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警醒!1999年 | 2月8日
    • 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儆醒!》駐丹麥通訊員報導

      如果你看看丹麥地圖,就會了解為什麼丹麥人一向擅於出海,精於建橋。丹麥是由483個島嶼構成的,還有一個半島從歐陸延伸至海中。因此,到丹麥旅遊,就總是離不開渡海。

      丹麥人的祖先是維京人,他們懂得怎樣建造堅固的船隻。丹麥沿岸每個小鎮都有船往返其他島嶼,看來這兒的渡船服務很久前已經有了。

      橫越大海峽

      既然坐船出海總會帶點危險,要坐船來往丹麥最大的兩個島,西蘭島和菲英島,也不例外。大貝爾特海峽從北至南延伸,好像海中一條寬闊的帶子,所以也稱為大帶。

      如果要來往丹麥西部和西蘭島,也就是首都哥本哈根的所在地,你一定要橫越大帶。以前如果要橫越大帶,就得花好幾天時間等風向改變、暴風止息、冰塊融解,方能成行,而旅程是既漫長又驚險的。在16世紀,丹麥王室要渡海,因受冰塊阻隔,中途要在斯普羅島等上整整一個星期,才能繼續前進。

      難怪丹麥人一直想在這裡建造一條大橋。然而人工建築,能跨越像大帶這麼寬闊的海域嗎?如果連斯普羅島的部分都算在內,那橋起碼會有18公里長,超過了肉眼在天氣良好時的可見範圍,這還要是條跨海大橋呢!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三藩市)的金門橋也沒超過3公里長。

      令當局傷透腦筋

      其實,丹麥國會早在19世紀就開始辯論建橋的問題。從那時起,就不斷有人問籌備當局這類問題:究竟是建橋好,還是鑿隧道好呢?如果要建橋,那應該讓火車跑,讓汽車跑,還是讓火車汽車一起跑呢?渡輪究竟有什麼不好呢?

      計劃提出了成千份,議題辯論了上萬回。在丹麥,「大帶議案」一詞,早已成為沒完沒了的討論的同義詞。結果在1987年,議案終於敲定。橋梁會連接兩個最大的島最接近的兩點,並同時讓火車和 汽車使用。這項工程包括了兩條橋梁和一條隧道,全長18公里,稱為大帶幹線。

  • 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警醒!1999年 | 2月8日
    • 雙管隧道

      工程的第二階段是建造隧道,這個工程十分浩大。為了讓火車通過,要開鑿孔徑各寬8米的雙管隧道。這條隧道要鑿通7.4公里的路段,這一帶布滿黏土、岩石、海洋沉積物。不過,開鑿隧道的工作人員在鑽掘之前,卻不能確定海底結構的一切細節。

      隧道位於海床下10至40米的位置,實際深度要看海床地勢而定,而海床最深的地方,離水面有75米。如果連支援的工程列車都計算在內,這項工程就要動用長近200米的隧道鑽掘機。這條隧道是由6萬塊弧形混凝土襯砌連接而成,而每段襯砌重約8噸。

      隧道工程人員分頭從兩端同時開工,並計劃在中間合龍,技巧實在高超,而且誤差小於4厘米。期待已久的日子終於到了!在1994年10月15日,丹麥王子約阿基姆從其中一部隧道鑽掘機,走向另一部朝向他的隧道鑽掘機,從而將兩段隧道正式連接起來。完工後,兩段隧道起於斯普羅島,穿越大帶,向東通行,迄於西蘭島海岸。高速火車從1997年年中起,就有固定班次穿越大帶。

  • 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警醒!1999年 | 2月8日
    • 幹線的意義

      由成千上萬的人夜以繼日地籌備、施工的浩大工程終於完成了,成果是怎樣呢?顯然丹麥多了一個吸引觀光客的地方,因為這條橋不論從陸地欣賞,還是從海上眺望,都是相當壯觀的。對駕駛的人而言,開著車子駛過一條一望無際的橋,實在令人難忘。不過當然囉,跨越兩地的時間自然節省了不少。以前渡輪要花一小時多的旅程,現在火車只消7分鐘就到了!

      新幹線已經在好幾方面改變了丹麥人的生活。不少丹麥人跨越彼岸訪友、做生意、消遣,城市規劃和商業發展也一同受惠。因為你可能在大帶一端工作,而在另一端居住;貨物在國內也比以前用更快的速度運送。

      雖然新幹線有這麼多優點,卻也不是全無遺憾。船隻在當地負起了連繫水面交通的責任,已有許多世紀之久,不少遊人都喜歡在船上休息。一個商人嘆道:「我會很懷念這些渡輪的。水花、巨輪令人心曠神怡。我很喜歡那種坐在甲板上,讓海風吹撫的感覺。」儘管如此,新幹線的確將丹麥這個島國各地的距離拉近了,還令來往北歐的交通更為方便。

  • 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警醒!1999年 | 2月8日
    •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丹麥

      菲英島

      西蘭島

      菲英島

      西橋

      斯普羅島

      隧道

      吊橋

      西蘭島

      鐵路

      高速公路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