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知道該怎樣回答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要知道該怎樣回答
治病救人,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沒有用的,因為病徵背後的病根,才是真正要醫治的。同樣,有些人提出的問題好比表面「病徵」,光就問題本身作答無濟於事,因為背後的根本問題才是癥結所在。
有時候,發問的人急於知道答案。儘管這樣,你也必須衡量該怎樣回答,例如該說多少、從哪方面去說。(約翰福音16:12)有些人所問的事,知道了答案未必有好處;還有些人就像耶穌的使徒一樣,探問一些他們無權過問的事。——使徒行傳1:6,7。
聖經說:「你們的話要時刻帶著恩慈,用鹽調味,使你們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因此,我們回答別人的問題之前,不但要想想說什麼,還要考慮怎樣說。
洞悉提問者的想法
撒都該派想難倒耶穌,於是問他,如果有一個女人生前嫁過好幾個丈夫,她復活後應該是哪一個丈夫的妻子。由於耶穌知道他們其實並不相信復活,因此回答的時候,就針對撒都該派的錯誤觀點,從問題的癥結入手。耶穌以高明的方式推理,並引證一節他們熟悉的經文,使他們看出一個他們忽略了的事實:證據清楚表明,上帝的確會使死人復活。耶穌的回答無懈可擊,叫反對者啞口無言,再也不敢問他什麼。——路加福音20:27-40。
同樣,你必須了解提問者的想法,以及他們真正關注的事,才會知道該怎樣回答。例如,同學或同事可能會問你為什麼不慶祝春節。他為什麼這樣問呢?他真的想知道你不慶祝的理由嗎?還是他其實想知道,你的信仰是否禁止人享樂?為了確定提問者的想法,你也許要問問對方提問的原因,然後針對這個原因作答。你也可以指出,人遵從聖經的指引,能夠怎樣免去這些節日所帶來的麻煩和負擔。
也許你應邀向一群學生講述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你講述完了,聽眾可能會向你發問。如果發問的人態度誠懇,問題簡單直接,你也不妨簡單直接地回答他。如果問題反映出公眾的某些偏見,你回答之前,不妨簡單解釋一下公眾對事情有這些看法的原因,然後指出為什麼耶和華見證人選擇跟從聖經的標準。這樣做效果會較好。就算對方發問的語氣比較尖刻,也不要把問題視為對方的質問或批評,倒要把他的提問當做為真理辯護的好機會。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你才有機會使在場的人更全面地看問題,知道實情,明白我們的信仰有什麼聖經根據。
-
-
要知道該怎樣回答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考慮提問者對聖經的看法
你思量怎樣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也要考慮他對聖經的看法。耶穌回答撒都該派所提出的有關復活的問題時,也考慮到這一點。耶穌知道撒都該派只接受摩西寫下的經書,因此引用《摩西五經》跟他們推理,並且在引用經文之前說:「死人復活的事,其實摩西……也說過了。」(路加福音20:37)同樣,你所引用的經文如果是提問者所接受和熟識的,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提問者並不把聖經當做權威,那該怎麼辦呢?請留意使徒行傳17:22-31的記載,看看使徒保羅在亞略巴古發表演說時怎樣做。他講述聖經的真理,卻沒有直接引用聖經。你在必要時也可以仿效保羅的做法。在有些地方,你可能要跟別人談過幾次後,才直接運用聖經。你初次運用聖經的時候,與其強調這是上帝的話語,不如先解釋為什麼聖經值得考慮。無論如何,你的目標是幫助人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讓對方親自看看聖經怎麼說。聖經本身深具說服力,遠遠勝過我們的千言萬語。——希伯來書4:12。
「時刻帶著恩慈」
聖經吩咐我們,說話「要時刻帶著恩慈,用鹽調味」。我們既然事奉大有恩典的耶和華上帝,自然要聽從這個吩咐。(歌羅西書4:6;出埃及記34:6)換句話說,即使別人並不友善,我們說話的態度也應當是仁慈的。我們的話應該文雅高尚,不該魯莽無禮。
很多人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天天都要忍受別人的惡言惡語。我們探訪這些人時,也許會覺得他們說話比較尖刻。我們應當怎樣回應呢?聖經說:「溫和的回答平息烈怒。」即使對方執意反駁,我們說話溫和也往往能夠使他軟化下來。(箴言15:1;25:15)有些人天天都受到苛刻的對待,我們態度溫和、說話仁慈,對方也許會覺得我們明顯與眾不同,因而受到吸引,願意聽聽我們所傳的好消息。
我們無意跟蔑視真理的人爭辯。我們渴望運用聖經,跟願意聆聽的人推理。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要謹記,說話時要有仁慈的態度,也要懷著堅定的信念。——帖撒羅尼迦前書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