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一個較好的世界——僅是夢想嗎?
    守望台1994年 | 4月1日
    • 一個較好的世界——僅是夢想嗎?

      你如果是個瑪茲達教徒,信奉伊朗先知瑣羅亞斯德所傳的祆教,你就期待有一日地球會回復起初的榮美。你如果生活在古希臘,你也許會夢想踏足生活純樸的幸福島,或盼望見到公元前第八世紀詩人赫西奧德所描述的黃金時代重臨世界。南美洲的瓜拉尼印第安人也許仍在追求一個世外桃源。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你可能希望藉著某些政治意識形態,或人對現代生態學的醒覺,使世界有所改善。

      黃金時代、幸福島、世外桃源——這些不過是人用來描述理想世界的一小部分名稱罷了。

      我們現在的世界無疑不是個理想的住處。越來越強暴的罪行、史無前例的殘酷內戰、種族滅絕、對別人的苦況無動於衷、貧窮、飢餓、失業、不團結、各種生態問題及絕症——這一長串的禍害彷彿無止境似的——使千百萬人吃盡苦頭。想到今日正在進行的大小戰爭,一位意大利記者說:「人自然禁不住問,這時代最強烈的情操豈不正是仇恨。」考慮到這種情況,你認為追求一些與此不同的事物——一些較好的事物——是切合實際的嗎?抑或這樣的期望只是渴求有個烏托邦——一個永不會實現的夢想罷了?我們正生活在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一個嗎?

      這些絕不是人最近才關心的事。多個世紀以來,人一直夢想有個理想的世界,其中充滿和諧、公平、繁榮和友愛。隨著時間過去,有些哲學家把他們的理想國或較好世界的觀念發揚光大。只可惜,他們從來沒法解釋這些理想會怎樣實現。

      千百年來的夢想、烏托邦,以及人類渴望有個較佳的社會——我們從這樣的願望學得什麼教訓呢?

      [第3頁的圖片]

      這是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一個嗎?

  • 一個較好的世界近了!
    守望台1994年 | 4月1日
    • 一個較好的世界近了!

      「人對樂園的渴求是一種縈繫心頭的強烈欲望,也許是人最強烈、最持久的欲望。每一個層面的宗教生活均顯示出,人或多或少都渴求一個樂園,」《宗教百科全書》這樣說。

      所有文化看來有個共通的地方,就是人人都渴望生活在較好的世界裡,彷彿人在懷念一個失去了的最初理想似的。這意味到起初可能真的有個樂園存在。但這個樂園在哪裡呢?心理分析家也許說,這種熱望不過顯示,人渴望復得母腹中的安全感而已。可是,這樣的解釋並未能說服研究宗教歷史的學者們。

      「對樂園的渴求」——為什麼?

      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渴求只是為了使人生的種種憂患和人生的短促較易忍受罷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抑或另有解釋呢?

      人類為什麼渴望有個較好的世界?聖經提出一個既清晰又簡潔的解釋:人類原本來自 一個較好的世界!起初的確有一個樂園存在。上帝的話語把當時的樂園稱為一個「園子」,這園子位於中東某個固定的地方。上帝使園中『各樣的樹悅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上帝把園子交由人類的始祖管理。(創世記2:7-15)這是個理想的地方,人類可以在其中享有真正的快樂。

      那麼,為什麼樂園的情況只是曇花一現呢?因為首先有一個靈體反叛上帝,然後人類的始祖加以效尤。(創世記2:16,17;3:1-6,17-19)這樣,人類不僅失去了樂園,也失去了身心的完美、健康以及無窮的生命。隨後發生的情況不但無法改善人的生活,反而使人類的生活每況愈下、日益腐化,以致墮落到我們今日所見的空前敗壞的程度。——傳道書3:18-20;羅馬書5:12;提摩太後書3:1-5,13。

      尋求樂園——古往今來的構想

      可以想像的是,「人對樂園的渴求」乃是歷史悠久的事。蘇美爾人認為有一段時期,全宇宙都一片祥和。據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一首史詩說,那日子「既無害怕,又無恐懼,人也沒有對頭。……全宇宙,人人和諧一致,齊聲讚美 恩尼爾。」有些人,例如古代的埃及人,希望死後能到一個較好的世界去。他們相信不死的靈魂會前往所謂阿魯之地的極樂世界去。但至少在起初,這個希望僅限於貴族階級才能享有;窮人難望涉足幸福的世界。

      在另一個宗教地區,多個世紀以來,印度教徒一直等待有個較好世界的時代(由迦)出現。據印度教主張,四個由迦會不斷循環復始。我們現今生活在其中的乃是最墮落的時代。不幸的是,據有些人說,這個伽利由迦(黑暗時代),連同其中的一切苦難、邪惡,會持續43萬2000年之久。但虔信的印度教徒卻繼續等待吉利多由迦(黃金時代)出現。

      另一方面,希臘人和羅馬人夢想抵達神話裡位於大西洋的幸福島。不少作家,例如赫西奧德、維吉爾、奧維德等,都談及世界起初有個美好的黃金時代。他們希望有一天這個黃金時代會復興過來。到公元前第一世紀末葉,拉丁詩人維吉爾預言有個恆久的新黃金時代(aetas aurea)行將來臨。在其後多個世紀,據《宗教百科全書》說,「有不下於十六個羅馬皇帝聲稱,他們的統治已把黃金時代復興過來。」但我們今天清楚知道,這一切不過是政治宣傳而已。

      不少克爾特人渴望來到他們認為位於大海以外一個島嶼(或群島)上的光明之地,他們相信其上的人過著完美無缺的快樂生活。根據傳說,亞瑟王雖然受到致命傷,卻發現了稱為阿瓦朗的幸運島而得以繼續活下去。

      歷史家讓·德呂莫解釋,在上古和中古時代,很多人認為有一個實際的樂園——伊甸園——仍存在於地上某處,「在某個無法攀登的山頂,或在某個不可逾越的深淵」。意大利詩人但丁雖然相信天上有一個樂園(天堂),卻仍想像有個地上樂園存在於煉獄的山頂,與耶路撒冷城遙遙相對。有些人則認為樂園在亞洲、在美索不達米亞,甚或在喜馬拉雅山脈。中世紀有不少關於伊甸樂園的傳說。很多人相信在接近這個樂園的地方,有個由虔誠的祭司王約翰統治的王國。這個王國由於接近地上樂園,所以國內的人民既長壽,又幸福,終年豐衣足食、一無所缺。其他人則受古希臘的傳說所影響,仍認為樂園位於大西洋的某個群島上。中世紀的地圖顯示,人堅信伊甸園仍然存在,甚至假定這園子所在的位置。

      第15和16世紀,橫越大西洋的航海家其實在尋找一個既可說是新,也可說是舊的世界。他們以為在大西洋的另一方,他們不但會找到印度,還會找到伊甸園。例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就曾在中南美的溫帶和熱帶山脈之間尋找這個樂園。抵達巴西的歐洲探險家確信,失落了的樂園必然能夠在巴西找到,因為當地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樹木茂盛。可惜,他們不久就被迫面對冷酷的現實了。

      烏托邦——理想之地?

      有些人並沒有力求在地球某個僻遠地方探尋理想的世界;相反,他們嘗試設計這樣的世界。1516年,英國人文學家托馬斯·莫爾把烏托邦描述為一個美好、和平而寬容的地方,跟他所認識的墮落世界有天壤之別。其他人也試圖設計一個較好、較美的世界:公元前第六世紀,柏拉圖提出共和國的理想;1602年,意大利修士托馬索·康帕內拉構思有高度組織的「太陽城」;僅數年之後,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大西島》一書中敘述「那快樂、繁榮的土地」。多個世紀以來,各種各類的思想家(不論是否信徒)描述過數以十計的烏托邦。可是,這些烏托邦卻很少受人相信。

      還有些人則企圖自建烏托邦。例如,1824年,一個富有的英國人,羅伯特·歐文,決定移居美國印第安納州,以期實現他在一條村莊設立烏托邦的理想。他把那個村莊命名「新哈莫尼」(「新和諧」社區)。歐文深信,在健全的生活條件下,人的性情自會有所改善。歐文差不多耗盡一切資財,務求建立一個他所憧憬的道德高尚的新世界。但結果只顯示出,新的生活情況並不足以產生新的人。

      差不多所有這些政治意識形態都主張一件事:人必須根據自己的知識,以及根據自己的是非感和價值觀去計劃世界,以求使理想的樂園在地上實現。但諷刺的是,實現這些理想卻往往導致戰爭和革命,例如1789年的法國革命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便是顯著的例子。人所作的種種努力非但沒有帶來樂園的情況,反而時常造成更多痛苦和災難。

      理想、計劃、烏托邦,以及實現這些願望的種種嘗試——都不過是一個復一個的失敗故事。今日,人們談及「美夢成空」、「烏托邦時代結束」等,要我們學會「不靠烏托邦生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