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賽亞的預言光照列國以賽亞的預言光照全人類(下冊)
-
-
[第409頁的附欄]
把萬國的受膏基督徒奉獻給耶和華
1920年,胡安·穆尼斯離開美國,先到西班牙,然後往阿根廷去,把當地的受膏基督徒組織起來,建立會眾。從1923年起,心地誠實的非洲人得到真理的光。在那一年,海外傳道員威廉·布朗(人稱「聖經布朗」)開始在西非洲的塞拉利昂、加納、利比里亞、岡比亞、尼日利亞等地,傳播王國的信息。同年,加拿大人喬治·揚格前往巴西,然後轉往阿根廷、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委內瑞拉等地傳道,後來更遠赴蘇聯。在同一段時期,埃德溫·斯金納從英國往印度去,在當地辛勤工作數十年,收割屬靈的莊稼。
[第411頁的圖片]
在五旬節,有些猶太人成為「從列國中」出來的「弟兄」
[第413頁的整頁圖片]
-
-
以賽亞的預言光照列國以賽亞的預言光照全人類(下冊)
-
-
9.耶和華宣告什麼好消息?
9 耶路撒冷在公元前607年遭受毀滅,這是不是說地上不再有耶和華的見證人呢?絕不是。上帝的子民雖然被擄到巴比倫去,卻有些傑出的忠貞之士,例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繼續事奉耶和華。(但以理書1:6,7)耶和華手下忠心的見證人必不會絕跡。70年一結束,忠心的猶太人就會離開巴比倫,返回猶大故土,復興純真崇拜。耶和華接著所說的話看來暗示這件事:「我要在他們中間做一件事作為憑證,又要差一些逃脫的人到列國去,就是到善於用弓箭的他施、普勒和路德人那裡去,也到杜巴、雅萬和遙遠的海島去。這些地方的人未曾聽過我的事跡,也未曾見過我的榮耀。我差去的人必在列國宣揚我的榮耀。」——以賽亞書66:19。
10.(甲)從巴比倫獲得釋放的忠心猶太人,怎樣成為憑證和徵兆?(乙)今天誰可說是憑證和徵兆?
10 公元前537年,一群忠心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成為令人驚訝的憑證和徵兆,證明耶和華已經拯救他的子民。誰會想到,被擄的猶太人竟然有一天恢復自由,再次在耶和華的聖殿裡從事純真崇拜呢?公元1世紀也有類似的事發生。當時受膏基督徒成為「徵兆和奇跡」,吸引了許多想事奉耶和華的人歸附他們。(以賽亞書8:18;希伯來書2:13)今天,受膏基督徒在復興的屬靈「土地」上日益興旺,成為地上令人驚訝的憑證和徵兆。(以賽亞書66:8)他們是活的證據,一方面使耶和華聖靈的力量顯露無遺,一方面吸引了許多性情謙和、衷心希望事奉耶和華的人到他們那裡去。
11.(甲)猶太人返回故土之後,列國的人怎樣認識耶和華?(乙)撒迦利亞書8:23的預言怎樣得到初次應驗?
11 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返回故土之後,列國中許多沒有聽過耶和華信息的人,怎樣認識他呢?猶太人雖然擺脫了巴比倫的轄制,卻不是所有忠心猶太人都返回耶路撒冷。有些人像但以理一樣留在巴比倫,有些人卻遷居世界各地。到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境內各處都有猶太人定居。(以斯帖記1:1;3:8)既然有不少外邦人歸信猶太人的宗教,散居列國的猶太人顯然曾向信奉異教的鄰人談論耶和華的美德。公元1世紀,基督的門徒腓力向埃塞俄比亞宦官傳道,當時這個宦官看來已經歸信猶太人的宗教。(使徒行傳8:26-40)這些事例證明,撒迦利亞先知的話得到初次應驗了:「在那段日子,從列國說不同語言的族裔中,必有十個人緊緊抓住一個猶太人的衣袍,說:『我們要跟你們一起去,因為我們聽說上帝與你們同在。』」(撒迦利亞書8:23)耶和華的確發出亮光,照耀列國。——詩篇43:3。
「當做禮物奉獻給耶和華」
12,13.從公元前537年開始,許多「弟兄」怎樣被帶上耶路撒冷去?
12 耶路撒冷重建之後,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會把這座城連同其中復職的祭司團,視為純真崇拜的中心。許多人會不惜長途跋涉,到耶路撒冷去守每年的幾個節期。以賽亞在上帝啟示之下寫道:「『他們必從列國中,把你們的所有弟兄領出來,或騎馬匹,或坐馬車、篷車,或騎騾子、駱駝,帶上耶路撒冷我的聖山去,把這些人當做禮物奉獻給耶和華,就像以色列人用潔淨的器皿,把禮物帶進耶和華的殿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我要從他們當中任命一些人做祭司,做利未人。』」——以賽亞書66:20,21。
13 聖靈在五旬節傾注在耶穌門徒身上的時候,有些來自列國的「弟兄」在場。聖經記載說:「當時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天下各國虔誠的猶太人。」(使徒行傳2:5)這些人按照猶太習俗到耶路撒冷去崇拜耶和華,可是他們聽到關於耶穌基督的好消息之後,許多人就信從他而受了浸。
14,15.(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受膏基督徒怎樣把更多屬靈「弟兄」召集起來?他們怎樣彷彿「用潔淨的器皿」把這些人「當做禮物奉獻給耶和華」?(乙)耶和華怎樣「任命一些人做祭司」?(丙)在受膏基督徒當中,有什麼人努力召集屬靈的弟兄?(參看本頁附欄。)
14 這個預言有沒有在現代應驗呢?的確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耶和華的受膏僕人從聖經看出,1914年,上帝的王國在天上建立了。他們仔細研究聖經,知道有更多承受王國的「弟兄」需要召集起來。於是他們抱著大無畏的精神,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前往世界各地,「直到地極」,要找出剩餘的受膏分子來。這些人大都出自假基督教的各教會。受膏基督徒找著這些人之後,就把他們帶來,當做禮物奉獻給耶和華。——使徒行傳1:8。
15 早期被召集的受膏基督徒深知,他們還沒有根據聖經的真理除去不潔,耶和華就不會悅納他們。因此,他們逐步除去屬靈的不潔和道德上的污點,好成為「禮物」,用「潔淨的器皿」奉獻給耶和華,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把自己「像貞潔的處女一樣獻給基督」。(哥林多後書11:2)除了棄絕謬誤的教義之外,受膏基督徒還得學會在世界的政治事務上嚴守中立。1931年,耶和華的僕人已經潔淨到相當程度。於是耶和華惠然賜給他們殊榮,讓他們採納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字,表明他們是他名下的子民。(以賽亞書43:10-12)可是,耶和華怎樣「任命一些人做祭司」呢?以整體來說,受膏基督徒成為「有王權的祭司」和「聖潔的國族」,以讚美為祭獻給上帝。——彼得前書2:9;以賽亞書54:1;希伯來書13:15。
召集工作繼續進行
16,17.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你們的子孫」是誰?
16 「有王權的祭司」數目共有14萬4000,過了一段日子,召集他們的工作就完成了。(啟示錄7:1-8;14:1)召集的工作是否到此為止呢?不是的。以賽亞的預言繼續說:「耶和華說:『我所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長存,你們的子孫和你們的名也必照樣長存。』」(以賽亞書66:22)預言初次應驗的時候,從巴比倫獲釋返回故土的猶太人開始生兒育女。這樣,由回鄉猶太人構成的「新地」,在新的猶太統治階層「新天」的治理下,就確立起來了。可是,預言在我們的日子會更輝煌地應驗。
17 屬靈弟兄的「子孫」就是「大群人」。這些人希望在地上享永生。他們「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綿羊羔面前」。他們「用綿羊羔的血把自己的袍子洗得潔白了」。(啟示錄7:9-14;22:17)今天,「大群人」擺脫屬靈的黑暗,歸向耶和華所賜的光明。他們信從耶穌基督,像受膏的弟兄姊妹一樣,努力保持屬靈的潔淨和道德清白。以整體來說,他們在基督指揮之下為上帝服務,而且會永遠「長存」。——詩篇37:11,29。
18.(甲)「大群人」行事怎樣像他們的受膏弟兄?(乙)受膏基督徒和他們的同伴,怎樣「從新月節到新月節,從安息日到安息日」敬拜耶和華?
18 這些希望在地上享永生的人辛勤服務。他們深知,保持屬靈的潔淨和道德清白固然重要,但要取悅耶和華,還得符合其他條件。召集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他們很想盡一份力。啟示錄的預言論及他們說:「他們可以在上帝的寶座前,晝夜在他的聖殿裡敬奉他。」(啟示錄7:15)這段話使我們想起以賽亞的預言末尾第二節經文:「耶和華說:『將來,從新月節到新月節,從安息日到安息日,凡血肉之軀都必來到我面前下拜。』」(以賽亞書66:23)這正是今天發生的事。「從新月節到新月節,從安息日到安息日」,意思就是每月每週,恆常不斷地,受膏基督徒和他們的大群同伴都聚集起來敬拜耶和華。他們經常出席基督徒的聚會,參與公開的傳道工作。你習以為常地「來到[耶和華]面前下拜」嗎?耶和華的子民這樣做,從中得到很大的樂趣。「大群人」熱切期待時候來到,「凡血肉之軀」都「從新月節到新月節,從安息日到安息日」,永永遠遠,衷心事奉耶和華。
上帝的仇敵永遠滅亡
19,20.在聖經時代,欣嫩谷有什麼用途?這個地方象徵什麼?
19 我們對以賽亞書所作的研究,只剩下一節經文了。這卷書用以下一段話作結:「他們必出去看那些冒犯我的人的屍體。屍體上的蟲是不死的,焚燒它們的火是不滅的。凡血肉之軀都必厭惡他們。」(以賽亞書66:24)耶穌基督勸門徒要簡化生活,把王國的事務置於首位。他提出勸勉的時候,很可能想到以賽亞的預言。他說:「你的一隻眼成了你的絆腳石,就扔掉吧!你獨眼進入上帝的王國,總比有兩隻眼卻被扔到欣嫩谷裡來得好。在那裡蛆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馬可福音9:47,48;馬太福音5:29,30;6:33。
20 欣嫩谷是個怎樣的地方呢?幾百年前,猶太學者戴維·基姆希寫道:「這個地方跟耶路撒冷毗鄰,叫人噁心。人把穢物和屍體扔到那裡;那裡有火,不斷焚燒穢物和屍骨。所以人借用[欣嫩谷]這個名稱比喻惡人所得的判決。」如果古人像這位猶太學者所說,把欣嫩谷用來處置垃圾和那些被視為不配下葬的人的屍骸,那麼,用火把這些東西燒去就很適當了。凡沒有被火燒去的東西,都會被蟲吃掉。用這件事來比喻上帝所有仇敵的下場,無疑十分貼切。b
21.以賽亞書的結尾叫什麼人大感鼓舞?為什麼?
21 以賽亞的預言令人振奮,結尾卻提到屍體、烈火和蟲,不是大煞風景嗎?上帝的仇敵無疑會感到大煞風景。可是對上帝的朋友來說,以賽亞描述惡人永遠滅亡,實在大快人心。耶和華的子民需要這個保證,好確定他們的仇敵不會再佔上風。這些仇敵使敬拜上帝的人大受痛苦,也使上帝的聖名大受羞辱。他們必被永遠毀滅,到時世上就「不會再有苦難」了。——那鴻書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