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早期海外傳道員把好消息帶到遠東多遠的地方?
    守望台2009年 | 1月1日
    • 往亞歷山大和羅馬的航線

      羅馬人征服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承者所統治的地區後,羅馬就成了東方貴重貨品的主要市場。這些貨品包括非洲的象牙、亞拉伯的沒藥和香、印度的香料和寶石,也有來自中國的絲綢。運載這些商品的船隻聚集在埃及的紅海海岸的兩個主要港口——貝雷尼塞和古塞爾。沿著陸路商隊的經商路線,前往尼羅河流域的科普托斯,可以到達這兩個港口。

      從科普托斯,貨品沿著埃及的主要交通要道尼羅河運到亞歷山大。接著,貨品就會裝上船,駛往意大利或其他地方。前往亞歷山大的另一條通道是運河,運河連接著紅海的頂端(鄰近現在的蘇伊士)和尼羅河。當然,埃及和埃及的海港比較接近耶穌的傳道地區,所以也很容易到達。

      據1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普說,在他的年代,每年都有120艘亞歷山大的船隻從古塞爾駛往印度,從事貿易活動。公元1世紀,一本論及這帶地區的航海指南還保存至今。這本書很可能是一個說希臘語的埃及商人,為了方便同行而寫的。我們可以從這本古老的書知道些什麼?

      這本書通常被稱為《厄立特利亞海航行記》(英語)。書中描述了不同的航線,這些航線從埃及的南部伸延到數千公里外的桑給巴爾。向東面望去,作者列出了距離、船隻停泊地點、買賣各種貨品的市場、交易的貨品,以及當地的人口分布情況。這些地區從亞拉伯半島的南面沿岸,下到印度西面的海岸,直到斯里蘭卡,然後往上繞到印度東面沿岸一帶,遠達恆河。書中的描述精確而生動,由此推斷,作者實際到過他所描述的地方。

      印度的西方人

      在印度,來自西方的商人被稱為耶槃那。根據《厄立特利亞海航行記》的記載,在公元1世紀,這些商人經常到訪的一個目的地是穆澤里斯。穆澤里斯位於印度的南端。a寫於公元頭幾個世紀泰米爾語的詩常常提到這些商人。其中一首詩這樣寫道:「耶槃那所建的漂亮船隻載著黃金而來,帶著胡椒回去,他們的聲音響徹了穆澤里斯。」在另一首詩裡,印度南部的一個王子渴望喝到耶槃那帶來的香醇美酒。此外,在印度銷路很好的貨品還包括玻璃器具、金屬製品、珊瑚和紡織品。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許多由西方運往印度的進口貨。例如,在印度東南岸的阿里卡梅度,他們發現了一些羅馬酒瓶和盤子的碎片,碎片上刻著製造這些器皿的陶匠的標誌。看來,這些器皿是在意大利中部的阿雷佐製造的。一本書的作者說:「現代的考古學家從孟加拉灣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一些陶瓷器皿的碎片,碎片上刻有工匠的名字,而這些工匠所用的窯就放置在阿雷佐的郊外。這些發現使他們產生許多聯想。」人們也在印度南部發現了許多羅馬錢幣,有金幣,也有銀幣。這些錢幣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錢幣上鑄有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提比略和尼祿的肖像。這些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地中海與印度之間的商業活動。

      古代的一張地圖提供了證據,證明羅馬公民可能曾經在印度南部建立了一些長期經商的居留地。這張地圖名叫《坡廷格爾古地圖》,一份中世紀的手繪本還存留至今。這張地圖描繪了羅馬在公元1世紀的情況。地圖上也顯示了一個位於穆澤里斯的奧古斯都廟宇。《羅馬的東方貿易:國際商業與帝國政策,公元前31年至公元305年》(英語)一書說:「從結構看來,只有羅馬帝國的國民才能建造出這樣的廟宇,而且這些人很可能曾在穆澤里斯居住或在那裡逗留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羅馬的官方記錄也提到,在奧古斯都統治期間(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至少有三個印度大使拜訪過羅馬。一份研究報導:「這些大使都是懷著重要的外交使命而來的。」他們要就一些問題跟羅馬取得協議,這些問題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哪裡做生意;在什麼情況下要納稅;外國人可以住在哪裡。

  • 早期海外傳道員把好消息帶到遠東多遠的地方?
    守望台2009年 | 1月1日
    • 《後漢書》(後漢朝的編年史)明確地提到其中一個旅程的日期。這本書記述的事件發生於公元23年到220年之間。在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向漢桓帝朝貢。大秦是中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安敦看來是安東尼的漢語譯名,安東尼就是當時的羅馬皇帝馬爾庫·安東尼的姓氏。歷史家懷疑這些使者不是作正式訪問,而是想藉此行打開機會,讓西方商人可以直接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無需通過中間人進行買賣。

  • 早期海外傳道員把好消息帶到遠東多遠的地方?
    守望台2009年 | 1月1日
    • [第22頁的附欄或圖片]

      皇帝的怨言

      公元22年,羅馬皇帝提比略悲嘆國民生活過度奢侈。他們瘋狂地追求奢侈品,婦女也極度嚮往珠寶首飾。他們揮霍帝國的財富,讓金錢流入「陌生而且懷有敵意的國家」裡。羅馬歷史家老普林尼(公元23年至79年)也抱怨羅馬國民這種揮霍無度的生活。他寫道:「根據保守的估計,印度、絲國(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島每年都從我國取走1億塞斯特斯。為了我們的奢侈品和婦女,我們付出多麼昂貴的代價啊!」b

      [腳注]

      b 分析家估計,1億塞斯特斯大概相等於羅馬帝國整體經濟的百分之2。

      [鳴謝]

      Museo della Civiltà Romana, Roma; Todd Bolen/Bible Places.com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