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科學小說——日益流行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科學小說——日益流行

      1982年,一部電影面世為美國電影業開創先河。在1982/83年度的電影季節,最受歡迎的電影「演員」竟然不是凡人。據《圖解電影藝術史》一書所載,這位「演員」就是電影《ET外星人》的主角,一個容貌醜陋,卻又逗人喜愛的外太空怪物。

      證據表明,近年來科學小說風靡一時,勢不可擋。上述的驚人創舉不過是其中一大明證而已。世人一度認為,惟獨性情孤僻、想入非非的人才會閱讀科學小說,而這樣的小說題材只適宜在低級雜誌上刊登。時至今天,科學小說不但站得住腳,甚至成了主流的消遣讀物。科學小說突然大受歡迎,到底原因何在?

      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要回顧一下科學小說的歷史。自古以來,世人一直傳述離奇怪誕的故事,要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嚇唬別人,就是旨在娛悅大眾。在十七八世紀期間,歐洲呈現一派物質繁榮的景象,科技日新月異。有鑑於此,許多人漸漸對傳統觀念、學術權威提出質疑。由於這種風氣日盛,有些人開始臆測科學進展對人類的前途會操有怎樣的影響。

      究竟誰是科學小說的始創人,這個問題仍不斷引發爭辯。在十七世紀,弗朗西斯·戈德溫和西拉諾·德貝熱拉克兩位作家曾以太空旅行作為小說題材。1818年,瑪麗·雪萊在《弗蘭肯斯坦》(又名《當代普羅米修斯》)這部小說所描述的科學家,雖然有能力創造生命,到頭來卻招致可怕的後果。

      有些作家借助這樣的小說把人類社會的種種弊病顯露出來。在18世紀,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諷刺式作品中加插了一連串的虛構旅程,藉此嘲弄當時的英國社會。這部諷刺作品就是寓言小說《格列佛遊記》,一經出版,就被譽為科學小說的「第一部文學名著」。

      可是,對於開創現代科學小說的新領域,一般認為凡爾納和威爾斯這兩位作家實在功不可沒。凡爾納寫了一系列科學小說,全部成績斐然,1865年出版的《從地球到月球》不過是其中一部罷了。1895年,威爾斯所著的《時間機器》一書問世,隨即大受歡迎。

      『夢想』成真

      到1900年代初期,科學家開始著手使小說家的幻想成為事實。據《大人物》一書所載,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奧伯特花了多年時間,設法實現凡爾納的夢想,使人可以在太空飛行。奧伯特的計算給太空旅行奠下了科學上的基礎。然而,他並不是惟一從科學小說獲得啟發的科學家。深孚眾望的科學小說家雷·布拉德伯里說:「在德國,韋恩赫·馮·布勞恩和他的同事,通通在小時都讀過威爾斯和凡爾納的科學小說,在休斯頓太空中心及甘迺迪角工作的科學家也無例外。他們從小立下決心,長大之後要把小說家的想像變成事實。」

      科學小說其實不斷帶頭創新,使不同層面的科技得以向前躍進。作家勒內·奧思聲稱,幾乎沒有「發明不是經科學小說預先推斷的」。潛艇、機械人、由人操縱的火箭未成為事實之前,通通都是科學小說的主要題材。科學小說家弗雷德里克·波爾因此堅稱,「閱讀科學小說能夠擴闊知識面。」

      當然,並非所有科學小說都以科學理論作為依據。事實上,有些最受歡迎的科學小說和電影可說是科學幻想。科學小說的特徵在於引證看來是真實有據的科學理論,而幻想作品卻是作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科學幻想小說甚至可能含有魔法和巫術成分。

      科學小說對未來的看法究竟有多準確?是否所有科學小說都值得一讀?接續的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第3頁的圖片]

      凡爾納的小說作品《從地球到月球》大大激發起世人對太空旅遊的興趣

  • 當今科學小說一覽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當今科學小說一覽

      人有可能在130多年前預見汽車、電話、電腦等現代發明嗎?科學小說家凡爾納竟然能夠!以上的驚人發明見於凡爾納的一部小說,題名為《二十世紀的花都》,原稿最近被公之於世。這部小說表明,凡爾納對科學的確深具洞察力。在這部未經發行的小說裡,凡爾納甚至描述一項怪異的新發明,跟現代圖文傳真機相當類似!a

      但跟真正的預言者相比,科學小說家即使獨具慧眼,也望塵莫及。舉例說,凡爾納的《地心遊記》的確引人入勝,令讀者愛不釋手,但據科學家目前所知,這樣的旅程絕對無法實現。較早之前,有些人預示,到公元2001年,人類就可以駕駛太空船登陸木星或其他行星,這個想法現在看來還是遙不可及。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許多現代發明都是科學小說家料想不到的。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裡,科學小說家托馬斯·迪施承認說:「回顧以往,科學小說一直未能猜測人類會進入[電腦]自動化時代,……也沒有預見人類會面對溫室效應、臭氧層遭受破壞、愛滋病等問題。且考慮一下,從新興的地緣政治學觀點來看,列國間彼此實力懸殊。檢討過這些事後,不妨問問自己,科學小說可曾論述過這些難題。事實上,幾乎連片言隻字也沒有提過。」

      科學小說——一門大生意

      當然,在科學小說迷看來,這類小說只是消遣讀物,而不是鑿鑿有據的自然科學課本。即使這樣,有些人仍然對科學小說的文學價值提出質疑。在本世紀初,專門刊登科學小說的雜誌一般都流於低級趣味,科學小說因此被稱為文學糟粕。1926年,第一本專門刊登科學小說的雜誌《驚人的故事》面世。雜誌創辦人胡戈·根斯巴克據說用了一個稱為「科學小說」的新名詞。許多人覺得,這些聳人聽聞的冒險小說並沒有任何文學價值可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小說逐漸演變為一種嚴肅的小說體裁。在二次大戰期間,科學發明起了重大作用,科學的影響力因此日益壯大。對於科學小說家所作的推斷,可信程度看來也提高了。以科學為題材的漫畫、雜誌和平裝小說充斥市場。精裝本科學小說迅即躋身暢銷書之列。由於科學小說銷售量大,作家為求滿足廣泛讀者的需要而寧願敷衍成文,科學理論也往往流於失實。科學小說家羅伯特·海因萊恩嗟嘆說,現今「任何通俗易懂,甚至平淡無奇」的小說都會有人出版,其中包括「許許多多投機取巧的蹩腳貨」。作家烏爾蘇拉·勒甘補充說,連「次等作品」也可以問世。

      儘管面對不利的批評,科學小說還是大受歡迎,銷量直線上升,原因不是在於科學家大力推薦,而是因電影業大肆宣傳所致。

      科學小說進軍「大銀幕」

      自從喬治·梅利愛所監製的《月球之旅》在1902年上映以來,由科學小說改編攝製的電影一直盛行不衰。後來,新一代的年輕觀眾無不認為,《飛俠戈登》的魅力簡直無法抗拒。到1968年,人類登陸月球之前一年,《2001年:太空漫遊》這部電影不但獲得演藝界的好評,同時也創下破紀錄的票房賣座。有鑑於此,好萊塢電影業者不惜耗資巨款,把科學小說改編攝製成電影。

      從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異形》、《星球大戰》、《利刃殺手》、《ET外星人》等電影陸續上映,賣座率佔了美國票房總收入的一半。事實上,轟動一時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也是由科學小說改編攝製的。自從這部電影上映以來,《侏羅紀公園》的仿製品紛紛湧現,上市的產品多達1000種。難怪電視台也不甘落後,爭相把科學小說搬上電視屏幕。鑑於《星空奇遇記》深受觀眾歡迎,電視台就大量攝製有關外太空的節目。

      許多人覺得,有些科學小說家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就不惜犧牲科學小說的文學價值。德國作家卡爾·邁克爾·阿默聲稱,『現今的科學小說不過是貼上商標的流行商品,純粹靠推銷手法而非實質內容來吸引讀者。』其他人則嗟嘆,由科學小說改編攝製的電影,真正的「明星」不是凡人,而是特技效果。一位評論家指出,科學小說「濫竽充數,庸俗低劣之作不知凡幾」。

      且舉例說明。許多所謂的科學電影根本跟科學扯不上關係,更談不上預示未來。有時小說家僅藉未來作為故事背景,主要是在於標榜繪影繪聲的暴力情節。論到時下的科學小說,作家諾曼·斯平拉德指出,故事情節往往不離受害人「被槍殺、刺斃、蒸發、為激光所殺、給利爪殺死、給活活吞噬或炸至粉碎等」。許多電影都細緻描繪蓄意傷人的恐怖行為,真教人毛骨悚然!

      值得關注的另一點是,有些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是以超自然事物作為號召的。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故事不過是善惡之爭的寓言,但部分作品看來超越了寓言的範疇,甚至公然鼓吹通靈術。

      保持平衡

      當然,聖經並不譴責富有創意的娛樂。在樹木的比喻裡,約坦所描述的植物雖然不能走動,卻能彼此對話,甚至密謀獻策。(士師記9:7-15)同樣,預言者以賽亞也用富於想像的筆觸,描述在墳墓裡長眠的列王互相交談。(以賽亞書14:9-11)耶穌所作的比喻,有些是沒有可能按照字面意思實現的。(路加福音16:23-31)他們採用富於想像的手法,目的在於教訓開導,而非僅是娛悅聽眾。

      為了寓教育於娛樂,現今有些作家也許懷著正當動機以未來作為故事背景。愛好閱讀的基督徒須要小心謹慎,時刻謹記聖經的勸勉,把注意力集中在純潔有益的事上。(腓立比書4:8)聖經提醒我們:「全世界都伏在邪惡者的勢力下。」(約翰一書5:19)有些小說和電影雖以科學為題材,但實則鼓吹進化論、靈魂不死和輪迴等哲學觀念,跟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聖經告誡我們不要聽信「哲學和空虛騙人的話」。(歌羅西書2:8)無論任何形式的娛樂,我們都必須採取謹慎態度,科學小說也無例外。不管是閱讀小說還是觀看電影,我們都應當精挑細選。——以弗所書5:10。

      正如上文提及,許多流行電影都肆意渲染暴力。我們如果經常觀看充滿血腥的電影,又豈能取悅耶和華呢?聖經論及耶和華說:「他的心恨惡喜愛強暴的人。」(詩篇11:5,《新譯》)既然聖經譴責通靈術,基督徒就應該運用良好的判斷力,避免選擇一些含有魔法、巫術成分的書刊和電影。(申命記18:10)別忘記,在成人看來,要區別幻想和事實也許易如反掌,但並非所有孩童都能夠這樣做。因此,父母應該留心觀察,兒女所讀的書刊、所看的電視節目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b

      有些人情願選擇其他類型的讀物和娛樂。人如果決定這樣做,就不該批評沒有採取同樣立場的人,也不該因個人喜好而挑啟紛爭。——羅馬書14:4。

      另一方面,基督徒如果閒來喜歡閱讀各種各樣的小說,就最好把所羅門的警告切記在心:「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道書12:12)顯然,當今許多世人都熱中於閱讀科學小說和觀看同類電影,簡直是如痴如醉。科學小說俱樂部好像雨後春筍般湧現,科學小說研討會也紛紛舉行。據《時代》雜誌所載,《星空奇遇記》這系列電影和電視片風靡全球,五大洲的影迷正專注於學習這部影片所談及的虛構語言「克林翁」(Klingon)。這樣的極端行為跟聖經在彼得前書1:13所提出的勸告背道而馳:「要完全清醒[『保持平衡』,英語版腳注]。」

      即使懷著最樂觀的看法,科學小說也不能滿足人類想探知未來的欲望。人如果真正想知道未來,就必須從可靠的來源著手。我們會在下篇文章討論這點。

      [腳注]

      a 引述凡爾納的字眼,這項新發明就是一台「照相發報機,人可以利用傳真技術把文字、簽名或設計等傳送到遠處」。——《新聞週刊》1994年10月10日刊。

      b 可參閱《儆醒!》1979年3月8日刊,「你的孩子應該讀些什麼書?」一文。

      [第7頁的圖片]

      父母應該監管兒女的消遣活動

      [第7頁的圖片]

      對於閱讀科學小說,基督徒必須小心選擇

  • 瞻望未來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瞻望未來

      不少醉心於科學小說的人都喜歡尋根究底,他們渴望改革人類社會,對未來也深感興趣。聖經有很多記載都是指向未來的,但論到人類的前途,聖經的觀點跟科學小說家的臆測就迥然有別了。

      關於未來的展望,科學小說提供許多不同的見解,真是眾說紛紜。你願意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虛幻的推測之上嗎?你會以什麼作為選擇根據呢?小說所描述的未來事件並非全然真實。既然所有科學小說都含有猜測成分,你能夠滿懷信心地指出哪一本是鑿鑿有據的嗎?大概連一本都找不著。

      一場空

      事實證明,科學小說所描述的情節十居其九都一一落空了。怎樣落空呢?有些小說概述科學既能促進社會發展,又能改善生活素質,但這些推測還沒有實現。事情的真相是,人類社會的文明非但沒有重大改善,反而一落千丈。德國作家卡爾·邁克爾·阿默評論說:「想起未來,我們就恐懼不安。」他接著指出,「原子爆炸、環境災害、飢餓、貧窮、能源危機,[以及]政府資助的恐怖活動等正威脅全球。」

      換句話說,科學小說對地球的前途、人類的未來所作的種種臆測已化為泡影。剛相反,地球的情況日益惡化,人類的處境也每況愈下。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社會還是飽經憂患,罪惡、暴力、貧窮、種族仇恨、家庭破裂等難題有增無已。

      有時科學上的若干成就反而為禍無窮。且考慮以下的例子:空氣、水源、食物大受化學品污染;印度博帕爾一家工廠因發生意外而漏出毒氣,結果釀成慘劇,有2000人喪生,受傷人數約達20萬;烏克蘭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的意外事故,對廣泛地區造成嚴重影響:死亡人數不知凡幾,癌症病例不斷上升,其他健康難題也有增無減。

      在外太空開拓殖民地?

      不少論述未來的科學小說倡議,人類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擺脫生活困苦,避開人為計劃所遭遇的重重挫折。作家虛擬故事情節,把小說迷的注意力轉移到外太空之上。故事主題往往不離人類乘坐星際太空船遠赴其他行星,或宇宙別的星系,開拓殖民地。有人寫信給紐約一家報社的編輯說:「人類的前途在於太空探索。」許多人讀過上述小說之後,對此都深信不疑。

      誠然,科學家仍繼續進行太空探索;他們發射太空穿梭機在地球附近飛行,把先進的探測儀器送上太空。可是,移居外太空的理想又怎麼樣呢?人類高談擴展太空飛行計劃,但論到在月球或鄰近的行星開拓殖民地,人類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方案,探索其他星系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在不久的將來,移居外太空並不是切實可行的選擇。由於太空計劃所費不菲,現今許多國家要不是逐步削減這方面的開支,就是乾脆把計劃撤銷。

      人類的未來,也就是你的未來,其實並非在於世人所吹捧的太空探索大計。你的前途福祉與這錦繡大地息息相關。你的前途並不是由科學家、人為政府或劇本作者所主宰的。為什麼我們能夠這麼肯定呢?

      原因是,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地球的創造主耶和華上帝。科學小說的情節根本不能跟聖經所提出的應許相提並論。上帝通過這本書,把他所靈示的話語傳達給世人,讓我們知道人類會享有怎樣的前途。(提摩太後書3:16,17;彼得後書1:20,21)聖經到底怎樣說?

      人類的前途

      上帝的話語清楚表明,創造主定意通過耶穌基督所掌管的新政府,徹底改革人類社會。聖經把這個天上政府稱為上帝王國。——馬太福音6:9,10。

      上帝所靈示的預言也論及這個王國,但以理書2:44說:「[當今]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當今]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上帝的強大動力同樣靈示使徒彼得,把人類在上帝王國治下的生活記載下來。他寫道:「但是我們照著[上帝]的應許,等待新天[上帝在天上的王國]新地[該王國所統治的新人類社會],有正義住在其中。」——彼得後書3:13。

      上帝的屬天王國施行統治的時候,有幸永居地上的人會享有怎樣的生活呢?創造主應許說:「『[上帝]會擦去他們眼睛裡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坐在寶座上的說:『看啊!現在我更新一切。』他又說:『你要寫下來,因為這些話語是信實的,是真實的。』」——啟示錄21:4,5。

      創造主應允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前途。這跟科學小說的虛構情節,或科學家的假說,簡直判若雲泥。科學小說往往以怪模怪樣的個體、不可思議的環境作為號召。上帝就未來所提出的應許卻是真實可靠的,真正的基督徒對此深信不疑。不但這樣,他們還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這些應許之上。

      他們為什麼能夠滿懷信心這樣做?原因是,他們從上帝的話語獲知,這個「希望不會令人失望」,因為『上帝是不撒謊的』。事實上,『上帝是不可能說謊的。』(羅馬書5:5;提多書1:2,《現譯》;希伯來書6:18)很久以前,上帝的僕人約書亞指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應許賜福給你們的話,沒有一句落空;完全應驗在你們身上,沒有一句落空。」——約書亞記23:14,《新譯》。

      科學小說所反映的,大都是這個邪惡舊制度的意識形態。怎會如此呢?科學小說源於所謂的啟蒙運動;在那段時期,許多人都擯棄傳統權威,認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他們把社會的種種弊病歸咎於世上各宗教,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惜他們也把真理棄如敝屣,既否認上帝存在,又漠視他的旨意。當時的社會狀況令他們大失所望,他們遂轉而探求其他理想。

      但人為的主張,無論經過多麼縝密的考慮,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我們的創造主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9。

      真正有恆久價值的科學發現

      在上帝的新世界裡,人類會致力研究科學,藉此滿足與生俱來的求知欲。世人不再需要憑空想像,因為他們會受到教導,把思想集中在健全、真實的事物之上。

      屆時許多人都會跟牛頓心有同感,這位著名的科學家把自己比作「在海邊嬉戲的小孩,……而在[他]面前的卻是一片尚未為人所知的真理之洋」。毫無疑問在上帝的指引下,在新世界裡活著的忠心人類會有精彩無窮的新發現。

      耶和華既是「真理的上帝」,一切科學研究就會以真理為依據。他邀請我們從自然環境和動物世界學習。(詩篇31:5;約伯記12:7-9)在上帝的新制度裡,一項引人入勝的特色就是,真理的上帝會指引人類從事真實的科學探求。屆時人類在創作、發現等層面上必有新突破,人生境遇會日臻美善。一切功勞全歸於宇宙的創造主耶和華上帝,非歸世人所有。

      在快要來到的新世界裡,所有信服的人類都會榮耀上帝,衷心感激他的仁愛照顧和指引。他們懷著莫大的喜樂事奉上帝,正如啟示錄4:11所描述,他們會高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你配得榮耀、尊榮、力量,因為你創造了一切,而且一切都是由於你的旨意才存在,才創造的。」

      [第9頁的圖片]

      人類的前途福祉與這錦繡大地息息相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