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王改換身份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
新王派出「橫徵暴斂的人」
4.為什麼我們理當認為有另一個政權成為北方王?
4 公元33年春季,耶穌基督告訴門徒:「你們一見那引致荒涼的可憎之物,就是通過預言者但以理所說的,站在聖處,……到時,在猶地亞的就應該開始逃到山上去。」(馬太福音24:15,16)當時耶穌引用但以理書11:31的預言,警告門徒要留意將有一個「引致荒涼的可憎之物」出現。最後一個擔任北方王的敘利亞君主是安條克四世。耶穌這個關於北方王的預言,卻是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逾一百九十五年才說出的。當時必然已有另一個政權成了北方王。這是哪一個政權呢?
5.誰站起來取代安條克四世成為北方王?
5 耶和華上帝的天使預言說:「必有一個人站起來繼位[繼承安條克四世],叫橫徵暴斂的人走遍華美的王國。過了沒多少日子,他就喪命,既不是死於人的憤怒,也不是死於戰爭。」(但以理書11:20)這個「站起來」的人就是羅馬第一個皇帝屋大維,又稱為凱撒·奧古斯都。——見第248頁「一王備受尊崇,一王遭人藐視」。
6.(甲)「橫徵暴斂的人」在什麼時候奉命走遍「華美的王國」?這件事有什麼重要性?(乙)為什麼聖經可以說奧古斯都去世,「既不是死於人的憤怒,也不是死於戰爭」?(丙)當時北方王改由誰擔任?
6 奧古斯都統治的「華美的王國」,包括「榮美之地」——羅馬的猶地亞行省。(但以理書11:16)公元前2年,奧古斯都派出「橫徵暴斂的人」,下令要人民登記。這次人口調查很可能是為了抽稅和徵兵而做的。由於這個命令,約瑟和馬利亞前往伯利恆登記,結果耶穌在聖經預言的地點誕生。(彌迦書5:2;馬太福音2:1-12)公元14年8月,「過了沒多少日子」,離下令人民登記的時候不算很久,奧古斯都就逝世了,享年七十六歲。他去世不是由於「人的憤怒」(被人行刺),也不因「死於戰爭」,而是死於疾病。果然有不同的國家當上了北方王!當時的北方王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
「受藐視的人站起來」
7,8.(甲)誰站起來代替奧古斯都成為北方王?(乙)為什麼奧古斯都·凱撒勉強地把「王國的尊嚴」賜給他的繼承人?
7 天使繼續預言說:「必有一個受藐視的人站起來繼位[繼承奧古斯都]。人不把王國的尊嚴加在他身上,他卻趁人安然無慮,就乘虛而入,用油滑的手段奪得王國。洪水一般的軍兵,因他而被沖沒,終於破滅;契約的領袖也被除滅。」——但以理書11:21,22。
8 「受藐視的人」是提比略·凱撒。他是奧古斯都第三個妻子利維婭的兒子。(見第248頁「一王備受尊崇,一王遭人藐視」。)奧古斯都認為這個繼子人品不佳,十分討厭他,不想讓他成為下一個凱撒。無奈其他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一一死去,奧古斯都才勉強把「王國的尊嚴」賜給提比略。奧古斯都在公元4年把提比略收為子嗣,並立他為王儲。奧古斯都死後,五十四歲的提比略(受藐視的人)「站起來」掌權,成為羅馬皇帝,也成為北方王。
9.提比略怎樣「用油滑的手段奪得王國」?
9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提比略跟元老院玩弄政治手腕。[奧古斯都死後]差不多一個月,他也不許元老院把他立為皇帝。」他對元老院說,除了奧古斯都之外,沒有人能夠肩負統治羅馬帝國的重任。他請求元老院恢復共和政體,把治國的大權授予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歷史家威爾·杜蘭特說:「元老院不敢把他的話當真,於是跟他彼此恭維,直到最後他接受權力為止。」杜蘭特又說:「雙方都虛情假意、裝模作樣。提比略根本就是想維持元首制,不然他一定有辦法推辭不做元首的。元老院對他又怕又恨,但卻不想恢復古時那種共和政體,在理論上由各個議會行使主權。」這樣,提比略「用油滑的手段奪得王國」。
10.「洪水一般的軍兵」怎樣「破滅」?
10 至於「洪水一般的軍兵」(即四周各國的軍隊),天使預告他們會「因他而被沖沒,終於破滅」。提比略成為北方王的時候,他的姪兒格馬尼庫斯·凱撒負責指揮駐萊茵河的羅馬部隊。公元15年,格馬尼庫斯率軍攻打日耳曼民族英雄阿米尼烏斯,獲得若干成功。可是,他取得的有限勝利卻是用很大代價換來的,於是提比略停止跟日耳曼人打仗。他改變策略,在日耳曼各部族之間策動內戰,阻止他們團結起來。在外交政策上,提比略一般著重防衛,盡力鞏固邊防。這種政策相當成功。這樣,「洪水一般的軍兵」受他控制而「破滅」。
11.「契約的領袖」怎樣「被除滅」?
11 此外,「契約的領袖也被除滅」。耶和華上帝曾經同亞伯拉罕立約,要使地上萬族得福。契約應許亞伯拉罕將有一個苗裔造福全人類,這個苗裔就是耶穌基督。(創世記22:18;加拉太書3:16)公元33年的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耶穌在耶路撒冷羅馬總督的官邸裡,站在本丟·彼拉多面前。猶太祭司指控耶穌犯了謀反叛君的大罪。但耶穌告訴彼拉多說:「我的王國不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的王國實在不是從這裡來的。」耶穌是完全無辜的,但是猶太人為了阻止羅馬總督釋放他,竟然呼喊說:「你要是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朋友。誰自命為王,誰就是說冒犯凱撒的話了。」他們要求把耶穌處死,又說:「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提比略在位的時候擴大「冒犯君主罪」的應用範圍,幾乎任何侮辱凱撒的言行都算犯了這種大罪。彼拉多根據這條法律把耶穌交出來,釘在苦刑柱上,於是耶穌就「被除滅」了。——約翰福音18:36;19:12-16;馬可福音15:14-20。
暴君玩弄「計策」
12.(甲)誰跟提比略結盟?(乙)提比略怎樣「靠著一個小族而興盛強大」?
12 天使繼續預告提比略的事說:「因為眾人跟他結盟,他就欺騙人,靠著一個小族而興盛強大。」(但以理書11:23)羅馬元老院的成員在憲法上跟提比略「結盟」,他也在表面上依賴他們的支持。但提比略其實是騙人的,「靠著一個小族而興盛強大」。這個小族就是駐守在羅馬城牆附近的禁衛軍。有一支軍隊駐紮在附近,可以對元老院起阻嚇作用,同時也防止人民有任何反抗王權的叛亂行動。因此,提比略靠著大約一萬名禁衛軍而保持「強大」。
13.提比略在哪一方面比他的列祖有過之無不及?
13 天使繼續預言說:「他趁人安然無慮,就進攻美好的省份,做他列祖和列祖之祖都沒有做過的事。他把掠物、擄物、財物散在眾人當中,又用計策謀取設防的要塞,卻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但以理書11:24)提比略疑心極重,他在位期間曾多次下令處死他所懷疑的人。提比略統治的後期非常暴虐,主要原因是禁衛軍司令塞揚努斯慫恿提比略。最後,塞揚努斯本人也引起提比略的疑心而遭殺身之禍。提比略殘害人民,比他的列祖有過之無不及。
14.(甲)提比略怎樣把「掠物、擄物、財物」散在羅馬的各行省中?(乙)提比略去世時,大家對他有什麼看法?
14 可是,提比略卻把「掠物、擄物、財物」散在羅馬的各行省中。他去世時,國內的人民都豐衣足食,賦稅輕省。他慷慨援助經濟欠佳的地區,嚴懲欺壓百姓、徇私舞弊的士兵官員。由於權力管得緊,結果治安很好;由於交通設施有所改善,商業欣欣向榮。提比略留意使羅馬城內外的政務都公正和穩定。他改善法律,並深化奧古斯都·凱撒推行的改革,提高社會和道德標準。可是,提比略喜歡玩弄「計策」,工於心計。據羅馬歷史家塔西佗說,他這個人巧言令色,善於裝假。公元37年3月他去世的時候,大家都把他視為暴君。
15.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羅馬的國勢怎樣?
15 提比略死後,繼任北方王的羅馬皇帝包括蓋約·凱撒(卡利古拉)、克勞狄一世、尼祿、韋斯巴薌、提圖斯、圖密善、內爾瓦、圖拉真、哈德良。《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奧古斯都之後的皇帝多半繼續推行他的施政方針和建築計劃,只是較少創意,較為鋪張罷了。」同一本著作指出:「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羅馬的繁華和人口都達到巔峰。」雖然當時羅馬帝國的邊境有若干戰事,預言卻指出,它跟南方王的首次交鋒要到公元3世紀才應驗。
攻打南方王
16,17.(甲)誰成為但以理書11:25所提及的北方王?(乙)誰成為南方王?過程怎樣?
16 上帝的天使繼續預言說:「他[北方王]要動員力量,立定心意,率領大批軍隊攻打南方王。南方王也鬥志激昂,率領極大極強的軍隊迎戰。他[北方王]站立不住,因為有人用計策謀害他,吃他佳肴的人要打倒他。他的軍隊好像被洪水沖去,必有很多人被殺倒下。」——但以理書11:25,26。
17 屋大維吞併埃及,把埃及立為羅馬行省之後大約三百年,羅馬皇帝奧勒利安成了北方王。與此同時,羅馬殖民地巴爾米拉的女王塞蒂米亞·芝諾比阿則成為南方王。a(見第252頁「巴爾米拉的戰士女王芝諾比阿」。)公元269年,巴爾米拉軍隊佔領了埃及,聲稱這樣做是要確保埃及臣服羅馬。芝諾比阿想使巴爾米拉成為主宰東方的城市,統治羅馬東部的各行省。奧勒利安警覺到芝諾比阿的野心,於是「動員力量,立定心意」,出兵征討這個女王。
18.北方王奧勒利安皇帝和南方王芝諾比阿女王的鬥爭有什麼結局?
18 南方王(以芝諾比阿為首的政權)也「鬥志激昂」,派出扎布達斯和扎拜兩名大將,「率領極大極強的軍隊迎戰」。可是奧勒利安攻下了埃及,然後向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進軍。芝諾比阿在埃梅薩(今稱霍姆斯)吃了敗仗,於是退回巴爾米拉去。後來奧勒利安圍攻這城,芝諾比阿奮力抵抗,卻勞而無功。她帶著兒子打算逃到波斯去,卻在幼發拉底河被羅馬人擄獲。公元272年,巴爾米拉人開城投降。奧勒利安饒了芝諾比阿一命,並在公元274年羅馬的盛大凱旋遊行中,以她為最珍貴的戰利品。其後芝諾比阿再嫁成為羅馬貴婦,從此度過餘生。
19.奧勒利安怎樣「因為有人用計策謀害他」而喪命?
19 奧勒利安本身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用計策謀害他」。公元275年,他率兵攻打波斯人,在色雷斯等待機會渡過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當時「吃他佳肴的人」謀害他,把他「打倒」。原來奧勒利安發現祕書厄洛斯瀆職,打算懲罰他。不料厄洛斯先下手為強,偽造了一份名單,聲稱國王要把名單上的軍官通通處死。軍官看見這份名單,就合謀把奧勒利安暗殺了。
20.北方王的「軍隊」怎樣「被洪水沖去」?
20 奧勒利安皇帝雖然死了,北方王的功業卻沒有就此結束。其他羅馬統治者繼任北方王。有一段時期,東西方各有一個羅馬皇帝。在這些人統治之下,北方王的「軍隊好像被洪水沖去」一般,潰敗「四散」b,「很多人被殺倒下」,不能阻止日耳曼各部落從北方入侵。公元4世紀,哥特人衝破了羅馬的北面邊防,此後各蠻族相繼入侵。公元476年,日耳曼民族領袖奧多亞塞推翻了最後一個在羅馬執政的皇帝。到公元6世紀初,西方的羅馬帝國已經瓦解,日耳曼民族的列王在不列顛、高盧、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各自統治。東方的羅馬帝國則延續到公元15世紀。
-
-
二王改換身份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
[第233頁的圖片]
奧古斯都
[第234頁的圖片]
提比略
[第235頁的圖片]
奧古斯都下令要人民登記,於是約瑟和馬利亞到伯利恆去
[第237頁的圖片]
正如聖經預告,耶穌「被除滅」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