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世兒女警醒!1996年 | 8月22日
-
-
今天,千百萬人都飽經以上的淒風苦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專員辦事處)指出,環球各地有2700萬人因逃避戰亂、迫害而流亡國外。此外,另有2300萬人在國內無家可歸、無處安身。總之,世界上每115人就有1個被迫出逃,而大部分都是婦孺。為了逃避戰禍,難民被迫流離失所,任憑機遇擺布。但說來遺憾,世上沒有國家願意收容他們。難民遭人厭棄,不是在於他們的為人,而是在於他們的身分。
-
-
難民湧現警醒!1996年 | 8月22日
-
-
難民湧現
人類歷史充滿了戰爭、饑荒、迫害等事,可說劣跡昭彰。所以,長久以來人類一直有民眾外逃避難的現象。過去,不少國族曾伸出援手,給予逃難者所需的庇護。
古代的阿茲特克人、亞述人、希臘人、希伯來人、穆斯林,以及其他族群也有謹守法律規定,向避難者提供庇護。23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道:「外僑既已跟同胞、家人分離,大眾理應對他關懷備至,神靈也會大大保佑他。所以,務要採取一切措施,以防外僑蒙冤受屈。」
在20世紀,難民人數劇增。為了救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遺下的150萬個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專員辦事處)在1951年正式成立。這個辦事處預計只會維持三年,因為當局認為,餘下的難民只要尋得庇護,在避難國家安頓下來,很快就可融入當地社會。安置難民的工作一旦完成,這個組織就可以解散。
可是,數十年來,難民人數不斷增加,難以抑制。到1975年,他們的數目已上升至240萬。1985年,流離失所的難民多達1050萬。到1995年,從難民專員辦事處獲得保護和救助的人數激增至2740萬!
許多人本以為冷戰結束後,全球的難民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不過,他們的希望破滅了。眾國族因為舊仇宿怨、種族歧見而變得四分五裂,結果衝突連連爆發。國家飽受戰火蹂躪,人民不得不外逃避難,他們深知本國政府既不能,也不會給予他們庇護。舉例說,1991年,差不多有200萬伊拉克人湧進鄰邦。自那年以來,逃離前南斯拉夫的難民估計有73萬5000人。盧旺達共有730萬人口。1994年,該國爆發內戰,半數以上的國民被迫離鄉背井。約有210萬盧旺達人逃往鄰近的非洲國家避難。
難題為何日益惡化?
難民人數日增,是由好幾個因素促成的。在一些地方,例如阿富汗和索馬里,國家政府垮台後,大權就落入武裝民兵組織手中。他們見東西就搶,把農村地區洗劫一空,人民因此大起恐慌,倉皇逃命。
在其他地方,錯綜複雜的種族糾紛、宗教歧見激化成武裝衝突。交戰各方旨在把平民百姓驅逐出境。論到前南斯拉夫的戰事,聯合國一名代表在1995年中嗟嘆說:「提起這場戰爭,許多人都覺得,很難理解其中底蘊:交戰者是誰、為何要出兵。作戰期間,一方有大批難民逃往國外,三星期後另一方又有大批民眾出逃。有些人密切注意戰事發展,連他們也認為很難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齊射火箭發射器、導彈、火炮等現代武器具有高度破壞力,不但使戰場屍橫遍野,還把衝突範圍擴大。結果,難民與日俱增。近年來,世界上約有百分之80的難民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他們逃往鄰近的發展中國家尋求庇護,其實這些鄰邦也自身難保。
在多場衝突中,民眾所以外逃避難,是因為糧食實在短缺。護送救援物品的部隊也許中途出事,挨餓的百姓不得不離鄉背井,搜尋食物充飢。《紐約時報》留意到:「在許多地方,例如非洲之角,由於乾旱頻仍、戰爭此起彼伏,土地已大受破壞,不再適宜耕種了。盈千累萬的人離開家園,到底是為了逃避飢餓還是逃避戰亂,這個問題已變得無足輕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