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守望台1998年 | 10月1日
-
-
耶穌的第三個喻例是個譬喻。a許多人把這個譬喻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短篇故事。我們討論一下這個譬喻,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體會上帝的慈悲,從而加以效法。——路加福音15:3-10。
逆子離家
5,6.在耶穌所說的第三個喻例裡,小兒子怎樣完全缺乏感恩之心?
5 「有一個人,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把歸我的那份財產給我吧。』他父親就把生活的資財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就把一切都收聚起來,出國往遠方去,在那裡過著縱慾的生活,把財產揮霍淨盡。」——路加福音15:11-13。b
6 譬喻裡的小兒子完全缺乏感恩之心。首先,他要求父親把財產分給他,然後到外地「過著縱慾的生活」,把財產揮霍淨盡。「縱慾的生活」這個片語譯自一個希臘詞語,意思是「放浪形骸的生活」。一位學者說,這個詞語「表達一種極度放縱的品行」。因此,人們時常把耶穌譬喻裡的青年人稱為「浪子」,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這個詞語所指的是一個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人。
7.今天誰跟浪子如出一轍?為什麼許多這樣的人到「遠方」追求獨立自主?
7 今天有些人跟浪子如出一轍嗎?的確有。令人惋惜的是,有少數人離開了天父耶和華安全的「家」。(提摩太前書3:15)他們有些人覺得上帝家裡有太多的約束,並且把耶和華的看顧視為障礙而不是保護。(參閱詩篇32:8。)請留意以下這個基督徒女子的遭遇。她父母從小教導她聖經原則,可是她後來卻自甘墮落、縱酒吸毒。她回顧自己一生這段黑暗的時期說:「我要證明自己有能力生活得更好。我要我行我素,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不想受任何人指揮。」像浪子一樣,這個年輕女子要獨立自主。可悲的是,由於她所做的事跟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基督徒會眾不得不把她開除。——哥林多前書5:11-13。
8.(甲)對那些在生活上不理會上帝標準的人,我們可以給予什麼援助?(乙)為什麼人應當慎重考慮崇拜的問題?
8 如有信徒同工要過一種違反上帝標準的生活,這實在令人痛心。(腓立比書3:18)每逢有這樣的事發生,長老和其他具備屬靈資格的人會設法幫助犯過者改過自新。(加拉太書6:1)可是,沒有人會被迫負起基督的軛,作他的門徒。(馬太福音11:28-30;16:24)人一旦成年,甚至尚年輕,就必須自行決定要在崇拜方面怎樣做。歸根究柢來說,我們人人都有自由意志,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向上帝交帳。(羅馬書14:12)當然,我們「撒播的是什麼,收割的也是什麼」。耶穌譬喻裡的浪子,很快就學到這個教訓了。——加拉太書6:7,8。
在遠地身陷絕境
9,10.(甲)浪子後來經歷什麼轉變?他對此有什麼反應?(乙)請舉例說明,今天有些捨棄純真崇拜的人,怎樣跟浪子有類似的經歷。
9 「他什麼都花光了,當地又到處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就窮乏起來。他甚至要去依附當地一個公民;那個人就差他到野地放豬。他巴不得拿豬所吃的角豆莢來充飢,只是沒有人給他什麼。」——路加福音15:14-16。
10 浪子雖然一貧如洗,卻還沒有考慮回家去。他從當地一個公民謀得一份放豬的差事。既然摩西律法規定豬是不潔的動物,這樣的差事很可能是猶太人不屑一顧的。(利未記11:7,8)浪子如果感覺良心不安,就只好硬起心來了。畢竟,他的雇主是當地人,他自然不能期望雇主關心一個窮愁潦倒的外族人有什麼感受。浪子的處境跟今天許多捨棄純真崇拜的人的處境很類似。這些人時常做出一些以前被他們視為可恥的事來。例如,一個青年在17歲那年離棄自己所受的基督徒教養。他承認說:「性不道德和吸毒的惡習,把我多年來所受的聖經教育完全抵消了。」不久之後,他搶劫殺人而繫身囹圄。他後來雖然在靈性上復原過來,卻為了「暫時的罪中之樂」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參閱希伯來書11:24-26。
11.什麼使浪子的處境更加困難?今天有些人怎樣發覺世界的種種引誘只不過是「空虛騙人的話」罷了?
11 浪子雖已一無所有,卻「沒有人給他什麼」,以致處境更加困難。他的酒肉朋友在哪裡呢?他現在一貧如洗了,他們就彷彿「恨他」一樣。(箴言14:20)同樣,今天許多偏離了信仰的人也發覺,這個世界的種種引誘和見解只不過是「空虛騙人的話」而已。(歌羅西書2:8)一個曾一度離開上帝組織的年輕女子說:「一旦失去耶和華的指引,我經歷到很多痛苦和煩惱。我嘗試跟世界打成一片,但我其實跟世人並不一樣,他們不接納我。我的感覺就像失去慈父照顧的孤兒一樣。在這個時刻,我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耶和華。我決不想再次離開他,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了。」耶穌喻例裡的浪子也意識到同一件事。
浪子醒悟過來
12,13.什麼因素曾幫助今天一些人醒悟過來?(見附欄。)
12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那麼多雇工,糧餅充足有餘,我卻要在這裡因饑荒而滅亡嗎!我要起來,往我父親那裡去,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於是他起來往父親那裡去。」——路加福音15:17-20。
13 浪子「醒悟過來」。有一個時候,浪子縱情作樂,彷彿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裡。但現在他清楚看出自己真正的屬靈情況了。不錯,他雖然失足跌倒,卻還有一點希望。他的內心仍有可取之處。(箴言24:16;參閱歷代志下19:2,3。)今天離開上帝羊群的人又怎樣?如果我們覺得這些人都已全無希望,認為他們既然離棄真理,就都得罪了聖靈,這樣的想法合理嗎?(馬太福音12:31,32)這些人不一定是無可挽救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在行差踏錯之後飽受良心煎熬,後來終於醒悟過來。一個姊妹回想自己離開上帝組織的歲月,說:「我從來沒有忘記耶和華,甚至連一天也沒有。我總是禱告,希望有一天能夠重返真理的懷抱,再次蒙耶和華悅納。」——詩篇119:176。
14.浪子決定怎樣做?他怎樣在這件事上表現謙卑?
14 離開了真理的人應當採取什麼行動呢?在耶穌的譬喻裡,浪子決定回家,懇求父親寬恕。浪子打算向父親說,「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雇工是臨時的工人,雇主只要提前一天發出通知,就能加以解雇。雇工的地位連奴隸也不如,因為在一種意義上,奴隸也算是家庭的成員。由此看來,浪子並沒有打算請求父親讓他恢復兒子的地位。相反,他甘願接受最低微的職位,好每天向父親證明現在他真的忠於職守了。可是,接著發生的事,卻令浪子大感意外。
熱烈接待
15-17.(甲)父親看見了兒子,立即有什麼反應?(乙)父親吩咐人拿袍子、指環和涼鞋給兒子,這表示什麼?(丙)父親擺設筵席又表示什麼?
15 「他離家還遠,父親一見他,就動了憐憫的心,跑去伏在他的頸項上,溫柔地吻他。兒子就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父親卻對奴隸說,『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指環戴在他手上,把涼鞋穿在他腳上。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牽來宰掉,我們可以快快樂樂吃一頓,因為我這個兒子死去又復生了,失去又找著了。』他們就快樂起來。」——路加福音15:20-24。
16 有愛心的父母都會渴望兒女在靈性上復原。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浪子的父親天天在他家前面的路上張望,切切盼望兒子回來。現在,他終於看見兒子在路上向他走來了!青年人的樣子無疑有很大改變。可是,「他離家還遠」,父親就已認出他來。兒子雖然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父親仍然看出這是他的兒子。他立即跑上前去迎接他!
17 父親一跑到兒子跟前,就伏在兒子的頸項上,溫柔地吻他。然後他吩咐奴隸趕快拿一件袍子、一個指環、一對涼鞋給兒子。袍子並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最好的」——也許是特別給貴賓穿的繡花長袍。既然奴隸通常不會戴指環,穿涼鞋,父親的舉動清楚表示,他歡迎兒子回來再次作家中的成員。但事情並不是到此為止。父親還吩咐人擺設筵席,慶祝兒子回家。顯然父親絕不是勉強寬恕兒子,也不是僅因為兒子既然回來,就覺得有義務要寬恕他。相反,他很想 寬恕兒子;這樣做令他非常快樂。
18,19.(甲)關於耶和華,你從浪子的譬喻獲知什麼?(乙)耶和華對待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方式怎樣表明他切切「等候」罪人回頭?
18 關於我們有幸敬拜的上帝,我們至今從浪子的譬喻學到什麼呢?首先,耶和華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6)的確,慈悲是上帝的顯著特質。對他來說,向有困難的人表現慈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耶穌的譬喻也告訴我們,耶和華「樂意饒恕人」。(詩篇86:5)他彷彿隨時留意觀察有罪的人,看看他們是否改變心意,好讓他有理由向他們表現慈悲。——歷代志下12:12;16:9。
19 例如,請想想上帝怎樣對待以色列人。耶和華靈示預言者以賽亞,說猶大和耶路撒冷「從腳掌到頭頂」都不妥。可是他也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以賽亞書1:5,6;30:18;55:7;以西結書33:11)耶和華像譬喻裡的父親一樣,彷彿「注視著路上」,切切盼望任何離開了他家的人悔改回頭。這豈不正是典型的慈父心態嗎?——詩篇103:13。
20,21.(甲)今天許多人怎樣受耶和華的慈悲所感動?(乙)下一篇文章會討論什麼問題?
20 每年,許多人都深受耶和華的慈悲所感動,醒悟過來,重投純真的崇拜。這為他們的親者帶來多大的喜樂!文章起頭所提及的基督徒父親就是個例子。他很高興女兒後來在靈性上復原過來,現在甚至成為全時的傳道員。他說:「在這個舊事物制度裡,我可說是個極為快樂的人。我不再憂傷哭泣了,現在我只是喜極而泣。」無疑,耶和華也為此歡喜雀躍!——箴言27:11。
21 浪子的譬喻還含有更多的教訓。耶穌在故事的其餘部分,把耶和華的慈悲,跟抄經士和法利賽派苛酷嚴格、不近人情的態度作個比較。下一篇文章會討論耶穌怎樣提出這個對比,以及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
-
要效法耶和華的慈悲守望台1998年 | 10月1日
-
-
要效法耶和華的慈悲
「你們要繼續慈悲,就像你們的父親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1.法利賽派怎樣顯出自己毫無慈悲之心?
人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卻時常未能效法上帝的慈悲。(創世記1:27)例如,請想想法利賽派。耶穌慈悲為懷,在安息日醫好了一個手枯萎了的男子。可是,法利賽派不但沒有為這件善行而歡喜雀躍,反倒密謀對付耶穌,要「把他毀滅」。(馬太福音12:9-14)另一次,耶穌醫好了一個生來瞎眼的男子。「法利賽派有些人」再次對耶穌的慈悲大感不悅,埋怨說:「這個人不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約翰福音9:1-7,16。
2,3.耶穌吩咐人要「提防法利賽派……的麵酵」。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2 法利賽派冷酷無情,不但有違人性,也得罪了上帝。(約翰福音9:39-41)耶穌有充分理由要警告門徒小心提防這個心高氣傲的教派,以及其他宗教人士,例如撒都該派。他說:「你們要……提防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麵酵。」(馬太福音16:6)在聖經裡,麵酵代表罪或腐敗。因此,耶穌的意思是,「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主張會腐化純真的崇拜。怎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宗教人士根據自己所定的武斷規條去看上帝的律法,卻把「較重大的事」,例如慈悲的美德,完全忽視了。(馬太福音23:23)這種墨守規條的宗教,使崇拜上帝變成了難以忍受的重擔。
3 在浪子譬喻的後部分,耶穌把猶太宗教領袖的謬誤思想揭發出來。在這個譬喻裡,父親代表耶和華;他很樂於寬恕衷心悔改的兒子。浪子的哥哥則代表「法利賽派的人和抄經士」;他們對事情的感覺,跟上帝截然不同。——路加福音15:2。
弟兄大發烈怒
4,5.在什麼意義上來說,浪子的哥哥也「迷失」了?
4 「那時大兒子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奏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僕人來,查問這是怎麼回事。僕人對他說,『你弟兄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健健康康地回來,就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宰了。』他卻發起烈怒來,不願意進去。」——路加福音15:25-28。
5 顯然,在耶穌的譬喻裡,不是惟獨浪子一人才有難題。一本參考書說:「這裡描述的兩個兒子都迷失了,一個由於不義而自甘墮落,另一個則由於自以為義而不明事理。」請留意,浪子的哥哥不但沒有為弟弟回家而高興,反倒「發起烈怒來」。在希臘原文,「烈怒」這個詞語的字根暗示,所指的不是突然的怒氣發作,而是長期的積怨。看來,浪子的哥哥對他懷有很深的怨憤,認為他本不該離家到外地去,所以回來根本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地方。
6.浪子的哥哥代表誰?為什麼?
6 耶穌對罪人慈悲為懷,樂意予以援手,但有些人卻對此大感不悅;浪子的哥哥正好代表這些人。這些人自以為義,完全沒有受耶穌的慈悲所感動。每逢有罪人得蒙赦免,連天上也為此歡喜,但是這些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卻不感到同樣的喜樂。相反,耶穌的慈悲觸怒了他們,他們開始在心裡「想著邪惡的事」。(馬太福音9:2-4)有一次,耶穌醫好了一個男子;這件事大大激怒了法利賽派,於是他們把這個人召來,將他從會堂「趕了出去」——看來是把他開除了!(約翰福音9:22,34)浪子的哥哥見到弟弟回家,卻「不願意進去」;同樣,猶太宗教領袖本有機會「跟歡喜的人一同歡喜」,卻不願意這樣做。(羅馬書12:15)在浪子譬喻的餘下部分,耶穌進一步揭發這些人的想法多麼邪惡。
錯誤的想法
7,8.(甲)浪子的哥哥怎樣並不明白做兒子的意義?(乙)大兒子的為人怎樣跟父親不同?
7 「於是父親出來懇求他。他回答父親說,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給你做奴隸,從來沒有違犯過你什麼誡命,你卻從來沒有給過我一隻山羊羔,讓我跟朋友一起快樂。可是你這個兒子,跟娼妓一起吃掉了你的生活資財;他一來,你就為他宰了那頭肥壯的公牛犢。』」——路加福音15:28-30。
8 浪子的哥哥這番話清楚顯示,他根本不明白做兒子的真正意義。他服事父親,跟雇員服事雇主沒有什麼差別。正如他對父親說:「我一直給你做奴隸。」誠然,大兒子從沒有離家出走,也沒有違反過父親的命令。但是他服從父親是因為愛他嗎?他真的以服事父親為樂嗎?還是他自鳴得意,相信自己做妥了「田裡」的活兒,就是個好兒子呢?如果他真是個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不像父親那樣慈悲為懷呢?他有機會向弟弟表現慈悲,為什麼心裡卻絲毫沒有憐憫之情呢?——參閱詩篇50:20-22。
9.請解釋猶太宗教領袖怎樣跟大兒子如出一轍。
9 猶太宗教領袖跟譬喻裡的大兒子如出一轍。他們以為自己嚴守律法的規條,就是非常忠於上帝了。不錯,服從上帝的確很重要。(撒母耳記上15:22)但是他們卻過度重視自己的作為,以致把崇拜上帝變成了迂腐的例行公事,徒有外表的虔誠,卻毫無真正的靈性。他們一味專注傳統,把愛心完全拋諸腦後。事實上,他們把平民百姓看做腳下的塵土,甚至輕蔑地說這些人是「被咒詛的」。(約翰福音7:49)這些領袖的心既然遠離上帝,上帝又怎會悅納他們的作為呢?——馬太福音15:7,8。
10.(甲)為什麼「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這句話是個適切的勸告?(乙)缺乏慈悲是個多嚴重的缺點?
10 耶穌對法利賽派的人說:「『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馬太福音9:13;何西阿書6:6)他們其實本末倒置了,因為人如果缺乏慈悲,獻上什麼犧牲都沒有用。這是一件值得嚴肅考慮的事,因為聖經指出,在上帝看來,「毫無慈悲」的人是「該死的」。(羅馬書1:31,32)因此,難怪耶穌宣告,以一個階級而言,宗教領袖已經注定遭受永遠的毀滅。他們受到這樣的判決,顯然主要是由於他們苛酷不仁、缺乏慈悲的緣故。(馬太福音23:33)但是也許有些來自這個階級的人還有可能改弦易轍。在譬喻的末了,耶穌試圖通過父親對大兒子所說的話,去糾正這些猶太人的想法。我們且看看他怎樣說。
父親表現慈悲
11,12.在耶穌的譬喻裡,父親怎樣跟大兒子推理?父親使用「你這個弟兄」的說法,可能含有什麼用意?
11 「父親就對他說, 『孩子,你時刻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但我們實在不得不歡喜快樂,因為你這個弟兄死去又得生了,失去又找著了。』」——路加福音15:31,32。
12 請留意父親對大兒子說,「你這個弟兄」。為什麼這段話值得留意呢?你還記得,大兒子在較早時候對父親說話,只是把浪子稱為「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的弟兄」。看來他並不承認自己跟這個弟兄有家人關係。因此,父親現在實際上對大兒子說:「他不只是我的兒子,也是你的弟兄,你的手足。現在他回來了,你的確有理由要感到高興!」猶太人的領袖應當清楚看出耶穌的言外之意才對。他們所鄙視的罪人,其實是他們的「弟兄」。聖經說得不錯:「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傳道書7:20)所以,每逢有罪人悔改,猶太人的領袖應當歡喜雀躍才對。
13.耶穌的譬喻突然結束,給我們留下什麼發人深省的問題?
13 父親作了回應之後,譬喻就突然結束了。情形彷彿耶穌請聽者自行決定,故事該有怎樣的結局。不論大兒子對父親的話有什麼反應,每個聽者都面對這個問題:「每逢有罪人悔改,你 會跟天上一起為這件事歡喜嗎?」今天基督徒也有機會表明他們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怎樣表明呢?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
14.(甲)在慈悲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怎樣把保羅在以弗所書5:1提出的勸勉實行出來?(乙)對於上帝的慈悲,我們務要提防什麼錯誤看法?
14 保羅勸勉以弗所人說:「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以弗所書5:1)我們既然是基督徒,就應當衷心體會上帝的慈悲,並且把這種特質深深根植在自己心裡,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出來。可是,有一件事要小心。千萬不要把上帝的慈悲跟縱容罪惡混為一談。例如,有些人可能滿不在乎,想道:「如果我犯了罪,大可以禱告求上帝寬恕,他一定會從輕發落的。」人懷有這樣的態度,就等於聖經執筆者猶大所說的一樣,「把我們上帝的分外恩慈當做行為放蕩的藉口」了。(猶大書4)耶和華雖然慈悲為懷,但如果犯過者不肯悔改,他就「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埃及記34:7;參閱約書亞記24:19;約翰一書5:16。
15.(甲)為什麼長老們尤其必須對慈悲保持平衡的看法?(乙)長老雖然不會縱容人蓄意犯罪,他們卻應當盡力怎樣做?為什麼?
15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小心,避免走另一個極端。如果人犯了罪,而事後卻衷誠悔改,顯出敬神的難過,我們就不應當苛酷無情、嚴加譴責了。(哥林多後書7:11)長老有責任要照料耶和華的羊,所以務要在這件事上保持平衡合理的看法;在處理司法事件的時候,表現這種態度尤其重要。基督徒會眾必須保持潔淨,因此聖經吩咐會眾採取開除的措施,「把邪惡的人……除去」。(哥林多前書5:11-13)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有充分理由,就該對犯過者表現慈悲。因此,長老雖然不會縱容人蓄意犯罪,他們卻在不違反公正的範圍內,盡力以仁愛、慈悲的方式對待犯過者。他們把以下聖經原則時刻謹記在心:「待人不慈悲的,自己受審判的時候就不會蒙慈悲。慈悲總可以歡騰,向審判誇勝。」——雅各書2:13;箴言19:17;馬太福音5:7。
16.(甲)請用聖經表明,耶和華怎樣衷誠渴望犯過者改過自新,重投他的懷抱。(乙)我們可以怎樣表明我們也歡迎悔改的罪人重返組織?
16 浪子的譬喻清楚顯示,耶和華很想 犯過者轉回,重投他的懷抱。他促請他們改過自新,直到事實證明他們已無可救藥為止。(以西結書33:11;瑪拉基書3:7;羅馬書2:4,5;彼得後書3:9)像浪子的父親一樣,耶和華顧及改過自新的人的尊嚴,全心接納他們,再次承認他們是他家裡的人。你有沒有在這方面效法耶和華呢?如果信徒同工一度被開除,現在已重返組織,你有什麼反應呢?我們知道「天上」為這件事大大歡喜。(路加福音15:7)但是在地上,在你的會眾裡,甚至在你自己心裡,這件事也帶來喜樂嗎?還是情形像譬喻裡的大兒子一樣,有人感覺憤恨不悅,因為認為犯過者本不該離開上帝的羊群,即使現在回頭,也不配受人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