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應該改變信仰嗎?守望台1988年 | 9月1日
-
-
我應該改變信仰嗎?
飛行員剛載著101個乘客在沖繩縣的那霸機場起飛。忽然他發現前頭有三架天氣偵察機正朝他迎面飛過來。飛行員迅速向左急轉,才得以避免半空相撞,從而挽救了自己和乘客的生命。這則飛機幸免相撞的新聞由日本北部一份報章加以報導。它正好說明為了挽救生命,有時毅然作出果敢的改變是必需的。
可是,倘若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宗教,許多人就覺得是另一回事了。他們會開始感到強烈的恐懼。他們害怕開始走一條陌生的路。正在研究聖經的館井太太道出自己的意見,說:「由於宗教和宗教活動常常都著眼於金錢,所以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有很多人都對宗教有所懷疑。但我們從小時直到如今,所知所見的全都是宗教節日和習俗。我們從沒有深思過保司[hoji,佛教為死者舉行的定期紀念儀式]究竟有什麼屬靈意義。我們通常只想到保司是和親友鄰舍歡聚的日子。一想到要放棄這一切,或者更糟的是,給家人攆走,我就恐懼不已。」你當地的人也許對改變信仰亦有同感。
人也懼怕其他事情。在許多地方,人害怕他們若改信其他宗教,就不知會遭受怎樣的天譴。日本有個女子剛開始研究聖經。她的親戚說她之所以在健康和家庭方面都出現難題,皆因她「數典忘祖」,研究「外國宗教」而觸怒了祖先的緣故。
另一個使人裹足不前,不敢改變信仰的原因是害怕使配偶或父母不悅。在許多東方國家裡,人認為忠於父母和家庭特別重要。人通常期望新娶回來的妻子支持夫家的宗教觀。即使夫妻二人都不是特別虔信宗教,但跟家庭保持良好關係及維持宗教現狀卻被視為極度重要。一對夫婦在「家庭會議」中受到極大壓力之後,就不再研究聖經了。後來丈夫重新研究聖經,他解釋說:「基本上說來,我們懼怕人。我們覺得應該服從父母,符合他們的期望。我們不想因改變信仰使父母傷心。」
這使我們想起另一個原因,何以這麼多人害怕改變信仰:人都不想給人視作不同。在上文提及的家庭裡,父母阻止兒女研究聖經的理由之一是不想兒女被人視為古怪奇特,或受人排擠於社區的活動之外。
因此,『我應該改變信仰嗎?』這個問題牽涉到強烈的恐懼。結果許多人採取得過且過的態度:『你信什麼宗教其實無關重要,對嗎?所有宗教豈不僅是殊途同歸而已?』一提到宗教,他們就像那三隻為人熟知的猴子一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但有些人確曾改變信仰。為什麼呢?有時某個宗教應許給人立時的健康或經濟利益,於是有些人就一方面加入新宗教,同時又維持自己的傳統宗教思想和行為。可是,另一些人卻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改變過來。然而你也許懷疑,『我真的有充分理由要改變自己的信仰嗎?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改變信仰呢?改變信仰能對我的生活有實在的影響嗎?』我們邀請你查考一下接著的文章所提出的答案。
[第3頁的圖片]
什麼原因促使人墨守傳統的宗教習俗?
-
-
何以有些人改變信仰守望台1988年 | 9月1日
-
-
何以有些人改變信仰
假若一個人採取果敢的行動改變信仰,他就必定有充分的理由,而且這樣行必定是利多於弊的。
你會認為認識造物主而和他建立關係是改變信仰的好理由嗎?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個好理由。如要跟某人締結關係,我們就必須清楚知道他的為人。正如小孩子不敢拉著陌生人的手,我們也必須先清楚認識真神,然後才可以信賴他。不錯,大部分宗教都有個中心人物,把他當作上帝來崇拜。但同樣真確的是,就大多數人而論,上帝是抽象、遙遠的,性格更是模糊不清。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認識他呢?
我們若看看四周,就會發覺萬物實在叫人懍然生畏。我們從受造的萬物發現優美、智慧、能力。這些東西的起源使許多人感到困惑,但有一本書卻把這件事解釋清楚。這本書就是聖經。我們從中獲悉這些奇妙的事物都來自一位慈父般的造物主。他既有名字,也有個性。只要我們小心研究聖經,上帝的個性也就變得清晰明確了。我們發覺他原來是位仁愛而又關心人的上帝。聖經說:「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8)上帝的這些偉大品德吸引我們。他在愛心、智慧、公平、能力之間保持完美的平衡。於是我們便能和上帝締結虔誠的關係。
美佐枝就曾有這樣的經歷。她解釋說:『我自小就聽人說世上有很多神。水有神,樹有神,連房子也有神。雖然我懷疑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神,但我卻相信一定有位真神存在。我自小所受的嚴格佛教和神道教教育使我以為上帝是個叫人懼怕的神;人稍有過犯,他就施以懲罰。儘管我很想到教堂去認識一下基督教的上帝,我的佛教背景卻令我裹足不前。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女士到我家裡來,提議和我研究聖經。研究過聖經後,我知道上帝有個名字——耶和華。原來耶和華並不可怕,相反,他是個仁愛的上帝;他時刻察看我們,不是為了懲罰我們,而是要幫助我們。知道這點令我興奮不已。我渴望事奉這位上帝,所以改變了自己的信仰。』現在她和上帝締結關係已差不多有29年了,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心滿意足。
予人自由和希望的關係
有很多人由於和上帝歸結關係,結果得到額外的裨益。隨著其他的關係在他們的生活上漸居次位,許多人因此擺脫了對人的奴性畏懼,同時也擺脫一些毫無意義也無價值的累人習俗。此外,他們毋須再付出沉重的代價去維持面子和傳統;許多家庭因為要這樣做而常常欠債。聖經警告說:「懼怕人的,陷入網羅;」並且提出保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箴言29:25。
人所能得到的另一種自由是毋須恐懼死亡的自由。上文提及的美佐枝說:「22歲那年,我患上傷寒。那時候我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聽見朋友和家人的談話。他們以為我必死無疑了。但我怕死。當時我只想到要活下去。幸好此後我的病況好轉過來。後來我研讀聖經,這才使我不再怕死。我知道死亡不過是不再存在而已。」聖經說:「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道書9:5,10)如果有人死去,他可以有復活的希望,因為在上帝的記憶中,死者也是活的。——約翰福音5:28,29。
還有很多人研究過聖經之後同樣發覺他們所學到的知識為自己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意義和希望。這是聖經的寫作目的之一,那就是,人因此「可以得著盼望」。(羅馬書15:4)佛教根本不教人認識一位造物主或上帝。這種宗教聲稱罪惡、痛苦自古常存,並且會因輪迴轉世而永遠繼續下去。大部分西方宗教都主張好人會上天堂。但至於那裡的情形如何和人在那兒會做些什麼,他們卻不大清楚。這些宗教理論並沒有給人明確的希望,也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但聖經卻剛相反。聖經告訴我們,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永遠享受生命,管理地球。(創世記2:15-17;以賽亞書45:18)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生命不該只用來積聚財富,滿足自己;相反,人應該不自私的事奉上帝及為他人服務。——傳道書12:13;馬太福音22:37-39。
贏得真理和真正朋友
還有其他理由促使有些人改變自己的信仰。他們希望找到宗教真理。當然,許多人覺得根本沒有絕對的真理這回事。正如聖經所說一般,他們「不肯去尋求」。——詩篇10:4,《當代聖經》。
但有些人卻切實作了一番「尋求」。住在日本中部的阪榮25年來從一個佛教宗派轉到另一個佛教宗派去,為的是尋找真理;可是她從未找到一個令她滿意的宗教。每當她在某個組織中升至負責的職位時,她總是看到諸如商業精神、不道德、剝削一類叫她跌倒的事。她甚至遠赴印度,到佛陀曾一度生活、教人的地方去尋找佛教的根源。她發覺在這個印度教國家裡,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根本很少。她自然非常失望。後來她和耶和華見證人談話。見證人告訴她不是所有宗教都來自上帝。相反,其實當中有很多都是來自上帝的仇敵魔鬼撒但。——哥林多前書10:20。
這使阪榮十分愕然,但也促使她思考研究這個問題。她閱讀了《宗教對人類有何貢獻?》(英文)a一書和其他的聖經刊物。她開始看出,雖然佛教在日本經歷過很多轉變,聖經卻數千年來一如既往。最後,她的研究得到了報酬。她找到了她多年來一直找尋的真理。她的喜樂就像耶穌的比喻中在地裡發現寶藏的人所感到的喜樂一樣:「[那人]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馬太福音13:44。
那些已經尋得宗教真理的人「體恤」其他正在尋求真理的人。(彼得前書3:8)事實上,許多人最初之所以研究聖經,皆因為受他們熱烈、真誠的愛心所吸引。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今天我們可以在哪裡找到這樣的友愛氣氛呢?名古屋和彥曾在東京《讀賣新聞》自己的專欄裡評論耶和華見證人。論到自己在參觀見證人的聚會地方時所受到的熱誠招待,名古屋說:「我看到他們的笑容,以為他們在以前的聚會中已經認識我,現在見我再來,所以感到高興。」但實情並非如此。「我認真看過他們的面孔後,才發覺他們確是陌生人。」後來再有兩個人走過來向他微笑,那時「我覺得很高興,」名古屋回憶說。「他們在聚會裡見到陌生人時就是這樣微笑的。」
這種溫情和友愛並不單是由於他們經常在同一地方聚集而互相熟悉的緣故。其實這是他們研究聖經,並且在生活上身體力行其中的原則所導致的結果。許多人曾應邀到外地出席1985-1986年耶和華見證人的「緊守忠誠者」區務大會。他們見到當地見證人向他們表現的愛心和親切招待,都深受感動。一對年輕的日本夫婦參加過菲律賓的大會後,評論說:「結束時,大家聚集起來,各用本國語言一起唱詩。那時我們都深深受到感動。我們初次感受到屬於一個普世弟兄團體究竟是什麼意思。」
最後,許多人會告訴你,由於他們研讀聖經,實行其中的教訓,他們的生活因而改變極大。有些人從前的性格也許像豺狼一樣,另一些人則彷如羊羔,但如今他們都在基督徒的聚會裡聚首一堂。(以賽亞書11:6)從前,他們當中有些人喜怒無常,對人毫不友善,個性暴躁易怒,甚至脾氣暴烈得可怕;有些人沮喪、消沉;還有些人則性格內向,以自我為中心。此外,許多人曾有各種壞習慣需要克服。但由於他們繼續不斷作出努力,並且渴望取悅上帝,他們得以徹底改變。
你又如何?以上提及的各個理由中,可有吸引你的?倘若以上有合你心意的理由,我們鼓勵你認真研究一下聖經。聖經指出所有偽宗教都和聖經的上帝有所抵觸。正如上一篇文章所提及的飛行員一樣,你可能也必須果敢行事,以求挽救自己和你所愛的人的生命。耶穌說:「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馬太福音7:13,14)不錯,如果你正在走的路是『既寬且大』的那一條,你就有充分理由要改變自己的信仰了!
[腳注]
a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5頁的圖片]
我自小受到嚴格的佛教和神道教教育,使我以為上帝是個叫人懼怕的神
[第7頁的圖片]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