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理想快成泡影警醒!2000年 | 9月8日
-
-
奧運理想快成泡影
顧拜旦男爵倡議恢復舉辦奧運會的時候,給奧運會定下了崇高的理想。有人把現代奧運會的綱領歸功於顧拜旦。綱領聲明:「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宗旨不是在於得勝,而是在於參與……參賽的精神不是要擊敗對手,而是全力以赴。」
顧拜旦認為,參與良性競爭能鑄就高尚的品德,訓練人做出明智的判斷,促進正直的行為。他甚至說,要把運動當做「虔誠恪守的信仰」。他覺得奧林匹克運動會能教人怎樣和平共處。
可是,到顧拜旦在1937年去世的時候,實現奧運理想的希望已漸漸消失了。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另一場大戰即將來臨。先前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運會已經停辦了一次。今天,奧運理想比以往更難實現,恐怕遲早會成泡影。為什麼呢?
奧運會與藥物
近幾十年來,不少運動員都借助藥物去增強運動能力,以求在比賽中擊敗對手,取得優異成績。很可惜,連奧運會的運動員也用這樣的手段作弊。早在25年前,國際奧委會已推行嚴格的藥物檢查。時至今日,仍有奧運選手服用違禁藥物,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為了爭取優勢,有的運動員服用類固醇,有的借助興奮劑。人體生長激素深得短距離賽跑運動員和舉重運動員的喜愛,因為這種激素既能使他們從劇烈的訓練中迅速恢復過來,又能增加他們的肌肉力量。另一方面,許多長距離賽跑運動員、游泳選手、越野滑雪運動員卻喜歡服用基因經改造的紅細胞生成素,因為這種藥物能刺激紅細胞的生成,增強耐力。
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藥物檢測組的前主任羅伯特·沃伊醫生把運動員稱為「活化驗室」,這是可以理解的。他說:「奧運會成了科學家、藥劑師和罔顧職業道德的醫生的實驗場所。」藥物檢測能產生阻嚇作用嗎?唐納德·卡特林醫生是美國一個化驗室的主管,專責檢查運動員有沒有服用藥物。他說:「運動員仍想借助藥物取勝,他們詭計多端,轉而服用一些我們測不出來的東西。」
貪污受賄
有財力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委實不多。有些城市甚至不擇手段,一心要奪取主辦權。差不多兩年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委會)陷入了醜聞的泥淖之中。有人斷言,美國鹽湖城所以奪得200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是因為負責挑選奧運場地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收受了多達四十萬美元的賄款。他們對這些委員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質疑。
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各向負責挑選場地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大獻殷勤,贈以厚禮。什麼是熱情好客,什麼是公然行賄,兩者的界線搞混了。在鹽湖城的醜聞事件中,受牽連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多達20人,其中六人最後被開除了。至於公元2000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奧運會,主辦當局雖然設法擺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模樣,到頭來卻露出了破綻。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主席直言不諱:「單純依靠悉尼的美景和我們所提供的體育運動設施,我們根本不能把[主辦權]弄到手。」
國際奧委會的資深委員,有些揮霍無度,生活奢侈,進一步引起別人的疑心。國際划船聯合會的已故會長瑞士人湯米·凱勒曾說,在他看來,有些體育官員利用奧運會來「自吹自擂」。他接著又說,這些官員簡直是「利慾薰心」。
強行推銷
誰也不會否認,舉辦奧運會牽涉億萬的金錢。電視播放的奧運節目一向有很高的收視率。廣告客戶可用多種不同的形式贊助播映,電視台自然盈利大增。贊助奧運節目是商人增進產品銷路的「犀利武器」。
就以1988年的奧運會為例。當年九家跨國公司為了取得世界各地市場的銷售權,支付了過億美元給國際奧委會。1996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出售同樣的權利使國際奧委會淨賺了四億美元。這筆巨款並不包括電視廣播權的費用在內。美國一個電視網絡耗資逾三十五億美元,取得了公元2000年至2008年間的奧運會廣播權。據報,贊助奧運會的11家跨國大企業,每一家都要在四年內支付八千四百萬美元給國際奧委會。鑑於以上的種種因素,有些人聲稱,奧運會雖然一度是優秀人才的典型象徵,但如今已淪為貪婪的標誌,人人都利用奧運會生財牟利。
出了什麼岔子?
有些專家認為,奧運會已經變了質,這個問題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所發生的兩件事。首先,國際奧委會決定授權給個別的國際體育運動聯合會,去斷定哪些運動員有資格參加奧運。在此之前,國際奧委會只許業餘運動員參賽,但如今情況改變了,各個體育會開始准許職業運動員參加本國的奧運會選拔賽。職業運動員把體育運動看做謀生伎倆。他們發覺,在奧運會上光是「全力以赴」,得不著什麼好處,廠商不會聘用無名小卒為他們的商品做廣告。對他們來說,奪冠就是生財之道。但求取得優異成績,他們不惜服用藥物去增強自己的體能。這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
第二件事發生在1983年,當年國際奧委會決定用奧運會的五環標誌牟利。市場推廣專家把奧運會的五環標誌稱為「世上最有價值的標誌,未經開發的財富之源」。他們把體育運動商業化,利用奧運會賺錢。這股不受約束的歪風已成為奧運會的顯著特徵。賈森·曾格爾坦言:「說什麼促進和平,說什麼團結世人……奧運會跟其他講究排場的體育活動其實沒什麼分別。」但這是不是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所提倡的理想無法成為事實呢?
-
-
實現理想警醒!2000年 | 9月8日
-
-
實現理想
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大家親如手足,彼此和平共處。這麼崇高的理想,誰不讚許呢?倡議恢復奧運會的顧拜旦男爵,深信奧運會能戰勝國際間的對立情緒,鼓勵人對參賽選手深表敬重,不管他們屬於哪個種族,信奉什麼宗教,是男是女。他認為,「要改善世界的情況,惟一方法就是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老實說,體育運動真的能夠帶來世界和平嗎?鑑往知來,我們只可說不能。
體育運動固然能夠增進國際間的友誼,但聖經教育才是促進真正和平的關鍵所在。真的,實踐聖經原則能夠,正如顧拜旦所說,「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請看看以下的聖經原則。不管什麼國籍,人只要把這些原則應用出來,就能和平共處。
「你們要是有彼此相愛的心,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
「只要你們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同所有人和平共處。」——羅馬書12:18。
「我們一有機會,就該對所有人行善。」——加拉太書6:10。
「凡事都不要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2:3。
「操練身體,雖然有點益處,但敬神的虔誠凡事都有益處,對目前的生命,對未來的生命,都有應許。」——提摩太前書4:8。
這幾節經文所提到的原則,真的行得通嗎?請回想一下,昔日在德國慕尼黑所發生的事。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慕尼黑舉行,其間恐怖活動和謀殺事件接連發生,給這屆奧運會蒙上了一層陰影。僅僅兩年後,也就是1974年,耶和華見證人在同一的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國際大會。不同的國家都派了代表出席這個盛會,包括希臘和土耳其在內。當時這兩個國家正在互相對抗。就在該年夏季,希臘和土耳其為了爭奪塞浦路斯島的主權,不惜兵戎相見。這場衝突對參加大會的基督徒有沒有造成影響呢?絕沒有!希臘和土耳其的基督徒互相擁抱,彼此以弟兄姊妹相稱。旁人看見了,無不深受感動!
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耶和華見證人能衝破民族、種族和部族的藩籬,大家和睦相處。當然,耶和華見證人還不能聲稱,他們已完全達到全球精誠團結、相互通力合作的理想。他們跟其他人一樣,得竭力把使徒保羅的勸勉付諸實行:「要把舊品格連舊行為一併剝掉。要穿上新品格。」(歌羅西書3:9,10)儘管這樣,他們還是堅信,實踐聖經原則能助人「尋求和平,一心追求」。——彼得前書3:11。
遺憾的是,奧運會雖有崇高的理想,卻把人們最醜惡的一面顯露無遺。上帝的話語卻恰恰相反,能把人們最優良的品質發揮出來,使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平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