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從初見便愛到底!
    警醒!1992年 | 6月8日
    • 從初見便愛到底!

      紐約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塞西莉亞·麥卡頓醫生評論說:「你若觀察一下生下來的嬰兒,便會發覺他們非常敏銳,對周遭的事物也十分留意。他們對自己的母親反應靈敏。他們會將頭轉往發聲的方向,凝視著母親的臉。」母親在目光上與嬰兒取得接觸,彼此四目交投。對他們來說,這的確是一見生愛!

      母親和嬰兒在此刻——母親若以自然的方式生育,母子均沒有受麻醉藥所影響——產生感情的連繫是很自然的事。嬰兒的啼哭刺激母體大量分泌乳液。她與嬰兒的肌膚接觸使她產生一種能夠減少產後流血的激素。孩子生來便有依附人的需要。他啼哭、吃奶、牙牙學語、發出咯咯聲、微笑、興奮地踢足以吸引母親的注意。嬰兒主要依附母親,這種依附使他日後能養成愛人、關懷人、信任人的意識。不久,父親也成為嬰兒所依附的重要對象。誠然,嬰兒跟父親的關係沒有跟母親那樣密切,然而這種接觸卻增添了一個重要的層面。父親觸碰嬰兒、逗弄和輕搖他,嬰兒便會興奮地嘻笑蠕動。

      理查德·雷斯塔醫生報導,將初生嬰兒抱起摟在懷裡,對嬰兒來說就好與進食補品無異。他說:「跟食物和氧一樣,觸摸是正常嬰兒發育所必需的。母親將嬰兒擁在懷裡,臉頰緊貼著他,許多心理生物學上的作用遂由此得以協調一致。」嬰兒若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他們的腦也形成「不同的起伏波紋」。

      提防隔閡形成

      有些研究者表示,嬰兒誕生時若缺乏這種母子之間的連繫,悲劇就指日可待了。其實並不然。因為在隨後的歲月裡,母親仍有許多時間可以給予嬰兒親切的照料,從而在彼此之間建立鞏固的連繫。然而,嬰兒若在一段長時期缺乏與母親的親密接觸,就可以對他造成嚴重的後果。雷斯塔醫生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所有人一生均互相需要,但這項需要在出生的頭一年卻最為殷切。不讓嬰兒見到光,不給他機會注視別人的臉孔,不讓他享有給人抱起、摟在懷裡、受人逗哄、寵愛、觸摸的樂趣——失去這些東西是嬰兒所無法忍受的。」

      嬰兒啼哭的理由有許多。通常他們想獲得別人注意。他們若哭了好一會,仍沒有人理會,他們便也許會停下來。他們感到照顧他的人沒有反應。他們會再次啼哭。若仍得不著理會,他們便會有受忽視和不安全的感覺。他們試圖哭得更厲害。如是者若持續了一段較長時間,而嬰兒經常受到忽視,他便會感到被人遺棄了。他起初生氣,甚至惱怒,最後則乾脆放棄。隔閡於是便產生了。由於得不到別人的愛,他也沒有學會去愛人。他的良心沒有獲得充分的發展。他既不信任別人,也不關心別人。他變成了問題兒童;在極端的事例上,他甚至養成心理變態的品格,對自己所犯的罪行毫無悔意。

      初見便愛上對方並不是事情的終結。這份愛必須永遠繼續下去,不僅在口頭上,也在行動上。「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要常常擁抱和吻吻孩子。趁還來得及,要及早教導孩子認識上帝話語的正確價值標準。這樣,你的兒女就會好像提摩太一樣:「[要]知道你是從小[「嬰孩時期」,《新世》]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3:15)從他們的童年至青少年期間,要天天花點時間跟他們在一起。「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

      『雖然我們哭,這卻是為了我們的最大好處著想』

      對許多人來說,管教是個引起爭議的問題。可是,只要施行得當,這其實是父母對兒女表達愛心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小女孩明白這點。她送了一張卡給母親,上面寫道,「給媽媽,一位可愛的女士」。卡上用蠟筆畫有金黃色太陽,飛翔的雀鳥和紅色的花朵。卡上寫著:「這張卡是送給您的,因為我們都十分愛您。我們希望用這張卡表明我們的感激。我們分數低的時候,您在我們的成績單上簽名。我們不聽話的時候,您責打我們。雖然我們哭,我們卻知道這是為了我們的最大好處著想。……我只是想說,我非常非常愛您。我很感激您為我所做的一切。最愛您的媚歇爾。」

      媚歇爾同意箴言13:24的話:「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杖代表權威;使用杖也許包括責打在內,但許多時卻無需這樣行。由於孩子不同,過犯不同,所需的管教也不同。有時一句仁慈的責備便足以奏效,但桀驁不馴的孩子則可能要下較重的藥:「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箴言17:10)同樣適用的是:「只用言語,僕人[或孩子]不肯受管教;他雖然明白,也不留意。」——箴言29:19。

      在聖經裡,「管教」一詞的意思是教誨、訓練、懲戒——若有必要更包括責打在內。希伯來書12:11向我們說明管教的目的:「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在管教兒女方面,父母不應過度嚴厲:「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3:21)然而,過度縱容兒女也不對。「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縱容兒女的人其實等於說:『隨你喜歡去做好了,不要來煩我。』施行管教則等於說:『要做對的事;我關心你。』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89年8月7日刊說得不錯:「如果父母並非苛酷暴戾,而是為兒女定下明確的界限,並且堅定不移,就更有希望培育出成就高而跟別人相處得好的兒女。」該文在結論中表示:「從一切科學研究所得,也許最引人注意的結論是,在每個國家裡,真正關係重大的因素是確立一種互愛互信的行為模式和共同接納的行為規限,而非許多瑣碎的規條。管教一詞與門徒一詞來自同一的拉丁文字根。管教的真正目的不是在於懲罰桀驁不馴的兒童,而是要教導和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養成內在的自律能力。」

      他們聽見你說的話,卻模仿你所做的事

      《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討論管教的文章,以這句話作開場白:「惟獨父母切實按照自己教導兒女的價值標準去生活,他們才能期望孩子循規蹈矩。」文章接著表明自律能力的價值:「青少年若品行優良,他們的父母本身多半是勇於負責、行為正直和有自律能力的人——在生活上與他們自稱相信的價值標準一致,同時也鼓勵兒女跟從同一的標準。調查有一部分是讓品行良好的青少年與有問題的青少年發生接觸,但這樣行對前者的行為並沒有造成永久的影響,因為他們父母的價值觀念已根深蒂固地成為他們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這證實了箴言所說的話:「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即使父母試圖將正確的價值觀念灌輸給兒女,但是他們自己若沒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們的努力便會歸於徒然。兒女『並不會使這些價值觀念成為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上述調查證明,「造成差別的因素在於父母本身把他們試圖教導兒女的價值標準遵守到什麼程度。」

      情形正如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一般:「兒童很少留心聆聽大人說話,但卻總是刻意模仿大人。」你若深愛兒女,並且渴望將正確的價值觀念灌輸給他們,你可以採用的最佳方法是:以身作則。千萬不要像那些被耶穌譴責為偽君子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耶穌說:「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馬太福音23:3)也不要像那些受保羅質問的人:「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羅馬書2:21。

      今日,許多人對聖經不屑一顧,認為聖經已過時落伍,其中的教訓並不切合實際。耶穌絕不同意這種看法,反之他說:「智慧總是從她所有的兒女得證為對的。」(路加福音7:35,《呂譯》)以下來自許多國家的家庭的實際經驗足以證明他的確所言不虛。

      [第7頁的圖片]

      與母親的親密感情對嬰孩的感情發育大有幫助

      [第8頁的圖片]

      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也十分重要

  • 在普世各地養育兒女——憑著愛心、管教、榜樣及屬靈的價值觀履行父母的責任
    警醒!1992年 | 6月8日
    • 在普世各地養育兒女——憑著愛心、管教、榜樣及屬靈的價值觀履行父母的責任

      來自許多個國家的父母向本刊報導他們從兒女的嬰孩至青少年期間如何成功地養育子女。所有這些父母都是耶和華見證人,因此他們的報導強調父母需要留意以上標題所列出的四方面。以下刊出的經驗僅反映出他們所實施的家庭訓練的一二而已。

      來自夏威夷的經驗

      「正如聖經告訴我們,愛乃是『最大』的品德。因此愛的一切不同表現均必須洋溢在家庭之中。我和卡露在我們的婚姻生活上享有這種神聖的品質。我們的感情很親密,喜歡常常在一起。我深信養育兒女的主要成功祕訣乃在於夫婦的婚姻生活須先美滿幸福。

      直至今日,我仍然記得在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的那段日子,我心裡所生的強烈感覺。新生命的誕生實在太奇妙了。我記得卡露餵蕾楚兒吃奶時所流露的快樂和滿足。我為她高興,但也感到有點不高興,有點嫉妒。卡露和蕾楚兒這麼親密,我又怎樣呢?我覺得自己正被推開——雖然以很溫和的方式,但畢竟是被推開——被推出我們的家庭中心之外。憑著耶和華的幫助,我得以將自己的感受和掛慮向卡露表達出來。卡露對我深表同情,並且給我很大的支持。

      自此之後,藉著分擔照顧嬰兒所涉及的種種雜務,我得以跟我們的新生嬰兒較為親近。這包括做一些不好受的工作——不說別的,單是清洗髒尿布就已經是個獨特的經驗了!生了蕾楚兒之後,我們再生了五個孩子,最小的是麗貝卡,她今年也八歲了。我們跟每個孩子都主持一個個別的聖經研究。

      關於養育兒女的初期,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我和卡露便不時跟他們談話。我們談及的事包羅萬象。有時我們談及耶和華與他的奇妙作為。有時我們談及一些沒有什麼意思,只是滑稽、好笑的事。當然,我們想教他們一點東西,但我們這樣行也使大家能夠共度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我深信這樣的談話能夠大大促進父母子女之間的連繫。無可否認的是,這些談話幫助我們在自己的家庭裡建立良好的溝通。

      耶和華已教導我們認識到,屬靈的事物和獻出自己具有莫大的價值。在物質方面,我和卡露一向都並不十分豐裕;可是,我們從沒有刻意追求這些東西,也沒有因此便感到美中不足。倘若我們花多點時間去拼命掙錢,我們就不會有充分時間獻給耶和華和自己的家庭了。在這方面,我們的確作了正確的抉擇。」(以下是卡露的評論。)

      「我認為哺乳給自己的孩子能夠大大鞏固嬰兒和母親之間的連繫。你既花了這麼多時間抱著嬰兒,自然感到跟他十分親近。母親不能夠離開嬰兒身邊多過兩至四小時。愛德跟我都不主張把兒女留給臨時替人看顧孩子的人照料,在這件事上我們十分嚴格。我一向都渴望能夠親自教導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們成長。因此,當兒女年幼的時候,我沒有外出工作。我相信這樣行可以幫助兒女看出,在我們心目中他們居於多麼重要的地位。親近兒女的最主要方法是花多點時間跟他們在一起。沒有什麼能代替你自己。一切物質東西都不能夠取代你的地位。

      青少年時期之所以困難是由於我要適應兒女正逐漸長大這件事實。意識到他們正逐漸獨立而不再像以往一樣需要我了——要接受這件事並不容易。這是一段令人擔心的日子。你所施行的教導、管教和模鑄工夫都一一受到考驗。你若等到他們進入青少年時期才著手做這些工夫,就確實太遲了。等到這個時候才開始把正確的道德觀、愛人之心,特別是愛上帝的心,灌輸給兒女,就已太遲了。這些事必須從他們誕生時便開始灌輸給他們。

      在難以應付的青少年時期來到之前,你有12年的時間可以在這方面作出努力。可是,你若盡力實踐聖經的原則,日後見到兒女從心裡立定主意要事奉耶和華,你便會體驗到莫大的喜樂與和平了。」——愛德和卡露·歐文斯。

      來自津巴布韋的評論

      「聖經在詩篇127:3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將這件事謹記在心可以幫助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要悉心照料這份產業。我們家庭所最留意的事之一便是一起做事——一起禱告、一起研讀聖經、一起從事崇拜、一起工作、一起探訪朋友、一起遊戲。

      管教有時是必需的。有一次我們那在學的兒子很晚才回家。我們十分擔心。他說話吞吞吐吐,我們感到事情有點不妥。然而我們決定把事情擱至次日早上才處理。大約到了半夜,我們聽到有人敲我們睡房的門。原來是我們的兒子,他眼裡含著眼淚。

      『爸爸,媽媽,過去四個小時我一直睡不著,因為我沒有聽從你們給我的聖經勸告,要我提防不良的交往。今天放學之後,有幾個孩子硬要我跟他們去游泳,其中一個男孩子把我捺進水裡。若不是另一個男孩子幫助我,恐怕我已經淹死了。他們還笑我是懦夫。我立即回家,可是我在屋外徘徊了好一會兒,因為我覺得自己做了錯事。你們曾根據聖經警告我提防不良的交往,但我卻沒有聽你們的話。我感到很難過。』——哥林多前書15:33。

      他哭起來,我們也跟著哭。我們很高興他學到一個教訓。可是,為了使他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我們還是罰了他。出埃及記34:6,7表明耶和華滿有憐憫,樂於赦免罪孽,但卻『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戴維及貝蒂·穆弗魯里瓦。

      來自巴西的評論

      「我是個寡婦,要獨力撫養我的兒子。與此同時,我擔任一份教職以維持生計。教導和管教兒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需要的是:首尾一貫的訓導,平衡的管教以及父母本身所立的良好榜樣。對我來說,一方面要保持堅定,同時又要表現同情心,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我必須培養聆聽的藝術,特別是學會以心靈去傾聽。溝通十分重要,但不僅在於談話,同時也要使孩子介入其事,從而在感情上作出回應。為了使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成員,我讓他有分籌劃家庭的預算。每逢收到電費和水費的帳單,或聽聞衣服和鞋子的價格上漲,我們便一起討論處理這些事情的方法。

      很重要的一點是,孩子若做得好,就要誠心稱讚他。一有機會,我便向他表明跟從上帝的律法和原則對他有什麼好處。有一次,我多次向他提出勸告之後,不得不使用實際的杖。這樣行對我來說十分困難,可是卻帶來了多麼令人欣慰的結果!不錯,在兒子的青少年階段,我們嘗到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教誨和管教所具有的價值。我的兒子樂於將自己的個人難題告訴我,同時向我表露自己的感受。

      我必須不斷留意與兒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因此我避免花太多時間在世俗工作之上,這樣我便能夠總是有充分時間給我的兒子。每逢有難題發生,我盡量留心傾聽;藉著耶和華的幫助,我們得以將難題一一克服。我讓他知道我自己也不時犯錯。有一次我十分生氣,於是我吩咐他『住口』。但他向我指出,吩咐別人『住口』其實是缺乏愛心的表現。他說得有道理。那天下午我們談了許久。」——約蘭達·莫賴斯。

      來自韓國的評論

      「我很熱心將聖經原則應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上。我特別將申命記6:6-9的訓示緊記在心。因此,我盡量撥出時間跟兒女在一起,親近他們,將上帝話語的原則灌輸到他們的腦裡和心中。我也邀請全時的海外傳道員和伯特利家庭的成員到家裡交往,藉此幫助兒女養成對全時服務的體會。

      每逢兒女引起麻煩,父母應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表現聖靈的果子。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很容易向兒女生氣甚或大發雷霆。然而,身為父母的人必須保持忍耐,並且表現堪作模範的行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兒女,給他們機會解釋當時的情況。倘若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他們犯了錯,就最好信任他們,並且盡力強化他們。如果你認為非處罰孩子不可,就要先跟他推理,向他說明他究竟做錯了什麼事,並且指出他的行為令耶和華和父母多麼不悅,然後才懲罰他。許多時孩子在受罰之後都會說:『爸爸,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這樣不聽話。我真的很笨。』父母若真正關心兒女而施以管教,兒女其實會感激父母如此行。

      父母必須提高警覺,留意不良行為的出現。我的大兒子讀中學三年級時,我聽到他房內傳來搖滾樂的聲音。我發現他原來加入了學生糾察隊(由堪作模範的較年長學生組成,負責勸導其他學生),以致受到強烈的世俗影響。我獲悉由於其他隊員的不斷慫恿,以及受他自己的好奇心所驅使,他抽過煙。於是我們一起分析吸煙的危險,最後我的兒子自行決定辭去糾察隊的職務。他果然這樣行。為了填補他放棄校內不良活動的空隙,我們作了安排讓他跟家人和會眾的成員一起從事有益身心的消遣。

      我最後要說的是,父母立下優良榜樣是至為重要的事。我一向告訴自己的兩個兒子,我渴望以好消息全時宣揚者的身分事奉上帝。我的第二個兒子一畢業,我便從雇用我的絲織工廠退休,成為全時的傳道員。兩個兒子看見我的決心,便步我的後塵。他們因中立問題服刑期滿之後,兩人均加入全時服務,直至今天。」——沈佑基。

      來自瑞典的評論

      「我們養育了七個兒女,五男二女。現在他們已長大成人,而且在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方面都十分活躍。我的兒女從很年幼開始便參加會眾的聚會,並跟我們一起從事傳道工作。他們逐步學會向人傳道——按門鈴,跟別人打招呼,道出自己的姓名,把單張、傳單、雜誌分發給住戶。他們很小年紀便在神治傳道訓練班中擔任學生演講。

      有時,嚴重的難題需要特別的注意。在這些時候,表現愛心和忍耐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大聲喝罵兒女,也不要爭辯不休。難題是藉著推理和強調耶和華的觀點才得以解決的。在與金錢有關的事上,我們也訓練兒女。他們大一點便替別人分發報紙,掘取泥炭煤,整理花園等。他們不時探訪住在遠地的祖父母;這使他們留意到老年人的難題,從而學會對老人表現體恤之心。

      我們結婚30周年紀念那天,收到以下的信:

      『給我們所摯愛的爸爸媽媽:

      我們要為你們所做的一切衷心致謝!你們給我們許多溫暖的愛,將真正的信仰灌輸給我們,使我們享有奇妙的希望。這一切一切,我們都不能用言詞或金錢去衡量。可是,我們卻希望藉著這小小的紀念品,讓你們知道我們多麼愛你們——親愛的爸爸媽媽。[署名]你們的兒女。』

      回顧這些『20年計劃』,我們深深感激我們的天父耶和華,因為他實在恩待我們。」——貝提爾和布麗塔·厄斯特貝里。

      來自其他父母的真知灼見

      「母親哺乳給自己的嬰兒是耶和華使嬰兒和母親有親密身體接觸的方法。但父親卻可以用搖椅增加他和嬰兒的接觸。我很喜歡差不多每晚將嬰兒抱在臂彎裡,搖他們入睡。」

      「身為父親,我沒有哺乳的能力,但我可以藉著每晚替嬰兒洗澡而與他們保持親密的接觸。對我和對他們來說,這都是一段十分開心的時光!」

      「我不時會帶一個孩子單獨和我一起到外邊吃飯。他們很喜歡這種跟爸爸單對單的時刻。」

      「隨著時間過去,我們逐漸給他們較多的自由和責任。一個緊握在手中的彈簧必須逐漸放鬆,才不會不受控制地跳出手外。」

      「要多點向兒女表露愛意。從沒有孩子死於過多的親吻和擁抱;但若缺乏了這些東西,他們的感情便可能死去。」

      「要忍耐,不要對他們作威作福。不要老是絮絮不休地挑剔他們。要讓他們培養自尊。每次批評,要伴以四次稱讚!」

      「你將最好的給他們,他們便會有最好的表現。」

      [第9頁的圖片]

      像麗貝卡一樣的小孩子需要真摯的愛

      [第10頁的圖片]

      撥出時間一起做事能促進家庭的緊密連繫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