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疲乏人發出的仁愛邀請守望台1995年 | 8月15日
-
-
向疲乏人發出的仁愛邀請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1.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展開第三次傳道旅程時看見什麼?
公元32年年初,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展開第三次傳道旅程。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5,36。
2.耶穌怎樣幫助民眾?
2 耶穌並不僅是憐憫民眾。他教導門徒向「莊稼的主」耶和華上帝祈求,然後打發他們出去幫助人。(馬太福音9:38;10:1)耶穌還親自向人提出保證,指出獲得真正舒解和安慰的方法。他向民眾發出暖人心窩的邀請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8,29。
3.為什麼耶穌發出的邀請在今日同樣吸引人?
3 在我們今天的時代,很多人正在勞苦擔重擔。(羅馬書8:22;提摩太後書3:1)對於某些人,僅是謀生就已花去他們不少時間,消耗了他們大量精力,只剩下很少時間和精力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照料其他事務。很多人飽受重病、困乏、抑鬱所苦,嘗盡身體和感情上的其他難題煎熬。有些人在壓力下設法尋求舒解,他們耽於享樂、吃喝,甚至吸毒。當然,這樣做不過令他們落入惡性循環裡,徒為他們帶來更多難題和壓力罷了。(羅馬書8:6)顯然,耶穌發出的仁愛邀請在今天像在當日一樣吸引人。
4.為了從耶穌發出的仁愛邀請得益,我們應該考慮一些什麼問題?
4 在耶穌的日子,人究竟受制於什麼,使他們看來「困苦流離」,以至耶穌對他們動了惻隱之心呢?他們要擔負的勞苦重擔是什麼?耶穌發出的邀請怎樣對他們有所幫助?這些問題的答案能對我們大有幫助,使我們從耶穌向疲乏人發出的仁愛邀請真正得益。
「勞苦擔重擔的人」
5.為什麼由使徒馬太去報導耶穌在傳道工作上發生的這件事十分適當?
5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馬太報導耶穌在傳道工作上發生的這件事。馬太又叫利未,從前是個稅吏,所以最清楚當日人民所負的一個重擔。(馬太福音9:9;馬可福音2:14)《耶穌時代的日常生活》這本書說:「[猶太人]要繳納的賦稅,不論是貨幣、實物,還是徭役,都極為沉重;他們要同時負擔公民和宗教方面的賦稅,兩者都絕不輕省。」
6.(甲)耶穌時代有什麼賦稅制度?(乙)為什麼稅吏有這樣的惡名?(丙)保羅感到有必要提醒基督徒同工什麼事?
6 當日人民所負的擔子特別沉重,主要是賦稅制度的緣故。羅馬官員把收稅權包給各行省出價最高的人。這些人在當地社區雇人監管收稅的工作。在這金字塔式收稅制度下工作的人,通通認為自己絕對有權增加或抽取佣金。例如,路加敘述:「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路加福音19:2)顯然,「作稅吏長」的撒該和他監管下的人把自己的財富建在人民的困苦之上。這種賦稅制度助長人營私舞弊,所以當時的人把稅吏列入罪人和娼妓之類。事實上,這些稅吏大都是難辭其咎的。(馬太福音9:10;21:31,32;馬可福音2:15;路加福音7:34)當時的人民感到擔子實在太重,差不多擔當不起。難怪使徒保羅認為有必要提醒基督徒同工,不要在羅馬統治的軛下怨聲載道;相反,「要向各人清還所欠的;應當納稅的,就要給他納稅;應當進貢的,就給他進貢」。——羅馬書13:7上,《新譯》;參看路加福音23:2。
7.羅馬的刑法怎樣加重人民的擔子?
7 保羅還提醒基督徒,「應當敬畏的,就敬畏他;應當尊敬的,就尊敬他」。(羅馬書13:7下,《新譯》)羅馬人向來以嚴刑峻法聞名於世。他們時常用杖打、鞭笞、監禁、處決等刑法迫使人民臣服。(路加福音23:32,33;使徒行傳22:24,25)甚至猶太宗教領袖也獲准在有需要時採用這些刑法處罰人。(馬太福音10:17;使徒行傳5:40)這樣的刑法制度無疑令生活在其下的人大感壓迫、苦不堪言。
8.宗教領袖怎樣把重擔加在人民身上?
8 但是,比羅馬賦稅和刑法更糟的,是當日的宗教領袖加在平民身上的重擔。事實上,耶穌把民眾稱為「勞苦擔重擔的人」;看來他所關注的,主要是這件事。耶穌說,對於受壓迫的人民,當時的宗教領袖非但沒有給他們希望和安慰,反倒「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23:4;路加福音11:46)人不難從福音書讀到論及這些宗教領袖的坦率描述;特別是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被形容為一群高傲自大、冷酷無情的偽君子。他們輕看一般平民大眾,把他們視為目不識丁的不潔之民,同時也鄙視他們當中的外族人。論到這些宗教領袖的思想態度,一本評注指出:「今天,人如果使馬兒負荷過重,就會被控告。但是,人如果把613條誡命加在『土地之民』身上,而這些『土地之民』既沒有受過任何宗教訓練,也沒有在宗教方面受過任何幫助,就被視為不敬神,這可說是合理嗎?」當然,當日的真正重擔並不是摩西律法,而是宗教領袖加在人民身上的許多傳統。
真正困苦的原因
9.在耶穌時代,人民的生活情況跟所羅門王日子的情況比較怎樣?
9 有時候,加在人民身上的經濟擔子十分沉重,以至人民普遍生活窮困。古代以色列人要繳納摩西律法所規定的合理稅額。在所羅門統治期間,人民要擔負種種所費不貲的國家計劃,例如建造聖殿和其他建築物。(列王紀上7:1-8;9:17-19)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當時人民「都吃喝快樂。……所羅門在世的日子,從但到別是巴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列王紀上4:20,25)分別在於什麼?
10.什麼原因促成第一世紀以色列的情況?
10 只要國民堅決擁護純真崇拜,他們就蒙耶和華祝福。即使他們要應付國家巨大的開支,也能享有安寧、繁榮。不過,耶和華曾警告他們,如果他們「轉去不跟從[他],不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會遭受嚴重的不利後果。不錯,「以色列人在萬民中[會成為]笑談,被譏誚。」(列王紀上9:6,7)後來,事情確實這樣發展。以色列遭外族統治,這個一度盛極一時的王國終於淪為外族的附庸。由於忽略自己的屬靈義務,他們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
11.為什麼耶穌感到民眾「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11 這一切幫助我們明白耶穌感到他所見的民眾「困苦流離」的原因。這些人都是以色列人,都是耶和華的子民;一般來說,他們都設法按照上帝的律法而生活,同時以蒙上帝嘉許的方式崇拜他。但是,剝削和壓迫他們的,不僅是政治和商業勢力,也包括他們當中叛道的宗教領袖。以色列人既沒有人關懷他們,也沒有人為他們出頭,他們確是「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他們需要獲得幫助去應付殘酷的現實。耶穌發出的仁愛、溫柔的邀請無疑多麼適時!
耶穌在今日發出的邀請
12.今天上帝的僕人和其他誠懇的人感受到什麼壓力?
12 今天的情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誠懇的人嘗試過忠實的生活,可惜這個腐敗的事物制度給人的壓力和對人的要求令他們難以忍受。甚至那些獻了身給耶和華的人也不能幸免。報告顯示,在耶和華的僕人當中,有些人感到越來越難承擔他們的一切責任,即使他們渴望這樣做。他們感到勞苦、疲乏、困倦。有些人甚至覺得,但願能夠把一切拋開,不再受人注目,讓自己可以反省反省——這會是個莫大的舒解。你有這樣的感覺嗎?你認識某個密友處於這種情況嗎?真的,耶穌發出的暖人心窩的邀請對我們今天含有重大的意義。
13.為什麼我們可以肯定,耶穌必能幫助我們尋得安慰和舒暢?
13 耶穌發出他的仁愛邀請以前,說:「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馬太福音11:27)耶穌和他的父享有親密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只要我們接受耶穌的邀請,成為他的門徒,就能跟耶和華,「賜各樣安慰的上帝」,締結親密的個人關係。(哥林多後書1:3;參看約翰福音14:6。)不但這樣,既然『一切所有的,都交付了耶穌』,所以只有耶穌基督才有能力和權柄減輕我們的重擔。哪些重擔?就是腐敗的政治、商業、宗教制度,以及我們所承受的罪和不完美,加在我們身上的沉重擔子。這是個多麼富於鼓勵、令人安慰的思想!
14.耶穌能向怎樣勞苦的人提供安息?
14 耶穌繼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耶穌不是反對辛勤工作;相反,他時常勸籲門徒要竭力做好手上的工作。(路加福音13:24)「勞苦」(「勞動」,《行間對照譯本》)這個語詞意味著悠長而令人精疲力竭的勞動,而且往往沒有什麼好結果。「擔重擔」這個片語含有負荷過重的意思。兩者的分別就好比人挖掘隱藏的珍寶和在勞動營挖掘溝渠一樣,所做的同樣是辛勞的工作,但一種是人很樂意去做的,另一種卻彷彿是無窮無盡的苦工。看來,事情的分別在於工作有什麼目的,或者有沒有目的。
15.(甲)我們如果感到自己肩負重擔,就不妨問問自己一些什麼問題?(乙)關於重擔的來源,我們可以說些什麼?
15 你感到自己正在「勞苦擔重擔」,有太多事情消耗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嗎?你所負的擔子看來過重嗎?要是這樣,你不妨問問自己:『我勞苦為的是什麼?我所負的是怎樣的擔子?』關於這點,一位聖經評論家在80多年前說:「我們考慮生活擔子的時候,可以分為兩類;我們可以把這些擔子稱為自取的和無可避免的,也就是:那些由我們的行動促成的和跟我們的行動毫無關係的。」然後他補充說:「經過嚴格的自我檢討後,出乎意外的是,我們當中很多人發覺自己絕大部分的重擔都是自取的。」
16.我們可能不智地把什麼重擔加在自己身上?
16 有些什麼重擔可能是我們自取的呢?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物質、愛好享樂的不道德世界。(提摩太後書3:1-5)甚至獻了身的基督徒也不時處於壓力之下,迫使他們跟世界的時尚和生活方式看齊。使徒約翰在信裡談及「肉體的私慾,眼目的私慾和今生的驕傲」。(約翰一書2:16,《新譯》)這些都是很容易影響到我們的強大力量。據報有些人甘願債台高築,只為了享受更多世俗的享樂和維持某種生活方式。結果,他們發現自己要撥出大量時間做工,甚至要做幾份工作來還債。
17.什麼情況令人負荷過重?有什麼補救辦法?
17 人也許認為,擁有一些別人也擁有的東西,或者做一些別人正在做著的事,其實沒有什麼不妥。但重要的是,要分析一下這樣做有沒有不必要地加重自己的擔子。(哥林多前書10:23)既然人只能負荷有限的重量,他必須把某個擔子放下,才能負起另一個。於是人首先撇下的,往往是促進靈性健康所必需的事,包括個人研讀、聚會、傳道。結果弄到當事人靈性軟弱,擔子就更加難當了。耶穌基督警告人要提防這樣的危險說:「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加福音21:34,35;希伯來書12:1)人如果擔著重擔,而且疲憊不堪,就很難認出網羅而避開了。
帶來舒解和安息
18.耶穌向到他那裡去的人提出什麼應許?
18 耶穌仁愛地提出解決的方法說:「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這節經文所用的「安息」和第29節所用的「安息」這個語詞,相當於《七十人譯本》用來譯希伯來語詞「安息日」或「守安息」的希臘語詞。(出埃及記16:23)耶穌並不是應許到他那裡去的人無需再工作。相反,耶穌的應許是,他會使他們得安息,使他們有能力按照上帝的旨意完成要做的工作。
19.人怎樣『到耶穌這裡來』?
19 那麼,人怎樣『到耶穌這裡來』呢?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苦刑柱]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因此,人到耶穌這裡來意味著他要捨己,順服上帝和基督的旨意,承擔責任的擔子,並且樂此不疲。這一切要求過分嗎?代價太高嗎?我們就來考慮一下耶穌向疲乏人發出仁愛的邀請之後所說的話吧。
-
-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守望台1995年 | 8月15日
-
-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馬太福音11:29。
1,2.(甲)你從生活體驗到什麼為你帶來安舒的東西?(乙)人必須怎樣做才能獲得耶穌所應許的安舒?
在炎熱、潮濕的一天末了來個冷水浴,或者在漫長、疲乏的旅途結束後獲得一夜酣睡——人會感到多麼安舒!同樣,重擔一旦給除去了,或者罪和過犯獲得赦免,人也會感到十分安舒。(箴言25:25;使徒行傳3:19)不錯,這些令人鼓舞的經驗為我們帶來安舒,使我們重新得力,能夠朝氣蓬勃地繼續向前邁進。
2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耶穌那裡去,他向他們提出的應許就是——得享安舒。不過,人如果想享有這種可喜的安舒,就必須樂意做某些事。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人要負的這個軛是什麼呢?這個軛怎樣為人帶來安舒?
容易的軛
3.(甲)聖經時代有些什麼軛?(乙)軛含有什麼比喻性的意思?
3 耶穌和他的聽眾生活在農業社會,所以對軛這件東西十分熟悉。基本來說,軛是塊長木條,底部有兩個凹處,好架在兩頭用挽具套在一起的使役牲畜(通常是兩頭牛)的頸項上,讓這兩頭牲畜拉犁、拉車或其他擔子。(撒母耳記上6:7)軛也有給人負的。人負的軛是塊簡單的木條,架在人的肩頭上,兩端挑著擔子。勞動工人就用這些軛來挑重擔。(耶利米書27:2;28:10,13)既然軛跟重擔和勞動有關,聖經就往往採用比喻的說法,以軛象徵支配和控制人。——申命記28:48;列王紀上12:4;使徒行傳15:10。
4.耶穌向到他那裡去的人提供的軛象徵什麼?
4 那麼,耶穌籲請到他那裡尋求安舒的人所要負起的軛是什麼呢?要記得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馬太福音11:29)學生就是門徒。所以簡單來說,負起耶穌的軛意思就是成為他的門徒。(腓立比書4:3)這樣做並不僅是在思想上認識耶穌的教訓就行。相反,人要行事與耶穌的教訓一致——做他所做的事、過他所過的生活。(哥林多前書11:1;彼得前書2:21)人要甘願順服耶穌的權柄,也順服他授予權柄的人。(以弗所書5:21;希伯來書13:17)這意味著人要獻身、受浸成為基督徒,既接受獻身所享的一切特權,也承擔獻身帶來的種種責任。這就是耶穌向所有到他那裡尋求安慰和舒暢的人提出的軛。你願意接受嗎?——約翰福音8:31,32。
5.為什麼負起耶穌的軛不會是個艱苦的經驗?
5 為了尋求安舒而負軛——這不是說來矛盾嗎?其實不是,因為耶穌說他的軛是「容易的」。這個短語含有溫和、愉快、愜意的意思。(馬太福音11:30;路加福音5:39;羅馬書2:4;彼得前書2:3)耶穌是個專業的木匠,所以很可能造過犁和軛,也知道怎樣把軛造成適當的形狀,使負軛的牲畜能以最舒適自在的方式完成最多的工作。耶穌很可能用布料或皮革貼著軛的底部。許多軛都有這樣裝設的,使軛不致過度磨損和擦傷牲畜的頸項。同樣,耶穌向我們提供的比喻的軛也是「容易的」。成為他門徒的人要履行若干義務和承擔某些責任;但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感到受苛待和壓迫,反而會感到安舒。天父耶和華的誡命也不是個難擔的重擔。——申命記30:11;約翰一書5:3。
6.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他的話可能是什麼意思?
6 還有別的事情使耶穌的軛「容易」擔當。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他說這話的時候,所指的可能是兩件事中的一件。如果當時耶穌想到的是個雙重的軛,就是把兩頭使役牲畜套在一起來拉擔子的軛,他就在邀請我們與他同負一軛了。有耶穌在旁與我們一起擔負擔子——這是多大的福分!另一方面,如果當時耶穌想到的是一般勞工所用的擔挑,那麼他就在向我們提供方法,使我們所負的擔子較容易、較輕省。無論哪一樣,耶穌的軛是真正安舒的來源,因為他向我們保證說:「我心裡柔和謙卑。」
7,8.有些人在壓力下犯了什麼錯誤?
7 要是我們感到所負的生活難題的擔子過重,快要達到負不起的地步,那又該怎麼辦呢?有些人可能錯誤地認為,做耶穌基督門徒的擔子過重,要求過高;其實,壓著他們的重擔,是他們所要照料的日常生活的事務。負著這樣的重擔,有些人停止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也不再參與傳道工作,滿以為這會為他們帶來一點舒解。但這樣做其實大錯特錯。
8 我們要明白,耶穌提供的軛是「容易的」。不過,軛如果安放不當,就可能會擦痛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仔細察看一下肩上所負的軛。要是軛由於某個緣故失修,或者沒有正確地安放好,我們用起來就不但要多費氣力,還會感到痛楚。換句話說,如果神治活動看來開始變成重擔,我們就要察看一下自己是不是處理不當。我們到底懷著什麼動機從事這些活動?我們有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去參加聚會呢?我們參與外勤服務時,身心都作妥準備嗎?我們跟會眾的其他成員享有親密、健全的關係嗎?最重要的是,我們個人跟耶和華上帝和他兒子耶穌基督的關係怎樣?
9.為什麼基督徒的軛永不會是個難擔的重擔?
9 要是我們全心接受耶穌提供的軛,同時學會以適當的方式去擔當,這個軛就無疑沒有理由變成難擔的重擔。事實上,我們如果能夠看出實際的情形——耶穌跟我們同負一軛,就不難明白真正擔負擔子的是誰。情形彷彿學步的幼兒,握著手推車的把手,以為自己在推著車子前進,但其實推車的是他的父親或母親。耶和華上帝像個仁愛的父親,清楚知道我們的能力限度和脆弱的地方,因此他通過耶穌基督滿足我們的一切需要。保羅說:「我的上帝必照他在基督耶穌裡榮耀的豐富,滿足你們一切的需要。」——腓立比書4:19,《新譯》;參看以賽亞書65:24。
10.一個認真做基督門徒的人有什麼經歷?
10 不少獻了身的基督徒藉著個人的體驗漸漸明白這點;珍妮是其中一個例子。她每月做輔助先驅,又要做一份要求頗高的全職世俗工作,覺得壓力非常大。不過,她認為先驅工作實際幫助她保持平衡。幫助人認識聖經真理,見到對方毅然改變自己一生去取悅上帝——這在她百忙的生活裡為她帶來莫大的喜樂。她衷心同意箴言的話:「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愁煩。」——箴言10:22,《新譯》。
輕省的擔子
11,12.耶穌說:「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11 耶穌除了應許我們一個「容易的」軛之外,還向我們提出保證:「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容易的」軛已使工作輕而易舉;如果擔子也是輕省的話,工作就真是樂趣了。耶穌說這話時,他想到的是什麼呢?
12 請考慮一下,農夫如果想改變牲畜的服務,例如從犁田轉為拉車,他會怎樣做。農夫會首先把套在牲畜身上的犁移去,然後套上車。他絕不會荒謬到把犁和車都繫在牲畜身上。同樣,耶穌也沒有吩咐人把他的擔子加在他們業已負著的擔子之上。他對門徒說:「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路加福音16:13)這樣,耶穌向人提出一項選擇。人想繼續擔負自己的沉重擔子,還是把這個重擔放下,轉而接受耶穌提供的擔子呢?耶穌仁愛地給予他們所需的推動力:「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13.耶穌日子的人擔負什麼擔子?結果怎樣?
13 在耶穌的日子,苛酷的羅馬統治者,以及專注於繁文縟節的偽善宗教領袖,把重擔加在人民身上;人民在重擔下痛苦掙扎。(馬太福音23:23)有些人急欲擺脫羅馬苛政的重擔,於是企圖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決;他們捲入政治衝突裡,結果只落得悲劇收場。(使徒行傳5:36,37)其他人一心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結果深陷在追求物質的泥淖中。(馬太福音19:21,22;路加福音14:18-20)當時耶穌向他們提出舒解的方法——邀請他們做他的門徒,但不是人人都樂意接受他的邀請。他們所負的雖然是個重擔,他們卻猶豫不願把重擔放下而負起耶穌提供的擔子。(路加福音9:59-62)這是個多麼可悲的錯誤!
14.生活的種種憂慮和渴求物質的慾望可以怎樣把我們重重壓住?
14 今天,我們如果不小心,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成為耶穌的門徒使我們得享自由,不再竭力追求世人的目標和價值觀。當然,我們仍要辛勤工作才能獲得日常生活所需,不過我們不會把這些東西看做生活的重心。雖然這樣,生活的種種憂慮和誘人的物質享受卻仍可以把我們緊緊攫住。如果我們容許這件事發生,這些慾望就會把我們已衷誠接受的真理排擠出腦外。(馬太福音13:22)我們可能全神貫注於滿足這些慾望,於是基督徒的責任就逐漸變成了令人厭煩的義務,我們只想盡快做完就算數。我們如果懷著這樣的精神辦事,就無疑不能期望從事奉上帝得到安舒了。
15.關於物質資財,耶穌提出什麼警告?
15 耶穌指出,心滿意足的生活不是在於竭力滿足自己的一切渴求,而是在於辨明人生較重要的事。他勸告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然後,他把人的注意引到天上的飛鳥之上,說:「[牠們]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耶穌指著野地裡的百合花說:「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福音6:25-29。
16.關於追求物質這件事對人的影響,經驗表明什麼?
16 我們可以從這些簡單的實例教訓學得什麼嗎?人越竭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就越發給世俗事務纏住,所負的擔子也越來越重。這是經驗之談。在世上的企業家當中,家庭破裂、婚姻觸礁、健康損毀的,比比皆是;他們都為所享的物質繁榮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路加福音9:25;提摩太前書6:9,10)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有一次說:「財富、表面的成功、聲望、奢華的生活——我對這些東西一向不屑一顧。我深信,對所有人來說,簡樸無華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最好的。」這番話正好回應了使徒保羅的簡單勸告:「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
17.聖經向人推薦怎樣的生活方式?
17 我們不應忽略一個重要因素。「簡樸無華的生活方式」確實益處良多,但是為人帶來滿足感的,並不是這種生活方式本身。很多人過著簡樸的生活只是因為受環境所迫,他們既不滿足,也不快樂。聖經並沒有籲請我們放棄一切物質享受而過一種隱居的生活。問題的重心在於敬虔而不在於自給自足。只有把兩者配合起來才是「大利」。什麼大利?保羅在同一封信裡指出,那些『不寄望在浮動的財富上,卻仰望上帝』的人,「就為自己在來世積聚財富,作美好的基礎,好叫他們能夠得著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7-19,《新譯》。
18.(甲)人怎樣才能尋得真正的安舒?(乙)對於自己可能要作出的改變,我們應該有什麼看法?
18 我們如果學會把個人的重擔放下,負起耶穌那輕省的擔子,就會得著安舒。很多人重新整頓自己的生活,全力參與為王國服務。這些人尋得了生活快樂和心滿意足的要訣。當然,人必須具備信心和勇氣才能採取這樣的行動,而且這樣做可能要克服一些障礙。但是,聖經提醒我們:「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道書11:4)我們一旦下定決心去做,很多事情其實並不那麼難辦。看來最難的是下定決心這回事。我們可能會經歷內心掙扎,企圖抗拒這個念頭,結果弄得精疲力竭。要是我們振作精神,接受挑戰,也許我們會得到出人意表的祝福。詩篇執筆者敦促說:「你們要親自體驗,便知道耶和華是美善的!」——詩篇34:8,《新譯》;彼得前書1:13。
「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19.(甲)隨著世界情況日益惡化,我們可以預料什麼?(乙)負著耶穌的軛,我們可以肯定什麼?
19 使徒保羅提醒第一世紀的門徒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使徒行傳14:22)今天,這句話仍然確鑿不移。隨著世界情況日益惡化,決心過公義、敬虔生活的人所受的壓力無疑會越來越大。(提摩太後書3:12;啟示錄13:16,17)雖然這樣,我們卻懷有保羅的看法,他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原因是,我們靠著耶穌基督獲得異乎尋常的力量。(哥林多後書4:7-9)只要我們全心一意負起做基督門徒的軛,我們必定會得著耶穌所應許的:「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