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目光接觸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課題13

      目光接觸

      目標

      只要不違反當地的文化習俗,你對人講話時最好看著對方,跟他有數秒的目光接觸。要跟聽眾中個別的人有目光交流,不要只是望著全部聽眾。

      理由

      在許多文化裡,說話的人看著聽者,既表示他尊重對方,也顯示他有信心。

      我們的眼睛能傳情達意。眼神能流露驚訝、恐懼、溫情和愛意。內心的猜疑或悲痛,也能從眼神中泄露出來。一位老先生談及他那些飽歷風霜的同胞說:「我們是用眼睛說話的。」

      我們講話時,別人會根據我們的目光來判斷我們以及我們所說的話是否可信。在許多文化裡,你跟人說話時,如果親切地看著對方,他們就更容易信任你。相反,一個人說話時老是左顧右盼,別人就會懷疑他的誠意和辦事能力了。可是,在另一些文化裡,定睛注視別人會被視為無禮或咄咄逼人。對異性或者達官貴人說話時,就要特別留意這個禁忌。此外,在一些地區裡,後輩跟前輩說話時也不該直視對方,否則會被視為尊卑不分。

      可是,只要跟當地文化沒有抵觸,你跟人說些重要的事情時,看著對方確實能使你說話時更有說服力,別人也會覺得你信念堅定。有一次,耶穌的門徒驚訝地問:「這樣誰能得救呢?」請留意耶穌當時的反應。聖經說:「耶穌定睛看著他們 說:『在人,這是不可能的;在上帝,凡事都可能。』」(馬太福音19:25,26)此外,聖經報導使徒保羅也很敏於觀察聽者的反應。有一次,一個天生跛腳的人聽保羅向群眾講話。使徒行傳14:9,10說:「他聽保羅講話,保羅定睛注視他,看出他有信心,可以痊癒,就大聲說:『你站起來,兩腳直立。』」

  • 目光接觸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演講時善用目光接觸 聖經說,耶穌在發表「登山寶訓」之前,「舉目看著門徒」。(路加福音6:20)你也不妨這樣做。如果你向一群人講話,可以先用幾秒鐘看看他們,跟其中幾個人作目光接觸,然後才開口說話。這樣,你既能平復緊張的心情,又能使聽眾看出你神態自若、充滿自信,於是更認真地聽你說話。同時,聽眾也會有時間作好準備,專心聆聽你的演講。

      演講期間,要繼續跟聽眾保持目光接觸。可是,要跟聽眾中個別的人有目光交流,不要把他們看成只是一大堆面孔。無論你生活在哪裡,你要是向一群人發表演講,聽眾都期望你跟他們有一定的目光接觸。

      跟聽眾有目光接觸的意思,不是指機械式地掃視全場。你應該用尊敬的目光看看一個人,跟他說一兩句話;再看看另一個人,也跟他說一兩句話。可是,不要定睛注視著某個人,以免叫他覺得難為情;也不要只反覆看著聽眾中的某幾個人。要盡量跟不同的人有目光接觸。可是,你看著一個人講話時,就要專心對他講話,留意他的反應,然後才把目光轉到另一個人身上。

      講稿應該放在講桌上、拿在手裡或者放在聖經裡,讓你只需要轉動眼睛就看到。如果你每次都要低下頭來看講稿,跟聽眾的目光接觸就難免大打折扣了。此外,你也要留意看講稿的次數和時間。如果你在演講進入高潮時看講稿,聽眾的反應固然掌握不住,連演講的節奏和氣勢也就破壞了。此外,如果你頻頻看講稿,也會無法跟聽眾保持目光接觸。

      你把球拋給別人時,會看看對方能不能接住。你每次提出一個論點,就好比把它「拋」出去。聽眾能不能「接住」,從他們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因此,你要是跟聽眾保持目光接觸,就能確定他們是不是「抓住」了演講的重點。

      假如你奉派在聚會時朗讀,你也需要跟聽眾有目光接觸嗎?當然,如果聽眾已經打開聖經,專心聽你朗讀,他們也許不會留意你的視線放在哪裡。儘管這樣,你偶爾看看聽眾的反應,會叫你讀得更起勁。再說,如果有些聽眾沒有打開聖經,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你的目光也許能敦促他們集中精神。當然,你只能瞥一瞥聽眾,而且要避免由於這樣做而讀得結結巴巴。為了避免顧此失彼,朗讀時不應該垂著頭,要拿起聖經放在眼前,抬起頭來朗讀。

      長老有時也會奉派在大會裡朗讀指定的講稿。要朗讀得流暢,經驗、準備和練習都不可少。朗讀講稿也許使講者較難跟聽眾保持目光接觸。可是,講者只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就既能不時看看聽眾,又不致因此找不到下文。這樣做能幫助聽眾集中精神,使他們從重要的靈糧得到最大的裨益。

      要訣

      • 態度要親切自然,真正關心你講話的對象。

      • 朗讀的時候,要抬起頭,把要讀的材料拿在手裡,好叫你只需轉動眼睛、不必垂下頭就能讀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