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要開明地接受新思想?守望台1989年 | 6月15日
-
-
何以要開明地接受新思想?
薄霧漸散,美國海軍准將佩里(Matthew C. Perry)從他的旗艦「薩斯奎哈納號」遠眺富士山。他渴望看見日本已久,經過七個月的航行之後,終於在1853年7月8日抵達日本。佩里准將研究過手頭上所有關於日本的報告。為什麼呢?因為他希望把這個「閉關自守的王國」向世界打開。
不錯,閉關自守!200多年前,日本斷絕和一切國家的貿易、文化聯繫,只剩下跟中國、韓國、荷蘭仍有往還。從此日本就獨處一隅,不受騷擾,揚揚自得。那時日本的情形就像許多抗拒新思想的人一樣,對有異於己的看法充耳不聞。在某些方面而言,這種態度可以是安逸舒適的,因為新思想可能使人不安,甚至叫人害怕。但這種態度明智嗎?且讓我們看看日本的鎖國政策有何結果。
什麼事令致日本閉關自守?
日本並不是無緣無故閉關自守的。1549年,耶穌會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赴日傳教。不久之後,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在當地變得非常觸目。當時的統治者剛經歷過一個佛教宗派的宗教叛變,他們看出在天主教徒中間可能有同樣的危險發生,於是下令禁止天主教的信仰,但禁令卻並非嚴格執行。
統治者聲稱日本是個「神聖的國家」,故此無意容許「基督教」的信仰危害他們的制度。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不更加嚴厲執行對天主教的禁令呢?因為天主教的傳教士是乘坐葡萄牙商船來日的,而日本政府需要商船帶給他們的利益。可是,統治者恐怕天主教影響日本人;這種恐懼終於漸漸壓倒了對貿易的渴望。因此,他們頒布法令加緊管制對外貿易、移民和「基督徒」。
飽受逼迫壓制的「基督徒」終於起來反抗當地的一個領主,結果引起了軒然大波。中央的幕府政府認為暴動是由天主教的傳教運動直接引起的,於是驅逐葡萄牙人,又禁止日本人出國。當局在1639年頒布了上述法令之後,日本就真真正正的閉關自守了。
荷蘭人是惟一獲准繼續與日本有貿易往來的西方人,他們被迫遷到出島——長崎港的一個小島——居住。有200年的時間,西方文化只可以在現在收復的出島悄悄傳入。每年島上貿易站的長官都提交一份《荷蘭報告》,好讓政府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形如何,但幕府政權卻很小心不讓任何人看到這份報告。從此日本人就與世隔絕,直至1853年佩里准將砰然叩響日本的門戶,情況才改變過來。
閉關自守的終止
佩里那支龐大的黑色艦隊噴出團團煙霧,開進江戶灣,把當地的漁民嚇呆了。漁民以為艦隊是移動的火山呢。江戶(今東京)的百姓恐慌萬分,很多人帶同傢具逃離江戶城。這次逃奔嚴重到政府要頒布公文去安定人心。
震驚日本人的不單是佩里准將所率領的蒸汽輪船,他帶來的禮物也令這些與世隔絕的人目瞪口呆。這些來客示範用電報把信息由一座建築物傳到另一座建築物那裡。由佩里監督編輯的《美國艦隊遠赴中國海域及日本探險記事》一書提及一班日本官員忍不住跳上一輛極小的火車頭,據說這個火車頭小得「連一個六歲小童也容不下」。甚至一個權貴也抱住車頂,弄得「官袍鬆開,隨風飄揚」。
佩里翌年的探訪終於把日本的大門完全推開。日本政府向壓力屈服,把國家向外國開放。死硬派的排外主義者為了想日本繼續閉關自守,不惜採用恐怖手段,暗殺政府的丞相,並且襲擊外國人。有些排外的領主更向外國艦隊開火。但他們的攻擊終於沉寂下來,於是日皇從德川幕府手中接管政府。
佩里打開日本門戶之時,西方各國已經歷了工業革命。由於日本閉關自守,所以比別國遠遠落後。當時各工業化的國家已利用蒸汽作為動力。到1830年代,蒸汽機和蒸汽推動的機器已普遍受人採用。日本因鎖國政策而在工業化方面落後甚遠。日本初次派遣到歐洲去的代表團就特別有這種感覺。在1862年倫敦的一個展覽會中,日本的產品是用紙和木造的。據一個尷尬的代表說,那些展品就像「古玩店裡擺賣」的古董一樣。
日本遣往歐洲和美國的代表覺得祖國亟需工業化,因此熱心介紹現代的發明和思想回國。佩里初到日本之後六十四年,最後在世的船員探訪日本,說:「日本在過去60多年的進步實在叫我吃驚。」
因此,日本的鎖國政策大大限制了自己的發展潛能。向新思想開放門戶證明在很多方面對日本有益。可是,今天在日本有人指出,仍有若干個別的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並且認為這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克服墨守成規的傾向不但對現代的日本人是個挑戰,對全人類也是個挑戰。你對「固步自封」有何感想?像日本在1850年代一樣頭腦開明,接受新思想會叫你得益嗎?
-
-
你開明地接受新思想嗎?守望台1989年 | 6月15日
-
-
你開明地接受新思想嗎?
有些人故步自封,不肯接受任何新思想。新思想若跟他們的觀點不同,他們就可能加以拒絕。例如,丹麥有個婦人寫信給《家》周刊,說:「耶和華見證人老是上門騷擾我們。他們叫我煩惱極了,但我又想不出辦法打發他們離去。……難道法例不能禁止他們騷擾別人嗎?」
19世紀中葉的日本人也把向他們叩門的西方人視為「騷擾」他們。當時在很多日本人眼中,一切跟不速之客有關的事物都是不足取的,甚至有害的。正如一句東方諺語說:「疑心生暗鬼。」日本繪畫中的佩里准將正好說明許多日本人的心態。這樣的繪畫留存下來的大約有50幅,其中只有2,3幅把他描繪為一個普通的美國海軍軍官,其他的則把他描繪為長鼻子的惡鬼或臉色蒼白的怪物,正如這裡的插圖一樣。
然而,隨著日本的開放,開明的日本人漸漸明白外國人並非蠻夷。日本第一個遣往美國的代表團就有些人有這樣的經歷。他們親自看見西方文化時,情形好像眼睛裡的陰翳消掉了一樣。雖然高級官員根據日本人的觀點不斷埋怨美國人如何無禮,年輕的一代卻對新文化作出更持平的判斷。
一個19歲的男子是一位高官的隨員,他在後來寫道:「在日本代表團的70個代表當中,大部分人都不滿或憎恨[美國人]。可是,目睹真正的情形之後,我們當中有些人明白自己錯了,而且後悔懷有這樣的惡意。把外國人視為有如犬馬般卑賤而侮辱他們,只會為我們招來不仁不義的臭名而已。」你和這個年輕隨員一樣開明,以不偏不倚的態度看待新思想嗎?
庇哩亞人的榜梯
在公元第一世紀,很多猶太人都對基督的教訓懷有無理的偏見。在某方面來說,這好像排外的日本人對外頭世界所懷的偏見一般。古羅馬的猶太人聲稱:「[基督教]是到處受人攻擊的。」(使徒行傳28:22,《現譯》)論到帖撒羅尼迦中某些基督徒,滿懷成見的猶太人喊道:「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裡來了。」——使徒行傳17:6。
不過,仍有一些人願意擯除成見。例如,庇哩亞的居民對使徒保羅和他的同伴西拉所傳的好消息有何反應?論到庇哩亞人,聖經執筆者路加寫道:「這裡的人,比帖撒羅尼迦人開明,熱切接受主的道,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使徒行傳17:11,《新譯》)你像庇哩亞人一樣「開明」嗎?
請想想匡治的例子。他曾經極度仇視基督教,像反對日本開放的排外主義者一樣。後來他的妻子幸子開始研讀聖經,他就猛烈反對她。他甚至想過要殺死家人,然後自殺。由於他這麼暴烈,家人只好逃到幸子的哥哥在日本北部的家去。
最後,匡治決定開明一點,研究一下妻子的宗教。他讀過一些聖經刊物之後,看出自己需要作出改變。隨著他研讀聖經,他那暴烈的態度逐漸改變過來,進而反映出上帝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5:22,23)匡治遲疑不敢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因他從前曾猛烈反對見證人,他害怕見證人會找機會向他報復。但他終於到王國聚會所去。當時他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令他不禁掉下淚來。
不錯,克服偏見,研究新思想可以擴闊我們的眼界,而且在很多方面造益我們。但這意味到我們要接納一切新思想嗎?
要慎加選擇!
隨著日本不再鎖國,新思想就紛紛湧進該國。有些新思想造益日本人,但其他的卻乏善可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在接受日本投降時說:「日本違背了佩里准將的本意,把西方的知識當作壓迫人、奴役人的工具。」日本模仿它的西方啟蒙導師,走上了一條引起連場戰爭的途徑。這些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最後導致兩個原子彈在日本境內投下。
我們從這件事學到什麼教訓呢?教訓就是,我們該慎加選擇才接受新思想。我們效法庇哩亞人是好的,他們「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保羅所教的]是否與聖經相符」。(使徒行傳17:11,《新譯》)這裡譯作「考查」的希臘語詞的意思是「作仔細、精密的研究,猶如法律的訴訟程序一樣」。(《新約語詞寫真》,羅伯遜[A. T. Robertson]著)我們不該盲目接受一切新思想,相反,我們要作仔細、精密的研究,正如法官聆聽訴訟時所為一般。
我們若慎加選擇,即使遇到一時的風尚或其實有害的新思想,我們也會不為所動。例如1960年代的所謂新道德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個有吸引力的新思想。但仔細的考查揭發出這其實便是從前的不道德,不過改了新名字而已。此外,1920年代的德國經濟非常窘迫,當時無疑有很多人把納粹主義視為令人振奮的新思想,但納粹主義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幸好上帝賜給我們一塊試金石,可以用來考驗各種新思想。這就是上帝所感示的話語——聖經。今天我們從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自稱在這方面有專門知識的人聽見很多新主張,但我們若在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方面實行聖經的指引,就能審查這些主張是否正確。(以弗所書5:21-6:4;歌羅西書3:5-14)現在有許多和宗教問題有關的奇異思想受人散布,聖經論及我們跟上帝和鄰人關係的勸告卻給我們方法審查這些新思想。(馬可福音12:28-31)正確的聖經知識裝備我們去決定一個新思想是否真正有價值。因此我們能夠「詳細審察每一件事,保留那美善的」。——帖撒羅尼迦前書5:21,《現譯》。
耶和華見證人探訪鄰里,鼓勵他們學習聖經,藉此能夠適當地判斷新思想。見證人也向別人指出聖經的思想;對很多人來說,這些思想都是新的。關於我們活著的時代和人類前途的真理便是其中一二。(馬太福音24:3-44;提摩太後書3:1-5;啟示錄21:3,4)是故,倘若見證人上門探訪你,不要採取閉關自守的態度。相反,何不開門聆聽他們所要說的話呢?切勿故步自封,拒絕對你有永久造益的思想。
[第5頁的圖片鳴謝]
Library of Congress photo LC-USC62-7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