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造化學品層出不窮
    警醒!1998年 | 12月22日
    • 人造化學品層出不窮

      本世紀大可以稱為化學時代。人造化合物大大改變了我們的起居飲食習慣。在我們的住所、辦公室和工廠,噴霧劑、人造增甜劑、化妝品、染料、油墨、油漆、殺蟲劑、藥品、塑料、冷凍劑、合成纖維織物等化學品觸目皆是。化學品種類繁多,無法一一盡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為了滿足世人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化學品的全球生產總值每年高達1萬5000億美元。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目前約有十萬種化學品在市場上出售,每年還有1000至2000種新產品上市。

      化學品排山倒海地湧來,不禁喚起世人對以下問題的關注:這些產品對我們的健康,對生態環境可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很明顯,我們對化學品的潛在危險所知甚少。一個醫生說:「我們這一代都是充當實驗品的,但實驗結果就要等到好幾十年後才會全面揭曉。」

      化學品越多,風險越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化學污染物容易釀成災禍,首當其衝的往往是「無知無識的窮人。不管直接間接,他們天天都接觸到化學品。由於得不到適當的訓練,對風險又一無所知,他們實在無從防範」。他們對殺蟲劑的害處尤其缺少認識。其實受害的不單是窮人,我們大家都不免受到化學品的影響。

      據《自然環境滄桑史》一書所載,在加利福尼亞州,約有百分之20的水井含有過多污染物,包括殺蟲劑在內,含量超出了官方所定的安全限度。該書又說:「佛羅里達州有1000口井因水源不潔而被封閉;匈牙利有773個村鎮的水源是不宜飲用的;英國的地下蓄水層也受到污染,其中有百分之10的污染程度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的安全限度;在英國和美國,有些地方的自來水含有大量硝酸鹽,絕對不可給新生嬰兒飲用。」

      水銀是另一種有用的化學物質,不過有潛在的毒性。水銀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從工業煙囪到億計的熒光燈等,滲進自然環境。類似地,許多產品都有鉛的成分,例如燃料、油漆等。鉛跟水銀一樣有毒性,對兒童為害最烈。一篇來自埃及開羅的報導指出,一個普通孩子要是經常吸入含鉛氣體,「智商分數」就可能下降多達「四分」。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每年約有100噸水銀、3800噸鉛、3600噸磷酸鹽和6萬噸洗滌劑給倒進地中海裡,通通是人類所為。結果可想而知,地中海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不過,地中海的情況卻不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上,聯合國已把1998年定為國際海洋年。全球的海洋生態都陷入危機,主要是海水污染所致。

      化工技術無疑給我們製造了很多有用的產品;不過,我們用後卻沒有把廢棄的產品處理妥當,結果害得自然環境大受破壞。正如最近一個報章專欄作家所說,我們是否作繭自縛,使自己淪為「先進科技的俘虜」呢?

      [第4頁的附欄]

      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

      「化學物質」一詞用來指,構成周遭世界的全部基本物質,其中包括一百多種基本元素,例如鐵、鉛、水銀、碳、氧、氮等。化合物是用不同元素結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水、酸性物質、鹽類、醇等。這些化合物當中有許多都是自然存在的。

      「化學反應」的定義是:「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產生與原來不同的新物質的過程」。火是一種化學反應,能把易燃物質,例如紙、汽油、氫等,轉化為截然不同的物質。多種化學反應就在我們的四周,也在我們的體內,不斷地發揮作用。

  • 化學品——是敵是友?
    警醒!1998年 | 12月22日
    • 化學品——是敵是友?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有無數的決定都是權衡過利弊以後才作的。舉例說,為了方便出入,許多人都購置汽車。有車代步雖然方便,但他們還須認真計算做車主的代價,例如支付汽車保險費和登記費,承擔汽車減值所造成的損失等。他們也要保養汽車,使汽車適合在公路上行駛。這還不止,他們得考慮以下的風險:汽車失事所造成的傷亡。使用合成化學品的情況跟購置汽車很相似,當事人必須仔細權衡利弊。就以一種稱為甲基特丁基乙醚(MTBE)的燃料添加劑為例。這種化學品不但有助燃燒,還可以減少汽車所排出的廢氣。

      幸虧有甲基特丁基乙醚,美國多個城市有很長的時間,從沒有過這麼清新的空氣了。不過,《新科學家》週刊報導,這麼清新的空氣「是用很高的代價換取的」。原因是,甲基特丁基乙醚有致癌的可能。這種化學品從盈千累萬的地下汽油貯藏庫漏出來,滲進地下水裡。正因為這個緣故,一個城鎮不得不從外頭輸入百分之82的飲用水,每年花費高達350萬美元!《新科學家》週刊評論,這個禍患「可能使美國長期面對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危機」。

      有些化學品不但破壞環境,還危害人的健康。由於害多益少,有關當局已全面禁止這些化學品在市場上流通。你也許會問:「這樣的事怎麼可能發生呢?新的化學製品不是通通經過徹底測試,證明沒有毒性,才推出市場嗎?」

      毒性測試,困難重重

      化學品的毒性測試結果,實際上只有一部分是用科學方法斷定,其餘都是靠猜測的。約瑟夫·羅德里克斯在他撰寫的《預計風險》評論:「不管什麼化學品,風險評估員都不曉得怎樣在『安全』接觸和『不安全』接觸之間劃清界線。」藥物的情況也很類似,有多種藥物都是用合成方法製造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說:「儘管經過精密的測試,化學家仍無法把藥物可能產生的有害副作用完全測試出來。」

      實驗室也有它的局限性。舉例說,世界的環境錯綜複雜、千變萬化,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根本無法完全仿照外間的環境把某些化學品、化學過程複製出來。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形形色色的合成化學品,其中有許多可以交互影響,跟不同的生物產生相互作用。有些化學品本身是無害的,但它們要是在我們體內或體外混合起來,就可能變成新的有毒化合物了。有幾種化學品經身體的代謝過程處理後,轉化為有毒物質,甚至有致癌的危險。

      面對這麼棘手的問題,風險評估員又怎樣斷定某種化學品是否安全呢?慣常做法就是給試驗動物服用有限劑量的化學品,然後把試驗結果應用在人類身上。這個做法總是行得通嗎?

      用動物做試驗可靠嗎?

      用動物測試毒素的威力,除了引起有關虐待動物的道德問題外,還引發其他問題。比方說,不同的動物對化學品所產生的反應往往有很大的差別。二氧芑含有劇毒,一小劑量就足以殺死一隻雌性豚鼠,這個劑量卻要增加到5000倍才能把一隻倉鼠殺死!甚至親緣關係很接近的物種,例如大大小小的老鼠,對多種化學品的反應也各不相同。

      不同種類的動物對毒素所產生的反應尚且有這麼大的差異,試問研究人員又怎能確定某種化學品對人體無害呢?老實說,他們根本不能確定。

      化學家實在左右為難。他們既要討好產品的推銷對象,又要安撫關注動物福利的人士。此外,他們還要確保產品對人無害,以求對得住自己的良心。考慮到這些因素,有些實驗室現已改用人體細胞培養物來做化學試驗。不過,化學界能否提供確鑿的證據,保證化學品安全可靠,就有待日後分曉了。

      實驗室試驗一旦失敗

      某些化學製品初次推出的時候,有關方面口口聲聲說是安全的,滴滴涕(DDT)就是其中一例。這種殺蟲劑到現在仍然廣泛污染大自然的環境。科學家後來發現,滴滴涕能累積在生物體內,其他潛在毒素也有同樣的危險。這導致什麼可悲的後果?食物鏈就像活的漏斗,把億萬微生物所含的毒素,傳遞到魚類體內,再傳遞到鳥類、熊、水獺等動物體內。毒素最後積聚在食物鏈末尾一環的生物體內。正因為這個緣故,有超過十年的時間,一群稱為鸊鷉的水鳥竟然連一隻雛鳥也孵不出來!

      這些生物漏斗的「效率」奇高,連一些在水裡幾乎測不出的化學物質也能漏過去,最後累積在食物鏈末尾一環的生物體內,積存分量大得驚人。北美洲聖勞倫斯河的白鯨就是一大明證。牠們體內積聚了巨量毒素,即使死了,屍體也必須當做危險廢物處理!

      科學家發現,在許多動物體內積存的化學品,有的原來冒充體內的激素去進行破壞。直到近期他們才漸漸摸清事情的底細:這些化學品可能有隱伏的毒性作用。

      冒充激素的化學品

      激素是體內的化學傳遞員,作用非同小可。它們直接進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對身體的生長、生殖周期等起著刺激或抑制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有日益增多的科學證據」表明,某些合成化學品一進入體內,就阻礙激素發揮作用,甚至冒充激素去進行破壞。

      冒充激素的化學品包括多氯代聯苯a、二氧芑、呋喃、某幾種殺蟲劑,以及滴滴涕的殘餘。這些合成化學品被稱為內分泌擾亂者,顧名思義,它們能夠擾亂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使激素不能發揮原有的作用。

      這些化學品常常假冒一種激素,就是雌激素。《兒科》月刊所登的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過早發育的女孩子越來越多,這個日趨普遍的現象可能跟含雌激素的護髮品、假裝雌激素的環境化學品有關。

      在發育階段的關鍵時期,男孩子如果經常把某些化學品攝入體內,就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發現》雜誌一篇報導指出,「實驗表明在發育階段的關鍵時刻,給雄性海龜和雄性短吻鱷塗上多氯代聯苯,足以把牠們變為雌性,或『雌雄間性』怪物。」

      此外,化學毒素也削弱免疫系統,使動物越發容易感染病毒。病毒感染似乎從沒有像現在那樣,傳播得這麼快這麼遠,居於食物鏈高層的動物,例如海豚、海鳥等,尤其容易受到感染。

      在人類當中,冒充激素的化學品對兒童為害最烈。《發現》雜誌報導,好些年前,日本有些婦女吃了含有多氯代聯苯的米糠油後,產下的子女「在身心方面都發育遲鈍,還有活動減退、過度活躍等行為上的問題;男嬰的陰莖異常短小;智商分數比一般水平要低五分」。在荷蘭和北美洲,有些兒童長期吸入大量的多氯代聯苯氣體。測試結果表明,這種化學品對他們的身心發育也產生了類似的壞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有幾種癌症是因為身體「對激素的變化反應過敏」而引起的,例如乳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等;患這類癌症的男女有增無減,假冒激素的化學品可能是一大誘因。此外,在好幾個國家,男子的平均精子計數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精子素質也漸漸減弱,原因可能在於化學品的消耗量不斷上升。在一些地區,男子的平均精子計數在50年內幾乎減了一半!

      上一篇文章引述了一個醫生的話,說我們「這一代都是充當實驗品的」。她似乎說對了。誠然,在我們製造的化學品中,有許多都是有益的,但其他製品就害人不淺了。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盡量避免把一些可能危害健康的化學物質攝入體內。真沒想到,這一類的化學品,我們家裡竟然隨處可見呢。下篇文章會探討,我們可以怎樣保護自己,以免把有潛在危險的化學物質攝入體內。

      [腳注]

      a 從30年代起,多氯代聯苯就一直普遍為人所用。這類合成化學品包含二百多種含油化合物,可用來製造潤滑劑、塑料、電絕緣體、殺蟲劑、碗碟洗滌劑和其他產品。儘管許多國家現已禁止生產多氯代聯苯,但目前仍有一兩百萬噸的製成品。多氯代聯苯製品給棄置後,漸漸滲進自然環境,毒害生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