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紙的影響力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報紙的影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國的君主政體之後,一個社會民主政府在柏林建立起來。後來,共產黨人試圖推翻這個新政府。他們和政府雙方都認為,誰能夠壟斷報業,誰就能操縱輿論,也能左右人民。一場爭奪報業控制權的激烈爭戰就此拉開帷幕。
過去幾個世紀,報紙一直影響文化,左右政治,促進商業貿易的發展,對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報紙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1605年,歐洲第一份報紙在德國問世。時至今日,在有些地方,年過14歲的人當中每4個就有3個天天閱讀報紙。雖然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每1000人只有不足20份日報,但在挪威,每1000人卻有超過600份日報。在全球各地,約有3萬8000份報紙爭奪讀者。
世界各地的報紙都向大眾報導重要的事件,但報紙的作用並沒有至此為止。許多讀者根據報紙提供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分部的迪特爾·奧芬豪澤指出,「我們每天閱讀的報紙」影響到「我們的態度、行為,甚至基本的道德價值觀」。
歷史家說,報紙曾煽動、支持和美化戰爭。他們舉出了1870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1955到1975年的越南戰爭,作為例證。許多商界領袖、科學家、娛樂界名人和政客,曾因為報紙揭發他們的醜行而名譽掃地。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醜聲遠播的水門事件中,記者的調查報導觸發了一連串事件,最後迫使美國總統尼克遜(尼克松、尼克森)引咎辭職。不錯,無論是好是壞,報紙的影響力都是不可輕視的。
但這種影響力是怎樣形成的呢?在報紙上讀到的信息,究竟有多可靠?我們想從報紙得益,就得提防些什麼事呢?
[第3頁的圖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柏林爆發了報業戰
-
-
滿足對新聞的需求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滿足對新聞的需求
差不多2000年前,路加記錄了,「所有雅典人和旅居當地的外國人,閒來只喜歡聊天,聽聽新事」。(使徒行傳17:21)在此之前一個世紀,羅馬政府意識到人民對各種消息的需求,於是每天在各個市集廣場上張貼通報。
到了7世紀,中國人印行了第一份報紙,稱為《諦報》。至於歐洲,當時許多人都不識字,但有些說書人周遊各地,講述有關戰爭、災難、罪行和其他大事的發生經過。後來,更有描述這些事件的單頁報紙在市場和集市上出售。這些報紙是手寫的,並附有木刻畫插圖。
過了一段時候,各商行發出的內部通告開始加插一些重要新聞。最後,這些報導以附刊形式出現,流傳各地。
報紙面世
17世紀初,兩份德國報紙開始經常出版。一份是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發行的《論述報》(Relation)。另一份是1609年在沃爾芬比特爾出版的《通訊報》(Avisa Relation oder Zeitung)。歐洲最早的日報是《消息報》(Einkommende Zeitungen),1650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出版。
在萊比錫出版的第一份日報共有四頁,大小相當於袖珍版書本,上面載滿林林總總的新聞。單份報紙的售價頗便宜,但一年訂費卻相當於一個高薪工人整月的工資。即使這樣,大眾對報紙的需求卻迅速增加。僅在德國一地,到1700年已有50至60份報紙發行,讀者達數十萬之多。
起初,所載的新聞採自書信和其他報紙。除此之外,有時郵政局長會提供從外地收到的消息,記者則把他們在公眾場所聽到的傳聞刊登出來。可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辦報的人不得不設法改善新聞的質量。他們首次雇請專業編輯來主持其事。可是,當時大部分辦報人都沒有足夠財力去設立廣泛的新聞網和雇用大量記者,於是新聞通訊社就應運而生,搜集和提供新聞信息給各報章。
新發明與報業發展
如果沒有若干重大發明之助,報業就難以經營。谷登堡(古騰堡)發明的活版印刷術,關係尤其重大。其他發明有利於報紙的大量發行,降低報紙的生產成本。例如在19世紀60年代,由於發明了輪轉印刷機,報紙可以印在一卷連續不斷的圓筒紙上,而無需逐張印刷。之後不久,業界開始採用鑄排機排版印刷。到了20世紀後期,電腦排版取代了昂貴的人手排版。
與此同時,隨著電報在19世紀40年代開始普及採用,打字機在70年代面世,電話也大約在同時期開通,新聞的傳播就越來越迅速。僅在現今活著的千百萬人的世代之中,報界已廣泛使用電腦、電郵和傳真機去傳遞消息。記者能夠搭乘汽車、火車,甚至飛機,更迅速抵達現場採訪。快速的運輸工具有助於把大量的報紙送到各地。
報紙的內容
今天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在許多地方,找著足夠的新聞並不困難。《法蘭克福匯報》的編者說,「困難在於從數不勝數的新聞事件中作出選擇」。各大新聞通訊社每天向德國各報章提供2000多則新聞信息。記者、通訊員、新聞廣播和其他資料來源,也向各報館編輯提供大量的消息。
這些新聞信息中有三分之二屬於通告性質,包括公開聲明和活動預告,例如音樂會、球賽、會議等等。編者必須清楚市場取向,才能提供貼近讀者需要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收成、周年紀念、各類慶典等。
體育版、連環漫畫欄、政治漫畫和社論,是報紙中廣受歡迎的部分。特寫、外地通訊、名人訪問和專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不但能增廣見聞,也頗富娛樂性。
報業危機
2002年,德國的《時代報》報導,「德國的報業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財政危機」。到2004年,瑞士報業協會透露,報紙的總銷數跌至十年來的新低。人們對報紙的需求為什麼劇減呢?
一個原因是,全球經濟不景導致廣告數量劇減。但對許多報紙來說,廣告收益佔報館收入的三分之二。在2000和2004年之間,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廣告收入減少了百分之43。既然經濟開始復甦,廣告收入會否回升呢?許多有關房地交易、求職招聘、汽車買賣的小廣告已給互聯網搶去了。今天報章也得跟各種電子媒介,例如電台、電視和互聯網競爭。
另一方面,人們對新聞的需求仍然十分殷切。媒體經濟教授阿克塞爾·澤爾迪克對德國法蘭克福一份報紙表示:「危機並不像大部分新聞從業員所想像的那麼嚴重。」德國一份日報當地版的主編也同意此說,認為「地區性的[報紙]仍大有可為」。
報紙報導深入,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報紙能夠觸發輿論,影響力之大也是毫無疑問的。但問題是:你認為報紙的看法總是可信的嗎?你怎樣才能從讀報獲得最大裨益?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新聞工作是苦差事
新聞工作者看起來也許很令人羨慕。法國一個資深新聞工作者承認,「編輯或記者看見自己的名字在報刊上出現,不禁感到自豪」。可是他指出,記者也得忍受不少艱辛,例如你挖掘的一條新聞線索被競爭對手搶先報導,請求採訪被拒絕,花許多時間等待某件事發生,卻空等了一場。
波蘭一位通訊員提及另一個困難,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休息,什麼時候要工作。有時我們的私生活受到打擾;工作分秒必爭,使我們的家庭生活深受影響。」前蘇聯一個記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也許令記者最喪氣的是,「儘管努力拼搏,到頭來稿件卻沒有被刊用」。
荷蘭一份大報的編輯透露,記者有時還得面對威脅。「時常有人罵我膚淺無知。有些讀者勃然大怒,一肚子怨氣要找人發泄,有些甚至聲言要殺我。」新聞工作者既然要吃這麼多苦,為什麼還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呢?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吸引他們的是高薪,但不是人人都看在錢的分上。一個為法國報紙工作的記者說,他投身報界是因為喜愛寫作。一個墨西哥記者說:「至少你能讓人知道一些值得知道的事。」在日本,一份銷數高踞世界第二位的日報的資深編輯說:「每逢我覺得自己對人有點幫助,能為人討個公道,就喜不自禁了。」
當然,出版報紙不是單靠記者。視乎報館的大小和結構,工作人員可能還包括編輯、校對員、審稿員、檔案保管員和其他許多在幕後默默辛勞的工作人員。為了讓你讀到一份報紙,所花的人力物力可真不少。
[第4頁的圖片]
一份早期德國報紙和一個現代報攤
[鳴謝]
早期的德國報紙:Bibliothek für Kunst-und Antiquitäten-Sammler, Vol. 21, Flugblatt und Zeitung, 1922
-
-
怎樣從讀報得益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怎樣從讀報得益
「從不看報紙的,可說是個愚人;但從報上讀到什麼就信什麼的,就是個更大的愚人。」——奧古斯特·馮·施勒策,18世紀晚期的德國歷史家和新聞工作者。
一項調查在英國和法國訪問了數千人,想知道他們對社會的13個重要機構有多大信心。調查的結果透露,報紙竟是最不受人信任的,甚至連政治和大企業也比不上。在美國,大部分讀者仍說他們相信報紙是可靠的。但是皮尤研究中心所作的調查顯示,相信報章的人,數目大不如前。
如果報紙的報導牽涉到所屬國家的利益,言論是否公允就時常令人生疑了。有什麼不妥呢?報紙時常出現失真失實的報導。正如20世紀的英國政治家阿瑟·龐森比說:「國家一宣戰,最先喪失的就是真相。」
即使沒有戰爭發生,對報上讀到的資料有點保留仍是明智之舉。聖經一句箴言說:「缺乏經驗的,凡話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只要你小心一點,報紙通常能滿足你的求知慾,把你需要知道的新聞提供給你。
新聞的重要
今天新聞媒介很重要,通過新聞媒介我們了解世界的動向。為什麼了解世界的動向這麼重要呢?因為今天發生的許多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先知耶穌基督曾預告的。有一次門徒問耶穌,這個制度的末期會有什麼徵象。他回答說,在這個制度的末期,世上會有戰爭、饑荒、流行症、地震等天災人禍紛紛發生,各種不法事件也會大增。(馬太福音24:3-14;路加福音21:7-11)
聖經也說,「到了最後的日子,必有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聖經預告在「最後的日子」,「人必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悖逆父母」「沒有親情」「漫無自制,兇悍,不愛良善,出賣別人,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愛享樂不愛上帝」。(提摩太後書3:1-5)
你不難看出,聖經的預言正在你自己社區裡應驗。在世界各地,報紙的報導 正好證明聖經的預言實在所言不虛。然而,這是不是說我們可以對報紙的報導一概深信不疑呢?不是的,就算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也表示有必要慎於區別新聞的真偽。
困難所在
人人都會犯錯,哪怕是最可靠、最熟練的專業人士,也不例外。阿里爾·哈特在《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雙月刊寫道:「曾有三年的時間,我負責審核稿件。我從沒見過沒有錯誤的文章,不論文章長達五頁,還是短短兩段。」她所指的錯誤包括:「年份錯誤;資料過時;錯別字;把道聽途說當作事實來報導。」
新聞工作者必須把好關,杜絕虛假的消息。有時,有些人會故意捏造事實來愚弄報社。1999年,有人編造新聞,製造惡作劇,說某某打算興建一個「墓地遊樂園」。為了使人信以為真,犯事的人還製作了精美的網頁,宣傳虛構的發展公司,並設了一條求職電話專線,他本人還充當公司代言人。美聯社不虞有詐,結果美國許多日報都轉載了這個假消息。據稱,要作偽成功,祕訣在於「故事夠聳人聽聞,並附以離奇怪異、似是而非的錄像或照片」。
就算操守良好的記者,也未必總能準確報導。波蘭一個撰稿人指出,「記者通常要爭分奪秒,同業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人人都想搶發獨家新聞。由於這緣故,許多記者雖有心卻無暇顧及深入的調查研究」。
飽受壓力
《2003新聞自由——對媒體獨立性的全球調查》說,在193個國家中,有115個要不是全無新聞自由,就是只能有限度地享有新聞自由。可是,甚至在享有新聞自由的國家裡,新聞也可能以不易察覺的方式受人操縱。
有時,某些記者會受到抵制,政府發布重要消息時不讓他們知道,但聽話的記者則獲准作獨家訪問,或應邀隨同政治領袖出訪。廣告收入也對新聞報導有一定影響。一個波蘭的新聞工作者指出,「編者刊出任何對廣告商不利的消息,廣告商就會以取消廣告作為要挾」。日本一份報紙的編輯承認:「報導新聞要完全客觀中肯,簡直難於登天。」
也許你會問:「既然專業新聞工作者這麼難於作翔實可靠的報導,讀者又怎知道該相信什麼呢?」
要平衡合理
顯然,讀者要明辨是非才行。族長約伯問道:「耳朵不是試驗話語,好像上膛品嘗食物嗎?」(約伯記12:11)讀者需要小心查證讀到的資訊,看看是否真實可信。他需要實事求是,去偽存真,這樣做是明智的。在公元1世紀,使徒保羅傳道時,有些聽者仔細對證資料來源,看看他的話是否真實可靠。耶穌基督的門徒把這件事記載下來,稱讚這些人態度開明。(使徒行傳17:11;帖撒羅尼迦前書5:21)
同樣,讀報的人可以問問自己:作者有什麼生活背景?他有什麼偏見?報導有事實根據嗎?歪曲真相會對誰有利?讀者向不同的方面求證,無疑是明智的做法。他也可以跟別人討論所讀到的資訊。聖經的箴言說,「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箴13:20)
與此同時,不要期望報紙的報導十全十美、無懈可擊。正如上文指出,各種因素使報紙無法完全客觀公正。儘管如此,報紙仍然能夠讓你知道世上有什麼事發生。留意世界的動向實在至為重要,因為耶穌論及我們這日子時吩咐說,「你們要留心,時刻警醒」。(馬可福音13:33)如果你慎於查證,報紙的報導有助於你保持警覺。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偏頗失實的報導
報紙報導失實,時常是因為急於報導或消息錯誤所致。即使是無心之失,嚴重失實的報導也可能因此迅速傳播開去。然而,有時有些失實的報導是別有用心的,例如在納粹黨統治德國期間,當局就曾刻意散播謠言,誣衊某些種族和宗教。
不久以前,當一宗牽涉到人權的案件在俄國莫斯科進行聆訊之際,媒體有意抹黑耶和華見證人,他們的意圖是不難看出的。加拿大多倫多的《環球郵報》報導:「莫斯科有三個女孩自殺,俄國的媒體就立即暗示她們是耶和華見證人的狂熱信徒。」請想想,這樣的失實報導造成什麼不良後果?
1999年2月9日,民事法庭恢復聆訊一宗試圖禁止耶和華見證人在莫斯科市傳道的案件。謠言就在那一天開始散播。《環球郵報》駐莫斯科記者傑弗里·約克報導:「雖然警方後來承認,自殺的女孩根本與耶和華見證人毫無關係,但在此之前,這個教派已遭莫斯科一個電視台對之大肆抨擊。電視台聲稱耶和華見證人曾在納粹德國跟希特勒攜手合作。但事實真相是:這個教派有幾千個成員在納粹集中營裡被虐至死。」
結果,大眾受到誤導產生恐懼。在他們看來,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誘使人自殺的邪教,就是納粹黨的同路人!
[第7頁的圖片]
今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事,有不少是耶穌基督曾預告的
[第8頁的圖片]
報紙的報導證實了聖經預言的應驗
[鳴謝]
FAO photo/B. Imevbore
[第8,9頁的圖片]
使徒保羅稱讚那些仔細對證他的話的人;每逢我們讀到異乎尋常的新聞報導,加以查證無疑是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