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鞏固各群會眾」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 第15章

      「鞏固各群會眾」

      從事探訪工作的監督讓各群會眾的信心更堅定

      根據使徒行傳15:36-16:5

      1-3.(甲)保羅跟哪個新同伴探訪各地的會眾?這個新同伴是什麼樣的人?(乙)我們會從本章學到什麼?

      使徒保羅正沿著崎嶇的道路走向下一個城市,他一邊走著一邊想著身旁與他同行的少年。這個少年叫提摩太,二十歲左右,朝氣勃勃,剛剛開始一個新的歷程,正一步一步遠離家鄉。天色越來越暗,他們離路司得和以哥念也越來越遠。前頭會遇到什麼呢?保羅心中有數,因為這是他的第二次傳道之旅了。他知道前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身旁的年輕人能忍耐得住嗎?

      2 保羅對提摩太的信心,可能比這個謙卑的年輕人對自己的信心還大。由於最近發生的事,保羅深深意識到他需要合適的夥伴跟他一起探訪會眾。保羅看出,要做好前頭的工作——探訪會眾並鞏固弟兄姐妹的信心,同行的人必須意志堅定、同心同德。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呢?一個原因可能是,他跟巴拿巴曾因意見不合而分手。

      3 關於妥善地處理分歧,我們會從本章得到不少啟發。我們還會明白為什麼保羅選擇提摩太跟他到各地探訪會眾,以及今日的分區監督有什麼重要使命。

      「我們現在要[回去],探望弟兄」(使徒行傳15:36)

      4.保羅的第二次傳道之旅有什麼目的?

      4 我們在上一章看到,保羅、巴拿巴、猶大和西拉這四位代表,把中央長老團有關割禮的決議傳達給安提阿會眾,鼓勵他們。保羅接著怎麼做呢?他去找巴拿巴,提議再次展開傳道之旅。他說:「我們現在要回到之前傳講過耶和華話語的那些城鎮去,探望弟兄,看看他們的情況。」(使徒行傳15:36)保羅打算探望新歸信的基督徒,但這不是簡單的探望。使徒行傳充分說明了保羅第二次傳道之旅的目的。第一,保羅要繼續把中央長老團作出的規定傳達給各群會眾。(使徒行傳16:4)第二,藉著到各地探訪,這位監督要鞏固各群會眾跟耶和華的關係,幫助他們堅守信仰。(羅馬書1:11,12)今天,耶和華見證人的組織怎樣跟從使徒的做法呢?

      5.現今,中央長老團怎樣指引和鼓勵各群會眾?

      5 今天,基督任用耶和華見證人的中央長老團來指引他的會眾。這些受神聖力量任命的忠心弟兄通過信件、電子和紙製出版物、聚會和其他途徑,來指引和鼓勵遍布全球的所有會眾。中央長老團也盡力跟每群會眾保持緊密的聯繫,在世界各地直接委任了數以千計符合資格的長老做分區監督,委託他們探訪各群會眾。

      6,7.分區監督有些什麼職責?

      6 分區監督盡力關心和鼓勵會眾的所有人。用什麼方法呢?他們會跟從保羅和其他1世紀基督徒的做法。保羅勸勉跟他一樣做監督的人說:「要傳講上帝的話語,不論時勢順利不順利,都急切地傳講。要懷著極大的耐心,充分發揮教導的藝術,責備人,譴責人,勸勉人……做傳福音者的工作。」(提摩太後書4:2,5)

      7 分區監督聽從這個勸勉,跟當地的傳道員一起從事各種形式的傳道活動。已婚的監督會帶著妻子探訪會眾。這些監督熱心傳道,善於教導,因此能對羊群產生積極的影響。(羅馬書12:11;提摩太後書2:15)分區監督富於愛心,樂於為人服務。他們甘願捨己,即使天氣惡劣或局勢危險,也繼續探訪各群會眾。(腓立比書2:3,4)他們根據聖經發表演講,給各群會眾鼓勵、教導和勸告。會眾的所有人只要仔細留意他們的行為,並效法他們的信心,就必定會獲益不淺。(希伯來書13:7)

      「激烈地爭執起來」(使徒行傳15:37-41)

      8.巴拿巴對保羅的提議有什麼反應?

      8 保羅提議去「探望弟兄」,巴拿巴也很贊成。(使徒行傳15:36)他們曾經結伴傳道,合作愉快,而且兩人對將要探訪的地區和那裡的人都很熟悉。(使徒行傳13:2-14:28)因此,他們再次結伴去執行這項任務,看來是再適當不過的。可惜,問題出現了。使徒行傳15:37說:「巴拿巴堅持要帶稱為馬可的約翰一起去。」巴拿巴並不只是提出建議而已。他「堅持」要讓表弟馬可加入這次傳道之旅。

      9.為什麼保羅不同意帶上馬可?

      9 保羅不同意。為什麼呢?聖經說:「[馬可]之前在潘菲利亞離開了他們,沒有跟他們一起工作。」(使徒行傳15:38)保羅和巴拿巴開始第一次傳道之旅的時候,馬可也跟他們同行,卻中途離去。(使徒行傳12:25;13:13)他們踏上旅程後不久,還在潘菲利亞的時候,馬可就離開崗位,回耶路撒冷的家去了。聖經沒有說為什麼他會離開,但使徒保羅顯然認為他這樣做很不負責任,也許還覺得他靠不住。

      10.保羅和巴拿巴意見不同,結果怎樣?

      10 不過,巴拿巴還是堅決要帶馬可一起去,保羅則堅決反對。使徒行傳15:39說:「兩個人激烈地爭執起來,結果就分開了。」巴拿巴帶著馬可啟航到他的家鄉塞浦路斯島去,保羅則按自己的計劃去做。聖經說:「保羅選了西拉,弟兄們祈求耶和華賜給保羅分外恩典,之後他就出發了。」(使徒行傳15:40)他們一起「走遍敘利亞和西利西亞,鞏固各群會眾」。(使徒行傳15:41)

      11.我們要是不想跟得罪我們的人一直不和,就必須有什麼品格?

      11 從這段記載我們會想到,人人生來就不完美。雖然保羅和巴拿巴被委任做中央長老團的特別代表,保羅甚至可能是中央長老團的一員,但這次他們都沒有控制好脾氣。他們會不會因這次事件而一直不和呢?保羅和巴拿巴雖然不完美,卻都很謙卑,有基督的思想。毫無疑問,他們後來都能夠以弟兄之情相待,彼此包容。(以弗所書4:1-3)一段時間以後,保羅和馬可又一起為上帝工作了。a(歌羅西書4:10)

      12.現代的基督徒監督該效法保羅和巴拿巴表現什麼品格?

      12 保羅和巴拿巴的那一次衝突,並不表示他們動不動就發脾氣。眾所周知,巴拿巴和藹可親、寬宏大量,因此使徒甚至不用他的本名約瑟,而給他起了別名「巴拿巴」,意思是「安慰之子」。(使徒行傳4:36)大家也都知道保羅性情溫和,對人充滿溫情。(帖撒羅尼迦前書2:7,8)今天的所有基督徒監督,包括分區監督,都該效法保羅和巴拿巴謙卑待人,對其他長老以及整個羊群都顯出溫情。(彼得前書5:2,3)

      「弟兄都十分讚賞他」(使徒行傳16:1-3)

      13,14.(甲)提摩太是誰?保羅可能是在什麼時候認識他的?(乙)為什麼保羅特別留意提摩太?(丙)提摩太接獲了什麼任務?

      13 保羅踏上第二次傳道旅程,來到加拉太行省,這裡已經有了幾群會眾。後來「保羅先去特庇,然後到了路司得」,聖經說,「那裡有個門徒叫提摩太,母親是猶太人,也是信徒,父親是希臘人」。(使徒行傳16:1)b

      14 顯然,保羅是在公元47年左右第一次探訪這個地區時認識提摩太和他家人的。兩三年後,保羅第二次探訪當地時特別留意提摩太這個年輕人。為什麼呢?因為「弟兄都十分讚賞他」。不僅家鄉的弟兄喜歡提摩太,他的好名聲甚至傳到了其他會眾。聖經說,在路司得和30公里外的以哥念,弟兄們都對他有好評。(使徒行傳16:2)在神聖力量的指引下,長老重用提摩太,派這個年輕人跟保羅和西拉一起從事探訪會眾的工作。(使徒行傳16:3)

      15,16.為什麼提摩太有好名聲?

      15 為什麼提摩太年紀輕輕就有這麼好的名聲呢?是不是因為他聰慧過人、相貌出眾或很有天賦才幹?人所看重的往往就是這些。就連先知撒母耳也曾以貌取人,但耶和華提醒他說:「上帝跟人不一樣,人看的是外表,耶和華看的是內心。」(撒母耳記上16:7)提摩太在基督徒弟兄姐妹當中之所以有好名聲,不是因為他的外表或個人專長,而是因為他的美好品格。

      16 多年後,使徒保羅提到提摩太的一些基督徒品格,說他性情純良、富有愛心、甘願捨己,而且為了上帝的工作不辭辛勞。(腓立比書2:20-22)提摩太還有「無偽的信心」。(提摩太後書1:5)

      17.今日的年輕人可以怎樣效法提摩太?

      17 今日有很多年輕人都效法提摩太,培養上帝喜歡的好品格,因此年紀輕輕就已在耶和華和他子民面前有好名聲。(箴言22:1;提摩太前書4:15)他們表現出無偽的信心,絕不做表裡不一的人。(詩篇26:4)很多年輕人都像提摩太一樣對會眾有不少貢獻。看到他們符合資格成為王國好消息的宣揚者,看到他們獻身給耶和華並受浸,他們身邊所有愛耶和華的人都深受鼓舞!

      「信心不斷加強」(使徒行傳16:4,5)

      18.(甲)保羅和提摩太在探訪各地會眾時有什麼使命?(乙)會眾得到什麼益處?

      18 保羅和提摩太在探訪各地會眾的工作上共事多年,執行來自中央長老團的各項使命。聖經說:「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作出的規定告訴門徒,讓他們遵守。」(使徒行傳16:4)顯然,各群會眾確實聽從了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的指引。由於甘願服從,「各群會眾信心不斷加強,人數天天增加」。(使徒行傳16:5)

      19,20.為什麼基督徒應該服從帶頭的弟兄?

      19 今天,耶和華見證人同樣「服從那些……帶頭的人,願意接受他們的指示」,所以也蒙上帝賜福。(希伯來書13:17)這個世界的景象正在改變,因此基督徒必須經常吸收「忠信睿智的奴隸」提供的滋養信心的食物。(馬太福音24:45;哥林多前書7:29-31)這樣,我們就不致偏離正路,不致被世俗玷污。(雅各書1:27)

      20 誠然,現代的基督徒監督,包括中央長老團的成員,都是不完美的,就像保羅、巴拿巴、馬可以及其他1世紀受神聖力量任命的長老一樣。(羅馬書5:12;雅各書3:2)但中央長老團堅守上帝的話語,認真學習使徒們的做法,這充分證明他們是忠信可靠的。(提摩太後書1:13,14)由於這緣故,各群會眾不斷受到鞏固,信心日益加強。

      提摩太為了「推廣好消息」不辭辛勞

      提摩太是使徒保羅所器重的助手。兩人並肩工作差不多十一年後,保羅這樣談到提摩太:「我找不到性情像他那樣的人,只有他真摯地關心你們的事……提摩太證明了自己是怎樣的人,這是你們知道的。他跟我一起辛辛苦苦地推廣好消息,就像兒子和父親一起辛苦工作一樣。」(腓立比書2:20,22)為了推廣傳道工作,提摩太不辭辛勞,因而深受保羅所愛,也為我們樹立了好榜樣。

      提摩太。

      提摩太看來在路司得長大。他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提摩太從嬰兒時期就受母親友妮基和外祖母羅以教導學習聖經。(使徒行傳16:1,3;提摩太後書1:5;3:14,15)提摩太跟母親和外祖母,很可能是在保羅第一次探訪提摩太的家鄉時歸信基督教的。

      幾年後,保羅回到路司得,當時提摩太很可能二十歲左右,「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十分讚賞他」。(使徒行傳16:2)在神聖力量的指引下,有弟兄說出了關於提摩太的「預言」,於是保羅和當地長老委派提摩太擔任特別的工作。(提摩太前書1:18;4:14;提摩太後書1:6)他獲派陪伴保羅到各地傳道。提摩太不但要告別親友,還要受割禮,以免被猶太人非議。(使徒行傳16:3)

      提摩太去過很多地方。他跟保羅和西拉一起去腓立比傳道,之後跟西拉在比里亞工作,然後獨自在帖撒羅尼迦服務。當提摩太跟保羅在哥林多再次見面時,他告訴保羅一個好消息,就是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雖然遭受患難,但仍然深愛上帝,保持忠信。(使徒行傳16:6-17:14;帖撒羅尼迦前書3:2-6)保羅在以弗所時,聽到一些關於哥林多會眾的消息,感到不安,就想派提摩太回哥林多去。(哥林多前書4:17)後來,保羅又吩咐以拉都和提摩太離開以弗所,到馬其頓去。不過,當保羅寫信給羅馬的基督徒時,提摩太已回到哥林多,跟保羅在一起。(使徒行傳19:22;羅馬書16:21)提摩太為了推廣好消息四處奔走,以上只是其中一些例子而已。

      保羅曾勸勉提摩太:「不要讓人因為你年輕而小看你。」(提摩太前書4:12)這表明提摩太可能在行使權力方面有點猶豫。雖然如此,保羅仍很放心地派提摩太去處理一群會眾的問題,叫他「吩咐某些人不要傳授別的教義」。(提摩太前書1:3)保羅也授權給提摩太在會眾裡委任監督和助理僕人。(提摩太前書5:22)

      提摩太有不少美好的特質,所以保羅很喜歡他。從經文可以看出,年紀較輕的提摩太是保羅的親密同伴,既忠貞又有溫情,就像保羅的兒子一樣。保羅說他記得提摩太的眼淚,渴望見到提摩太,還為他禱告。保羅像個關愛孩子的父親一樣,曾因提摩太「常常生病」而給他一些建議,很可能由於他的胃不大好。(提摩太前書5:23;提摩太後書1:3,4)

      保羅第一次在羅馬被囚時,提摩太陪伴左右。至少有一段時間,提摩太也得忍受牢獄之苦。(腓利門書1;希伯來書13:23)後來,保羅意識到自己死期將至,就敦促提摩太說:「請你儘快來見我。」(提摩太後書4:6-9)由此可見,保羅跟提摩太的感情多麼深厚。但提摩太是否來得及見他至愛的良師最後一面,經文並沒有透露。

      馬可有幸擔負許多重任

      據馬可福音說,那些拘捕耶穌的人也想抓住「一個年輕人」,年輕人不得不「光著身子跑了」。(馬可福音14:51,52)由於馬可(又稱約翰)是唯一記述這件事的人,所以經文提到的年輕人可能就是馬可本人。要是這樣,馬可跟耶穌至少有過一些接觸。

      馬可一邊聽一個老人說話,一邊寫筆記。

      大約十一年後,在希律·亞基帕迫害基督徒期間,有一次耶路撒冷會眾有「不少人」都在馬可的母親馬利亞的家裡聚集禱告。使徒彼得神奇地從監獄獲釋後,也到馬利亞家裡去。(使徒行傳12:12)由此可見,在馬可成長的歲月中,弟兄姐妹常去他家,後來甚至在他家裡聚會。馬可想必很熟悉耶穌的早期門徒,並且受到他們的薰陶。

      馬可曾跟不少早期基督徒會眾的監督並肩工作。據我們所知,馬可得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跟表兄巴拿巴和使徒保羅一起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傳道。(使徒行傳12:25)馬可也加入了巴拿巴和保羅的第一次傳道之旅,先去塞浦路斯,再去小亞細亞。但不知什麼緣故,馬可之後就獨自回耶路撒冷去了。(使徒行傳13:4,13)據使徒行傳第15章說,巴拿巴和保羅因馬可而爭執起來,結果巴拿巴和馬可去了塞浦路斯繼續傳道。(使徒行傳15:36-39)

      公元60或61年,保羅想必已經跟馬可冰釋前嫌,因為他們再次一起工作。當時,保羅被囚禁在羅馬,他寫了一封信給歌羅西會眾,說:「我的獄友亞里達古向你們問好。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向你們問好。(我們已經給你們指示,如果他去你們那裡,你們就要歡迎他。)」(歌羅西書4:10)由此可見,保羅當時打算派馬可代表他去探訪歌羅西會眾。

      大約在公元62至64年之間,馬可跟使徒彼得一起在巴比倫傳道。正如本書第10章指出,他們親密無間,彼得還把年紀較輕的馬可稱為「我兒子馬可」。(彼得前書5:13)

      最後,在公元65年左右,使徒保羅第二次在羅馬被囚,他寫信給當時在以弗所的提摩太說:「請你帶馬可一起來,因為他能幫助我執行職務。」(提摩太後書4:11)馬可肯定馬上接受了邀請,從以弗所回羅馬去。難怪巴拿巴、保羅和彼得都十分賞識馬可!

      馬可得到的最寶貴的服務機會,就是在耶和華的啟示下寫了馬可福音。相傳馬可所記的資料很多都是從使徒彼得那裡得知的。這個說法看來符合事實,因為馬可的記載包括一些細節,這些細節只有目睹事情經過的人(例如彼得)才會知道。不過,看來馬可福音是馬可在羅馬時寫的,而不是當他跟彼得一起在巴比倫時寫的。馬可在福音書裡,用了很多拉丁詞組,並解釋了一些希伯來語詞,好讓非猶太人也能看懂,可見馬可福音主要是為這些讀者寫的。

      a 請看118頁附欄「馬可有幸擔負許多重任」。

      b 請看第121頁附欄「提摩太為了『推廣好消息』不辭辛勞」。

  • 「請來馬其頓」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 第16章

      「請來馬其頓」

      樂意接受任務並在迫害下保持喜樂,因而蒙上帝賜福

      根據使徒行傳16:6-40

      1-3.(甲)保羅和同伴從神聖力量得到什麼指引?(乙)現在我們會回顧什麼?

      有一群婦女從馬其頓的腓立比城出來,走到附近叫甘吉特斯的小河邊,像往常一樣坐下來向以色列的上帝禱告。她們所做的,耶和華都看在眼裡。(歷代志下16:9;詩篇65:2)

      2 在腓立比東面800多公里的地方,有幾個男子從加拉太行省南部的路司得城出來,花了幾天時間走到一條羅馬大道旁。只要沿大道西行,就可以到達亞細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幾個男子就是保羅、西拉和提摩太,他們希望能趕快踏上這條大道前往以弗所等城市,讓那些地方的成千上萬的人聽見關於基督的信息。不過,他們還沒踏上大道,神聖力量就以某種方式阻止他們,不讓他們去亞細亞傳道。為什麼呢?因為耶穌正運用上帝的神聖力量引領保羅等人,要帶領他們穿過小亞細亞,橫渡愛琴海,到那條叫甘吉特斯的小河去。

      3 保羅和同伴這次前往馬其頓的旅程非同尋常。留意耶穌在這期間怎樣引領他們,我們能獲益良多。這是保羅的第二次傳道之旅,大約始於公元49年。現在就讓我們回顧他這次旅程中的一些事件。

      「上帝要召我們」(使徒行傳16:6-15)

      4,5.(甲)快到比提尼亞的時候,保羅和同伴遇到什麼事?(乙)他們做了什麼決定?結果怎樣?

      4 神聖力量阻止保羅和同伴去亞細亞傳道,他們就轉而往北,打算去比提尼亞各城傳道。為此,他們也許沿著弗里吉亞和加拉太交界一帶的荒涼小徑走了好幾天。可是,當他們快到比提尼亞的時候,耶穌再次通過神聖力量阻止了他們。(使徒行傳16:6,7)這一回,他們一定很困惑。他們知道該傳講什麼、該怎樣傳講,卻不知道該去哪裡傳講。他們彷彿敲過通往亞細亞的大門,但門沒有打開;後來他們又敲通往比提尼亞的大門,但門也同樣緊閉。不過,保羅決心繼續敲門,務求找著一扇能打開的「大門」。他們隨後的決定看來莫名其妙——轉而向西走了約550公里,繞過一個又一個城市,一直走到港口城特洛阿斯,即通往馬其頓的門戶。(使徒行傳16:8)在這裡,保羅第三次敲門。這一次,大門洞開!

      5 福音書執筆者路加在特洛阿斯加入了保羅一行人的傳道之旅。路加寫道:「在晚上,保羅看見一個異象:有個馬其頓人站在那裡懇求他說:『請來馬其頓幫助我們吧。』保羅看見異象後,我們就馬上想辦法到馬其頓去,因為看出上帝要召我們向馬其頓人宣揚好消息。」a(使徒行傳16:9,10)保羅終於知道該去哪裡傳道了!他一定很高興自己沒有中途放棄!於是,他們四人立即啟航去馬其頓。

      保羅和提摩太站在甲板上,提摩太指向遠方。他們身後有一些忙碌的船員。

      我們從特洛阿斯啟航——使徒行傳16:11

      6,7.(甲)從保羅的旅程中發生的事,我們可以學到什麼?(乙)保羅的經歷讓我們可以肯定什麼?

      6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請留意,保羅出發前往亞細亞之後,上帝的神聖力量才給他指示;保羅走近比提尼亞之後,耶穌才指點他;保羅到了特洛阿斯之後,耶穌才指引他去馬其頓。今日,會眾的元首耶穌可能也會以類似的方式指引我們。(歌羅西書1:18)比方說,我們也許在考慮做先驅,或搬到更需要傳道員的地區服務,而且已經考慮了一段時間了。不過,可能要在我們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之後,耶穌才會通過上帝的神聖力量引導我們。為什麼呢?情形就像司機駕車一樣:只有在車子開動時,司機才能把車子向左或向右轉;同樣,只有在我們切實採取行動時,耶穌才會指引我們怎樣擴大傳道工作。

      7 可是,假如我們付出了努力,卻沒有馬上見到效果,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該不該認為上帝的神聖力量不會引導我們,於是就此放棄呢?當然不應該。別忘了,保羅也曾多次遇上阻礙,但他繼續尋找,直到找著了一扇能打開的「大門」。我們可以肯定,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尋找傳道工作的「大門」,就同樣會蒙上帝獎賞。(哥林多前書16:9)

      8.(甲)腓立比是個怎樣的城市?(乙)保羅在「禱告的地方」傳道,取得了什麼成果?

      8 進入馬其頓地區後,保羅和同伴就來到腓立比城。這裡的居民以身為羅馬公民為榮。對當地的退役羅馬士兵來說,腓立比這個殖民地活像「小意大利」,是馬其頓地區的「羅馬」。保羅和同伴發覺,城門外的一條小河附近看來有一處「禱告的地方」。b他們在安息日去那裡,發現有幾個婦女在一起崇拜上帝。於是,他們坐下來,跟那些婦女說話。有一個名叫呂底亞的女人在那裡聽他們講話,「耶和華敞開她的心」。聽了保羅和同伴所傳講的信息後,呂底亞深受打動,結果她一家都受了浸。後來她堅持要保羅一行人去她家裡住。c(使徒行傳16:13-15)

      9.今天許多人怎樣效法保羅?這為他們帶來什麼福分?

      9 呂底亞受浸讓人多麼欣喜!保羅肯定很高興,因為他當初接受了「請來馬其頓」的邀請,他看出耶和華任用他和他的同伴回應了這些敬畏上帝的婦女的禱告。今天,許多弟兄姐妹效法保羅和他的同伴,搬到更需要傳道員的地區服務。他們有的年輕,有的年長,有的單身,有的已婚。當然,他們會遇到一些難題,但能夠找到像呂底亞一樣樂於接受聖經真理的人讓他們深感滿足,相比之下,他們遇到的難題就不算什麼了。你能不能作出調整,搬到更需要傳道員的地區去呢?你這樣做必定會帶來很多福分。就以艾倫為例,他是個二十多歲的弟兄,搬到中美洲的一個國家服務,他的話反映出許多人的心聲:「到外國服務幫助我不斷進步,跟耶和華更加親近。還有,傳道工作也很有成果。現在我正主持八個聖經課程!」

      兩個姐妹在街上向一個年輕女孩傳道,旁邊有個年輕男孩看著他們。

      我們可以怎樣響應「請來馬其頓」的呼召?

      「民眾都一起指責他們」(使徒行傳16:16-24)

      10.為了打擊保羅等人的傳道活動,邪靈怎樣興風作浪?

      10 腓立比原本受撒但和他手下的邪靈操控,如今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在這裡生根發芽,撒但無疑憤怒若狂。怪不得邪靈興風作浪,試圖打擊保羅等人的傳道活動!有一個被邪靈附身的女僕,靠占卜使主人們發了財。保羅和同伴再三到禱告的地方去,女僕就一直跟著他們,喊叫說:「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奴隸,要告訴你們怎樣才能得救。」邪靈使女僕喊出這些話,可能是為了混淆視聽,讓人以為保羅的教導跟女僕的占卜是一路的,好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使他們不留意保羅等人所傳的信息。但保羅驅逐了她身上的邪靈,她就不再喊叫了。(使徒行傳16:16-18)

      11.女僕身上的邪靈被驅逐之後,保羅和西拉有什麼遭遇?

      11 女僕的主人們見自己的搖錢樹沒有了,就暴跳如雷,強行拉住保羅和西拉到市集廣場上去,那裡有代表羅馬政府的民政官審案。女僕的主人們設法挑起民政官的愛國情緒和民族偏見,說:「這些[猶太人]在我們城裡四處鬧事……他們宣傳的規矩都是我們羅馬人不可以採納、不可以遵守的。」他們的話立刻見效。「[市集廣場上的]民眾都一起指責[保羅和西拉]」,民政官也下令「用杖打他們」。之後,保羅和西拉被關進監牢。獄吏把這兩個渾身是傷的人關進最裡面的牢房,用枷鎖把他們的腳鎖住。(使徒行傳16:19-24)獄吏關上門以後,牢房裡一片漆黑,保羅和西拉肯定看不見對方。但耶和華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詩篇139:12)

      12.(甲)基督徒對於遭受迫害有什麼看法?為什麼?(乙)今天,撒但和他的跟隨者依舊採用什麼手段反對我們?

      12 多年以前,耶穌曾對門徒說:「他們……會迫害你們。」(約翰福音15:20)因此,保羅一行人進入馬其頓時,已預料可能會遭到反對。當迫害發生時,他們明白這不是因為耶和華對他們不悅,而是因為撒但向他們泄憤。今天,撒但的跟隨者所用的手段跟昔日在腓立比用的沒有兩樣。反對者十分詭詐,在學校和工作場所誣衊我們,煽動人反對我們。在一些地方,反對我們的宗教人士在法庭上指控我們,彷彿說:「這些人擾亂本地,宣揚我們『主流宗派』不可以採納的規矩。」在一些地區,我們的基督徒弟兄姐妹受毒打、被關進監獄。這一切,耶和華都看得清清楚楚。(彼得前書3:12)

      「受了浸,沒有拖延」(使徒行傳16:25-34)

      13.什麼事讓獄吏問「我要做什麼才能得救呢」?

      13 經歷了混亂的一天之後,保羅和西拉肯定要花點時間才能平靜下來。到了半夜,他們從酷刑中緩過來,就「禱告,唱歌讚美上帝」。突然,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監獄震動起來!獄吏醒來,看見牢房的門全都開了,以為囚犯已經逃掉,生怕自己要為此受罰,就「拔出劍來要自殺」。但保羅大聲喊道:「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後來,獄吏哀聲問道:「兩位,我要做什麼才能得救呢?」保羅和西拉都救不了他,只有耶穌才能救他。因此他們回答說:「你和你一家要相信主耶穌,就能得救。」(使徒行傳16:25-31)

      14.(甲)保羅和西拉給獄吏什麼幫助?(乙)保羅和西拉喜樂地忍受迫害,得到什麼福分?

      14 獄吏真的想找到答案嗎?保羅沒有懷疑他的真誠。獄吏是個外族人,不熟悉聖經,他需要學習並接受基本的聖經真理,才能成為基督徒。因此保羅和西拉就花時間「向獄吏……傳講耶和華的話語」。他們非常投入地講解聖經,可能連傷口的疼痛都忘了。但獄吏卻注意到兩人背上深深的傷口,就帶他們去清洗。然後,他和他全家「都受了浸」。保羅和西拉喜樂地忍受迫害,得到了多大的福分!(使徒行傳16:32-34)

      15.(甲)今天許多耶和華見證人怎樣跟從保羅和西拉的榜樣?(乙)為什麼我們應該再三探訪地區裡的住戶?

      15 今天,許多耶和華見證人像保羅和西拉一樣,因信仰而被囚時也繼續向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他們這樣做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說,在一個以前禁止我們傳道的國家,曾有百分之40的耶和華見證人是在獄中認識關於耶和華的真理的!(以賽亞書54:17)也請注意,那個獄吏是在地震發生之後才向保羅和西拉尋求幫助的。同樣,今天有些人一直不想聽上帝王國的信息,但當他們的生活發生變故後,他們就可能會尋求幫助了。我們想找到這樣的人並幫助他們,就得堅持不懈地向地區裡的人傳道並再三探訪他們。

      「現在卻要悄悄地趕我們走嗎?」(使徒行傳16:35-40)

      16.保羅和西拉被打後第二天,情勢怎樣逆轉過來?

      16 保羅和西拉被打後,第二天一早民政官命令人釋放他們。保羅卻說:「我們是羅馬公民。他們還沒有給我們定罪,就當眾拷打我們,把我們關進監牢,現在卻要悄悄地趕我們走嗎?不行!叫他們親自來送我們出去。」民政官聽到他們是羅馬公民,就「害怕起來」,因為知道自己侵犯了這兩人的公民權。d現在情勢逆轉過來了。既然這兩個基督徒曾被公開拷打,現在民政官不得不公開道歉。民政官懇求保羅和西拉離開腓立比,保羅和西拉同意這麼做。不過,他們先到當地的會眾去,鼓勵了新門徒一番,然後才離去。

      17.看見保羅和西拉願意忍受刑罰,新門徒學到什麼?

      17 要是那些民政官早一點知道保羅和西拉是羅馬公民,就很可能不會打他們了。(使徒行傳22:25,26)然而,這可能會讓腓立比的門徒覺得,兩人利用個人優勢使自己不用為基督受苦。對於這些不是羅馬公民的門徒來說,他們的信心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畢竟,沒有法律保護他們免受杖打。因此,保羅和同伴以身作則,藉著忍受刑罰向新信徒表明,基督的門徒是能夠在迫害下站穩的。此外,保羅和西拉要求民政官認可他們的公民權,使民政官不得不公開承認自己沒有依法辦事。這或許可以阻止他們迫害其他基督徒,讓這些弟兄姐妹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免受類似的惡待。

      18.(甲)今天的基督徒監督怎樣效法保羅?(乙)我們怎樣「通過法律途徑確立傳好消息的權利」?

      18 今天,在基督徒會眾裡帶頭的監督也會以身作則。無論這些牧人希望弟兄姐妹怎麼做,他們自己都會身體力行。此外,我們會像保羅一樣,仔細權衡何時及如何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來保護自己。有必要的話,我們會向地方法庭、國家法庭甚至國際法庭上訴,以求為我們的崇拜活動爭取法律保障。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改革社會,而是要「通過法律途徑確立傳好消息的權利」,就像保羅在這次被囚事件大約十年後,在寫給腓立比會眾的信中所說的一樣。(腓立比書1:7)不論法庭的判決如何,我們都會效法保羅和他的同伴,下定決心繼續按照神聖力量的引領「宣揚好消息」。(使徒行傳16:10)

      路加——使徒行傳的執筆者

      從使徒行傳的起頭到第16章第9節,執筆者都以第三人稱敘事。換句話說,執筆者一直在記述別人的言行。不過,在使徒行傳16:10,11,這種寫作風格改變了。舉個例,在第11節,執筆者說:「我們從特洛阿斯啟航,直接去了薩莫色雷斯。」從這裡開始,路加所敘述的事件也是他的親身經歷。既然路加的名字從沒有在使徒行傳出現過,我們怎麼知道他就是使徒行傳的執筆者呢?

      路加坐在桌前,在書卷上寫字。

      從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的開場白,我們可以看出上述問題的答案。這兩卷書都是寫給一個叫「提阿非羅」的人的。(路加福音1:1,3;使徒行傳1:1)使徒行傳的起頭說:「提阿非羅啊,我在第一卷書裡,記錄了耶穌做過和教導過的一切。」鑑於古代的一些學者認為「第一卷書」,即路加福音,是由路加執筆的,因此使徒行傳必定也是由路加執筆的。

      關於路加,我們所知的不多。在聖經裡,他的名字只出現過三次。使徒保羅稱路加為「親愛的醫生」和「跟我一起工作的夥伴」。(歌羅西書4:14;腓利門書24)從使徒行傳使用「我們」的片段,即路加記述親身經歷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出路加在公元50年左右第一次跟使徒保羅結伴同行,從特洛阿斯到腓立比去。不過,當保羅離開腓立比時,路加並沒有跟他一起走。大約公元56年,兩人在腓立比重逢,從那裡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同行的還有七個弟兄。在耶路撒冷,保羅被捕。兩年後,路加陪伴仍然被囚的保羅,從凱撒里亞前往羅馬。(使徒行傳16:10-17,40;20:5-21:17;24:27;27:1-28:16)保羅後來第二次在羅馬被囚,意識到自己快被處決,當時「只有路加」在他身邊。(提摩太後書4:6,11)由此可見,為了王國的好消息,路加不惜長途跋涉,甘願忍受艱辛。

      路加把耶穌的事跡記述下來,並沒有說自己目睹這些事的經過,只是說他是根據「目擊者」的話,「著手把……事實記錄下來」,並「從頭考證過所有的事……條理分明地寫下來」。(路加福音1:1-3)從路加辛勞所得的成果可以看出,他一絲不苟地搜尋資料。他可能為此探訪過伊利莎白、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其他人。路加福音記述的事,很多都是其他福音書沒有提及的。(路加福音1:5-80)

      保羅說路加是個醫生。我們從路加的記述可以看出這個醫生很關心病人。不妨看看以下幾個例子:耶穌醫治一個被邪靈附身的人,邪靈就「從他身上出來,沒有傷害他」;使徒彼得的岳母「發高燒」,非常痛苦;耶穌治好一個婦人,她「18年來被邪靈附身,身體虛弱,腰老是彎著,無法站直」。(路加福音4:35,38;13:11)

      很明顯,路加把「主的工作」視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哥林多前書15:58)他的人生目標不是要創業揚名,而是要幫助別人認識和敬奉耶和華。

      呂底亞——賣紫色衣物的女人

      呂底亞來自推雅推拉城,這座城位於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地區。她是個賣紫色衣物的商人,為了做生意,搬到位於愛琴海另一邊的馬其頓名城腓立比。呂底亞賣的紫色物品可能多種多樣,有地毯、掛毯、布料甚至染料。在腓立比發現的碑銘證實,該城曾有個由賣紫色物品的商人組成的商會。

      呂底亞在介紹一塊布料。

      聖經說呂底亞「向來崇拜上帝」,這可能是指她歸信了猶太教。(使徒行傳16:14)也許呂底亞在家鄉時已經認識耶和華並崇拜他。跟腓立比不一樣,呂底亞的家鄉有個供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有些人認為,「呂底亞」其實是她遷到腓立比之後,別人給她的別號,意思是「呂底亞婦人」。不過,有文獻顯示當時確實有人用「呂底亞」做人名。

      早在古希臘作家荷馬的日子,即公元前9或8世紀,呂底亞地區的人就因擅長漂染紫色而聞名。據說推雅推拉的水質很好,能產生「最鮮豔、最持久的色彩」。

      紫色布料是奢侈品,有錢人才買得起。雖然紫色染料的來源不止一個,但從地中海的骨螺提取出來的,是最上乘的。這種紫色染料最昂貴,常用來漂染上等細麻布。每隻骨螺只能提取一滴染料,生產一克重的液體染料大約要用八千隻骨螺。由於紫色染料如此難得,紫色布料也就非常昂貴。

      呂底亞所做的生意需要大量資金,她的房子又大得足以讓保羅、西拉、提摩太和路加四個人留宿,可見呂底亞應該很會做生意,也很富裕。經文提到「她一家」,可能指她跟親戚同住,也可能僅指她家裡有奴僕。(使徒行傳16:15)呂底亞慷慨好客,保羅和西拉離開腓立比之前,到她家裡去跟弟兄們見面,這暗示呂底亞的家成了腓立比首批基督徒聚集的地方。(使徒行傳16:40)

      大約十年後,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會眾時,並沒有提及呂底亞。所以,我們對呂底亞的認識,只限於使徒行傳第16章的記載。

      a 請看第128頁附欄「路加——使徒行傳的執筆者」。

      b 腓立比沒有猶太會堂,可能因為那裡是軍事重鎮,不准猶太人設立會堂;也可能因為城裡的猶太男子不足十人——按照規定至少要有十個男子才能設立會堂。

      c 請看第132頁附欄「呂底亞——賣紫色衣物的女人」。

      d 羅馬法律規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羅馬公民都有權要求得到正式的審訊,不會未經定罪就被公開處罰。

  • 「請來馬其頓」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