是,我決心要緊守基督的吩咐:『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我親愛的媽媽和我所有親愛的兄弟姐妹,今日我獲知自己所受的判決;不要驚慌,判決是死刑,而且明天早上便會行刑。我有來自上帝的力量;情形就像古代一樣,上帝的力量一向都與所有的真正基督徒同在。使徒寫道:『凡從上帝生的,就不犯罪。』我的情形也一樣。我已經向你證明了這件事,你也看得出來。親愛的,不要難過。你們所有人都要更加熟識聖經才好。只要你們站立得穩,忠心至死,我們就會在復活的日子重聚。……

      「你的弗朗茲,

      「直至我們重聚。」

      1945年3月2日,貝特霍爾德·紹博在匈牙利克爾門德被士兵槍決,以下是他的遺書:

      「我親愛的妹妹瑪莉卡!

      「我還剩下一個半小時,我寫信給你是希望你能夠將我的情況告知雙親——我立即就要被處決了。

      「我願雙親心境平靜,就像我在這個災禍頻仍的世界裡,在這最後時刻所經歷的一樣。現在是十點鐘,我會在十一點半被處決;但我卻十分鎮靜。我把未來的生命交託在耶和華和他的愛子,君王耶穌基督的手裡;他們是永不會忘記那些真心愛他們的人的。我也知道,死了的人,意思就是那些在基督裡睡了的人,很快便會復活過來。鑑於你們對我的摯愛,我特別切望你們享有耶和華的一切豐盛恩典。請代我吻別雙親與安努斯。他們不要為我擔心;我們很快便會重聚的。我的手現在很鎮定;我會休息一下,直到耶和華再次呼喚我。甚至在今時此刻,我仍然緊守我對他所作的誓言。

      「現在我的時間到了。願上帝與你們同在,也與我同在。

      「深愛你們的,……

      「貝泰」

      [第663頁的附欄]

      他們以勇氣和堅強的信念著稱

      ◆ 「在極不利的環境下,集中營裡的見證人一起聚集和禱告,印製書刊及使人歸信。他們互相交往,彼此扶持。與其他囚犯截然不同的是,見證人清楚知道自己何以處身營內及為何要忍受這些苦楚。見證人為數不多,但卻證明是一群令人難忘的囚犯。他們以紫色三角形為標記,此外更以勇氣和堅強的信念著稱。」克麗斯汀·金格博士在《納粹政權與新宗教:五個不肯附和強權的個案研究》一書中這樣寫道。

      ◆ 安娜·巴威辛斯卡在她所著的《奧治維茲營中的道德標準與暴力》一書中評論道:「這群犯人是一股堅不可克的理念力量;他們在抵抗納粹主義的鬥爭中贏得了勝利。這個教派的德國教友在一個戰戰兢兢的國家中有如一個誓死不屈、抵抗到底的小島。他們懷著同一視死如歸的精神在奧治維茲營中發揮作用。他們贏得了其他囚犯、……營中職員,甚至黨衛軍的尊敬。人人都知道,沒有任何『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會執行一項違反他們的宗教信仰的命令。」

      ◆ 魯道夫·赫斯在《奧治維茲的司令官》這部自傳裡談及有些耶和華見證人由於拒絕違反基督徒的中立而被處決。他說:「我想像早期的基督徒殉道者在競技場裡等候野獸把他們撕碎之際便是這個情景。他們的面容完全改變了,雙目望天,緊握雙手禱告,從容就義。所有目睹他們慘死的人都深受感動,甚至行刑的兵士也為之動容。」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