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警醒!2011年 | 10月
-
-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請想像你剛剛從一個熱帶海島坐飛機到北極圈,你一踏出機艙,就發覺自己置身在冰天雪地中。你可以適應這麼大的氣溫轉變嗎?可以的,不過你得先做些準備才行。
同樣,孩子一踏入青春期,你也突然要適應極大的轉變。以往兒子總愛跟你在一起,現在卻寧願跟其他青少年作伴;以往女兒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把她當天發生的事告訴你,現在卻只會對你敷衍地應一兩聲。
「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你問。
「還好。」她說。
沒話說了……
「你在想什麼?」你問。
「沒什麼。」她答道。
又 沒話說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解碼》(英語)一書說:「[沒多久之前,]你彷彿有一張『後台通行證』,有『特權』可以隨時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但現在你頂多只可以坐在觀眾席上觀察孩子,而且還可能是個很差的座位。」
這是否說,你只能任由孩子跟你疏遠呢?當然不是。儘管孩子處於青春期,你仍是可以 跟他們保持親密關係的。不過,你必須先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什麼事發生。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一段多彩卻又煩惱的時期。
孩提跟成年之間的過渡期
研究人員一度以為孩子五歲時腦部發育已差不多成熟,但現在發覺雖然孩子五歲後的腦的大小 沒什麼變化,腦的功能 卻繼續發展。孩子到了青春期後,身體的激素會有很大的改變,結果他們的思想會跟小時候很不一樣。例如,小孩所想的東西通常比較具體,非黑即白,但青少年傾向於思考抽象的事,想要尋根究底,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哥林多前書13:11)他們漸漸確立自己的信念,而且會敢於表達這份信念。
保羅住在意大利,他留意到十幾歲兒子的轉變。他說:「我覺得兒子不再是個小孩,而是個小大人了。我這樣說不光是因為兒子身體上有了改變,也因為他的想法開始改變,而他在思想上的改變是最讓我感到意外的。他不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會勇敢地為自己的想法辯護!」
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嗎?孩子小時候你叫他做事他都會去做,就算他問為什麼,你也只需說一句「因為我要你這麼做」就夠了。但現在他是個青少年了,他想要知道理由,他甚至可能懷疑家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對的。有時候,他的堅持看起來像反叛一樣。
不要很快就斷定孩子想要推翻你的價值觀。也許他不過是要做一番掙扎,才能接受你的價值觀,並在自己的 生活上採用這些價值標準。這好比搬家:假如你要從一個房子搬到另一個去,而且要把家具一併帶走,你覺得要在新家找到合適的地方來放置所有家具容易嗎?也許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珍愛的家具,你一定不會丟掉,必定會保留著。
你十幾歲的孩子將來也要「搬家」,他要為未來「離開父母」這個時刻做好準備。(創世記2:24)當然,這個時刻目前來看仍然遙遠,畢竟你的孩子還未成年,但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彷彿已開始收拾行李了。孩子在青少年期間會仔細想想父母所傳授的價值觀,然後決定要把哪些價值觀帶到成年。a
對於孩子這樣做,你可能會有點擔心害怕。但你可以肯定,孩子成年後只會保留自己 珍視的價值觀。因此,既然孩子現在仍住在家裡,他就該認真想想自己所學到的原則,好決定日後要按照什麼原則生活。(使徒行傳17:11)
青少年這樣做大有益處。老實說,如果他現在問也不問就接納 你的標準,日後也可能會想也不想就接納別人的 標準。(出埃及記23:2)聖經說這樣的年輕人容易被引誘踏上歧途,因為「心中不智」,意即缺乏辨識力和其他好的品質。(箴言7:7)年輕人要是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很容易「中了人的詭計,信了騙人的謬論,受到歪風邪說影響,以致飄忽不定,隨波逐流」。(以弗所書4:14)
你可以怎樣做,好幫助孩子避免受到這樣的影響呢?你必須幫助孩子具備三個重要的條件:
1 鍛鍊理解力
使徒保羅說只有「長大成人的……他們的理解力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能明辨是非」。(希伯來書5:14)你也許會說:「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我已教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了。」你當時這樣教導他肯定對他很有益處,而且也可以幫助他為下一個成長階段做好準備。(提摩太後書3:14)但保羅說人是需要鍛鍊理解力的。沒錯,雖然孩童知道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青少年「在理解力 上要長大成人」。(哥林多前書14:20;箴言1:4;2:11)你希望孩子不是盲目地服從別人,而是懂得思考、推理。(羅馬書12:1,2)你怎樣才能幫助他這樣做呢?
一個方法是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斷他的話,就算他說了些你不喜歡聽見的話,你也要盡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激動。聖經說:「要敏於聆聽,不急於說話,不急於動怒」。(雅各書1:19;箴言18:13)此外,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你留心聆聽就能了解孩子心裡的真正想法。
到你說話的時候,與其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如運用問題讓他思考。耶穌也曾用「你們認為怎樣?」這個問題,來引導門徒甚至頑固的人說出心裡的想法。(馬太福音21:23,28)你也可以這樣做,就算孩子所說的話跟你的觀點相反,你也可以用問題來了解他的想法。例如:
如果孩子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上帝。」
不要回應說:「怎麼會不知道呢?當然 有上帝啦,我不知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可以這麼說:「為什麼你不知道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雖然聽到他所說的話,但你需要了解他心裡的想法。(箴言20:5)問題也許是跟上帝的標準有關,而不是跟上帝的存在有關。
例如,一個年輕人很想做一些違反上帝的道德律則的事,於是告訴自己上帝並不存在,好讓自己想要做的事看來沒什麼問題。(詩篇14:1)也許他心裡想:「既然上帝並不存在,我也不必按照聖經的標準生活了。」
如果孩子看來有這個想法,你可以鼓勵他認真想想,他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以賽亞書48:17,18)如果他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你就要幫助他看出,為了自己的益處而緊守這些標準是值得的。(加拉太書5:1)
如果孩子說:「這是你的 宗教,不表示這也是我的 宗教。」
不要回應說:「這是我們全家 的宗教。既然你是我們的 孩子,我們 要你信什麼,你就要信什麼。」
可以這麼說:「你真的這樣想嗎?如果你不想接受我的信仰,那麼你信什麼呢?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信念的,你 認為按哪些行為準則生活才對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這樣跟他推理,就能幫助他分析自己的想法。也許這能使他發覺自己的信念原來跟你的一樣,而令他感到困惑的其實完全是另一件事。
例如,他可能不知道該怎樣向別人解釋自己的信仰。(歌羅西書4:6;彼得前書3:15)又或者,他喜歡上了一個跟他信仰不同的女孩。要找出問題的癥結,也要幫助孩子看出這個癥結。他越運用理解力,就越能為成年做好準備。
2 得到成年人的指導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人都會 經歷所謂的「狂風暴雨期」,但今天世上有些地方的青少年看來並沒有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覺,這些地方的青少年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他們跟大人一起工作,互相來往,肩負成年人要肩負的一些責任。「年輕人文化」「青少年罪行」甚至「青春期」這些字眼並不存在。
可是,許多國家的情形卻相反。在這些國家,年輕人在學生人數極多的學校裡念書,他們只能跟其他年輕人來往,回家後卻發覺家裡空無一人,爸爸媽媽都在上班,親戚又住得很遠。因此,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人就是其他青少年。b你看出危險在哪裡嗎?問題並不只在於年輕人可能會交上壞朋友。研究人員發覺,如果年輕人缺乏成年人的指導,即使品行好的 年輕人也可能會做出不負責任的事。
在古代的以色列國,年輕人會經常跟大人接觸,不會跟大人分開。c聖經提到的烏西雅就是個例子。烏西雅十幾歲就做猶大王。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能好好肩負這個重任呢?顯然,一個原因是他受到一個成年人的好影響,這個成年人就是撒迦利亞。聖經說撒迦利亞「教導烏西雅敬畏上帝」。(歷代志下26:5)
在那些跟你有同樣價值觀的成年人當中,有沒有一個或多個是你孩子的良師益友呢?要是你的孩子跟他們關係親密,不要感到嫉妒。有他們的幫助,你的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做對的事。聖經有一句箴言說:「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箴言13:20)
3 培養責任感
由於18到19世紀發生工業革命,有些國家立法保護兒童,使他們不致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這些國家禁止雇主一星期內雇用青少年超過某個時間限額,或要求他們做某類工作。
有關童工的法律雖然保障了青少年的利益,使他們不致遇上危險或被人剝削,可是有些專家指出,這些法律也造成年輕人缺乏責任感。結果,正如《逃避毫無止境的青春期》(英語)一書說,許多青少年漸漸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覺得有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有權得到的,甚至可說是應該 得到的」。這本書的作者說年輕人很自然會有這種心態,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順應他們慾望過於要求他們付出的世界裡」。
聖經卻指出有些青少年早就肩負重任了,提摩太就是個好例子。提摩太認識使徒保羅時大概只有十幾歲,他深受保羅的熏陶。保羅曾鼓勵提摩太「要把[上帝給他的恩賜]像火一樣挑旺起來」,意思就是說,要盡心竭力地做好交託給他的工作。(提摩太後書1:6)也許提摩太20歲左右就離開家鄉,跟使徒保羅一起到各地傳道,幫忙建立會眾,強化弟兄姊妹。保羅跟提摩太共事了大約十年後,可以對腓立比的基督徒說:「我沒有別人性情像他那樣,真摯地關心你們的事。」(腓立比書2:20)
一般來說,青少年都喜歡負起一些責任,特別是他們看出一件工作很有意義,能產生美好的成果,就會更渴望負起這些責任。這樣的訓練不但有助於他們長大後更有責任感,而且現今也能讓他們的優點發揮出來。
適應轉變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你要是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受到孩子有很大的轉變,跟幾年前大為不同。但你可以放心,你是能夠適應的,正如你也能適應孩子成長的其他階段一樣。
要把孩子的青春期看做給你以下機會的時期:(1)幫助他鍛鍊理解力,(2)幫助他得到成年人的指導,(3)幫助他培養責任感。你這樣做就是幫助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了。
[腳注]
a 《如何教養十幾歲男孩》(英語)一書很適切地把青春期描述為父母跟孩子「漫長的告別」。詳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守望台》2009年5月1日刊10-12頁。
b 青少年一般都喜歡跟其他年輕人在一起,今天很多娛樂就是迎合青少年這種傾向,使年輕人相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是大人既不了解也無法融入的。
c 聖經的原文中並沒有「青少年」這類字眼。顯然,無論在基督教建立之前還是之後一段時期,上帝子民中的年輕人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跟今天很多地方的情況不同。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耶和華見證人當中做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按聖經原則生活,而且也會以身作則。(以弗所書6:4)他們不會強迫兒女接受聖經的標準,因為知道每個孩子長大後都必須自己決定按哪些標準生活。
艾斯蓮的父母是基督徒,她自小就得到父母教導該按哪些標準生活,現在她18歲了,仍然按照這些標準生活。她說:「我的宗教不是一星期只用一天來崇拜上帝的宗教,而是我的生活方式,影響到我所做的一切和我的每個決定,例如要交哪些朋友、選讀哪些課程、看哪些書。」
艾斯蓮很感激父母的養育和教導。她說:「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父母,他們幫助我渴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並緊守信仰。我爸媽永遠都是我人生路上的好嚮導。」
-
-
有些父母說警醒!2011年 | 10月
-
-
有些父母說
許多父母都發覺,兒女到了青春期,父母就開始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不論對你還是對孩子來說,這段時期都不容易應付。你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安然渡過青春期呢?請看看世界各地一些父母怎麼說。
孩子的改變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吩咐他做什麼,他都不會有疑問,但到十幾歲時卻看來對我這做爸爸的失去信心了。他不大相信我所說的話,也不喜歡我的說話方式。」——弗蘭克,加拿大
「我的兒子不像以往有那麼多話說了。如果我想知道他在想什麼,就必須主動問他才行,而不是期望他會主動說出來。要他回答我的問題也不容易,我問他,他是會回答的,但不會馬上回答。」——弗朗西斯,澳大利亞
「有耐性十分重要。有時我們真的很想大聲罵孩子,但我們發覺保持冷靜,跟孩子好好談一談,效果總是比較好的。」——費莉西婭,美國
溝通
「有時我那十幾歲的女兒老是為自己辯護,彷彿為自己築了圍牆一樣,有時她覺得我對她太挑剔。我必須常常告訴她我很疼她,很想幫她,讓她知道我總是為她的好處著想。」——莉薩,美國
「孩子小的時候很願意把自己的事告訴我,我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想法。現在我得設法了解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尊重他們,這樣他們才會願意向我傾訴心事。」——蘭姬,韓國
「單單告訴孩子不可做這不可做那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跟他們推理,好好跟他們談談,設法打動他們的心。想要他們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要願意聽他們說話,甚至一些我們不想聽的事,也要耐心地聽。」——達莉拉,巴西
「我們如果要糾正女兒,就會盡量在私下而不是在別人面前這樣做。」——埃德娜,尼日利亞
「有時我跟兒子說話時,我會被家裡其他的事分心,沒有留心聽兒子說話。兒子也察覺到這點,我猜這就是他現在不怎麼跟我說話的一個原因吧。現在當他跟我說話時,我會盡量留心聽,希望他會願意再次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米麗婭姆,墨西哥
多一點自由
「我兩個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多一點自由,但我有點擔心。我們常常為這個問題爭吵。我坦白地跟他們討論這個問題,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我感到擔心,之後他們也解釋為什麼希望有多一點自由。最後我們達成協議,讓他們在我所定的合理界限內享有多一點自由。」——埃德溫,加納
「我兒子想要一輛摩托車,我非常反對,甚至罵他,告訴他買摩托車的種種壞處,卻不給他機會解釋。他很氣憤,更非買不可!後來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跟他談談這件事。我鼓勵兒子先搜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包括騎車會有什麼危險、要多少開支、要符合哪些規定才能獲得執照,以及每年要繳交多少費用。我也鼓勵他聽聽會眾一些成熟基督徒的意見。後來我發覺鼓勵兒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嚴厲地管束他好得多。這樣才能打動他的心。」——惠榮,韓國
「我們為孩子定下一些規定,但也逐漸給他們多一點自由。如果孩子好好運用自由,我們就再給他們多一點自由。我們也給他們一些爭取更多自由的機會,好讓他們看出我們其實是很希望他們有更多自由的。不過,假如孩子破壞了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就一定會受罰。」——多蘿泰,法國
「我從不降低自己的標準。但如果孩子聽話,我也會很願意讓步。例如,有時我會容許他們比平常晚一點回家。但假如他們不止一次沒有 得到我許可而晚回家,就一定會受到懲罰。」——一燕,韓國
「正如雇員越盡責越服從老闆,老闆就會越寬待他。同樣,我兒子也看出他越服從我們,越遵照我們的規定做事,我們就越願意給他更多的自由。他也知道正如雇員不盡責就會受罰,同樣,他做事如果不負責任,我們就會取消他之前努力爭取到的自由。」——拉蒙,墨西哥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庭小檔案
「養育青春期孩子是一件樂事」
約瑟夫: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十幾歲了,我發覺耐心地聽她們說話和對她們的看法表示了解很重要。我也發覺坦白承認自己的弱點,對她們說話時表示尊重,可以使大家有好的溝通。由於上帝通過聖經給我和妻子幫助,這使我覺得養育青春期孩子是一件樂事。
莉薩:我發覺大女兒踏入青春期後更需要我的關心。我還記得自己要花很多時間聽她傾訴、跟她交談、給她安慰。我和丈夫都讓女兒知道她們可以放心說出心裡的想法,我們會尊重她們的感覺。我盡力把雅各書1:19的勸告實踐出來:「要敏於聆聽,不急於說話」。
維多利亞: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親切、最體貼的,她對所有人都這麼好。用「待人真誠」這句話來描述她再貼切不過了。我媽媽真了不起。
奧利維婭:爸爸很關心別人,對別人也很慷慨。雖然我們的家不很有錢,但爸爸總是很樂意在物質上幫助別人。爸爸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認真、嚴肅,但也很清楚 什麼時候可以放輕鬆一點。他是個好爸爸,我很高興有這麼好的爸爸!
「我們的生活很充實!」
桑尼:如果女兒碰到難題,我們全家都會坐下來談談。我們會坦誠地溝通,根據聖經的原則做決定。我和妻子伊妮茲也會盡力幫助女兒跟品行好、熱心事奉上帝的人做朋友。我們的朋友就是她們的朋友,她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朋友。
伊妮茲:我們整家人都有很多活動,而且會全家一起做事。我們都是耶和華見證人,所以會經常研讀聖經、舉行家庭研讀,也會經常傳道和做別的志願工作,例如賑災和興建王國聚會所。我們也會調劑一下生活,做些有益的消遣。我們的生活很充實!
凱爾西:爸爸很留心聽我們說話。每當要做重要決定時,他總會先聽聽全家的意見。媽媽也很關心我,我隨時都可以找她傾訴,隨時都可以找她幫助。
莎蔓莎:媽媽很疼我,不知不覺中讓我覺得自己很受寵愛、很重要。她很願意聽我說話,很關心我。媽媽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會讓任何事破壞我跟媽媽的關係。
[圖片]
約瑟夫·卡梅拉一家:約瑟夫、莉薩、維多利亞、奧利維婭、伊莎貝拉
桑尼·薩帕塔一家:凱爾西、伊妮茲、桑尼、莎蔓莎
-
-
教養孩子,目標是什麼?警醒!2011年 | 10月
-
-
要是你有個十幾歲的孩子,你希望他長大後是個怎樣的人呢?以下是三個選擇。
A.是你的「翻版」。
B.喜歡反叛,總是跟你唱反調。
C.有責任感,會做明智的決定。
有些父母選擇C,但行動上 卻反映出他們選的是A。他們嘗試把自己的標準和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硬要孩子揀選某種職業。結果呢?當孩子開始獨立後,所做的決定卻跟父母期望的完全不同。諷刺的是,許多父母是順著A的方向教養孩子,但到頭來卻收到B這個結果。
想要完全控制孩子會有反效果
想必你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有責任感,能明智地行事。你該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有一點是肯定的:想要完全控制孩子就一定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麼呢?以下是兩個原因。
1.想要完全控制別人並不合乎聖經原則。耶和華上帝把人類創造成具有自由意志,容許人自己選擇要走的人生路,不論他們所選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例如,有一次該隱惱怒弟弟亞伯,甚至動了殺機,耶和華就對該隱說:「你如果去行善,不就可以受顯揚嗎?可是你如果不去行善,罪就埋伏在門口,要伺機抓住你。你能制伏罪嗎?」(創世記4:7)
請注意,耶和華雖然對該隱提出清晰的勸告,卻沒有強迫他聽從。該隱必須自己選擇是否要控制怒氣。我們從中學到什麼呢?既然耶和華都不會完全控制人類,強迫人類服從他,父母就不該想要完全控制青春期的孩子了。a
2.越想完全控制孩子,孩子越想反抗。假如有個售貨員喋喋不休地向你推銷轟炸,那麼他越要你買他的商品,你可能就越不肯買。即使你實際需要那種商品,也可能對他的推銷手法很反感,很想擺脫他。
同樣,如果你硬要十幾歲的孩子接受你的信仰、目標和價值觀,就可能會令孩子反感。他會「買」你的賬嗎?大概不會!你這樣做可能會有反效果,使孩子對你的價值標準感到厭煩。是的,父母想要完全控制兒女通常都會適得其反。那麼,你可以 怎麼辦呢?
孩子小的時候,也許你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但現在他已十幾歲了,與其想要完全控制孩子的生活,不如幫助他看出做對的事為什麼是明智的。例如,要是你是基督徒,你可以幫助孩子看出長遠來說,按照上帝的原則生活會為他帶來最大的滿足。(以賽亞書48:17,18)
你這樣教導孩子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怎樣的人,你自己也要做這樣的人。(哥林多前書11:1)要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你的人生價值觀。(箴言4:11)隨著孩子越來越喜愛上帝的標準,對上帝的愛越來越深,那麼即使你不在他身邊,他也會做明智的決定。(詩篇119:97;腓立比書2:12)
要給孩子實用的訓練
正如本刊第2頁說,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成人,「離開父母」,這一天也許來得比你想像的還要快。(創世記2:24)你自然很想孩子長大後已獲得所需的訓練,能夠自力更生。因此,要趁現在孩子還跟你住在一起的時候,就給他一些適當的訓練。以下是其中幾個建議:
訓練孩子做家務。你的孩子會不會自己做飯、洗燙衣服、打掃和收拾房子呢?會不會保養車子,替車子做簡單的維修工作?要是你的孩子學會這些技能,日後就能好好料理自己的家了。使徒保羅說:「無論什麼事、什麼情況,我都學會祕訣,懂得應付。」(腓立比書4:12)
教導孩子跟別人和睦相處。(雅各書3:17)你的孩子能跟別人和睦相處嗎?能心平氣和地跟別人解決爭執嗎?你有沒有教他尊重別人,和平地跟別人化解衝突呢?(以弗所書4:29,31,32)聖經說:「要尊重各種各樣的人」。(彼得前書2:17)
教導孩子好好處理金錢。(路加福音14:28)你可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某種謀生技能呢?你有沒有教導孩子在用錢方面有預算和避免欠債?有沒有教他存些錢來應付不時之需,以及在購物方面不要衝動呢?你有沒有教導孩子有了生活所需就要知足呢?(箴言22:7)保羅說:「只要有衣有食,就該知足。」(提摩太前書6:8)
十幾歲的孩子要是學會按正直的標準生活,並學會實用的生活技能,就真的為日後的成年生活做好準備了。他們的父母也就達到目標,幫助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箴言23:24)
[腳注]
a 如果想知道更多這方面的資料,請參看《守望台》2011年2月1日刊18,19頁。
你有沒有想過……
●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怎樣的人?——希伯來書5:14
● 你的孩子長大後要負起什麼責任?——約書亞記24:15
[第25頁的圖片]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怎樣的人?
你的「翻版」
喜歡反叛
做事有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