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核戰威脅——絲毫未減
    警醒!1999年 | 8月22日
    • 核戰威脅——絲毫未減

      「超級武器日益擴散,使這個行星面臨危局,形勢千鈞一髮。」——《臨界質量》,威廉·伯羅斯、羅伯特·溫德勒姆合著。

      1995年1月25日破曉時分,俄羅斯北面的預警雷達網上突然顯出不祥的光點。原來一枚火箭在挪威對開的海面上發射升空!雷達操縱員急忙通知莫斯科當局,可能有核彈射進俄羅斯境內。不出幾分鐘,俄羅斯總統就收到一個配備電子裝置的小提箱。通過小提箱的設備,總統可以即時下令發射核武器,對敵人進行反擊,拼個死活。看來,一場全面核戰轉瞬間就要發動了。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幸好莫斯科當局能夠保持頭腦冷靜。領導層看出,火箭的軌道對俄羅斯並沒有構成威脅。他們事後獲知,發射火箭的目的是要把研究氣象的儀器送上太空。雖然當局化險為夷,《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卻評論:「在這個核子時代,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不時出現,上述的形勢就是個典型例子。這個事例足以表明,雖然兩個超級大國名義上不再對峙,但在冷戰時期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的核武發射裝置,到現在還是一觸即發的。萬一有什麼差錯,就會生靈塗炭了。」

      一觸即發

      過去幾十年來,前蘇聯和美國一直採取核戰威懾戰略,也就是所謂的「確保同歸於盡」戰略。美蘇雙方所用的策略主要有兩個,其中一著就是發射警告。警告發出以後,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大家深知,只要任何一方發動進攻,在攻擊彈頭擊中目標之前,敵人就會全力回擊,進行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另一著是發射進攻。這是指,即使敵人的彈頭擊中目標,本國也有能力進行全面反擊。

      如今冷戰行動緩和了,但世人還是岌岌不可終日,惟恐核戰一旦爆發,全人類就準會同歸於盡。誠然,美俄兩國都大大削減了核武器的存量。有些人聲稱,核武器的存量已經減了一半。不過,美俄兩國還是儲藏著許許多多的核彈頭。由此可見,核武器意外發射,或未經批准就發射的可能依舊存在。兩個大國仍然擔心,對方會先發制人。雖然這樣的情況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但雙方還是放心不下。美國和俄羅斯都有大批導彈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1994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了協議,彼此不再把戰略導彈指向對方。《科學美國人》評論:「雖然大家都歡迎對方改變姿態,但從軍事觀點看,這樣的改變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導彈司令只需幾秒鐘,就可以給制導系統的電腦重新裝上目標位標器,把導彈瞄準對方。」

      新武器即將問世?

      值得注意的是,核武器的研製工作仍繼續進行。比方說,美國每年撥給研製核武器的預算約莫是45億 美元!1997年,《多倫多星報》報導:「說起來好像矛盾,為了保養現有的核武器裝置,美國目前所花的金錢竟然比冷戰時期要多,其中有部分開支是指定撥作『不可告人』的計劃用的。批評家認為,這些計劃足以引發另一場全球軍備競賽。」

      且舉例說明。美國政府動用了億萬美元去推行所謂的儲備武器管理及保養計劃。這個計劃激起了很大的爭議。儘管美國政府公開聲稱,計劃的宗旨在於保養現有的核武器,批評家卻認為,背後別有用心。《原子科學家公報》報導:「[當局]打算除舊布新,精益求精,不只要延長核武器的壽命,……還要『改進』核武器的性能。」

      1997年,發展B-61型核彈的消息轟動全球。這種核彈能夠穿過地面,在地面下爆炸,對地面下的指揮所、工廠和實驗室能夠造成巨大破壞。贊成發展B-61型核彈的人硬說,這不過是把舊型核彈改頭換面罷了。反對者卻一口咬定,這是新型核彈。他們指責美國政府食言,因為政府首腦曾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發展新一代的核武器。

      不管孰是孰非,請留意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學家特德·泰勒的評論:「我相當肯定,俄羅斯、法國、德國和其他國家也有研究計劃在進行中,跟目前(在美國)進行的大同小異。我敢說,我們從事的研究項目當中,有的項目將領導世界邁向另一場軍備競賽。」批評家也聲稱,設計武器的專家正積極勸說政府當局制定研究計劃,發展新一代的武器。這些資深的科學家力主恢復研製武器的工作,背後也許別有隱情,可能是自尊心作祟、威信下降、手頭拮据的緣故。

      新近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此外,世界的政治陣營也改變了。傳統的核俱樂部是由五個國家組成的:英國、中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可是,眾所周知,其他國家也各自發展核武器。有人擔心,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進行的核試驗,可會在東南亞觸發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據聞下列國家也在祕密生產核武器:阿爾及利亞、伊朗、伊拉克和北韓。《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70年正式生效,雖然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簽署,但有幾個強國到現在還不肯動筆。這些國家疑有發展核武器的野心,所以遲遲不願簽署。

      《亞洲新聞》報導:「核擴散專家依然認為,真正的威脅在於,越來越多國家想要逞強,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一心要擁有核武器。」不同的觀察家都覺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根本起不了阻遏作用。有些國家的政府雖然簽署了條約,卻罔顧處罰,務要得到所需的技術和材料去暗地裡發展核武器。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詹姆斯·克拉珀預計:「到下個世紀初,許多國家都有能力製造核武器,還有本事給本土生產的導彈裝上[化學、生物或核]彈頭。」

      面對禁止核試驗的壓力,不是所有國家都乖乖的屈服的。1996年,政客向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進行遊說,促請他們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當時《亞洲新聞》發表了以下的社論:「美國人和歐洲人當然可以振振有辭地宣傳禁試主義,因為他們已經做夠了核爆炸試驗,已經掌握了充足的數據。」

      偷運核材料與恐怖主義

      有些人擔心,萬一恐怖組織把核武器弄到手,那可不得了。但求達到目的,恐怖分子可能不惜引爆手上的核武器,或至少威脅要引爆。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恐懼,他們擔心犯罪團夥會利用手上的放射性材料,威脅政府或某大機構交出巨款。《科學美國人》所載的一篇文章說:「訛詐分子可以輕易博得有關當局的信任。他們先把核材料樣品交給有關當局分析,然後要挾對方。為了迫使有關當局答應自己的要求,訛詐分子不是揚言要污染空氣或水源,就是威脅要引爆小型核武器。」執法機關不止一次揭發了偷運核材料的陰謀。所以,大眾更加有理由擔心,流氓團夥可能會想方設法製造核武器。

      在某些分析家看來,偷運核材料只是小事,用不著大驚小怪。他們聲稱,核材料的交易額根本微不足道,除了少數例外,走私分子偷運的核材料大多不符合質量標準,不能用來製造核武器。不過,《科學美國人》卻提醒讀者:「不管什麼類型的非法買賣,當局所能揭發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核材料的黑市交易也一樣,沒有理由是例外的。……認為有關當局堵截了八成以上的非法核買賣,其實是自欺欺人。此外,核材料一旦漏出放射線,即使是少量,也可以造成彌天大禍。」

      據估計,製造一個核彈需要3至25公斤的濃縮鈾,或1至8公斤的武器級鈈。實際需要多少當然是嚴禁泄露的國防機密。一個標準的鋁製汽水罐可以裝上約莫7公斤的鈈,叫走私分子雀躍不已。反應堆級鈈比武器級的更容易得到。有些人認為,反應堆級鈈也可以用來製造核彈,雖然威力稍遜一籌,但仍可以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專家紛紛指責有關當局對儲存的放射性材料疏於防範。如果專家的話是真的,不法之徒就可以輕易把這些材料弄到手了,比一般人所想像的來得容易。俄羅斯一個官員米哈伊爾·庫利克嘲諷說:「馬鈴薯的防盜措施可能比放射性材料的防範措施嚴密得多。」

      很明顯,核武器正威脅著全人類。世人就像達摩克勒斯一樣,頭上懸掛著一把利劍,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這樣的威脅可望解除嗎?

  • 終於天下太平了!
    警醒!1999年 | 8月22日
    • 「在發展核武器方面,我們恍如巨人;但在倫理道德方面,我們卻像嬰孩。這就是我們世界的寫照。我們認識戰爭比了解和平深刻多了,懂得殺人伎倆遠過於懂得怎樣生活。」1948年,美國一位陸軍上將說了以上的一番話。這使人不禁想起聖經的至理名言:「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有了核武器以後,人不但能夠傷害別人,還可以把對方消滅!

      許多人都承認,擁有核武器是不合道德的,採用核武器也一樣。例如,退役的美國空軍上將喬治·利·巴特勒曾說:「我們一旦知道某國的武器庫藏有核武器,以下的念頭就會經常在腦海裡浮現:我們可以想出一些具體的情況,……然後聲稱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核武器。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另一方面,英國專欄作家馬丁·伍拉科特卻評論:「儘管理論家和道德家大談核武器怎麼不中用、怎麼邪惡,核武器還是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各國政府認為,為了國家安全起見,這些武器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也堅持要擁有核武器,因為政客和軍人都相信,擁有核武器就像擁有神祕魔力似的,他們怎麼也不想失去這種魔力。」

      誠然,過去五十年來,世人不管怎麼樣,總算能夠阻止核戰爆發。但與此同時,人類卻利用常規武器去殺害無辜,死傷枕藉。我們只消看看人類過往的所作所為,就可以料想到,人類遲早會利用這些可怕的武器。這樣的推斷是完全合理的。

      根本原因

      究竟有沒有法子抑制人類的好戰傾向呢?有些人指出,人類大動干戈,不是因為愚昧無知,就是自私心作祟。他們有進取心,卻把精力用在不該用的方面。學者肯尼思·華爾茲說:「如果這些真是戰爭的禍根,那麼要消除戰爭,就必須開導人類,提高人類的思想修養。」

      其他人說,國際政治結構才是真正的禍根。主權國家無不為本國謀求利益,彼此發生衝突是在所難免的。由於大家意見分歧、互不信任,和解無望就惟有兵戎相見。威廉·伯羅斯和羅伯特·溫德勒姆在他們所著的《臨界質量》寫道:「最難衝破的就是政治一關。如果政治家無意阻止超級武器擴散,不想扭轉當前的局面,即使有嚴密的監管制度,也無濟於事。」

      且看看以下的事例。為了實施《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多個國家不斷進行談判。《衛報》週刊對談判過程作了以下的描述:「進行談判的一方是核武器強國,另一方是偷偷地發展核武器的國家,或有技術可迅速生產核武器的國家。談判期間,雙方討價還價、爭持激烈。」同一篇文章進一步指出:「任何[一方]都無意放棄擁有核武器,也無意停止生產,更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去改進核武器的性能,提高生產量。」

      由此可見,各國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全面消除核武器的威脅。《臨界質量》一書評論:「各國必須相互信任、共同合作,而不是彼此威脅要同歸於盡,……否則大災難遲早一定會爆發。」遺憾的是,目前的國際關係、國際間的談判,就像預言者但以理在26個世紀前所描述一樣:「他們同桌吃飯,也彼此說謊。」——但以理書11:27,《新譯》。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