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宣揚者」在圭亞那的許多水道上穿梭往來
圭亞那。a這個印第安字詞的意思是「多水之地」。它多麼適切地描述南美洲這個惟一操英語的國家的地理環境。國內有許多江河及其支流縱橫交錯,蜿蜒曲折地從圭亞那的高地流經熱帶森林,然後進入大西洋。這些水道成了沿岸許多鄉村及農場的命脈。
圭亞那的耶和華見證人意識到,耶穌既預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他的命令必然也包括要向住在這些沿河流域的人傳講好消息在內。(馬太福音24:14)因此,多年以來,一群復一群的見證人,其中有許多是先驅,曾利用大小船隻在圭亞那的水域內穿梭往來,將好消息傳給各地的居民。
時至今日,為了推廣傳道工作,守望台社在圭亞那採用五艘木船,稱為王國宣揚者一號 至王國宣揚者五號。這些木船長7米,是開篷的,底部呈V字形。它們稱為巴拉胡,是由一個見證人家庭所建造和負責保養的。當地的見證人把這些木船親切地稱為宣揚者。最先兩艘木船在服務了數十年之後已退休了。現在,只有三號、四號,及五號 仍繼續在波默倫河、馬海卡河,及德梅拉拉河上活躍地提供服務。
在德梅拉拉河上
在英國和歐洲的許多地方,「德梅拉拉」一詞可能會令人想起金黃色的蔗糖。在這條淤泥充積的河流兩岸有許多甘蔗園以出產這種蔗糖聞名。在河的西岸,甘蔗園的盡頭也同時是公路的盡頭,所以見證人若要繼續前進,就得借助王國宣揚者號 才能將有關耶和華王國的甘甜信息帶給住在沿岸的居民——包括印度教徒、回教徒和名義上的基督徒。
在德梅拉拉河上傳道可以是一日的旅程,也可以延續幾個星期。傳道員從朝到晚辛勞工作,在每個碼頭登陸向沿岸的人傳道。航程若超過一天,先驅們便不但在船上煮食,也在船上過夜。他們會在入黑時分將宣揚者號 繫在一棵紅樹旁邊,或停泊在一處方便的碼頭。然後他們會在船的頭尾部分各豎起一條2.5米高的棍,在兩條棍的頂端繫上繩索,然後將一塊大帆布懸掛在繩上作為上蓋。他們用木板作床,用毛毯及床單作褥子。設備雖然簡陋,經過一天的辛勞工作之後,他們很快便墮入夢鄉了。
有人問這些先驅說:「你們會在渾濁的河水中沐浴嗎?」
他們回答說:「只要可以避免就不會!我們每逢見到清澈的溪水,就會把船上的桶盛滿水作為煮食、消渴和沐浴之用。」
他們的堅忍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優良的經驗。有一次,一名男子走到碼頭上,兩腳分立、兩手叉腰,充滿好奇地望著我們。他大聲將刻在船頭上的名字讀出來:「王國宣揚者五號!你們一定是耶和華見證人了。惟有你們才會這樣運用『王國』這個名詞。你們有王國聚會所,現在又有王國宣揚者號。」
從基列到波默倫河
正如弗雷德里克·麥卡曼憶述,在波默倫河沿岸上工作則有不同的特色。他在1970年從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畢業,一年之後奉派到查里蒂工作。這是位於波默倫河東岸深入內陸34公里的一條農村,當地只有五位王國宣揚者。
麥卡曼回憶說:「有五年時間,我們有『榮幸』划著王國宣揚者二號 在波默倫河上往來,直到後來我們才擁有一部六匹馬力的舊艇外推進機。我們通常會順流而下,在東岸一帶地區傳道,直至抵達離河口11公里的哈克尼為止。在那裡有一位名叫德卡布亞的姊妹,當時是該區的助產士;我們在她家中度過舒適的一夜。翌日清晨,我們繼續向河口進發,然後橫渡西岸,回頭向34公里外的查里蒂進發,並在回程上探訪沿岸各地。」
這部六匹馬力的發動機向他們提供了十年的服務。後來在1986年,他們換上一部15匹馬力的發動機。麥卡曼弟兄忠心地在波默倫河工作了逾21年之後,他能夠深感滿足地目睹在查里蒂有一座新的王國聚會所落成。這個聚會所由一群擁有43個傳道員的會眾所使用,他們都來自河的上下游。當地參加聚會的平均人數超過60人;在1992年舉行耶穌受難紀念時,出席人數竟高達190人!
訪尋「守望台人員」
星期一是查里蒂的集市日,因此這是傳講好消息的大好時機。見證人帶備《守望台》和《儆醒!》雜誌在那裡分發。在1970年代初期,有一天,蒙妮卡·菲查倫從莫魯卡的瓦里穆里前來趕集,她從麥卡曼弟兄那裡接受了兩本雜誌。回家之後,她只是將雜誌放入衣箱的箱底。
蒙妮卡回憶說:「雜誌放在那裡有兩年之久,但我從沒有將雜誌讀過。後來有一段時候,我臥病在床。在康復期間,為了消磨時間,我讀遍了家中所有讀物的每篇文章。最後,我記起藏在衣箱內的兩本雜誌,於是拿出來開始閱讀。」她立即認出這就是真理。
蒙妮卡康復之後,她請丈夫尤金在波默倫河沿岸一帶找工作,好讓她有機會訪尋那位分發雜誌給她的男子。尤金同意妻子的請求;可是,他只能在波默倫區的一個農場上找著一份為期一個星期的工作,從星期一至星期六下午。
直至星期六,蒙妮卡仍未能找到那個分發雜誌給她的人。大約在下午時分,她問丈夫當時的水流是否容許他們划艇到查里蒂去找「守望台人員」。話剛說完,他們便聽見走廊上有腳步聲,接著看見一位笑容可掬的姊妹走近來向他們介紹一些最新近的雜誌。蒙妮卡問道:「你是個守望台人員嗎?」她接著提出了許多問題,以致那位姊妹需要回到船上求助。她所請來的人是誰?正是麥卡曼弟兄!
他們安排了一個以書信形式主持的聖經研究。蒙妮卡研究聖經之後不久便致函聖公會要求脫離教會。她從牧師得到的回覆是:「不要聽信耶和華見證人的道理,他們對聖經的認識十分膚淺。我會上門跟你詳細討論這個問題。」但時至今日,牧師仍未露面。與此同時,蒙妮卡在1975年受了浸。一年之後,她的丈夫——弟兄們親切地叫他尤金叔叔——也在仔細研究過聖經之後毅然受浸。(使徒行傳17:10,11)雖然他們從所住的地方要划艇12小時才能抵達最鄰近的查里蒂會眾,他們至今仍是非常活躍的王國宣揚者。
深入內陸的傳道旅程
近年來,守望台社定期資助傳道員深入內陸的地區工作。一些自告奮勇的傳道員駕駛裝有艇外推進器的船隻,將好消息帶給住在印第安族居留地的居民和內陸水道兩岸一些僻遠的採木場和農場上的居民。這件工作為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喜樂。他們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先驅,因為他們有特權首次把予人生命的『耶和華的名』傳到這些僻遠地區。(羅馬書10:13-15)這些弟兄要面對許多艱辛,有時要航行三整天才可以抵達目的地。但他們所得的酬報證明這樣行是值得的。
有一個青年男子住在近瓦伊尼河的奎班納採木區,是五旬節會的教友。傳道員在1991年7月首次前往該區工作時遇到他,其後在十月再次探訪時與他建立了一個聖經研究。他首次在自己的聖經裡見到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也獲悉耶穌並不是全能的上帝,三位一體的道理是不合乎聖經的。(詩篇83:18;哥林多前書11:3)他感到十分興奮。弟兄離去後,他把一些五旬節會的教友召集起來,用他們自己的聖經向他們闡明有關耶和華上帝和耶穌基督的真理。大部分人都拒絕接受,於是他決定離開『大巴比倫』,毅然脫離教會。(啟示錄18:2,4)後來弟兄們在1992年2月回去探訪他,他把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告訴他們,並說:「我要加入你們的組織。我要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我要教人認識聖經的真理!」
這樣的經驗促使弟兄們繼續從事這項富於挑戰的工作。參與傳道旅行的人必須犧牲家居的舒適,面對諸如瘧疾一類的疾病,並且忍受叢林生活的種種危險。然而,那些留下來的人也要作出若干犧牲。他們要暫時與自己的親人分離,有時每次長達數週之久。會眾則暫時失去長老和其他男子的幫助,有時只剩下一個弟兄去照料全會眾的需要。然而,傳道員回來時,聽見他們所敘述的許多令人振奮的經驗,會眾感到多麼喜樂和鼓舞!相比之下,他們所作的犧牲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在圭亞那的水域內穿梭往來宣揚好消息的王國宣揚者的確享有一項獨特的經驗。他們與普世的同工一同勇敢和甘心樂意地「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希伯來書13:15。
[腳注]
a 以往名為英屬圭亞那;1966年脫離英國獨立之後,改名為圭亞那。
[第2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哥斯達黎加
巴拿馬
委內瑞拉
哥倫比亞
圭亞那
蘇里南
法屬圭亞那
巴西
玻利維亞
大西洋
[第26,27頁的圖片]
左圖:在集市日的日子向人作見證
上圖:在德梅拉拉河河上與人談論好消息
右上:傳道隊伍划艇返回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