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我們人人都需要朋友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我們人人都需要朋友

      「朋友就是你能傾心吐意、無所不談的人。你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給她。」(耶爾,法國)

      「朋友了解你的處境,對你內心的傷痛感同身受。」(格爾,法國)

      三千多年前,聖經寫道:「有的朋友卻比兄弟更親密。」(箴言18:24)這說明朋友對人十分重要,時至今日,人的這項需要依舊未改。友誼能夠滋潤心靈,就像食物和水能夠滋養身體一樣。然而,對許多人來說,要滿足這樣的基本需要也不容易。孤寂之人,比比皆是。卡林·魯本斯坦和菲利普·謝弗合著的《尋求密友》說:「我們不難看出原因何在」。該書指出一些因素:「流動人口不斷增加,人們從一處遷到另一處去。……城市罪行猖獗,人情淡薄。……過去鄰里間來來往往,如今卻寧願呆在家裡看電視和影片。」

      現代生活節奏急促,令人精疲力竭、自顧不暇。萊蒂·波格列賓在《朋友之間》寫道:「現代城市居民每週要應酬的人,超過17世紀鄉村的人一年或甚至一生。」周圍盡是熟人,紛紛擾攘,令人接應不暇,哪有時間和精力跟人發展友誼,更遑論深交。

      一些地方的生活節奏,在不久前還不那麼緊張,如今社交環境也迅速在變。住在東歐的烏拉說:「過去,我們朋友之間非常親密,現在,很多朋友完全投入他們的事業和追求。人人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我們意識到老朋友也慢慢疏遠了。」在這個生活節奏緊張的時代,友情可能被放到較次要的位置上。

      不管怎樣,朋友是不可少的。年輕人尤其如此。文章開頭提到的耶爾解釋:「年輕人需要感覺被人接納,有歸屬感,希望有親密的朋友。」無論老幼,我們人人都需要朋友,因為友情叫我們感到快樂,使生活有意義。儘管困難重重,我們還是可以努力結交益友,鞏固真正的友誼。下篇文章會討論怎樣做到這點。

  • 尋得知己,滿心歡喜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尋得知己,滿心歡喜

      《尋求密友》說:「孤獨不是 病,而是健康的渴求……是缺乏友伴的自然表現。」人肚子餓了,就會尋找美食。照樣,感覺孤獨應當推使人尋覓良朋益友。

      法國一個名叫耶爾的年輕女子說:「有些人完全孤立自己。」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人孤立自己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勢必倍感孤獨。聖經一句箴言說:「孤立自己的人只求滿足自私的心願,並違背一切實用智慧。」(箴言18:1)因此,首先必須承認我們需要朋友,接著就要去尋找友誼。

      主動建立友誼

      有的人形單影隻、自怨自艾,看到人家有良朋密友就惱恨嫉妒。一個人如果這樣,不妨改變一下自己,主動結交朋友,就像意大利的曼努埃拉那樣。她說:「特別十幾歲的時候,我不太合群。為了克服這個難題,我就仔細觀察那些合群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好品德。這樣,我跟人相處就容易多了。」

      還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好好照顧身心健康。均衡飲食、適當休息、足夠運動都能使你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儀容整潔不但使你受人歡迎,而且也保持適當的自尊。當然,也不要過分注重外表的打扮。法國的格爾留意到:「穿著時髦並不一定使你找到真朋友。說句實話,別人在乎的是你的真正為人。」

      我們的談話以至面部表情,在在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你對生活樂觀自信,臉上自然流露出喜樂之情。真誠的笑容是最具吸引力的。羅格·阿克斯特爾是身體語言專家。據他解釋,真誠的笑容「絕對是全球通行、極少惹人反感的」。a要是加上一絲幽默,你就不愁沒朋友了。

      請記住,這些美好的特質是成於內、形於外的。所以,要努力思想一些積極、美善的事物。讀讀有意義的書刊,例如,時事報導、異域風情、有關自然現象的讀物;聽聽陶冶性情的音樂。但是千萬不要讓電視劇、電影和小說裡的故事情節充滿你的頭腦,影響你的情緒。故事情節中的人際關係不是真實的,而是虛構出來的。

      敞開心扉,以誠相待

      居住在意大利的祖萊卡憶述:「我小時候很害羞,發覺自己很難交到朋友。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們想要有朋友,就要主動讓人了解我們,也要去了解別人。」不錯,要結交真朋友,我們必須坦誠地與別人交往,讓人了解我們真正的為人。以誠待人遠比漂亮的外表、吸引人的性格更能建立真正的友誼。艾倫·盧瓦·麥金尼斯顧問評論說:「擁有知己良朋,懂得維持友誼的人,不都是一個樣子的。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年輕,有的年老;有的人沉悶乏味,有的人睿智聰穎;有的相貌平平,有的長相出眾。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坦誠。他們都敞開心扉,讓人看出他們的內心為人。」

      這並不是說,你要毫無掩飾地向所有人表露你的心跡,或者就算對方叫你不自在,你也要把心事說出來。你要選擇交往的對象,在交往過程中,逐漸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和感受告訴對方。意大利的米凱拉說:「開始的時候,我很難向朋友表白內心感受。我得改變自己,盡量表達我的思想感情,這樣我的朋友能夠明白我的感受,也能夠與我更接近。」

      就算你性格隨和,跟誰都合得來,還是需要花時間跟朋友一起交往,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促進友誼。與此同時,不要過度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家住意大利的埃莉薩回憶:「以往我的問題是,每次我有話要說,總害怕詞不達意。後來我就想,『如果真是我的朋友,就會諒解我。』每次說錯話,就自我解嘲,其他人也跟我一起笑。」

      所以,放鬆自己!就跟平常一樣。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全不管用。家庭顧問亞歷山大·馬古恩寫道:「自然真誠最吸引人。」真正快樂的人,不是為了給人一個好印象而假裝快樂。真誠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誼,也會讓別人在自己面前感到自在。在快樂的人面前,別人也能輕鬆自在,不會為一些細小的錯誤而不安。他們不會試圖改變朋友,迎合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願我們努力成為快樂而不挑剔的人。

      要有朋友,先做別人的朋友

      大約二千年前,耶穌指出人際關係成功的要訣是:無私的愛。這是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耶穌教導人說:「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這個教訓成了人所熟知的金規。只有無私地為朋友著想,才能有真朋友。換句話說,要有朋友,先做別人的朋友。真正的友誼意味著付出而非接受。我們應該時刻把朋友的需要置於自己的愛好、方便之先。

      前面提到的曼努埃拉評論:「耶穌說過,真正的快樂來自施與。接受者自然是快樂的,但施與者更快樂。我們可以真誠地問候朋友,了解他們的困難,盡力幫助他們而非等他們開口。」因此,要主動關心你的新朋友,也不要忘記老朋友。要不斷加強彼此間的友誼。若是為了一些名利上的追求而犧牲友情,那就得不償失了。友情值得我們用時間去栽培,用愛心去呵護。意大利的魯本說:「結交朋友、保持友誼需要時間。首先,做個耐心的聽者。我們或許可以改善聆聽方面的素質,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要關心他們所說的事。」

      尊重對方

      要使友誼永固,帶來快樂,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互相尊重。就是要顧及對方的感受。當朋友和你愛好不同、意見相左時,你期望他出言謹慎,說話有技巧,對嗎?難道我們不是也應該這樣對待朋友嗎?(羅馬書12:10)

      表現尊重的另一個方法是,給朋友空間。真正的友情不會嫉妒,也不會獨自佔有。哥林多前書13:4說:「愛不嫉妒。」朋友不是全都屬於你一個人,當朋友跟其他人一起密談時,不要感到受傷害,或甚至一段時間也不跟他們說話。人人都該開闊心胸,給朋友空間,讓他們能夠結交其他朋友。

      請也留意,你的朋友需要私人空間。每個人,哪怕是結了婚的夫婦,都需要獨處的空間。即使你很樂意與友為伴,但是也要平衡,體貼他人,不要老纏住你的朋友,否則他會對你退避三舍。聖經警告說:「你的腳要少進同胞的家,恐怕他受不了。」(箴言25:17)

      不要奢求完美

      隨著彼此認識加深,彼此的優缺點都會顯露出來。然而,我們也不該退縮不前,不敢結交朋友。法國的帕科姆這樣說:「有的人對朋友期望太高,他們希望朋友身上全都是優點,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人人都不完美,無權要求別人完美。既然我們希望朋友接受我們,包容我們的缺點,我們不也應該這樣對待朋友的缺點嗎?我們斷不該妄自猜測或誇大其詞。作家丹尼斯·普拉格提醒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朋友。如果一個朋友隨叫隨到,總是笑臉相迎,有求必應,又沒有脾氣,這樣稱心如意的朋友只能是寵物。」如果我們不想最好的朋友是寵物,那麼就要聽從使徒彼得的勸告:「愛能遮蓋許多罪」。(彼得前書4:8)

      有話說,朋友叫快樂加倍,使憂傷減半。不過,我們得面對現實,朋友並不能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也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如果期待朋友滿足一切需要,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自私自利的想法。

      忠貞朋友,患難與共

      一旦我們結交了一個朋友,就不該把彼此之間的友誼視為理所當然。即使受時空所限,心裡也總是想著對方,為他祝福。儘管他們聚少離多,一旦見面,友情依舊。特別是朋友遇到困難或有需要的時候,我們願意伸出援手,這樣做對維繫友誼極為重要。朋友有難,我們也不該退縮。那正是朋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真朋友時刻顯出愛心,像兄弟為共患難而生。」(箴言17:17)真朋友之間發生誤會,他們會盡快和好如初,甘願彼此寬恕。真朋友不會因為遇上困難或逆境就終止友誼。

      如果你胸懷坦蕩,對人和善,你就能贏得朋友。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結交什麼樣的 朋友。下篇文章會討論,你怎樣才能交到真朋友。

      [腳注]

      a 請參看《警醒!》2000年7月8日刊「笑口常開好處多!」一文。

      [第6,7頁的附欄或圖片]

      男女可以「純粹是朋友」嗎?

      一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男女可以純粹是朋友嗎?這視乎「朋友」的定義是什麼。耶穌跟伯大尼的馬大和馬利亞是要好的朋友,她們都是未婚的。(約翰福音11:1,5)使徒保羅跟百基拉和她的丈夫亞居拉也是好朋友。(使徒行傳18:2,3)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彼此存著真摯的情誼,無疑耶穌或保羅絕不容許這種友誼變質。

      在現代社會裡,接觸異性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男女雙方都必須學習怎樣跟異性相處。而夫婦也可以跟其他已婚或獨身的人擁有健全的友誼,從而獲益良多。

      《今日心理學》(英語)卻提出警告:「要清楚分辨友情、愛情和性的吸引力往往十分困難。事實上,一個擁抱也可能觸發很特別的感覺。男女之間的友誼一下子變為愛情,情況並非罕見。」

      已婚的人對事情有現實的看法尤其重要。丹尼斯·普拉格在《幸福要好好珍惜》一書中指出:「跟配偶以外的其他人有任何親密的舉動,都可能危害婚姻。美滿的婚姻不是單靠性關係來維持的。你的配偶該是異性中最知心的密友。」耶穌說,控制得住內心,才能保持貞潔。(馬太福音5:28)因此,我們對異性表現友善之餘,也要保守自己的心,任何容易引起對異性有非分之想、不當感情和行動的場合,都一律避開。

      [第7頁的圖片]

      注意身心健康,令人容光煥發

      [第8頁的圖片]

      朋友之間坦誠相待

  • 益友與損友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益友與損友

      年輕女子薩拉心如刀割,因為她發現一個朋友原來是個殺人兇手。薩拉問道:「連我信任的人都會做出這樣的事,我還能相信誰呢?」聽著薩拉訴苦的人問她,知不知道這個朋友有怎樣的價值觀。薩拉反問:「這是什麼意思?」顯然,薩拉自己也弄不清楚什麼是「價值觀」。你又怎樣呢?你知道你的朋友有怎樣的價值觀嗎?

      薩拉的經歷正好說明,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性命攸關的。聖經的一句箴言這樣說:「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同愚昧人來往,難免吃虧。」(箴言13:20)話雖如此,許多人卻像薩拉一樣,只憑感覺交朋友,跟誰「合得來」,便跟誰做朋友。不錯,我們都愛跟一些令我們感到自在舒服的人做朋友,但如果這是你擇友的惟一條件,而你又很少或甚至沒有想及這個人的內在為人,這樣你便可能會大失所望了。你怎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品性善良、道德高尚呢?

      要道德高尚

      首先,你自己必須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懂得分清是非曲直,並且時刻保持道德高尚。聖經的另一句箴言說:「鐵磨鐵,可以磨得鋒利;人和人,也能磋磨互勵。」(箴言27:17)要是兩個人懷有像鐵一樣堅不可摧的道德信念,便能互勵互勉,在品格上一起成長,大家的友誼也會日漸牢固。

      來自法國的帕科姆說:「對我來說,真朋友不但樂於聽我傾訴,說話溫和,還會在我有錯時坦率地提出糾正。」不錯,無論是什麼年紀,能夠幫助我們行事明智、改過自新的都是我們的好朋友。聖經說:「出於忠信才令你受傷」。(箴言27:6)要保持道德高尚,靈性壯健,你得跟一些愛耶和華、緊守他誡命的人交往。法國的塞莉娜回憶說:「在學校裡,沒有人與我一樣緊守聖經的道德標準和信念,因此我意識到在基督徒會眾裡結識真朋友十分重要。他們大大幫助我保持平衡。」

      交朋友前作出評估

      要是你喜歡跟你認識的人交朋友,不妨問問自己:「這個人有怎樣的朋友?」人跟誰親密來往反映出他是個怎樣的人。此外,成熟穩重、備受尊重的人對他有什麼評價呢?你不但要看看這個人怎樣待你,還要留意他怎樣待人,特別是在毫無利益、好處的情況下,他怎樣待人接物。這樣做無疑是明智之舉。一個人如果不是一直都待人以誠、為人正直、具有耐性、體貼別人,你又怎能肯定他會常常善待你 呢?

      要認識一個人的真性情,你必須表現耐性和機巧,也得在日常生活中花點時間去觀察。聖經指出:「人心裡的思想好像深處的水,明辨事理的人卻能汲引出來。」(箴言20:5)在跟別人交朋友前,你可以嘗試跟他談談一些嚴肅的問題,這些問題該讓你看出他的真正品格、行事動機,更重要的是他有怎樣的道德價值觀。他是個怎樣的人?他待人和藹親切,還是冷酷無情?他積極開朗,還是消極悲觀?他慷慨大方,還是自私自利?他值得信賴,還是不忠不義?要是一個人在你面前批評別人,他豈不也會在你背後說長道短嗎?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因此,我們要留心聆聽別人說的是什麼。

      志同道合,至關重要

      有些人認為,別人的品味喜好跟他們的一模一樣,才算是他們的朋友。一個小男孩斷言:「我不會跟不喜歡吃乳酪餅的人做朋友。」不錯,朋友要是志趣相投,就能更加了解對方,但卻毋須性格和背景都一模一樣。最要緊的還是,他們有同一的道德及屬靈價值觀。事實上,跟人生經驗不同的人相處,能夠讓人擴闊視野,使生活變得豐富充實,給人莫大的造益。

      聖經記載了古代兩段萬古長青的友誼,就是約拿單與大衛,路得和拿俄米。雖然他們的年紀和背景差距甚遠,但他們全都衷心愛戴耶和華、遵行他的旨意,這為他們的友誼奠定了牢固的基礎。a他們的事例讓我們學會,不論我們年紀大還是年紀小,都能成為別人的朋友,給別人支持和鼓勵。

      年紀不同,獲益良多

      與一些比你年長或年輕的人交朋友,能夠豐富生活,從而獲益良多。請讀讀下文所載一些年輕人的經歷和評論。

      曼努埃拉(意大利)說:「我跟一對成年的夫婦成為朋友已有一段時間了。我對他們暢所欲言,他們也跟我無所不談,這一點實在教我高興不已。他們沒有因我年輕而輕看我,因而促使我更加樂意親近他們。當我遇到困難時,他們的確給我很大的幫助。我曾跟年紀差不多的朋友談論我的問題,但他們提出的建議有時候比較輕率。相反,這兩個比我年長的朋友卻經驗豐富,具有良好的判斷力,能夠彌補我們年輕人的不足。有了他們的協助,我能夠作出明智的決定。」

      祖萊卡(意大利)說:「我們交往時不但邀請年輕人,還會約一些較年長的人來參加。我覺得年長者與年輕人聚首一堂,大家真的能夠互相鼓勵。每個人都各有所長,的確令人樂在其中。」

      年長者其實也能採取主動,認識身邊的青年人。正如上文的評論透露,許多年輕人非常賞識你們寶貴的經驗,喜歡跟你們作伴。阿梅莉亞已年過八十,是個寡婦,她說:「我主動跟年輕人交往。他們精力旺盛、朝氣勃勃,使我精神振作。」朋友之間彼此鼓勵、互相造就,的確能夠影響深遠。許多人在年輕時結識了一些比他們年長的朋友,這些朋友不但樹立好榜樣,也給他們許多實用的建議,因此他們長大成人後,仍衷心賞識這些推心置腹的忘年友。

      鞏固友誼

      要擁有真摯的友情,你不一定要找新的朋友。如果你現在已有一些值得珍惜的朋友,何不試試鞏固跟他們的友誼呢?老朋友像珍寶一樣,特別值得珍而重之。千萬不要認為,他們對你忠貞不渝是理所當然的。

      歸根結底,你要尋得真正的快樂,維繫真摯的友誼,就得努力不懈,投入時間和資源,而你得到的回報必定超越這一切努力和犧牲。然而,如果你在選擇朋友時老是想及自己,就一定不會成功。因此,你不要只跟你欣賞的人做朋友,也不要單以自己的福利為念,相反嘗試認識一些可能受忽略的人,或者跟那些在交友方面有困難的人來往。法國的格爾說:「每當我們一起交往之際,總愛邀請一些看來很孤單的年輕人。我們會說:『與其一個人呆在家裡,不如跟我們一塊出去走走,大家熟識一下』。」(路加福音14:12-14)

      除此以外,品性善良的人向你伸出友誼之手,千萬不要立即拒人於千里之外。意大利的伊麗莎注意到:「也許,你以往受人忽視,因而懷恨在心。你可能開始想:『其實,朋友對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於是,你孤立自己,離群獨處,我行我素。你為自己築了一道屏障,不再交朋友。」不要被無形的恐懼,或是個人私利,阻礙你結識新朋友,反而要開放自己。如果別人主動關心我們,希望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實在有理由為此感到莫大欣喜。

      你能夠尋得真正的友誼

      要找到真朋友,不是單單許個願,默默等待,讀讀這一類型的文章就行了。學習交朋友就像學踏自行車一樣,你不能僅僅從書本掌握一切竅門。即使會碰幾個釘子,你也得親身體驗,實習一下。聖經指出,長久的友誼必須建立在與耶和華上帝的關係上,這樣的友誼才會根基深厚,牢不可破。但是,我們自己沒有努力結交朋友,就很難期望上帝在這方面賜福給我們了。你是不是決心尋找真朋友?千萬不要氣餒!要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採取主動,凡事為他人著想,並且樂意成為別人的朋友。

      [腳注]

      a 關於約拿單和大衛及路得和拿俄米的事跡,請讀讀路得記、撒母耳記上及撒母耳記下的記載。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給父母的一點忠告

      人生許多重要的道理,都在家裡學習,交友之道也不例外。父母與年幼兒女作伴固然理想,不過家庭以外的人對孩子所言所行,所想所感的影響也不少。舉個例,移居外地的小孩子只消和其他孩童玩耍,就能學會當地的語言。

      父母們,你們特別有責任協助兒女明智交友。小孩和青少年缺乏經驗,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不過,許多年輕人跟同輩的關係比跟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來得親密,問題也因此而生。

      有些專家相信,青年人向同輩求助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也質疑自己是否有這個道德權威。其實,父母必須負起上帝賦予他們的責任,主動關心兒女,給他們指引。(以弗所書6:1-4)該從何著手?臨床心理學家羅恩·塔費爾見過不少父母,他們都不懂如何跟青春期的兒女相處。許多父母只會盲從育兒節目的潮流,而沒有真正養育兒女。為什麼?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認識不深,自然很難和兒女有良好的關係。

      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不一定是惡劣的。要知道,如果兒女不能從家裡獲得所需的指引,就會向同輩求助。塔費爾說:「青少年既想受人關心,也想受人賞識。他們渴望有安全感、歸屬感,也渴望得到明確的指引,並且明白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可悲的是,現今許多青少年都不能從成年人身上,滿足這些基本需要。跟家人一起的時候,也感受不到家庭溫暖。」

      你可以怎樣幫助兒女結交益友呢?首先,要檢討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喜歡和什麼人來往。你和你的朋友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過著不自私的生活嗎?你們喜愛屬靈的事物,不崇尚物質嗎?道格拉斯是個基督徒長老,也是父親。他說:「事實勝於雄辯,你的兒女仿效的正是你和你朋友,以及你朋友的兒女的行為態度。」

      一位研究熊的專家說:「母熊時常冒險保護幼熊,使牠們免受任何傷害。」動物尚且憑本能保護幼雛免受兇猛野獸的襲擊,人不是更該保護自己的孩子嗎?意大利的魯本說:「父母用聖經跟我推理,向我指出避開某些交往的原因。我聽罷第一個反應是,『天哪!我根本不可能交到朋友』。後來,我明白到父母才是對的。我很感激他們耐心教導我,使我得著保護。」

      此外,要經常讓兒女與堪作模範的人交往,協助他們建立有意義的目標。生活愜意的弗朗西斯憶述:「母親知道我們不善交際,於是邀請朋友來我們家作客。他們都熱心從事全時的傳道工作。這樣,我們就能在家裡結交朋友,彼此熟悉了。」你也可以作類似的安排,使兒女在家的日子有個建立友誼的溫室。

      [第9頁的圖片]

      在交友前,要先觀察他的行事為人

      [第10頁的圖片]

      儘管年紀不同、背景有別,無私的友情都能茁壯成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