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你願意談論宗教嗎?
    警醒!1999年 | 2月22日
    • 你願意談論宗教嗎?

      「好了,好了,我們還是改變話題吧。有兩個問題我從來不愛跟人討論,一是宗教,二是政治!」

      「宗教問題,讓我的妻子和孩子跟你講好了。」

      「我剛從教堂回來,現在我不要談宗教。」

      這些話聽來是否耳熟能詳?有些人不願意談論宗教,因為他們認為宗教是他們自己跟上帝之間的事,與別人無關,反正耶穌說:「你禱告的時候,倒要進你的私人房間,關上門,然後才向你隱密中的父親禱告;這樣,你父親在隱密中觀看,就會回報你。」——馬太福音6:6。

      另一方面,耶穌和門徒卻沒有認為宗教純粹是私人的事。他們直率地公開談論不同的屬靈話題,由於這緣故,他們的教訓得以傳遍天下。(使徒行傳1:8;歌羅西書1:23)當然,並非人人都喜歡跟他們講屬靈的事;有些人縱使聆聽,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今天的情形也大同小異。人對於討論宗教的看法可說見仁見智,文化不同的人,反應也不一樣。例如在許多西方國家,國民或多或少比較注重世務,如教育、職業、運動、電腦、電視等等。其他文化的人卻較易跟人談論自己的信仰。可是,不論人來自什麼背景,即使他們起初對宗教不感興趣,後來某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也許會促使他們重新評估自己的靈性需要。

      宗教紛爭,敬而遠之

      有些人拒絕談論宗教,也許因為他們曾目睹許多宗教討論最終演變成激烈的爭論,甚或他們曾置身於這些爭辯之中。一位知名演說家表示:「宗教歧見比政治歧見孕育出更多爭端。」此外,早年美國副總統理查德·約翰遜評論說:「宗教熱忱能挑起人類最強烈的偏見,誤導的宗教熱忱能觸動人性最醜陋的一面,使人打著維護上帝權益的旗號,進行種種卑鄙的勾當。」

      你是否感到奇怪,像聖經這樣高尚、對人有益的主張,竟被人用來挑起不容異己、偏執、仇恨等錯誤的情緒?說實在一點,令人對宗教生厭的,不是聖經教訓本身,而是那些離經叛道的主張。我們且以基督教為例去說明這點。

      耶穌基督是基督教的創始者,他言傳身教,幫助人學會愛上帝和愛鄰人。他從沒有鼓吹不容異己或宗教狂熱的主張。基督和門徒傳道教人所用的方法是:跟別人推理,提出使人信服的話。(馬太福音22:41-46;使徒行傳17:2;19:8)他們甚至為仇敵和迫害他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使徒行傳7:59,60。

      純真的宗教能開導人的心靈和頭腦,使人團結起來。因此,對誠意尋求真理的人來說,莊重的宗教討論能帶來莫大的裨益。接著的文章會幫助我們看出這點。

      [第3頁的附欄]

      著名人物怎樣說

      「如果耶穌確是領人歸向上帝的途徑,耶穌的跟從者就責無旁貸,必須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哥倫比亞神學院福音傳道系教授本·約翰遜。

      「耶穌教導門徒把福音帶到人家那裡。我們必須去到全球各地,才能執行這個重大的使命。主曾吩咐門徒,走進大街小巷隨走隨傳。」——美南浸信會教會發展中心主管肯尼思·亨普希爾。

      「除非我們向人作見證,否則我們就不是名副其實的基督徒,……因為每個基督徒都獲授命作傳道員和見證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太多傳道人……一心只想召集更多信徒,興建更宏偉的教堂;他們關心自己下次被派到什麼堂區工作,過於向人傳講福音書裡措詞直率、叫人不安的信息。」——作者兼專欄作家卡·托馬斯。

      「我們要去敲人家的門,……像(耶和華)見證人及其他人一樣。我們必須出去,向人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天主教主教托馬斯·戴利。

  • 何以應當談論宗教
    警醒!1999年 | 2月22日
    • 何以應當談論宗教

      「鐵磨鐵,磨得鋒利;朋友互相切磋,才智也變得敏銳。」——箴言27:17,《聖經新譯本》。

      刀子不能靠互相碰撞就磨得鋒利。磨礪跟碰撞有別,磨礪比碰撞溫和得多。照樣,人通過交談在思想上彼此磨礪,用的方法可能恰當,也可能不恰當。特別在宗教這類敏感問題上,情形更是這樣。

      首先,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互相磨礪,我們必須懂得尊重對方,顧及他的尊嚴。我們所說的話,以及說話時所表現的態度應當把這份尊重反映出來。聖經說:「你們的話要時刻帶著恩慈,用鹽調味。」(歌羅西書4:6)帶著恩慈所說的話是仁慈的、親切的。即使說話的人深信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他的語氣也不會咄咄逼人,令人難堪。

      我們有沒有表現恩慈,可以從我們怎樣聆聽別人的話看出來。別人說話時,如果我們不時插嘴,打斷別人的話,或籌算接著要說的話而心不在焉,我們就沒有帶著恩慈去聆聽了。講話的人很可能感覺到我們對他的話不感興趣,於是乾脆把談話終止。此外,我們絕不應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聲色俱厲地威嚇別人改變他們的看法。畢竟,惟有「上帝」才能叫真理的種子在有良好反應的聽者心裡「不斷成長」。——哥林多前書3:6。

      我們可以效法使徒保羅的優良榜樣。保羅執行服事職務時,經常同人「推理」,又用「叫人信服的話」談論耶穌。(使徒行傳17:17;28:23,24)無論在市集還是在別人家裡,只要碰到人,保羅都跟他們談論宗教。(使徒行傳17:2,3;20:20)耶和華見證人努力效法保羅的榜樣,只要哪裡有人,他們就在哪裡本著聖經同人推理。

      免生誤會

      以色列人剛進入應許之地,當時他們為了一座祭壇所引起的誤會,幾乎爆發內戰。在約旦河東定居的以色列人築了一座壇,其餘十個部族的同胞立即以為他們要獻祭給假神。於是,他們準備採取軍事行動,懲戒這些弟兄。幸好以色列還有好些行事審慎的人。那些打算發動攻勢的以色列人先派出代表,查明這些弟兄築壇的真正理由。他們獲悉,弟兄僅把這個壇當作標記,或「證據」,用以提醒各部族,他們在上帝面前同屬一個國家。這件事使大家都舒了一口氣。由於他們開誠布公地商談,結果得以避免一場殺戮,也挽救了不少性命。——約書亞記22:9-34。

      同樣地,今天誤會往往使人疏遠,甚至造成偏見。舉個例,有少數人由於聽聞耶和華見證人拒絕輸血就把他們當作宗教狂。可是,有些人則就這個問題親自向見證人查詢,結果令他們很驚訝的是,見證人的做法是有聖經根據的;即使他們不接受輸血,他們仍可以接受其他安全而有效的療法。(利未記17:13,14;使徒行傳15:28,29)事實上,由於血液供應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一位專欄作家寫道:「感謝上帝,耶和華見證人率先研究,及提倡使用血的代用品。」

      同樣地,今天有些人拒絕跟見證人談話,因為有人告訴他們,耶和華見證人不相信耶穌基督。這個說法完全偏離事實!其實見證人經常強調耶穌在拯救人類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他們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為了救贖人類脫離罪和死亡,才把他差到地上來。因此,只要人肯跟見證人談論這些問題,他們的誤解定會一掃而空。——馬太福音16:16;20:28;約翰福音3:16;14:28;約翰一書4:15。

      真理——受歡迎還是不受歡迎?

      許多人感到驚訝的是,但凡談到宗教,流行見解通常是錯的。耶穌基督教導門徒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通往毀滅的路又寬又闊,進去的人也多;通往生命的門是窄的,路是狹隘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

      在挪亞的日子,只有八個人向人談論屬靈的真理;就是挪亞、他的妻子、三個兒子、三個媳婦。他們發出的警告信息,連同建造方舟的工作,無疑使他們成為別人譏嘲,甚至誹謗的對象。不過,挪亞和家人沒有因此而畏縮不前,他們繼續一面向人傳道,一面建造方舟。(創世記6:13,14;7:21-24;彼得後書2:5)照樣,只有三個人服從上帝的指示,安然渡過所多瑪、蛾摩拉的毀滅。——創世記19:12-29;路加福音17:28-30。

      我們的日子又怎樣?有個住戶對一個耶和華見證人說:「假如基督今天以肉身來臨,他很可能會再度被人殺死。」這個人認為,今天跟二千年前沒有分別,耶穌的教訓和崇高道德標準同樣不受歡迎。你同意他的話嗎?

      如果你同意,你的想法可沒有錯。因為耶穌曾警告門徒:「你們會為了我的名被所有國族憎恨。」這個預言證實真確無誤。(馬太福音24:9)在羅馬,猶太宗教領袖對保羅談及基督教說:「我們知道這個教派是到處受人抨擊的。」(使徒行傳28:22)縱使基督教不受大眾歡迎,基督跟從者卻沒有因而停止跟人談論自己的信仰;在另一方面,誠心正意的人也沒有為了這個理由而不敢跟基督徒談論聖經。——使徒行傳13:43-49。

      跟人類歷史的其他時候比較起來,耶穌的信息對今天的人格外重要。為什麼?因為世界情況充分表明,我們正生活在這制度「最後的日子」;這段日子發展到高潮時,上帝會鏟除地上一切惡行。耶穌把我們的日子跟挪亞的日子相提並論。(提摩太後書3:1-5;馬太福音24:37-39)因此,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信仰視作理所當然,因為上帝只會把永生賜給那些認識他,並「用靈和真理來崇拜他」的人。——約翰福音4:24;帖撒羅尼迦後書1:6-9。

      怎樣找著正確的途徑

      培根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散文家、法學家和政治家。他勸諭搜尋真理的人「要認真考慮,權衡輕重」。早年美國總統杰斐遜說:「提防犯錯的惟一有效方法就是要懂得推理,以及無拘無束地提出質詢。……兩者都是錯誤的大敵。」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想尋求真理,我們就要「認真考慮,權衡輕重」,也要設法「推理,以及無拘無束地提出質詢」。

      英國科學家邦迪爵士指出何以這個步驟至為重要,他說:「因為世上最多只有一個信仰是真的,由此斷定,人極有可能採納謬誤的信仰,並對這樣的宗教確信不疑。這個明顯的事實也許會使好些人感到汗顏,因為無論一個人的信仰多麼根深蒂固,他仍有可能是看錯了。」

      既是這樣,一個人怎樣才能肯定自己的確已走上導至永生的窄路呢?耶穌指出,我們必須用真理崇拜上帝。因此推理幫助我們看出,如果兩個主張互相衝突,兩個主張就不可能同時是對的。例如,人要就有個不死的魂在人死後仍然活著,要就沒有。上帝要就干預人類的事務,要就不干預。上帝要就是三位一體的神,要就不是。尋求真理的人渴望找出這些重要問題的答案。耶和華見證人相信,上帝在他的話語聖經裡提供了這些問題的答案。a

      既然「經書全部都是上帝所靈示的」,我們大可以運用聖經,作為辨別各種不同主張的主要方法。(提摩太後書3:16)如果你這樣行,你就是「察驗 上帝那良善、蒙他悅納而又完美的旨意」。(羅馬書12:2)你是否能夠察驗自己的信仰,證實它是以聖經為根據的呢?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上帝絕不想你跟住在「全地」的人一樣,受撒但所蒙蔽。——啟示錄12:9。

      導師是必須的嗎?

      耶穌並沒有交幾卷書給門徒,然後說:「你要的答案全在裡面。回家自己看好了。」他表現耐心,仁慈地教導他們認識上帝的話語。那些接受他教導的人也採納他的教導方式,去教導別人。我們且以門徒腓力為例。腓力向誠心正意的埃塞俄比亞宦官傳道,這個宦官由於跟猶太人來往,得以熟識聖經。可是這個人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上帝指引腓力去幫助他,腓力是當日基督徒會眾的代表。假如這個宦官拒絕跟人討論宗教,他就沒有機會認識耶穌在上帝旨意裡所擔任的角色了。在尋求真理方面,這個埃塞俄比亞宦官為所有人立下多麼優良的榜樣!——使徒行傳8:26-39。

      你是否願意像這個埃塞俄比亞宦官一樣,跟人談論自己的信仰,並提出相關的問題嗎?這樣做必定使你得益不淺。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跟所有衷誠渴望認識聖經觀點的人討論聖經。見證人不會提出個人的主張,相反,他們努力向人表明聖經本身的看法。

      埃塞俄比亞宦官學到一些跟耶穌基督有關的重要道理,例如,上帝怎樣運用他來拯救人類。今天上帝的旨意比公元1世紀更接近完成的階段;令人懍然生畏的奇事行將在地上發生。正如接著的文章表明,未來發生的奇事會影響到地上每個人。當然,我們到時會有怎樣的結局,完全視乎我們現在表現怎樣的態度,採取什麼行動而定。

  • 純真宗教予人的希望
    警醒!1999年 | 2月22日
    • 純真宗教予人的希望

      人人都喜歡談論跟自己有關,或感到興奮的事,這是人的天性。這也是耶和華見證人喜歡把聖經的奇妙信息告訴別人的原因之一。這個信息主要關乎上帝的王國。對於現今困擾人類的種種問題,例如前途、安全、健康、快樂等,這個信息一一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路加福音4:43。

      但首先要弄清楚,上帝的王國是什麼?

      令人振奮的希望

      上帝的王國是上帝的兒子「和平的君」所統治的政府。聖經論及他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以賽亞書9:6,7。

      另一個聖經預言越過以賽亞的時候,預告在我們這段日子統治的政權說:「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

      這個由和平的君基督統治的上帝王國,會實現以下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親,……願你的王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在地上成全,像在天上成全一樣。」(馬太福音6:9,10)上帝的王國來臨對地球和我們具有什麼意義?請考慮一下耶和華上帝在聖經裡親自應許的各事;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來自上帝的信息

      我們知道上帝話語所提出的應許之後,絕不應祕而不宣。這無疑使我們想起,跟人談論宗教這個問題。耶穌預言,在目前事物制度的末日來到之前,他的跟從者會主動傳講上帝的王國:「這個王國的好消息會宣講開去,遍及世人所住的全地,對所有國族作見證;到時終結就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28:19,20;使徒行傳1:8。

      在全球各地,耶和華見證人努力宣揚這個關於上帝王國的信息。本刊的姊妹雜誌《守望台》以130種語言發行,每期印製2200萬份;每本《守望台》的封面都印上「宣揚耶和華的王國」的字樣。

      明智的人會根據所知的一切事實,為自己一生作出正確的決定,你無疑也想這樣行。(箴言18:13)因此,我們請你親自認識一下上帝那榮耀的王國,以及它對你具有什麼意義。要是這樣,你就要跟人談論聖經了。事實上,沒有什麼課題比討論聖經更富於教益、更能激發興趣,和對人更重要。——約翰福音17: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