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在人煙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在人煙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香港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的人口有580萬,聚居在1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此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既然只有百分之10的土地為人所居,這意味到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大約是5萬4000人!可是,對於大都市裡繁忙的生活、狹窄的居住空間、熙來攘往的交通和嚴重污染等難題,當地居民卻看來適應得相當好。

      鬧鐘的尖銳響聲在早上7時30分吵醒了我。從沙發爬起來後,我盡快梳洗和穿上衣服。我與父母及三個妹妹住在一間小樓房裡,人人都要出外工作。故此,早上我們經常要輪流使用洗手間,而且使用的時間頗為有限。匆匆吃過早點後,我騎上腳踏車往火車站去。一天的勞碌生活便開始了。我頓成了在香港忙著上班的浩大人潮的一分子。

      火車飛快地越過擁擠的房屋和稠密的摩天大廈,之後我轉乘公共汽車穿過海底隧道。隧道裡的車輛川流不息,接踵而來。最後車子抵達港島中環的金融區,也是我工作的所在地,我不禁呼了一口氣。視乎當日交通的情況,整個行程可能消耗一個到一個半小時。我終於在上午9時30分到達辦公室。可是我一坐下,電話鈴聲已響起了。這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每天的過程看來總是千篇一律——電話一個接著一個,聽筒擱在機座上的機會實在不多。不知不覺,午膳小休的時候又到了。

      現在我的難題是在餐廳裡找座位。雖然這個地區的餐廳很多,可是看來好像人人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甚至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似的!再一次我要跟陌生人共用一張桌子。這是稠密的香港人生百態之一。吃過一頓匆忙但卻營養豐富的中式午飯之後,我便返回辦公室。

      下班的時間是下午5點30分,但我卻很少能夠準時離開。果然,當我伸個懶腰望望大鐘時,已是下午6點15分了。有些日子我要到七點過後才能下班踏上歸家之途。

      先乘公共汽車,繼而火車。火車抵站後,我前往停泊腳踏車的地方。騎著腳踏車返家途中,我不期然想到,我們居住的小鎮已經蛻變成一個繁喧的現代都市了。從前的矮小村屋已被二三十層高的大廈取代,寬闊的高速公路吞噬了大片田野,巨大的行車天橋充斥著不絕於耳的交通噪音。從前的悠閒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的家委實是細小了一點——不及28平方米的地方住了六個人。我並不擁有一個私人房間,這便是晚上我在客廳長沙發睡覺的緣故。不過,至少我的雙親擁有一個房間,三個妹妹也可以睡在她們小房間的雙層床上。對我們來說,私隱是一件奢侈品。

      即使家裡地方不大,比起以前一家六口住在公共屋邨的一個單位裡,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若跟數以千計住在旺角區「籠屋」的人比起來,我們更可算是天之驕子。這些出租的「籠屋」擺滿三層床,每個床位長1.8米、深0.8米、高0.8米,住客只有地方擺放一張床褥和少許私人物件。傢具?對不起,沒地方。

      到晚上九點,家人都回來了,我們便一起吃晚飯。飯後有人隨手開了電視機,這樣一來,可把我靜下來作點研讀的希望抹殺了。我只好耐心等候,到十一點鐘所有人都就寢之後,才能夠獨佔廳間,在寂靜中聚精會神研讀。到了午夜,我也要上床休息了。

      自從離開學校,十二年來我不停工作。我希望有一天能成家立室,但現在我天天都要辛勤工作,為口奔馳,根本騰不出時間去深入認識一位異性。此外,有人說得不錯,找個地方住簡直難於登天。雖然我們學會了適應環境,可是在我看來,這種鬧哄哄的城市生活是違反自然的。然而我也意識到,跟世上千百萬或甚至億萬的人比較,我已算很幸福了。他們住在簡陋的房舍裡,缺乏水電供應,或連基本的衛生設備也沒有。無可置疑,我們需要一個較好的制度、較好的世界和較好的生活方式。——建強口述

  • 『兒女誠然可貴,兒子卻屬必需』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兒女誠然可貴,兒子卻屬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億5000萬,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嬰兒約達2600萬,相當於加拿大的人口。難怪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劇增在內。他們在這方面有多成功?他們面對一些什麼障礙?

      「二十歲之前,切不可!30歲以後,絕對不可!只養兩個孩子——夠了!」印度孟買家庭計劃指導會總部走廊上掛著的彩色海報向人提出這樣的勸告。另一張海報描繪五個兒女環繞著一個飽受煩擾的母親,題詞是個警告:「不要將來才後悔!」所要表達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兩個孩子就夠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納和遵行政府一家兩孩子的提議卻絕非易事。

      「印度教徒認為人的快樂跟兒女的數目成正比。他們的確把兒女視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個男子已經子女滿堂,他仍不會停止祈求多子多孫,」《印度教的禮儀、習俗和儀式》一書說。從宗教角度來看,家裡的長者把男丁視為更可貴。該書繼續解釋說:「沒有什麼事比死後沒有子孫送終更不幸,人們認為這種欠缺可以妨礙人死後進入極樂之地。」

      拜祭祖先的儀式也需要兒子在場。「最低限度必須有一個兒子,」《印度奇觀》一書的作者A.L.巴參寫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強烈的家庭觀念增強了對男丁的渴求;若沒有男丁,家系就無法延續下去了。」

      與宗教信仰相輔相成而導致重男輕女的一個文化因素是,印度傳統的大家庭安排。兒子婚後會繼續與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兒會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兒子則會留在家裡;父母期望在老年獲得兒子的照顧,」孟買市政局康護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醫生解釋說,「這是他們的保障。父母要有兩個兒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來說,一對夫婦若已有兩個孩子,但都是女的,他們就可能會再接再厲,希望產下麟兒。」

      雖然在理論上所有的兒童都被視為神的恩賜,現實生活卻表明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女孩子的醫藥福利明顯受到忽視,」《印度快報》報導說。「一般人認為她們的存亡對家族的存亡並不重要。」報導引錄孟買的一項調查,透露在經過鑑別性別試驗後施行的8000宗墮胎手術中,7999個胎兒都是女性。

      舉步為艱

      「在家庭裡,男子通常會決定要有多少兒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買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醫生在接受訪問時解釋說。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時間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兒女的數目,她仍會由於丈夫不贊成而受到壓力。「由於這緣故,我們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隊去探訪貧民區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護人員跟家主談話,鼓勵他們限制兒女的數目,幫助他們看出孩子較少,便照顧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顯示,這件事遭遇許多障礙。

      「在較窮的人當中,嬰兒夭折率因生活環境惡劣而偏高,」撒伯尼斯醫生說,「故此他們想有多些兒女,因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會夭折。」然而,他們給兒童的照顧委實少得可憐。兒童孤身到處遊蕩,向人行乞或從垃圾堆裡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醫生嗟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兒女在哪裡。」

      印度的廣告時常描繪一對快樂而看來富裕的夫婦,與兩個明顯受到良好照顧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過著幸福的生活。在社會的中產階層裡,兩個孩子便足夠這個概念通常受人接納。但是窮人卻對此置若罔聞,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個兒女,為什麼我們卻不可以?為什麼我們只能養兩個孩子?』在印度的貧苦大眾當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實在舉步為艱。「現今的人口都是處於生育年齡的青年,」卓帕拉醫生評論說,「看來這是一場必敗之仗。前頭有極艱巨的工作等待著我們去做。」

  • 在一個非洲城市裡成長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在一個非洲城市裡成長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是世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那裡的婦女平均生養超過六個兒女。貧窮、每況愈下的環境和資源的缺乏更令他們的情形雪上加霜。以下是當地生活實況的第一手資料。

      我在西非一個大城市裡長大。家裡總共有七兄弟姊妹,但兩個很早便死了。我們的住所是租來的,只有一個房間和一個客廳。爸爸媽媽住在房裡,我們則睡在客廳地板的草蓆上。男的在客廳的一邊,女的在另一邊。

      像大多數鄰居一樣,我們相當窮。我們不是常常都享有生活所需,有時甚至連吃的也不足夠。早上,我們時常把前一天剩下來的飯燒熱來吃。有些時候甚至冷飯也沒有。有些人認為丈夫既然賺錢養家,理應享用最多食物,妻子次之,剩下來的才給兒女吃。我們的父母卻不是這樣;他們寧願自己挨餓,讓我們分享小量的食物。我很感激他們的犧牲精神。

      上學

      有些非洲人相信惟獨男孩子才應該上學。他們覺得女孩子不必接受教育,因為她們婚後可以得到丈夫的照顧。幸而我的父母並不持有這種主張。我們五兄弟姊妹都上學。可是,這卻為爸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鉛筆紙張等瑣碎東西沒有什麼問題,但教科書卻相當昂貴,學生規定要穿的校服也花費不少。

      我開始上學的時候是光著雙腳的。直到我十四歲念中學二年級,爸媽才有錢給我買鞋子。這並不是說我連一雙鞋子也沒有。我只有一雙鞋子,是上教堂才穿的;父母不准我穿著鞋子上學或到任何其他地方去。我只能赤腳。有時父親有足夠的錢為我們買公共汽車車票。他沒有錢的時候,我們就要步行往返學校了。從家裡到學校大概有三公里路。

      洗衣日和打水

      我們在一條小溪洗衣服。我還記得媽媽帶著我去洗衣,她挽著一個桶,一塊肥皂和要洗的衣服。到了小溪,她先打一桶水,把衣服放進去,再擦上肥皂。然後她把衣服鋪在圓滑的石頭上敲打,再放進小溪裡沖洗乾淨。之後她把衣服攤放在別的石頭上,因為把濕的衣服拿回家實在太重了。那時我還小,所以媽媽派我看守晾曬著的衣服,以免被人偷去。大部分工作都是媽媽做的。

      很少人家裡有自來水,故此我所做的家務之一是帶著桶往戶外的水龍頭(供水管)取水。難題是,在乾旱的季節,很多供水管都被鎖上以求節省用水。有一次,我們整天沒有水喝。一滴也沒有!有時我要走幾里路去打一桶水。由於用頭頂著水走遙遠的路程,我的頭髮給磨掉了。我年僅十歲,頭上已經有一塊光禿的地方!我很高興告訴你,我的頭髮後來又長出來了。

      養兒防老

      回顧以往,我認為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普通,或許比非洲這部分的一般人稍為好一點。我知道有許多家庭的生活水準比我們還差得多。在學校裡,我有許多朋友上課前和下課後都要在市場工作幫補家計。有的甚至沒有錢在上學前買早點;他們空著肚子上學,整天挨餓。我還記得在學校裡進食時,很多次有這樣的孩子來哀求我,於是我便分一點麵包給他。

      雖然有這麼多的艱辛和困難,大多數人依然喜歡有多些兒女。「一個孩子並不能算作一個孩子,」很多本地人說,「兩個孩子才能算作一個,四個孩子算作兩個。」因為這裡是世上嬰兒夭折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父母們知道,即使有些兒女死去,仍有些會活下來,長大成人,尋得工作,賺錢養家。那時他們便能夠照顧年華老去的父母。在缺少社會福利的國家裡,這便是生活保障了。——唐納德·文森特口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