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有希望延長壽命嗎?
    警醒!1995年 | 10月22日
    • 醫學能為人添壽嗎?

      《科學》週刊評論說:「1900年,[美國的]嬰兒誕生後,預計只可以活到47歲;到了1988年,人的預期壽命已延長至75年左右。」由於衛生標準不斷提高,嬰孩所攝取的營養也比以前豐富得多,所以夭折率持續下降;美國人現在可以期望,一生的年日約莫跟摩西所述說的一樣。雖然如此,就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還可以期望壽命會明顯地延長嗎?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衰老的首要權威倫納德·海弗利克在《我們如何及為何衰老》一書裡所說的話:「在本世紀,生物醫學研究已取得相當進展,現已實施的醫療服務也不斷提高質素,這一切對延年益壽無疑起了重大作用,但只是容許更多人活到壽命的固定上限罷了。」他解釋說:「預期壽命的確延長了,壽命期限卻沒有改變;兩者的差別關係重大。」

      人類壽命的「固定上限」是什麼?關於近期有沒有人活到115歲以上,有些人聲稱至今仍未能確定。然而,《科學》週刊卻指出:「直至1990年,活得最久的人瑞是剛120歲出頭,這人的年齡已證明屬實。」今年年初,在大批記者和攝影師陪同下,法國的衛生部長前往阿爾勒探訪剛滿120歲的讓娜·卡爾蒙,給她慶祝壽辰。摩西也活到120歲才死去,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申命記34:7。

      科學家有沒有表明,一般人可以指望活到這個歲數,甚或享有更長的壽命呢?不,大多數科學家都沒有。《底特律新聞》以大字標題報導:「研究人員聲稱平均壽命的上限也許是85歲。」研究衰老的公認權威傑伊·奧利尚斯基在文章裡聲稱:「超過85歲的老人家大都死於多種器官衰竭。他們停止呼吸。歸根究底,他們是因為老邁體弱而死去。年老根本藥石罔效。」他補充說:「除非人可以把身體分子的老化過程逆轉過來,否則就無法把預期壽命大大延長。」

      《科學》週刊指出,即使「人類的壽數已到了極限,死亡率也未必會進一步驟降」。據說如果死亡證所記錄的死因是可以一一除去的話,預期壽命就能夠延長,但最多亦僅以20年為限。

      因此,關於人類壽命的短暫,許多科學家都覺得不足為奇,也不認為會有任何改變。

  • 設計成永遠活下去
    警醒!1995年 | 10月22日
    • 設計成有自行修復的能力

      生物學家艾于斯達德在《博物學》雜誌把大眾的看法表達出來:「我們往往把自己和其他動物當作機器看待,認為損耗是無可避免的。」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艾于斯達德說:「生物的組織結構基本上跟機器迥然有別。生物能夠自行修復:傷口愈合,斷骨復元,疾病痊愈等。」

      因此,令人費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衰老?正如艾于斯達德問道:「[生物]為什麼會像機器一樣漸漸損耗?」既然身體組織能夠產生新陳代謝作用,這種機能為什麼不可以永遠延續下去?

      相信進化論的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發現》雜誌提到,身體的組織結構有自行修復的奇妙能力。他寫道:「人體具有治愈損傷的能力,最明顯的例證莫過於傷口自行愈合,把受損的皮膚修復。許多動物都有自行修復的能力,甚至遠遠超越人體所能成就的:蜥蜴的尾巴如被切除會重新長出,海星會再生觸手,螃蟹會長出新的螯,海參也會長出新的腸子。」

      談到更換牙齒,戴蒙德指出,「人一生長牙兩次,大象六次,鯊魚則次數不定。」他接著解釋說:「在顯微鏡下,我們也可以看見細胞定期更換。腸壁細胞每隔數天更換一次,膀胱壁的細胞每兩個月便會全部替換,紅血球則每四個月更換一次。

      「從分子結構層面看來,我們的蛋白質分子也連續不斷地更替,速度視乎個別蛋白質的特性而定;這樣,損壞的分子就不會積存體內。因此,今天你要是把自己的樣子跟一個月前的對比,你可能發覺看起來沒有什麼分別,但實際上構成身體的個別分子大都更替了。蛋一經破碎,誰也無法修復,然而大自然卻能天天把我們拆開,然後再裝配起來。」

      身體大部分細胞都定期發揮新陳代謝的作用。但有些細胞,例如腦神經元,卻可能永不會更替。可是,海弗利克解釋說:「細胞如果每部分都替換過,就不再是同一的細胞了。與生俱來的神經元跟現有的看起來可能一模一樣,但事實上,從出生到現在,構成神經元的眾多分子都……給新的取替。因此,有些細胞雖然不會發生分裂,但跟最初的模樣已截然不同了!」原因在於細胞成分給替換了。由此可見,從理論上說來,只要構成人體的物質不斷更替,我們是可以活到永遠的!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