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苗裔,種子
    洞悉聖經(上冊)
    • 跟女人的「苗裔」有關的神聖祕密是逐步揭開的。需要解答的問題包括:「苗裔」是天上的(屬靈的)還是地上的?如果是屬靈的苗裔,他會在地上出現嗎?「苗裔」只有一個 還是不止一個?「苗裔」會怎樣擊碎蛇頭,拯救人類?

  • 苗裔,種子
    洞悉聖經(上冊)
    • 「女人的苗裔」是屬靈的苗裔 不論上帝古代的忠僕如何理解這個問題,根據《希臘語經卷》提供的線索,「女人的苗裔」如果要「打碎」消滅魔鬼這個靈體,就必須是能力高強的靈體,不可能是血肉之軀。問題是,「女人的苗裔」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女人」或「母親」又是誰呢?

      聖經再次提到這個應許的「苗裔」,是兩千多年後的事,當時上帝對忠心的亞伯拉罕作出了一個應許。亞伯拉罕是閃的後代;挪亞曾在預言裡稱耶和華為「閃的上帝」(創9:26),可見閃是蒙上帝悅納的。在亞伯拉罕的日子,聖經預告這個「苗裔」必出自亞伯拉罕的家。(創15:5;22:15-18)後來,祭司麥基洗德給亞伯拉罕祝福,進一步證實這一點。(創14:18-20)除了透露亞伯拉罕必有苗裔或後代,上帝的話也顯示這個拯救人類的「苗裔」會在地上出現。

      苗裔只有一個 無論是希伯來語還是希臘語,聖經談到亞伯拉罕或其他人的後代時用的都是單數詞,即把這些「後代」看成一個整體。聖經在談及亞伯拉罕的後代時不用複數詞ba·nimʹ(巴寧)意即「眾子」(「兒子」的單數詞是ben本),而用集體名詞zeʹraʽ(澤拉),看來是有充分理由的。使徒保羅曾說明這一點,指出上帝應許要讓亞伯拉罕的苗裔造福萬民時,說的主要是一個 苗裔,就是基督。保羅說:「應許的話原是對亞伯拉罕和他的苗裔說的。經上不是說『眾苗裔[希臘語sperʹma·sin斯佩馬辛]』,好像有許多似的,而是說『你的苗裔[希臘語sperʹma·tiʹ斯佩馬蒂]』,只有一個,就是基督。」(加3:16,Rbi8 腳注)

      有些學者並不認同保羅就「苗裔」是單數還是複數所作的解釋。他們說,希伯來語「澤拉」一詞用來指「苗裔」或後代時,(無論是單數還是複數的)詞形都從來不變,而且跟「澤拉」連用的動詞和形容詞本身也不會顯示所指的後代是單數還是複數。儘管他們說的沒有錯,但另有證據顯示,保羅的解釋無論在語法上還是在教義上都是正確的。關於這個證據,麥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1894,第9卷,506頁)說:「如果[跟『澤拉』連用的]是代詞,那麼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所用的代詞如果是單數,『澤拉』就是單指一個後代,即惟一的一個或許多個中的一個;如果是複數,就泛指所有後代。這是《七十子譯本》一貫遵循的語法規則……彼得顯然十分清楚這種語法,因為他引用創世記22:17,18的經文對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話時(當時保羅還未成為基督徒),就用了『苗裔』的單數詞(徒3:25),跟大衛在一千年前的做法是一樣的(詩72:17)。」

      這部百科全書補充說:「保羅不是要區分某一個苗裔跟另一個苗裔,而是要說明只有一個苗裔,不是有很多苗裔。如果保羅跟彼得引用的是(上文提過的)同一段經文,那麼經文(原文是『他的仇敵』[不是『他們的仇敵』])中出現的代詞是『他』[不是『他們』],就顯示保羅的解釋言之成理了。換言之,苗裔跟單數代詞『他』連用時,就是指一個 苗裔(或兒子)。」

      舉例說,「後代」可以指一個孩子,也可以指多個孩子;但如果下文用單數代詞「他」代替「後代」的話,就顯然是指一個孩子了。

      另外,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地上萬族必因他的「苗裔」贏得福分,所說的「苗裔」不可能指亞伯拉罕的所有 後代,因為萬國萬族並沒有因亞伯拉罕的其他子孫(包括以實瑪利的後代和基杜拉所生兒子的後代)贏得福分。耶和華說得很清楚:「以撒生的才稱為你的苗裔」,也就是說,使萬國得福的苗裔會來自以撒的世系。(創21:12;來11:18)以撒特別祝福雅各而非以掃,也進一步把範圍縮小,讓人看出苗裔會出自哪個部族和家系。(創25:23,31-34;27:18-29,37;28:14)後來雅各透露,萬民都必歸順示羅(意即「是他的;屬於他的」);這示羅是猶大部族的。(創49:10)然後,聖經表明,應許的苗裔必出自猶大部族的大衛家。(撒下7:12-16)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顯然留意到聖經預言提供的這些線索,所以他們期待的彌賽亞(基督)或救主只有一個(約1:25;7:41,42);不過他們也同時以為自己既然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或苗裔,順理成章就是上帝的子民,即上帝的兒女(約8:39-4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