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徒的信心要受試煉守望台1998年 | 5月15日
-
-
試煉信心的1914年
11.在羅素和他的同工看來,1914年怎樣具有重大意義?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有多年時間受膏的餘民一直向人宣告,在聖經預言方面,1914年是意義重大的日子。可是,他們所懷的期望有一部分缺乏充分根據;他們認為會發生的事,也沒有全部實現。比如說,守望台社的首任社長C.T.羅素和他的同工看出,有一件龐大的傳道工作必須執行。他們在聖經讀到:「這個王國的好消息會宣講開去,遍及世人所住的全地,對所有國族作見證;到時終結就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可是,既然他們的人數這麼寡少,又怎能徹底執行這件工作呢?
12.羅素的一個同工對聖經真理有什麼反應?
12 請想想這件事對羅素的同工A.H.麥克米倫有什麼影響。麥克米倫在加拿大出生;他還未滿20歲的時候,獲得了羅素所著的《歷代計劃》(1886年)一書。(這本書也稱為《上帝的歷代計劃》,後來成為銷流廣遠的《聖經的研討》的第1卷。第2卷《時間近了》[1889年]指出,「外邦人的日期」[路加福音21:24,《和合本》]在1914年就會結束。)麥克米倫當晚就開始閱讀這本書,他想道:「書裡所說的,的確是真理!」1900年夏天,他在聖經研究者(當時耶和華見證人的名稱)的大會裡遇見羅素。不久麥克米倫就受了浸,並且開始在社方的紐約總部與羅素共事。
13.關於馬太福音24:14的應驗,麥克米倫和其他人見到什麼難題?
13 受膏的基督徒根據他們在聖經裡讀到的資料,宣告1914年在上帝的旨意中是個轉捩點。但是麥克米倫和其他一些人不禁納罕,馬太福音24:14預言福音要傳遍萬國,這件事怎可能在剩下的短短時間完成。他後來說:「我記得常常跟羅素弟兄討論這個問題,他總是說,『弟兄,就在紐約市內,猶太人的數目比在耶路撒冷的還多,愛爾蘭人的數目比在都柏林的更多,意大利人的數目比在羅馬的更多。如果我們在這裡接觸到他們,就可說是把信息傳給世界了。』但這個看法並不能令我們滿意,於是我們想出了《創世影劇》的主意。」
14.1914年之前,社方開始落實什麼不同凡響的製作?
14 《創世影劇》的確是一部破天荒的製作!這部影劇包括電影和彩色幻燈片,跟錄在唱片上的聖經演講和音樂配合映出。1913年,《守望台》論及在美國阿肯色州舉行的一個大會說:「社方決定,用電影教導人認識聖經真理的適當時機已經來到。……[羅素]透露他在過去三年一直落實這個計劃,現在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幾百張美麗圖片。影劇無疑會吸引大群觀眾,把福音廣傳出去,幫助大眾人士對上帝恢復信心。」
15.《創世影劇》達成了怎樣的結果?
15 《創世影劇》在1914年1月首映之後,的確達成這個效果。以下是《守望台》在1914年所作的報導:
4月1日:「一個牧師看過影劇的兩部分之後說:『我只看過半部《創世影劇》,但對於聖經的內容,我從這部影片所獲得的知識,甚至超過我在神學院攻讀三年所學得的。』一個猶太人看過影片之後說:『我走的時候,自覺比我來的時候更明白自己身為猶太人所負的責任。』幾個天主教教士和修女看完影劇之後表示十分讚賞。……至今社方只製成了十二套影劇。……可是,我們已在三十一個城市映出這部影片。……每天有超過3萬5000人觀看、傾聽、讚賞、想及這部影片而得益不淺。」
6月15日:「影片感動我更熱心傳播真理,我對天父和我們親愛的長兄耶穌的愛也大為增加。我天天禱告,求上帝大大祝福《創世影劇》和所有參與放映這部影片的人。……你的僕人同工,F.W.諾奇斯。——艾奧瓦州。」
7月15日:「我們很高興影片在本市留下了極佳的印象,並且深信主正運用這項對世人的見證,把許多表明自己有幸蒙他揀選的人召集起來。我們確知,現今班內有不少聖經研究者是由於觀看過《創世影劇》才開始與組織聯絡的。……主內姊妹,愛瑪·布里克。」
11月15日:「相信你們會很高興知道,在倫敦歌劇院放映《創世影劇》,達成了一個極佳的見證。上映過程的每個細節,顯然都蒙主指引,十分順利,令弟兄們歡欣不已。……觀眾包括各種各色的人,甚至有許多牧師教士在場。一個牧師……索取入場券,要跟妻子再來看一次。英國聖公會的一個教區長不但看了影劇好幾次,……還帶了不少朋友來看。有兩個主教和幾位貴族也出席。」
12月1日:「我和內人十分感激天父通過你們的善工賜予我們莫大的福分。我們是由於看了你們拍製的《創世影劇》才接受真理的。……我們有你們出版合共六卷的《聖經的研討》,對我們有極大幫助。」
對當時各種試煉的反應
16.為什麼1914年給人帶來了一場信心考驗?
16 這些誠懇、忠貞的基督徒期望在1914年與主會合,但卻發覺事與願違,他們有什麼反應呢?這些受膏者經歷一段極為艱難的時期。1914年11月1日刊的《守望台》說:「要記住,我們正處於一段考驗時期。」關於這件事,《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1993年)說:「對聖經研究者來說,從1914年至1918年這段時間無疑是個『考驗的時期』。」他們有沒有接受考驗,容許信心受到精煉呢?他們願意調整觀點,好迎接前頭重大的任務嗎?
17.1914年之後,忠心的受膏者仍然留在地上;他們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
17 1916年9月1日刊的《守望台》(英語)說:「我們本來以為,召集教會[受膏者]的收割工作在外邦人日期結束之前便會大功告成了;但聖經本身並沒有這樣說。……收割工作仍然繼續下去,我們是否引以為憾呢?絕不然。……親愛的弟兄們,我們目前的態度應當是對上帝深懷感激,對美好的真理體會更深;他讓我們有特權明白和維護這些真理,因此我們要更熱心幫助別人認識真理。」他們的信心受到試煉,但他們毅然面對考驗,終於成功通過。可是,我們基督徒應當知道,信心的考驗可能很多,而且形式也各有不同。
18,19.羅素弟兄死後不久,上帝的子民在信心方面遭受其他什麼試煉?
18 例如,查爾斯·羅素弟兄死後不久,餘民又經歷到另一種試煉。這個試煉要考驗他們的忠貞和信心。究竟誰是馬太福音24:45所提及的「忠信……的奴隸」呢?有些人認為就是羅素弟兄,因此他們拒絕跟組織的新安排合作。如果羅素就是忠信的奴隸,既然他死了,弟兄們要怎麼辦呢?他們應該跟隨某個新委任的人嗎?還是現在應該看出,耶和華運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基督徒群體,一個奴隸階級呢?
19 到1918年,真基督徒又遇到一場新的試煉。當時基督教國的教士興風作浪,大力慫恿世俗當局「藉著律例架弄殘害」耶和華的組織。(詩篇94:20)迫害的浪潮接二連三地打擊北美洲和歐洲的聖經研究者。1918年5月7日,教士挑唆的反對達到高潮。當時美國聯邦政府發出拘票,逮捕了盧述福和他的幾個親密同工,包括A.H.麥克米倫在內。他們被人誣告犯了煽動叛亂罪;即使他們力表無辜,當局卻對他們的申訴充耳不聞。
20,21.正如瑪拉基書3:1-3預告,有什麼工作在受膏者當中進行?
20 那時候,儘管忠貞的基督徒自己並不知道,其實上帝正在執行一件潔淨的工作。瑪拉基書3:1-3描述這件事說:「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立約的使者]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21 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有些聖經研究者在信心方面面對另一場試煉——他們是否會對世界的軍事活動嚴守中立。(約翰福音17:16;18:36)有些人沒有這樣做。於是,耶和華在1918年差遣「立約的使者」基督耶穌到屬靈聖殿的安排去,把地上一小群崇拜上帝的人潔淨過來,除去他們從世俗染上的污點。緊守真信心的人從這場痛苦經歷學得了教訓;他們勇往向前,繼續熱心地向人傳道。
22.關於信心所受的試煉,什麼問題尚待討論?
22 我們在以上所考慮的,並非只是有趣的歷史資料而已。這些事跟耶和華普世會眾目前的靈性狀況有直接關係。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考慮今日上帝子民所面對的若干試煉,看看我們怎樣能夠成功地通過這些考驗。
-
-
信心的素質現正經歷試煉守望台1998年 | 5月15日
-
-
4.一位弟兄對於自己和其他受膏基督徒所經歷的試煉有什麼感覺?
4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考慮過受膏的餘下分子從1914年以來所經歷的種種試煉。這些試煉是喜樂的因由嗎?A.H.麥克米倫回顧以往,表達他對事情的看法:「我親眼見過上帝的組織和忠心的人遭遇大大小小的考驗。憑著上帝的靈的幫助,組織渡過了一切試煉,欣欣向榮。我見到那些耐心等候耶和華的人的智慧。他們等候上帝澄清我們對屬靈事物的了解,沒有悍然拒絕新思想。……無論我們有時在見解上要作什麼調整,這並不會改變上帝所作的贖價安排和他那關於永生的應許。所以,我們實在無需因為期望沒有實現或見解有點改變,就讓信心軟弱下來。」——《守望台》1967年3月1日刊,149頁。
5.(甲)餘民飽經試煉,帶來了什麼好處?(乙)為什麼我們現在應當關心受試煉這件事?
5 渡過了1914-1919年這段試煉時期的受膏基督徒,得以擺脫世俗的影響,不再受許多源於巴比倫的宗教習俗所奴役。餘下的分子受到精煉,成為一族潔淨的人民,勇往向前,甘心樂意把讚美當作犧牲獻給上帝。他們深信以一個群體而言,他們是上帝所悅納的。(以賽亞書52:11;哥林多後書6:14-18)這樣,審判已從上帝的家開始了。可是,這場審判卻不會在一段固定的時期內完成。上帝的子民會繼續受試煉、被篩選。現在被召集起來、有希望渡過將臨「大患難」的大群人,他們的信心也正在受試煉。(啟示錄7:9,14)他們所受的考驗跟受膏餘民以往經歷的頗類似,但除此之外也在其他方面受到試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