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挪威
    2012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乘船召集大群人

      傳道工作在挪威剛剛起步時,要把好消息傳到無數個偏遠的海島和沿岸地區,看來困難重重,前途渺茫。於是,在1928年,分部買了一艘小汽船。這艘船夠兩三個先驅乘坐。另外,船隻也很堅固,能夠沿著挪威那蜿蜒曲折的海岸行駛。但應該由誰來當船長呢?卡爾·貢貝里是個有經驗的先驅,他自願幫忙,擔任船長。他曾經在海軍工作,並當過航海導師,這些經驗對傳道工作大有幫助。他們把船命名為「以利戶號」。「以利戶號」從奧斯陸開出,沿著海岸,往南面行駛,並在經過的港口停泊。但在1929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船隻在斯塔萬格附近觸礁。幸好,船上的所有弟兄都能安全上岸。

      1931年,弟兄買了另一艘船,並把船命名為「以斯帖號」。船長還是卡爾,另有兩個弟兄做助手。在接著的七年裡,「以斯帖號」載著傳道員到挪威西部和北部的地區傳道。1932年,卡爾覺得自己「年紀大,不宜遠航了」。他於是上岸,在挪威東部做先驅,由約翰內斯·科斯塔接替他做船長。1938年,「以斯帖號」被另一艘船取代,這船名叫「路得號」,一直運作到1940年(當時二次大戰爆發,海上的傳道活動被迫終止)。先驅們乘船到許多不同的地區傳道,分發了大量書刊。1939年,「路得號」上的兩位先驅安德烈亞斯·霍普和芒努斯·蘭達爾報導,僅僅一年之內,他們就分發了1萬6000本書、小冊子和雜誌。另外,他們也用留聲機播放了1072次演講,總共有2531個聽眾。

      除了這些美好的傳道經歷外,船上的弟兄也看到一些壯觀的景色。霍普說:「我們一天又一天向北部進發,穿過海灣,經過高聳的海角,看到壯麗、雄偉的自然風光。」他又說,在冬天的北極圈北部,壯觀的北極光真的令他們驚嘆萬分;在夏天,午夜太陽的光芒也叫他們嘆為觀止。

      一個熱心的先驅姊妹

      在上世紀30年代,先驅的數目急劇增加。雖然他們只有少量日用品,要將就著過活,但還是到許多不同的地區傳講王國好消息,分發聖經書刊。他們熱心傳道,不屈不撓,為日後的增長奠下穩固的根基。

      其中一個先驅是來自奧斯陸的索爾韋格·勒沃斯(後來改姓斯托米爾)。在未成為見證人之前,她一直都在尋找真理,也去過不同的教會。有一天,她去了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後就確信自己找到了真理。索爾韋格在1933年受浸。雖然患有小兒麻痺症,有點跛腳,在受浸兩年後,索爾韋格還是做了先驅,到挪威北部傳道。索爾韋格從博德出發,用了六年的時間,把好消息傳遍途經的大部分城鎮、漁村和小社區,直到希爾克內斯。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接受了聖經書刊。單在一年內,就有1100多個訂戶向索爾韋格訂閱雜誌。

      索爾韋格在西奧倫島的一個村莊遇到一個木匠,名叫達格·延森。有幾年的時間,延森從其他感興趣的人那裡得到組織的出版物。索爾韋格看見延森對聖經的信息很感興趣,就請他訂閱我們的雜誌。索爾韋格去別的地區傳道後,延森就自己開始傳道。雖然他只有少量書刊,但還是願意把書刊借給對真理感興趣的人。

      索爾韋格也在安島遇到一些身材魁梧的漁民,這些漁民都住在簡陋的小屋子裡。她勇敢地作見證,用留聲機向他們播放演講,並請對方訂閱雜誌。一個年輕的漁民弗里茨·馬德森對聖經的信息感興趣,並訂閱了我們的雜誌。走遍這些地區後,索爾韋格就向新地區進發。當時先驅的傳道模式是:向人傳道,找到感興趣的人時,就向他們分發書刊,並請對方訂閱雜誌,之後,再向新地區進發。那麼,他們可以怎樣進一步幫助感興趣的人呢?

  • 挪威
    2012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第113頁的附欄或圖片]

      他信守諾言

      約翰內斯·科斯塔

      出生年份 1903年

      受浸年份 1931年

      簡介 有八年的時間乘坐先驅船傳道

      ◼ 約翰內斯由於患上結核病而要住院。1929年,他在醫院養病期間開始閱讀聖經。約翰內斯向上帝承諾,等病好了就會事奉他。

      出院前不久,約翰內斯讀到聖經研究者的一些書刊,大感興趣。後來,他得到更多書刊,每本書都讀上四五次。不久,他就跟別人分享學到的真理。他完全康復後,就去卑爾根找林格賴德弟兄。這個弟兄鼓勵他做先驅。約翰內斯雖然在傳道工作上才剛剛起步,卻沒有猶豫不決,反而馬上開始做先驅。

      從1931年到1938年,他乘坐先驅船「以斯帖號」傳道,接著有大概一年的時間,他乘坐「路得號」繼續先驅工作,足跡遍及所有沿岸地區,遠至北部的特羅姆瑟。1939年,約翰內斯開始在挪威東部從事探訪會眾的工作;有一段短時期,他也用部分時間在伯特利服務。二次大戰後,他跟西格麗德結婚,兩人一起做先驅。1995年,他在腓特烈斯塔去世,走完地上的路程。

      [第132頁的附欄或圖片]

      她走平路傳道

      蘭迪·赫斯比

      出生年份 1922年

      受浸年份 1946年

      簡介 自1946年以來,一直參與全時服務

      ◼ 蘭迪的父母在1938年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後來,蘭迪也受了浸。1946年,她接受邀請去伯特利服務,並在那裡結識了一個年輕弟兄,名叫謝爾·赫斯比,兩人開始談戀愛。婚後,夫婦倆一起做先驅,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他們曾從事不同形式的全時服務,直到謝爾在2010年去世為止。

      近年來,蘭迪走路不方便,爬樓梯和走上坡路都很吃力,但走平路還算可以。她常常在特隆赫姆的街頭和商店向人作見證。為了向遇到的每個人傳講好消息,她一定會帶起碼八種不同語言的書刊出去傳道。有許多人從她那裡收到最新的雜誌,會眾的弟兄姊妹也會開車載她去續訪這些人。

      現在,蘭迪的體力有限,已做不了那麼多傳道工作了,但她繼續全心全意事奉上帝,並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蘭迪深信,耶和華「必不忘記[她]所做的工作和[她]為他的名所顯的愛心」。(希伯來書6:10)

      [第149,150頁的附欄或圖片]

      上帝的話語發揮強大力量,使他判若兩人

      維克托·烏格烈巴肯

      出生年份 1953年

      受浸年份 1981年

      簡介 曾是罪犯,擺脫了邪靈的騷擾和戒除了毒癮

      ◼ 維克托年輕時開始濫用大麻麻醉劑和其他藥物,又作奸犯科。他一向都對聖經感興趣。1979年,他厭倦了亡命的生涯,就想到聖經可能幫得了自己。於是他仔細考查不同的宗教,但結果卻令他十分失望。

      後來,維克托感到抑鬱沮喪,想一死了之。這時他收到在卑爾根的堂妹寄來的信,堂妹正在跟耶和華見證人學習聖經。維克托就前往卑爾根加入這個聖經討論。起初,他想證明見證人是錯的。不過,維克托是個很關注環境的人,當他從聖經知道上帝要消滅那些「敗壞大地的人」,也會把地球轉變成樂園,就覺得很欣慰。(啟示錄11:18)

      維克托馬上跟堂妹參加聚會。無論在聚會所還是見證人的家,他都看到弟兄姊妹很仁慈好客,這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所見所聞推使他決心改弦易轍,戒掉毒癮。維克托不斷懇切禱告,結果體驗到上帝的話語和聖靈在他身上發揮強大的力量,使他重新做人。(路加福音11:9,13;希伯來書4:12)

      對維克托來說,要符合受浸的條件並不容易。他一直受邪靈騷擾,並嘗試戒除毒癮,卻兩度故態復萌。幸好得到耶和華的幫助,他才能擺脫這些難題。一個長老曾對他說:「父親怎樣以慈悲待兒子,耶和華也怎樣以慈悲待敬畏他的人。」這給他很大的安慰。(詩篇103:13)維克托在屬靈方面不斷進步,並在1981年受浸。不過,他還要為以往的一宗罪行坐牢。獲釋後,他開始做先驅,幫助了許多人成為耶和華的僕人,得到很大的喜樂。他在監獄裡傳道,成果尤其顯著,有兩個跟他學習聖經的囚犯最後接受了真理。

      現在,維克托是個盡責的家主和長老。他繼續跟太太托內和兒子一起做先驅。維克托說:「我之所以能改過自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參與傳道工作。我深深感激耶和華讓我可以把寶貴的真理帶給別人。」

      [第152頁的附欄或圖片]

      他想追求更美好的事業

      湯姆·弗里斯沃爾

      出生年份 1962年

      受浸年份 1983年

      簡介 曾是足球員,想事奉耶和華

      ◼ 湯姆20歲時,效力於挪威的一支足球勁旅,前途無可限量。湯姆的媽媽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一天,一個年輕的先驅來探訪湯姆的媽媽,並鼓勵湯姆學習聖經。他答應了,但表示自己不想成為見證人。

      湯姆開始參加聚會,弟兄姊妹對他很親切友善,令他十分感動。他留意到,在聚會期間,人人都翻看聖經。湯姆心想:「這些人這麼友善,一定是因為他們看聖經。」

      後來,湯姆深信自己找到了真理,他很想事奉耶和華。但是,湯姆是個這麼出色的球員,他該怎樣說服球隊讓他退出呢?他向球隊的管理層解釋,他想運用一生去追求比踢足球更美好的事業,想不到球隊竟願意跟他解約。

      湯姆在1983年受浸,並在1985年開始做先驅。他想去更需要傳道員的地區,於是在1987年跟維克托·烏格烈巴肯搬到哈默弗斯特。後來,湯姆被委派做分區監督。現在,他跟妻子克里斯蒂娜一起在伯特利服務。

  • 挪威
    2012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第118頁的圖片]

      索爾韋格·勒沃斯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