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宇宙學習能力最強的機器」警醒!2011年 | 10月
-
-
「全宇宙學習能力最強的機器」
有人說嬰兒的腦是「全宇宙學習能力最強的機器」,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嬰兒出生時已準備好接收周圍環境的種種影像、聲音,還有,他a也可以感受各種不同的感覺。
不過,最令小嬰兒感興趣的就是人,不論是別人的臉、聲音還是別人摸他的感覺,都會令小嬰兒感到好奇。佩內洛普·利奇在《嬰孩階段》(英語)中寫道:「很多人都研究嬰兒最有興趣看的影像到底是什麼;最能引起嬰兒注意又能讓他專心聽的聲音是什麼;還有嬰兒最喜歡重複感受到什麼樣的感覺。其實,嬰兒最感興趣的這些東西往往都能在悉心照顧他的大人身上找到。」由此可見,父母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說話像嬰孩」
新生兒光聽人說話就可以學會一種語言,這種學習能力使父母和兒科醫生都大感驚訝。研究人員發現,小嬰兒剛出生的幾天之內,就已經習慣了媽媽的聲音,也喜歡聽媽媽的聲音而非陌生人的聲音;幾個星期之內,小嬰兒已經可以分出爸媽母語的腔調跟其他語言的腔調有什麼不同;幾個月之內,他已經知道詞語之間的停頓是在哪裡,因此小嬰兒可以分辨出人說話的聲音和無意義的噪音。
基督的使徒保羅說:「我還是嬰孩的時候,說話像嬰孩」。(哥林多前書13:11)那麼通常小嬰兒都說些什麼話呢?通常嬰兒都說些沒人聽得懂的「咿咿呀呀」。這只是些毫無意義的聲音嗎?當然不是!莉絲·埃利奧特博士在她的書《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嬰兒出生後五年內腦部和心智的發展》(英語)中提醒我們,原來說話是「一種很複雜的動作技能,牽涉到快速地協調很多組肌肉,包括控制嘴唇、舌頭、上膛和喉嚨的肌肉。所以,小嬰兒『咿咿呀呀』不但是一種很可愛的表達方式,可以吸引大人的注意,而且是很重要的訓練,可以練習說話時怎樣協調和控制不同的肌肉」。
當小嬰兒「咿咿呀呀」時,爸媽也會用自己誇張生動的話來回應嬰兒,這樣做達到了某種目的。爸媽誇張生動的話會引發嬰兒作出回應,爸媽一句嬰兒一句,這樣就可以教導嬰兒交談的基本技巧,這種技巧可以使孩子一生受用。
爸媽的角色改變
小嬰兒的爸媽是很忙的,因為每天都要照顧嬰兒的不同需要。小嬰兒一哭馬上就要餵他喝奶;小嬰兒一哭馬上就要幫他換尿片;小嬰兒一哭馬上就要去抱抱他。這樣細心的照顧和寵愛是應該的,也是很必須的,父母這樣做就是履行自己的天職,因為在這個階段父母的角色就是照顧者。(帖撒羅尼迦前書2:7)
由於父母必須做這些事,所以小嬰兒很自然地以為自己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人,而大人的存在,特別是父母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已。小嬰兒的想法當然是錯的,不過我們都可以理解為什麼他有這種想法,因為他出生後的一年多,每天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在他的眼中,自己就是世界的小皇帝,大人只是伺候他的人。家庭顧問約翰·羅斯蒙德寫道:「小嬰兒出生後不到兩年就有這個錯覺,而父母至少要用16年的時間來糾正這個想法!矛盾的是,嬰兒之所以有這個錯覺,其實是父母造成的,而日後要慢慢地糾正孩子,讓他知道原來自己不是一個小皇帝,也是父母的責任!」
嬰兒到了兩歲時,他的皇帝夢開始破滅了,因為在這個階段父母的角色由照顧者 變為教導者 了。現在,小寶寶開始意識到不是父母要聽他的話,而是他自己 要聽父母 的話了!小寶寶的「王朝」被推翻了,而他也還不太適應「新皇帝」的統治。這時小寶寶感到很失落,還想保住自己的「王位」。他會怎麼做呢?
寶寶發脾氣了
很多小寶寶大約兩歲時會有很大的改變,常常大發脾氣,令父母不知所措,所以這個階段又稱為「可怕的兩歲」!在這個階段寶寶突然喜歡說「不!」「不要!」他可能感到困惑,不知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不知爸媽的角色定位,他想離你遠一點,又想接近你。這時父母也會感到很困惑,寶寶的舉動看來無法理解,父母怎麼做都沒有用,到底寶寶怎麼了?
請想想,小寶寶的「王位」剛剛被人推翻了,不久之前,他只要輕輕地叫一聲,大人就會飛也似的跑來。但現在,他發覺原來自己的「王朝」是很短暫的,有些事必須親自去做了。另外慢慢地,他開始了解自己也需要服從別人,就像聖經所說的:「你們做兒女的,要凡事服從父母」。(歌羅西書3:20)
在這個艱難的過渡時期,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權威,對寶寶的態度要仁慈而堅定,這樣寶寶會比較容易適應自己的新角色。父母這樣做就是幫助寶寶建立好基礎,讓他可以茁壯地成長。
幫助寶寶培養道德觀
動物甚至機器也可以認得字詞或模仿人說話,但只有人類才會自我反省。所以,寶寶兩三歲時就開始有驕傲、羞恥、自責、尷尬這些感覺,這是開始培養道德觀的時候。如果寶寶長大成為一個有道德觀的成年人,那麼即使別人做錯的事,他也會堅持做對的事。
大概這個時候,父母體驗到寶寶另一種成長,就是孩子開始知道別人的感覺,這使父母感到很興奮。孩子兩歲時,他雖然跟一群人在一起但都是自己玩,現在他大一點了,開始會跟別人一起玩。他也開始看出父母有開心的時候,而他也想令父母開心。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教導。
孩子三歲時會比以前更加了解是非對錯的觀念。顯然,這是父母訓練孩子的好時機,讓他長大後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腳注]
a 為了簡化內容,本特刊提到孩子時,有時會用「他」來代表,但是文章提到的原則也適用於女孩子。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小嬰兒剛出生的幾天之內,就已經習慣了媽媽的聲音,也喜歡聽媽媽的聲音而非陌生人的聲音
[第6頁的精選語句]
孩子三歲時會比以前更加了解是非對錯的觀念
[第6頁的附欄]
為什麼寶寶常常發脾氣?
約翰·羅斯蒙德在英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新版)中寫道:「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鬧彆扭、發脾氣是因為孩子想要某些東西或做某些事時,父母自己做錯了一些決定……如果父母以為是自己 做錯孩子才發脾氣,就一定會想盡快糾正這個錯誤。結果,本來他們說『不可以』的事,現在就變得『可以』了。如果他們之前打了孩子的屁股,現在他們就會讓步,給孩子想要的東西,甚至比孩子要的還多,好讓自己不會感到內疚。這樣做似乎有效,孩子真的不再發脾氣了,而父母也鬆了一口氣。不過,孩子卻發現只要發脾氣,他們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就更經常發脾氣,而且一次比一次厲害!」
-
-
有些父母說警醒!2011年 | 10月
-
-
有些父母說
如果你有個學齡前的孩子,你可能碰到不少挑戰。比如說,孩子發脾氣時你該怎樣處理?你該怎樣教導孩子是非對錯的觀念?怎樣平衡地糾正他們?我們來看看一些父母怎樣處理這些情況。
孩子發脾氣
「孩子在『可怕的兩歲』時,他們想要什麼就要有什麼。我們的兒子就是這樣,如果他想要的東西你不給他,他就會開始亂丟東西。他是我們第一個孩子,我們以前沒碰過他這樣發脾氣,所以不知該怎麼辦。有些父母跟我們說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這樣的,但這麼說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蘇珊,肯尼亞
「我女兒兩歲時會躺在地上大哭、亂踢亂叫……我真是被她氣死了!我想跟她好好說話,但一點用也沒有。我和丈夫就要她回到自己的房間,平靜地跟她說,等她安靜下來才可以出來,她出來之後我們才會跟她說話。當她安靜之後,我或丈夫就會到她房間裡,告訴她為什麼她剛剛的行為是不對的。這個方法真的有效!有一次我們無意中聽到她跟上帝禱告,請上帝原諒她。慢慢地,她就很少發脾氣了,最後都沒有發脾氣了。」——約蘭達,西班牙
「小孩子會試試看到底你可以忍耐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明明已經告訴孩子不可以做某些事,但你後來又讓他做,他就會有些困惑了。我們發現如果我們態度堅定而且首尾一貫的話,孩子慢慢地就會學到,他們即使尖叫也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尼爾,英國
管教
「有時很難知道五歲以下的孩子有沒有留心聽你說話。怎樣確定孩子聽到你所說的話呢?一個祕訣就是反覆地強調。你必須重複再重複,也許看起來要重複好幾千次,還要加上手勢和堅定的語氣。」——塞爾日,法國
「雖然我們四個孩子都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很不同的。有一個孩子只是看到自己令我們失望就會哭,另一個孩子則會試試我們忍耐的底線。有時我們只要很嚴厲地看著孩子或罵罵孩子就夠了,但有時卻必須懲罰他們。」——納坦,加拿大
「不要跟孩子妥協是很重要的。但同時,父母也不可以太固執或太嚴格。有時,如果孩子有悔改的心,我們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合理一些,減輕懲罰。」——馬帝厄,法國
「我不會定下太多規定,但我一旦定下了規定就一定會執行。我三歲的兒子知道不聽我的話會有什麼後果,這樣他就會小心自己的行為。我很累的時候,不理他的錯的確會比較輕鬆,但我一定會強迫自己管教他,因為說到做到是很重要的!」——納塔莉,加拿大
說到做到
「只要大人有任何首尾不一貫的地方,小孩子一定會記得,他們的腦中彷彿有一個記憶晶片專門來記錄這些事。」——米爾頓,玻利維亞
「有時同一件事,我兒子會用不同的方法來問我們,試試看我們會不會給他一樣的答案。還有,如果同一件事我和太太的答案不一樣,他就會利用這個漏洞來達到他的目的。」——安赫爾,西班牙
「有時我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錯事我就不會管他,但要是我心情不好,就會很嚴厲地懲罰他。我發覺這樣孩子會變得更不聽話!」——慶玉,韓國
「要讓小孩子了解,今天不對的行為,永遠都是不對的。這樣做很重要。」——安東尼奧,巴西
「如果父母沒有說到做到,孩子就會覺得爸媽反覆無常,只是根據當時的心情來做決定。但如果父母緊守自己的原則,孩子就會知道錯的事永遠都是錯的。這是父母給孩子安全感和表達愛的一種方法。」——希爾馬爾,巴西
「孩子知道可以利用一些場合,例如有別人在場時,向父母提出要求,因為這時看來父母會不得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以如果我不會答應的事,我一開始就讓兒子知道我會說不,並且讓他清楚知道,不論他怎樣求我,我都不會答應的。」——昌席,韓國
「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如果我和太太的意見不同,就會私下討論。如果我們的意見不一樣,孩子是看得出來 的,這樣他們就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赫蘇斯,西班牙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站在同一陣線,不會被孩子擺布,孩子反而會有安全感。孩子知道自己乖和不乖的時候會有什麼結果。」——達瑪莉絲,德國
「我和太太認為說到做到也包括,答應要獎賞 女兒也要做到。這樣她可以學到我們一定會遵守自己的諾言。」——享德里克,德國
「如果我的老闆常常改變他對我的工作要求,我一定會很生氣。同樣,父母反覆無常的話,孩子也會生氣。如果孩子知道我們的規定,也知道這些規定是不會改變的,他們就會有安全感。他們還需要知道不服從父母的後果是什麼,以及這些後果 也是不會改變的。」——格倫,加拿大
[第8頁的精選語句]
「你們的話,是就該說『是』,不是就該說『不是』」。——雅各書5:12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庭小檔案
意外懷孕——我們怎樣調整心態
韓湯姆和韓允喜口述
湯姆:我們結婚才六個月我太太允喜就發現自己懷孕了。表面上,我好像很鎮定,因為我想讓她知道她可以放心依靠我,我會給她安慰和力量。其實,我又擔心又害怕!
允喜:我知道自己懷孕後,十分震驚又很害怕!我一直哭一直哭,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也不知道怎樣做一個媽媽!
湯姆:我也一樣,完全沒有準備好要做爸爸!不過,我們跟其他做爸媽的人談過之後,發覺原來也有不少人意外懷孕。還有,聽到別的爸媽說有孩子的快樂,這也讓我們放心多了。慢慢地,我對未來沒有那麼擔心和害怕,反而開始期待這個孩子來臨。
允喜:阿蔓達出生後,新的挑戰一個接一個來到,剛開始的幾個星期我都沒辦法睡覺,因為她不停地哭,我也吃不下東西,結果就變得非常疲倦。起初,我很不想見到別人,但後來,我發覺老是自己一個人留在家裡也不是辦法,於是開始找其他的新媽媽聊天,這樣我就可以說說自己的情況,結果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才有這些問題。
湯姆:我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習慣,例如,由於我和允喜都是耶和華見證人,我們決心繼續經常傳道和聚會。另外,有了孩子也會增加生活開支,有些開支是意料不到的。我們努力量入為出,不要借錢,因為欠錢會帶來很多壓力。
允喜:本來我覺得帶著孩子出去傳道是不好的,因為照顧孩子會使我分心。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都很喜歡看到小寶寶,我知道這點後,就繼續經常傳道,也開始覺得帶孩子去傳道也不錯。
湯姆:聖經說「孩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和「賞賜」。(詩篇127:3)這句話讓我覺得孩子真的是一個寶貴的恩賜。要是你繼承了一份產業,你可以選擇善用這份產業,好好地投資,也可以選擇把這份產業浪費掉。我發覺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很獨特的,我應該好好善用,參與女兒的每個成長階段,因為這樣的機會一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
允喜:生活總是有很多「意外」發生,但不小心有了孩子並不是不好 的意外。阿蔓達現在已經六歲了,我沒辦法想像,要是生活中沒有了她,我會變得怎麼樣。
[圖片]
湯姆、允喜和女兒阿蔓達
-
-
怎樣教導兒童階段的孩子警醒!2011年 | 10月
-
-
怎樣教導兒童階段的孩子
「孩子五歲之前都在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所以要培養他們好的品質是比較容易的。可是,他們一開始上學就會接觸到其他人,這些人的做事方式和說話方式都跟爸媽不同。」——瓦爾特,意大利
孩子越來越大,接觸的世界也越來越廣,這使他們很想了解這個世界。他們也開始跟很多人產生互動,例如玩伴、同學、親戚等。正如上面提到的瓦爾特指出,孩子在嬰兒階段時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但現在你不再是惟一影響自己孩子的人了。所以要趁孩子還在嬰孩階段,好好教導他們服從父母和留意禮貌的好處,也要教導他們是非對錯的標準,這是很重要的。
上述這些觀念孩子是無法很快了解的,所以你一定要「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他們。(提摩太後書4: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關於上帝的律法,上帝也吩咐以色列的父母「要反覆教導兒女,無論在家還是走路,躺下還是起來,都要教導他們」。(申命記6:6,7)從經文可以看出,繼續不斷地教導孩子是很重要的。
要負起教導孩子的責任,有些事需要父母特別留意。讓我們來看看其中幾個。
有聆聽的時候
既然聖經說「有說話的時候」,所以應該也有聆聽的時候。(傳道書3:7)你可以怎樣讓孩子知道,你或別人說話時,他們都該留心聆聽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自己要做個好榜樣。你 有沒有留心聽別人說話,包括孩子說的話呢?
小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所以當你跟他們溝通時,就是考驗你耐性的時候了。每個孩子都不同,所以要先好好觀察孩子,看看哪些溝通方法對你的孩子 最有效。在英國有位爸爸名叫戴維,他說:「每次我說完話,都會叫女兒再說一次,結果,她大一點之後,就比較留心聽別人說話了。」
耶穌教導門徒時也跟他們說:「你們要留心怎樣聽。」(路加福音8:18)既然大人都需要仔細聆聽,更何況孩子呢!
「彼此甘心寬恕」
聖經說:「無論誰有理由對人不滿,都要繼續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寬恕。」(歌羅西書3:13)父母也可以教導小孩子培養甘心寬恕的精神。怎樣教導呢?
前面提到父母想要教導孩子留心聆聽,就需要做個好榜樣給他們看。同樣,你也要讓孩子看到你願意寬恕別人。俄羅斯有位媽媽名叫馬麗娜,她也努力這樣做,她說:「在寬恕別人、願意讓步、不對別人太敏感這幾方面,我們都努力為兒女立下好榜樣,要是我做錯,我就會跟孩子道歉。我希望孩子學會跟別人相處時也這樣做。」
一個人長大後,能夠化解紛爭,願意寬恕別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就要教導孩子體諒別人,還有做錯事必須負起自己的責任。這樣,你就等於將一份很寶貴的禮物送給孩子,這在他們成長期間是很有用的。
「你們要顯出感謝之心」
在這段「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很多人都「專愛自己」。(提摩太後書3:1,2)趁現在孩子還小就要教他們學習感謝別人。使徒保羅寫道:「你們要顯出感謝之心。」(歌羅西書3:15)
就算孩子還小,也可以學習禮貌以及怎樣關心、體諒別人。那麼要怎樣教他們呢?凱爾·普魯厄特醫生告訴《父母親》雜誌(英語)說:「教導孩子養成感謝的心的最好方法就是,你自己在家裡也要常常對家人表現感謝,也就是說,你要經常跟家人說你多麼感謝他們的幫助和體貼……這是要經常練習才做得到的。」
理查德住在英國,他很努力這樣做,他說:「我和太太都會感謝那些對我們表現仁慈的人,例如老師、祖父母等等。每次我們到別人家吃飯後,都會寫一張感謝卡,而且叫所有孩子都來簽名,或在卡上面畫一些東西。」你以身作則,孩子就會養成好的禮貌和感謝的心,這可以幫助他們長大後跟別人有長久的友誼。
「不可不管教孩子」
孩子越來越大,他們應該要學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這是很重要的。就算孩子還很小,也要服從權威,這不是只有在家裡而已,也包括在學校裡甚至在社區裡。你要教導孩子這個原則: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那麼要怎樣教他們呢?
聖經說:「不可不管教孩子。」(箴言23:13)如果你已經清楚告訴孩子要是他做了某個錯的行為,就會得到某個後果,那麼你就要說到做到,千萬不要害怕管教他。諾爾瑪是個媽媽,住在阿根廷,她說:「說到做到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你不能首尾一貫的話,孩子就會擺布大人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父母要事先 告訴孩子不服從父母的後果,而且還要確定孩子已經了解這個後果是什麼,那麼當孩子做錯事之後,父母就不用再多費唇舌來跟孩子爭論為什麼要懲罰他。孩子要是清楚知道父母定下了什麼規定,違反規定會有什麼後果,以及這些後果是無法改變的,這樣當孩子被父母管教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反抗了。
當然,管教要收到成效,千萬不要在自己很生氣的時候來管教孩子。聖經說:「一切惡毒、怒氣、憤恨、尖叫、詆毀……都該從你們當中除掉。」(以弗所書4:31)千萬不要殘酷地處罰孩子,也不要在身體或精神上虐待孩子。
可是,當你被孩子氣到忍無可忍時,還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嗎?你是可以做到的!新西蘭有位叫彼得的爸爸說:「這真的很不容易,但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受罰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不是爸媽缺乏自制的緣故。」
彼得和太太設法幫助孩子了解,接受管教會為他們帶來什麼長遠的好處。彼得說:「就算孩子做了令你氣得半死的事,我們管教他們時,也不會一直說他們有多壞,而會強調他們應該做個怎樣的人。」
讓人知道你們通情達理
上帝談到他會怎樣管教他的子民時說:「我要適度地 懲戒你」。(耶利米書46:28)如果孩子犯錯後,你根據他的行為適度地、公平地給他懲罰,就會得到很好的效果。保羅告訴基督徒,要讓人知道他們通情達理。(腓立比書4:5)
如果父母通情達理,那麼管教孩子時就會顧及孩子的尊嚴。桑帝是個爸爸,住在意大利,他說:「我從來不會貶低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我會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好好處理。我不會在別人面前管教孩子,也盡可能避免在一個孩子面前管教另一個孩子。我也不會在別人面前或私下時拿他們的缺點來開玩笑。」
上面提過的理查德也看出表現通情達理是多麼的明智,他說:「每次孩子犯錯時,千萬不要因孩子以前所犯過的錯而加重懲罰。你懲罰孩子後不要再提起這件事,或再提醒孩子他的錯,這樣做很重要。」
教導孩子的確要花很多心血,作不少犧牲,但也會得到很多福分。俄羅斯的一位媽媽葉蓮娜發現這是真的,她說:「我沒有選擇做全時的工作,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陪兒子,這樣做很不容易而且收入會比較少,不過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我看到兒子開心很多,而且我們的關係也變得很親密。」
[第11頁的圖片]
孩子也可以學習怎樣關心、體諒別人
[第12頁的圖片]
管教孩子時要顧及孩子的尊嚴
-
-
有些父母說警醒!2011年 | 10月
-
-
有些父母說
孩子越來越大,你該怎樣幫孩子學到服從的益處呢?當他們繼續長大並邁向成年時,你可以給他們什麼實用的訓練呢?請看看世界各地一些父母怎麼說。
人際關係和做家務
「我們一起吃晚餐時,會一起說說自己當天發生了什麼事,同時每個孩子都可以學會聽別人說話。他們看到爸爸媽媽也很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就可以學習到尊重別人和自己。」——理查德,英國
「看到孩子互相尊重,而且不需要我們出面也可以解決彼此的紛爭,這令我們很欣慰。他們跟大人談話時也很有自信。」——約翰,南非
「我是不完美的,所以有時無意中也會傷到孩子的心。如果我傷了孩子的心,就一定會跟他們道歉。」——賈內爾,澳大利亞
「我們會訓練孩子做家務,也教他們為別人服務,這使整家人相處得更融洽、更和睦,孩子也會有成就感。」——克萊夫,澳大利亞
「要教導孩子了解別人、尊重別人、寬恕別人,這樣做雖然不容易但卻很重要。」——優子,日本
個人衛生與健康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已經教他們自己洗澡,為了使他們更喜歡洗澡,我們會買人物造型的肥皂和動物造型的海綿,還有,洗髮液的瓶子上會有卡通人物。」——埃德加,墨西哥
「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沒有自來水,我會在家中一個方便的地方放一大瓶水和肥皂,這樣我們一回家就可以洗手。」——恩德蘭絲,尼日利亞
「我們每天都會給孩子吃有營養的食物,也會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營養均衡是很重要的。孩子很想知道每一道菜裡有哪些材料,我就叫他們跟我一起做飯,這樣我們就有更多時間在一起,也有機會可以聊天、溝通。」——桑德拉,英國
「運動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做爸媽的會帶頭做運動。孩子很喜歡全家一起慢跑、游泳、打網球和籃球,或騎單車。孩子發現原來運動不但很重要,也很好玩。」——卡綸,澳大利亞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願意花時間跟他們在一起,這不是金錢、禮物、旅行或其他任何事可以取代的。所以我選擇早班的工作,當孩子下午放學回家後,我就可以陪他們。」——羅米娜,意大利
管教
「我們發現管教孩子並沒有一套最有效的固定方法,管教方式會根據情況而改變,有時要跟他們打開心胸認真地談談,有時要取消他們喜歡做的事。」——奧貝特,尼日利亞
「我們會叫孩子重複我們說的話,來確定他們真的知道要做什麼,然後我們會看看他們有沒有做到。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聽話,那麼當他們不服從我們的時候,就一定要懲罰他們,這是父母應該做的。」——克萊夫,澳大利亞
「當我管教孩子時會蹲下來,跟孩子平視,這樣孩子會留心聽我說話,效果也會更好。另外,孩子也可以看見我的表情,而表情跟說的話一樣可以傳達出我的意思。」——珍妮弗,澳大利亞
「我們盡量不跟孩子說『你從來都不留心聽我說話』,即使有時孩子真的沒有留心聆聽。還有,我們不會在孩子面前責備另一個孩子,相反,我們會小聲地跟他們說話,或者帶他們到旁邊跟他們說話。」——魯迪,莫桑比克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很喜歡模仿別人,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幫助他們避免受到同學、媒體和社會的不良風氣所影響,我們也要幫助孩子培養基於原則的道德觀。孩子有了好的道德觀,就有能力對任何有害的事說『不』。」——格雷瓜爾,剛果民主共和國
「父母管教孩子時要堅定、公平、前後一致,孩子一定要知道做錯事的後果,也要知道父母一定會說到做到。」——歐文,英國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氣」。——歌羅西書3:21
[第15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庭小檔案
成功的單親媽媽
訪問露辛達·福斯特
對你來說,做一個單親媽媽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其實做父母的都有挑戰,但我發現做單親媽媽,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好好分配自己的時間和體力。我要花時間才可以把好的原則和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另外,還要留一些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笑、輕鬆一下。我常常要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才能做完家務。
你怎樣跟兩個女兒有好的溝通呢?
離婚之後,孩子會沒有安全感,也會感到憤怒。我發現每次碰到問題時,跟孩子有目光接觸,以及說話的語氣保持平靜是很重要的。我會等到大家都平靜下來時再說出自己擔心的事,而且不會把問題弄大。我會問問她們的想法,仔細聽她們說的話,讓她們知道我真的很在乎她們的感受。我很關心她們的學業,也會稱讚她們所作的努力。我們會坐在一起吃飯,而且氣氛是很輕鬆愉快的。我會常常告訴她們我有多愛她們。
你怎樣管教女兒呢?
孩子需要有清晰的規定,而且我還要說到做到。我的態度會盡量仁慈但卻很堅定,我會跟孩子推理,解釋為什麼某種行為是不對的。我也會先了解她們心裡的想法,好明白為什麼她們會有這些行為,然後再管教她們。如果是我錯了,例如沒清楚了解當時的情況而誤解她們,我就會向她們道歉。
你怎樣教導女兒要尊重別人?
我會提醒她們耶穌說的話:「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如果她們發生爭執,我會鼓勵她們盡量自己解決,也會教導她們,即使不高興時還是要盡力對人溫和、仁慈,以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你們會做什麼來娛樂消遣?
我們無法常常花錢去度假,不過我們會看看報紙上有沒有刊登一些比較便宜的消遣活動。我們也會去野餐,或去苗圃散散步看看植物。我們會在院子裡種植一些香草,有時也會採摘這些香草來做菜,這樣也很好玩。娛樂是很重要的,就算只是到本地的公園裡玩玩也好。
你體驗到什麼喜樂和福分?
女兒在單親家庭中長大是很不容易的,我要獨力撫養她們也很困難。不過我們卻變得更親密,我們學到要對自己有的福分表示感激。我很高興看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現在她們年紀還小,還是很喜歡跟我在一起,而我也很珍惜有她們做伴。我開心或不開心的時候,她們都會留意到,有時會來抱抱我,讓我開心一點。她們這樣對我表達愛,讓我很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家都感受到造物主的愛和關懷,造物主幫助我們渡過很多難關,我從聖經得到力量,可以繼續做個好媽媽。(以賽亞書41:13)
[圖片]
露辛達和兩個女兒希莉和謝艾
-
-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警醒!2011年 | 10月
-
-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請想像你剛剛從一個熱帶海島坐飛機到北極圈,你一踏出機艙,就發覺自己置身在冰天雪地中。你可以適應這麼大的氣溫轉變嗎?可以的,不過你得先做些準備才行。
同樣,孩子一踏入青春期,你也突然要適應極大的轉變。以往兒子總愛跟你在一起,現在卻寧願跟其他青少年作伴;以往女兒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把她當天發生的事告訴你,現在卻只會對你敷衍地應一兩聲。
「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你問。
「還好。」她說。
沒話說了……
「你在想什麼?」你問。
「沒什麼。」她答道。
又 沒話說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解碼》(英語)一書說:「[沒多久之前,]你彷彿有一張『後台通行證』,有『特權』可以隨時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但現在你頂多只可以坐在觀眾席上觀察孩子,而且還可能是個很差的座位。」
這是否說,你只能任由孩子跟你疏遠呢?當然不是。儘管孩子處於青春期,你仍是可以 跟他們保持親密關係的。不過,你必須先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什麼事發生。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一段多彩卻又煩惱的時期。
孩提跟成年之間的過渡期
研究人員一度以為孩子五歲時腦部發育已差不多成熟,但現在發覺雖然孩子五歲後的腦的大小 沒什麼變化,腦的功能 卻繼續發展。孩子到了青春期後,身體的激素會有很大的改變,結果他們的思想會跟小時候很不一樣。例如,小孩所想的東西通常比較具體,非黑即白,但青少年傾向於思考抽象的事,想要尋根究底,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哥林多前書13:11)他們漸漸確立自己的信念,而且會敢於表達這份信念。
保羅住在意大利,他留意到十幾歲兒子的轉變。他說:「我覺得兒子不再是個小孩,而是個小大人了。我這樣說不光是因為兒子身體上有了改變,也因為他的想法開始改變,而他在思想上的改變是最讓我感到意外的。他不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會勇敢地為自己的想法辯護!」
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嗎?孩子小時候你叫他做事他都會去做,就算他問為什麼,你也只需說一句「因為我要你這麼做」就夠了。但現在他是個青少年了,他想要知道理由,他甚至可能懷疑家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對的。有時候,他的堅持看起來像反叛一樣。
不要很快就斷定孩子想要推翻你的價值觀。也許他不過是要做一番掙扎,才能接受你的價值觀,並在自己的 生活上採用這些價值標準。這好比搬家:假如你要從一個房子搬到另一個去,而且要把家具一併帶走,你覺得要在新家找到合適的地方來放置所有家具容易嗎?也許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珍愛的家具,你一定不會丟掉,必定會保留著。
你十幾歲的孩子將來也要「搬家」,他要為未來「離開父母」這個時刻做好準備。(創世記2:24)當然,這個時刻目前來看仍然遙遠,畢竟你的孩子還未成年,但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彷彿已開始收拾行李了。孩子在青少年期間會仔細想想父母所傳授的價值觀,然後決定要把哪些價值觀帶到成年。a
對於孩子這樣做,你可能會有點擔心害怕。但你可以肯定,孩子成年後只會保留自己 珍視的價值觀。因此,既然孩子現在仍住在家裡,他就該認真想想自己所學到的原則,好決定日後要按照什麼原則生活。(使徒行傳17:11)
青少年這樣做大有益處。老實說,如果他現在問也不問就接納 你的標準,日後也可能會想也不想就接納別人的 標準。(出埃及記23:2)聖經說這樣的年輕人容易被引誘踏上歧途,因為「心中不智」,意即缺乏辨識力和其他好的品質。(箴言7:7)年輕人要是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很容易「中了人的詭計,信了騙人的謬論,受到歪風邪說影響,以致飄忽不定,隨波逐流」。(以弗所書4:14)
你可以怎樣做,好幫助孩子避免受到這樣的影響呢?你必須幫助孩子具備三個重要的條件:
1 鍛鍊理解力
使徒保羅說只有「長大成人的……他們的理解力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能明辨是非」。(希伯來書5:14)你也許會說:「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我已教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了。」你當時這樣教導他肯定對他很有益處,而且也可以幫助他為下一個成長階段做好準備。(提摩太後書3:14)但保羅說人是需要鍛鍊理解力的。沒錯,雖然孩童知道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青少年「在理解力 上要長大成人」。(哥林多前書14:20;箴言1:4;2:11)你希望孩子不是盲目地服從別人,而是懂得思考、推理。(羅馬書12:1,2)你怎樣才能幫助他這樣做呢?
一個方法是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斷他的話,就算他說了些你不喜歡聽見的話,你也要盡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激動。聖經說:「要敏於聆聽,不急於說話,不急於動怒」。(雅各書1:19;箴言18:13)此外,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你留心聆聽就能了解孩子心裡的真正想法。
到你說話的時候,與其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如運用問題讓他思考。耶穌也曾用「你們認為怎樣?」這個問題,來引導門徒甚至頑固的人說出心裡的想法。(馬太福音21:23,28)你也可以這樣做,就算孩子所說的話跟你的觀點相反,你也可以用問題來了解他的想法。例如:
如果孩子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上帝。」
不要回應說:「怎麼會不知道呢?當然 有上帝啦,我不知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可以這麼說:「為什麼你不知道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雖然聽到他所說的話,但你需要了解他心裡的想法。(箴言20:5)問題也許是跟上帝的標準有關,而不是跟上帝的存在有關。
例如,一個年輕人很想做一些違反上帝的道德律則的事,於是告訴自己上帝並不存在,好讓自己想要做的事看來沒什麼問題。(詩篇14:1)也許他心裡想:「既然上帝並不存在,我也不必按照聖經的標準生活了。」
如果孩子看來有這個想法,你可以鼓勵他認真想想,他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以賽亞書48:17,18)如果他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你就要幫助他看出,為了自己的益處而緊守這些標準是值得的。(加拉太書5:1)
如果孩子說:「這是你的 宗教,不表示這也是我的 宗教。」
不要回應說:「這是我們全家 的宗教。既然你是我們的 孩子,我們 要你信什麼,你就要信什麼。」
可以這麼說:「你真的這樣想嗎?如果你不想接受我的信仰,那麼你信什麼呢?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信念的,你 認為按哪些行為準則生活才對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這樣跟他推理,就能幫助他分析自己的想法。也許這能使他發覺自己的信念原來跟你的一樣,而令他感到困惑的其實完全是另一件事。
例如,他可能不知道該怎樣向別人解釋自己的信仰。(歌羅西書4:6;彼得前書3:15)又或者,他喜歡上了一個跟他信仰不同的女孩。要找出問題的癥結,也要幫助孩子看出這個癥結。他越運用理解力,就越能為成年做好準備。
2 得到成年人的指導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人都會 經歷所謂的「狂風暴雨期」,但今天世上有些地方的青少年看來並沒有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覺,這些地方的青少年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他們跟大人一起工作,互相來往,肩負成年人要肩負的一些責任。「年輕人文化」「青少年罪行」甚至「青春期」這些字眼並不存在。
可是,許多國家的情形卻相反。在這些國家,年輕人在學生人數極多的學校裡念書,他們只能跟其他年輕人來往,回家後卻發覺家裡空無一人,爸爸媽媽都在上班,親戚又住得很遠。因此,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人就是其他青少年。b你看出危險在哪裡嗎?問題並不只在於年輕人可能會交上壞朋友。研究人員發覺,如果年輕人缺乏成年人的指導,即使品行好的 年輕人也可能會做出不負責任的事。
在古代的以色列國,年輕人會經常跟大人接觸,不會跟大人分開。c聖經提到的烏西雅就是個例子。烏西雅十幾歲就做猶大王。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能好好肩負這個重任呢?顯然,一個原因是他受到一個成年人的好影響,這個成年人就是撒迦利亞。聖經說撒迦利亞「教導烏西雅敬畏上帝」。(歷代志下26:5)
在那些跟你有同樣價值觀的成年人當中,有沒有一個或多個是你孩子的良師益友呢?要是你的孩子跟他們關係親密,不要感到嫉妒。有他們的幫助,你的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做對的事。聖經有一句箴言說:「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箴言13:20)
3 培養責任感
由於18到19世紀發生工業革命,有些國家立法保護兒童,使他們不致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這些國家禁止雇主一星期內雇用青少年超過某個時間限額,或要求他們做某類工作。
有關童工的法律雖然保障了青少年的利益,使他們不致遇上危險或被人剝削,可是有些專家指出,這些法律也造成年輕人缺乏責任感。結果,正如《逃避毫無止境的青春期》(英語)一書說,許多青少年漸漸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覺得有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有權得到的,甚至可說是應該 得到的」。這本書的作者說年輕人很自然會有這種心態,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順應他們慾望過於要求他們付出的世界裡」。
聖經卻指出有些青少年早就肩負重任了,提摩太就是個好例子。提摩太認識使徒保羅時大概只有十幾歲,他深受保羅的熏陶。保羅曾鼓勵提摩太「要把[上帝給他的恩賜]像火一樣挑旺起來」,意思就是說,要盡心竭力地做好交託給他的工作。(提摩太後書1:6)也許提摩太20歲左右就離開家鄉,跟使徒保羅一起到各地傳道,幫忙建立會眾,強化弟兄姊妹。保羅跟提摩太共事了大約十年後,可以對腓立比的基督徒說:「我沒有別人性情像他那樣,真摯地關心你們的事。」(腓立比書2:20)
一般來說,青少年都喜歡負起一些責任,特別是他們看出一件工作很有意義,能產生美好的成果,就會更渴望負起這些責任。這樣的訓練不但有助於他們長大後更有責任感,而且現今也能讓他們的優點發揮出來。
適應轉變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你要是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受到孩子有很大的轉變,跟幾年前大為不同。但你可以放心,你是能夠適應的,正如你也能適應孩子成長的其他階段一樣。
要把孩子的青春期看做給你以下機會的時期:(1)幫助他鍛鍊理解力,(2)幫助他得到成年人的指導,(3)幫助他培養責任感。你這樣做就是幫助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了。
[腳注]
a 《如何教養十幾歲男孩》(英語)一書很適切地把青春期描述為父母跟孩子「漫長的告別」。詳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守望台》2009年5月1日刊10-12頁。
b 青少年一般都喜歡跟其他年輕人在一起,今天很多娛樂就是迎合青少年這種傾向,使年輕人相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是大人既不了解也無法融入的。
c 聖經的原文中並沒有「青少年」這類字眼。顯然,無論在基督教建立之前還是之後一段時期,上帝子民中的年輕人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跟今天很多地方的情況不同。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耶和華見證人當中做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按聖經原則生活,而且也會以身作則。(以弗所書6:4)他們不會強迫兒女接受聖經的標準,因為知道每個孩子長大後都必須自己決定按哪些標準生活。
艾斯蓮的父母是基督徒,她自小就得到父母教導該按哪些標準生活,現在她18歲了,仍然按照這些標準生活。她說:「我的宗教不是一星期只用一天來崇拜上帝的宗教,而是我的生活方式,影響到我所做的一切和我的每個決定,例如要交哪些朋友、選讀哪些課程、看哪些書。」
艾斯蓮很感激父母的養育和教導。她說:「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父母,他們幫助我渴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並緊守信仰。我爸媽永遠都是我人生路上的好嚮導。」
[第17頁的圖片]
要讓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
[第18頁的圖片]
一個成年的良師益友能對孩子有好影響
[第19頁的圖片]
青少年多做有意義的工作,長大後會有責任感
-
-
有些父母說警醒!2011年 | 10月
-
-
有些父母說
許多父母都發覺,兒女到了青春期,父母就開始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不論對你還是對孩子來說,這段時期都不容易應付。你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安然渡過青春期呢?請看看世界各地一些父母怎麼說。
孩子的改變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吩咐他做什麼,他都不會有疑問,但到十幾歲時卻看來對我這做爸爸的失去信心了。他不大相信我所說的話,也不喜歡我的說話方式。」——弗蘭克,加拿大
「我的兒子不像以往有那麼多話說了。如果我想知道他在想什麼,就必須主動問他才行,而不是期望他會主動說出來。要他回答我的問題也不容易,我問他,他是會回答的,但不會馬上回答。」——弗朗西斯,澳大利亞
「有耐性十分重要。有時我們真的很想大聲罵孩子,但我們發覺保持冷靜,跟孩子好好談一談,效果總是比較好的。」——費莉西婭,美國
溝通
「有時我那十幾歲的女兒老是為自己辯護,彷彿為自己築了圍牆一樣,有時她覺得我對她太挑剔。我必須常常告訴她我很疼她,很想幫她,讓她知道我總是為她的好處著想。」——莉薩,美國
「孩子小的時候很願意把自己的事告訴我,我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想法。現在我得設法了解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尊重他們,這樣他們才會願意向我傾訴心事。」——蘭姬,韓國
「單單告訴孩子不可做這不可做那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跟他們推理,好好跟他們談談,設法打動他們的心。想要他們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要願意聽他們說話,甚至一些我們不想聽的事,也要耐心地聽。」——達莉拉,巴西
「我們如果要糾正女兒,就會盡量在私下而不是在別人面前這樣做。」——埃德娜,尼日利亞
「有時我跟兒子說話時,我會被家裡其他的事分心,沒有留心聽兒子說話。兒子也察覺到這點,我猜這就是他現在不怎麼跟我說話的一個原因吧。現在當他跟我說話時,我會盡量留心聽,希望他會願意再次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米麗婭姆,墨西哥
多一點自由
「我兩個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多一點自由,但我有點擔心。我們常常為這個問題爭吵。我坦白地跟他們討論這個問題,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我感到擔心,之後他們也解釋為什麼希望有多一點自由。最後我們達成協議,讓他們在我所定的合理界限內享有多一點自由。」——埃德溫,加納
「我兒子想要一輛摩托車,我非常反對,甚至罵他,告訴他買摩托車的種種壞處,卻不給他機會解釋。他很氣憤,更非買不可!後來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跟他談談這件事。我鼓勵兒子先搜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包括騎車會有什麼危險、要多少開支、要符合哪些規定才能獲得執照,以及每年要繳交多少費用。我也鼓勵他聽聽會眾一些成熟基督徒的意見。後來我發覺鼓勵兒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嚴厲地管束他好得多。這樣才能打動他的心。」——惠榮,韓國
「我們為孩子定下一些規定,但也逐漸給他們多一點自由。如果孩子好好運用自由,我們就再給他們多一點自由。我們也給他們一些爭取更多自由的機會,好讓他們看出我們其實是很希望他們有更多自由的。不過,假如孩子破壞了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就一定會受罰。」——多蘿泰,法國
「我從不降低自己的標準。但如果孩子聽話,我也會很願意讓步。例如,有時我會容許他們比平常晚一點回家。但假如他們不止一次沒有 得到我許可而晚回家,就一定會受到懲罰。」——一燕,韓國
「正如雇員越盡責越服從老闆,老闆就會越寬待他。同樣,我兒子也看出他越服從我們,越遵照我們的規定做事,我們就越願意給他更多的自由。他也知道正如雇員不盡責就會受罰,同樣,他做事如果不負責任,我們就會取消他之前努力爭取到的自由。」——拉蒙,墨西哥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庭小檔案
「養育青春期孩子是一件樂事」
約瑟夫: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十幾歲了,我發覺耐心地聽她們說話和對她們的看法表示了解很重要。我也發覺坦白承認自己的弱點,對她們說話時表示尊重,可以使大家有好的溝通。由於上帝通過聖經給我和妻子幫助,這使我覺得養育青春期孩子是一件樂事。
莉薩:我發覺大女兒踏入青春期後更需要我的關心。我還記得自己要花很多時間聽她傾訴、跟她交談、給她安慰。我和丈夫都讓女兒知道她們可以放心說出心裡的想法,我們會尊重她們的感覺。我盡力把雅各書1:19的勸告實踐出來:「要敏於聆聽,不急於說話」。
維多利亞: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親切、最體貼的,她對所有人都這麼好。用「待人真誠」這句話來描述她再貼切不過了。我媽媽真了不起。
奧利維婭:爸爸很關心別人,對別人也很慷慨。雖然我們的家不很有錢,但爸爸總是很樂意在物質上幫助別人。爸爸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認真、嚴肅,但也很清楚 什麼時候可以放輕鬆一點。他是個好爸爸,我很高興有這麼好的爸爸!
「我們的生活很充實!」
桑尼:如果女兒碰到難題,我們全家都會坐下來談談。我們會坦誠地溝通,根據聖經的原則做決定。我和妻子伊妮茲也會盡力幫助女兒跟品行好、熱心事奉上帝的人做朋友。我們的朋友就是她們的朋友,她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朋友。
伊妮茲:我們整家人都有很多活動,而且會全家一起做事。我們都是耶和華見證人,所以會經常研讀聖經、舉行家庭研讀,也會經常傳道和做別的志願工作,例如賑災和興建王國聚會所。我們也會調劑一下生活,做些有益的消遣。我們的生活很充實!
凱爾西:爸爸很留心聽我們說話。每當要做重要決定時,他總會先聽聽全家的意見。媽媽也很關心我,我隨時都可以找她傾訴,隨時都可以找她幫助。
莎蔓莎:媽媽很疼我,不知不覺中讓我覺得自己很受寵愛、很重要。她很願意聽我說話,很關心我。媽媽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會讓任何事破壞我跟媽媽的關係。
[圖片]
約瑟夫·卡梅拉一家:約瑟夫、莉薩、維多利亞、奧利維婭、伊莎貝拉
桑尼·薩帕塔一家:凱爾西、伊妮茲、桑尼、莎蔓莎
[第22頁的圖片]
父母給孩子多一點自由的同時也會定下合理的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