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人需要一個家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人人需要一個家

      「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住房。」——《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

      大量流動的農業工人陸續遷入,在城鎮的邊緣安家落戶。許多家庭住在租金低廉的活動房屋區,這裡只有最基本的設施如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和用水供應,有些房屋區甚至沒有這些設施。一個記者談到這個住區說,「虧得這地方窮,農業工人才住得起」。

      三年前,政府部門開始關閉幾個這樣的住區,一些家庭賣掉活動房屋,搬進市中心業已人滿為患的房子、公寓和車庫裡。另一些家庭則收拾鋪蓋上路,去尋找一個可以安家落戶的地方,好在每個收穫季節之後有個落腳之處。

      浮現在你眼前的,是中美洲或南美某個地方嗎?你猜錯了。這個活動房屋區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靠近麥加城,離富庶的棕櫚泉市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據說,在美國,擁有自己住房的人數創下歷史紀錄,而2002年的家庭平均收入約為4萬2000美元。儘管如此,估計仍有超過500萬的美國家庭沒有合適的住所。

      發展中國家的情形更為嚴峻。雖然政府、社會、宗教團體都採取了應變措施,全球房屋緊缺問題仍舊日趨惡化。

      全球房屋緊缺

      據估計,世界各地住在貧民窟的人數的總和超過了10億。在巴西,研究城市化問題的專家擔心,國內日漸擴大的貧民窟「在面積和人口方面,很快就會超過這些城市本身」。在尼日利亞,有些城市超過百分之80的人口住在貧民窟裡和非法佔用的土地上。2003年,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指出:「如果不採取堅決的應變措施,世界各地貧民窟的人口預計會在往後的30年增加到20億。」

      然而,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並不能反映惡劣的居住環境怎樣嚴重影響各國的貧民。據聯合國報導,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半數以上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三分之一沒有清潔用水,四分之一缺乏合適的住所,五分之一沒有機會接受現代的醫療護理。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民甚至不會容許自己的寵物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活。

      基本人權

      擁有合適的住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這一點人所共知。聯合國1948年發布的《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都有權享受適當的生活水平,包括合適的住房。的確,人人都需要一個像樣的家。

      幾十年後,在1996年,一些國家簽署了後來稱為聯合國《人居議程宣言》,承諾讓人人都擁有合適的住所。之後在2002年1月1日,聯合國重申這個承諾,將宣言的內容落實到具體的聯合國規劃中。

      諷刺的是,正當一些最富裕的國家再次主張到月球上開拓殖民地和探索火星之時,在地球上,他們國內最窮困的人民卻連一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房屋緊缺的問題對你有什麼影響?人人終有一天擁有舒適的家,這個希望可能實現嗎?

  • 房屋緊缺,成因何在?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房屋緊缺,成因何在?

      36歲的約瑟芬有3個兒子,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他們住在非洲一個大城市的郊區。約瑟芬靠撿拾塑料瓶子,賣給附近一個廢料回收站來養家活口。她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整天,卻連2美元也賺不到。在那個城市,像她這樣的微薄收入幾乎沒法讓一家人吃飽,也不夠孩子上學的費用。

      到了晚上,約瑟芬回到這個所謂的家。房子的牆壁是用細枝條、黏土和曬乾的泥磚砌成。屋頂由幾片鏽跡斑斑的鐵皮加上錫皮和塑料覆蓋,還堆了幾塊石頭、木頭和廢金屬板,免得屋頂被大風掀掉。「門」和「窗」就是幾個破舊的黃麻袋,不能抵禦惡劣天氣,更別說阻止人闖進來。

      可是,就連這樣一間陋屋也不算真正屬於她。約瑟芬和孩子們無時無刻不擔心會被驅逐。他們這簡陋的家所在之地,很快就會被用來擴建為鄰近的一條道路。可悲的是,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

      居住環境惡劣

      羅賓·謝爾是國際住房援助計劃的高級官員,他說:「住在簡陋棚屋裡的孩子為自己的住所感到羞恥,……家裡總有人生病,……不知道哪一天政府官員或者土地的主人會來拆除他們的房子。」

      這樣的居住環境迫使父母總是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擔憂。雖然他們勞勞碌碌,卻仍無法改善生活狀況,因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

      一個局外人或許會很輕易地認為,窮人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就能改善生活狀況。但僅告訴人要自力更生,並不能解決問題,導致房屋緊缺的強大因素是沒有人能控制的。研究人員認為人口增長、急速城市化、自然災害、政治動亂和長期的貧困都是主要原因。以上的五個因素就像五個手指,這些手指都緊緊握成一個拳頭,把世上的窮人擠壓得苦不堪言。

      人口壓力

      預計每年,世界有6800萬到8000萬人口需要解決住房問題。據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世界人口在2001年超過了61億,到2050年則會達到79億和109億之間。更值得留意的是,未來20年內百分之98的人口增長都會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激增,要提供足夠的合適住所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更何況在大多數國家,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都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裡,令問題變得難上加難。

      急速城市化

      大城市如紐約、倫敦和東京等,時常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結果,人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從農村湧進城市裡。

      以中國為例,其經濟正在快速增長。結果,據一份報告估計,在接下去的幾十年中,單單在主要城市地區就需要新增2億所房子和公寓。這幾乎是現今全美國房子和公寓總數的兩倍。怎樣的房屋建築規劃能跟得上這樣的需求呢?

      世界銀行說,「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裡,每年大約新增1200萬至1500萬個家庭,這就需要有同等數量的住房」。由於這些窮人無力承擔住房費用,他們被迫在任何只能擋風避雨的地方住下來,通常這都是一些沒有人願意居住的地方。

      自然災害和政治動亂

      由於貧窮,許多人迫不得已要住在洪水、地震和泥石流多發的地區。舉例說明。據估計,在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就有50多萬人「棲宿在臨時搭蓋的房子裡,而這些房子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常受到山泥傾瀉(泥石流)的威脅」。或許你還記得1984年在印度博帕爾發生的工業事故,當時有幾千人罹難,受傷的人更不計其數。為什麼傷亡人數這麼多?主要是因為附近的貧民窟不斷增建,擴展到離工廠地界還不到5米的地方。

      內戰之類的政治動亂也使房屋緊缺問題日漸加劇。一個人權小組在2002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從1984到1999年,內戰迫使土耳其南部的150萬人要背井離鄉,許多村民顛沛流離,四處尋找落腳之處。他們通常跟親戚和朋友擠在臨時搭建的棚屋、租來的房子、農場或建築工地裡。據報,有幾個家庭住在馬廄裡,超過13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共用一個廁所,院子裡也只有一個水龍頭。其中一個難民說:「我們不想這樣過下去了,這地方本來是給牲口住的。」

      經濟停滯不前

      居住環境和窮人的經濟情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先前提到的世界銀行報告,單單在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裡就有3億3000萬貧民,在將來情況也不會怎麼改善。如果人窮得連衣食等必需品都買不起,又哪有錢租用或建造像樣的房子呢?

      由於利率高和通貨膨脹,許多家庭都不敢妄想向銀行貸款。水、電、燃料費用昂貴,令人無法擺脫經濟困境。某些地方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20,許多家庭入不敷出。

      除了上述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迫使世上各地的億萬貧民住在不合規格的居所裡。廢棄的公共汽車、集裝箱(貨櫃)和紙箱就是他們的家。樓梯底、塑料板和廢棄木材搭蓋的臨時居所,就是他們擋風避雨的地方。甚至荒置的工地也成了有些人的家。

      作了什麼努力?

      許多人、組織和政府對房屋緊缺的問題深表關注,而且致力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成立了幾個機構來幫助建造廉價房屋。在南非,始於1994年的房屋建築規劃,到現在已興建了超過100萬所有四個房間的房子。肯尼亞也制定了目標遠大的房屋政策,每年在市內要建造15萬所房子和公寓,而在農村更要多建一倍。其他國家,比如馬達加斯加,正致力研究怎樣建築廉價的房屋。

      像聯合國人居署這樣的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要顯出各國政府決心要「防止和處理大規模城市化所引發的問題」。非盈利組織和民間組織也挺身幫忙。一個非盈利組織在各地總共幫助了15萬個家庭改善居住環境。該組織估計,到2005年他們會幫助100萬人找到簡單、像樣、廉價的房屋。

      “許多這樣的組織非常樂意提供實用的建議,使居住在惡劣環境的人知道怎樣應付,甚至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處境。所以,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安排。另外,還有許多事是你可以做的,好改善家居情況。(參看第7頁附欄「家居與健康」)

      然而,無論你能否改善自己的處境,房屋緊缺問題也解決無望。導致房屋緊缺的各種因素好像一個握緊了的拳頭,任何人或組織都沒有能力把它鬆開。越來越多國家急需經濟發展和人道主義的援助,但國際社會卻束手無策。窮人的生活越來越艱苦,而每年數百萬的兒童就在貧困家庭中出生。那麼,房屋緊缺問題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呢?

  • 人人終有安居之所!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人人終有安居之所!

      聯合國人居署的總部坐落在肯尼亞內羅畢市郊的聯合國吉吉里區。吉吉里區佔地56公頃,環境優美,是國際社會決心解除全球住房危機的象徵。沿著區內的吉吉里自然小徑漫步,人可以看到有力的證據,表明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加上人們共同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美好成果。這裡曾是一片荒地,現在卻變成美麗的樂土。吉吉里區的工作人員和遊客都喜歡在這裡消遣。

      然而,僅在幾公里之外,就是剛剛搭好了的貧民窟,這個貧民窟仍然不斷擴大。它的存在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人們,房屋緊缺是個多麼棘手的難題。用泥、木條和錫鐵皮搭蓋而成的簡陋棚屋佔地至少16平方米。污水停滯在棚屋與棚屋之間,並散發出陣陣難聞的惡臭。這裡居民交的水費幾近是美國普通市民交的5倍。貧民窟裡住了大約4萬人,其中大部分年齡介於20和40歲之間。他們並不懶惰,也不是沒有幹勁。他們來這兒就是為了在鄰近的內羅畢找工作。

      聯合國吉吉里區與這區形成鮮明對照,世界領袖雲集在乾淨、舒適、宜人的環境裡,為窮人的未來唇槍舌戰,而這些窮困潦倒的老少與他們就只有一牆之隔。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說,令人沮喪的事實是,「世界有資源、有辦法和有能力」來大大改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既然這樣,各國該怎樣做呢?安南先生說:「我衷心希望,各國都能夠加強政治意願,改變冷淡的態度,這樣才能消除障礙,不再停步不前。」

      然而,這個希望合乎現實嗎?如何才能讓國際和地區的政客拋開各自的利益,致力尋求一個共同的解決方案呢?誰有資源、有方法和有能力來解決房屋緊缺的問題?有一位確實能夠這樣做。更重要的是,他深具同情心,並且決意很快就會採取行動。事實上,他的政府已經規劃了詳盡的方案,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全球房屋緊缺的問題。

      新的房屋規劃

      在聖經裡,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告訴我們他定意要做的事。他應許說,「我創造新天新地」。(以賽亞書65:17)這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天」意即新的政府,將會成就現今人類政府不能成就的事。王國政府確保地上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身心健康,享有安全和保持自尊。早些時候,以賽亞獲悉地上新社會的成員會在「末後的日子」被召集起來。(以賽亞書2:1-4)這意味著上帝應許的改變已近在咫尺。(馬太福音24:3-14;提摩太後書3:1-5)

      值得留意的是,在以賽亞書65章的其他經文裡,上帝明確地指出,他會為每一個人提供永久的居所。他說,「他們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他們建造的,不會被人佔據」。(以賽亞書65:21,22)試想像一下,在美好的樂園裡,你擁有舒適的居所,周圍的環境既清潔又安全。誰不渴望過這樣的生活?但你如何能確信上帝的應許會實現呢?

      值得信賴的應許

      最初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時候,並沒有把他們遺棄在荒原裡。反之,上帝把他們安置在伊甸園,那是一個美麗的園子,有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食物和用水。(創世記2:8-15)上帝吩咐亞當要「繁衍增多,遍滿地面」,而非使地球擁擠不堪。(創世記1:28)從起初上帝就定意要每個人都過著和諧、有秩序的生活,能夠享受充足的美物。

      到了挪亞的日子,人類社會暴力充斥,道德墮落,於是「大地在上帝眼前敗壞了」。(創世記6:11,12)上帝是否坐視不理呢?絕不是。他立刻決定要採取行動。為了自己的聖名,也為了保護正義的挪亞和他一家,上帝降下一場普世的洪水,潔淨全地。當挪亞從方舟出來,踏足新家園時,上帝重申他的旨意。他吩咐挪亞「要繁衍增多,遍滿地面」。(創世記9:1)

      後來,上帝把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人,實現了他對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所作的承諾。聖經說應許之地是「肥美遼闊之地,流奶流蜜之地」。(出埃及記3:8)由於以色列人反叛上帝,於是要在曠野流浪,四十年居無定所。然而上帝信守諾言,最終都把應許之地賜給他們,讓他們在其中安居。聖經說耶和華「讓他們安歇,四境太平,……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全都實現了」。(約書亞記21:43-45)

      終有安居之所

      顯然,耶和華在以賽亞書65章所說的絕不是空話。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當然有能力潔淨地球,實現他對地球原定的旨意。(以賽亞書40:26,28;55:10,11)此外,聖經向我們保證,上帝渴望實現他的應許。(詩篇72:12,13)既然他曾為義人提供安居之所,他很快就會再次這樣做。

      事實上,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地上時,曾親自教導門徒禱告「願[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像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6:10)耶穌表明地球將變成樂園。(路加福音23:43)想像一下這會帶來多大的改變。貧民窟、臨時搭蓋的棚屋區將銷聲匿跡,不會再有人露宿街頭或遭業主驅逐。屆時人人都歡欣雀躍!在上帝王國治下,人人終有安居之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