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我們該怎樣待人?
    守望台2008年 | 5月15日
    • 我們該怎樣待人?

      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

      1,2.(甲)何謂「登山寶訓」?(乙)在本文和下一篇文章,我們會看看什麼?

      耶穌基督是名副其實的偉大導師。敵視耶穌的宗教領袖曾打發差役去抓他,結果差役空手而歸,還說:「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約翰福音7:32,45,46)耶穌發表過很多精彩的演說,最膾炙人口的就是「登山寶訓」,記在馬太福音5至7章。路加福音6:20-49也有類似的記載。a

      2 在「登山寶訓」中,最為人稱道的可能就是人們口中的「金規」,也就是待人接物的準則。耶穌說:「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耶穌待人寬厚,樂善好施,為人帶來多大的福樂!他不但治好各種疾病,甚至使死去的人復活。蒙耶穌善待的人固然有福,願意接受耶穌所傳的好消息的人就更加有福了。(請讀路加福音7:20-22)我們是耶和華見證人,像耶穌一樣,樂於向人宣揚上帝的王國。(馬太福音24:14;28:19,20)在本文和下一篇文章,我們會看看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怎樣論及宣揚王國的工作,也會看看其中一些待人接物的原則。

      要性情溫和

      3.請解釋一下,性情溫和是什麼意思。

      3 耶穌說:「性情溫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會承受大地作為產業。」(馬太福音5:5)聖經所說的性情溫和跟軟弱毫不相干,指的是我們為符合上帝的要求而養成和藹的態度。別人從我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我們是否性情溫和。比如說,我們對誰都不會「以惡報惡」。(羅馬書12:17-19)

      4.性情溫和的人為什麼有福?

      4 性情溫和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會承受大地作為產業」。耶穌「性情溫和,心裡謙卑」,上帝早就立他「承受全部產業」,所以耶穌是大地這份產業的主要繼承者。(馬太福音11:29;希伯來書1:2;詩篇2:8)聖經預告,還有其他人會跟「人子」彌賽亞在天上的王國一起作王。(但以理書7:13,14,21,22,27)他們就是受膏基督徒,共有14萬4000人,全都性情溫和,會「和基督一同承受產業」,這產業就是大地。(羅馬書8:16,17;啟示錄14:1)其他性情溫和的人又怎樣呢?他們會蒙上帝賜福,在王國統治的大地上永遠安居。(詩篇37:11)

      5.像基督那樣待人溫和,能帶來什麼裨益?

      5 如果我們待人嚴苛,令人難堪,甚至忍無可忍,別人就會避開我們。如果我們效法基督,像他那樣待人溫和,就能跟會眾的人愉快相處,強化他們的靈性。聖靈能幫助人培養各種特質,溫和是其中之一。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順著聖靈」行事,就能養成溫和的性情。(請讀加拉太書5:22-25)不用說,我們都希望順著耶和華的聖靈行事,成為耶和華眼中性情溫和的人!

      慈悲的人多麼有福!

      6.「慈悲的人」有什麼顯著的特質?

      6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也說:「慈悲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會得蒙慈悲。」(馬太福音5:7)「慈悲的人」有憐恤的心,對低下階層的人既仁慈又體貼,對他們的疾苦深表同情。耶穌行奇跡為人紓厄解困,因為他「憐憫他們」,也因為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馬太福音14:14;20:34)由此可見,我們有憐憫的心,對人關心體貼,就會樂於待人慈悲。(雅各書2:13)

      7.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結果怎樣做?

      7 耶穌要到僻靜的地方去歇一歇,但一下船就看見一大群人,於是「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像沒有牧人的綿羊一樣」。結果他怎樣做?「耶穌就教導他們許多事。」(馬可福音6:34)如果我們也像耶穌那樣向人傳講王國信息,幫助人認識上帝莫大的慈悲,是多大的樂事!

      8.慈悲的人為什麼有福?

      8 慈悲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會「得蒙慈悲」。我們待人慈悲,別人通常也會以慈悲相待。(路加福音6:38)耶穌還說:「要是你們寬恕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寬恕你們」。(馬太福音6:14)惟獨慈悲的人才會體驗到,蒙上帝恕罪,得到他的悅納是多麼有福。

      「促進和睦的人」為什麼有福

      9.我們努力促進和睦,就會怎樣做?

      9 耶穌指出另一個使人有福的原因,說:「促進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會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我們努力促進和睦,就不會做任何「離間密友」的事,例如毀謗別人,也不會縱容這樣的行徑。(箴言16:28)在言語和行動上,我們都會力求與人和睦相處,不管是基督徒會眾裡的信徒,還是教外的人。(希伯來書12:14)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跟耶和華上帝享有和睦的關係,我們會竭盡所能,追求不已。(請讀彼得前書3:10-12)

      10.「促進和睦的人」為什麼有福?

      10 耶穌說「促進和睦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會稱為『上帝的兒子』」。受膏基督徒信從耶穌,確信他是彌賽亞,因而「有權成為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12;彼得前書2:24)促進和睦的「另外的綿羊」又怎樣呢?耶穌和所有承受天上王國的人會一起作王一千年,其間耶穌會成為另外的綿羊的「永恆的父」。(約翰福音10:14,16;以賽亞書9:6;啟示錄20:6)耶穌的千年統治結束時,促進和睦的人就會完完全全地成為上帝地上的兒女。(哥林多前書15:27,28)

      11.如果我們讓「從上頭來的智慧」在生活中發揮指導作用,就會怎樣待人?

      11 我們想跟「賜平安的上帝」耶和華建立親密的友誼,就必須效法他,培養他所具有的美德,包括力求和睦的精神。(腓立比書4:9)如果我們讓「從上頭來的智慧」在生活中發揮指導作用,就會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雅各書3:17)是的,我們努力促進和睦,就會成為有福的人。

      讓你們的光「在人前照耀」

      12.(甲)關於屬靈的亮光,耶穌怎樣說?(乙)我們怎樣做,就能讓自己的光在人前照耀?

      12 要善待別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幫助他們領受上帝發出的屬靈亮光。(詩篇43:3)耶穌告訴門徒,他們是「世界的光」,又勸他們要發出光來,好讓別人能看見他們的善行。這樣,屬靈的亮光就會在「人前」照耀,造福世人。(請讀馬太福音5:14-16)今天,我們向人行善,把好消息傳到「全世界」,甚至傳遍「萬國萬族」,就是讓自己的光在人前照耀。(馬太福音26:13;馬可福音13:10)能夠這樣做是多大的殊榮啊!

      13.別人應該從我們身上清楚看到什麼?

      13 耶穌說:「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凡立在山上的城,都是顯眼矚目的。同樣,我們熱心行善,例如努力宣揚王國,並且事事有節制,品行貞潔,別人就能清楚看見。(提多書2:1-14)

      14.(甲)公元1世紀的燈是怎樣的?(乙)不用「籃子」蓋著屬靈的亮光是什麼意思?

      14 耶穌又說:「人點燈,不會用籃子蓋著,反而放在燈台上,好照亮家裡的所有人。」公元1世紀的燈一般是陶製的,裡面有一條燈芯。燈芯藉著毛細作用,把液體(通常是橄欖油)吸上來,供燃燒發亮。人們往往把燈放在用木或金屬製造的燈台上,「好照亮家裡的所有人」。人們點燈,絕不會用「籃子」蓋著。當日的籃子挺大,可以裝9升乾貨。耶穌絕不希望門徒把屬靈的亮光隱藏起來,彷彿被籃子蓋著。因此,我們必須發出光來,即使遭受反對或迫害,也絕不會把聖經真理隱藏起來,不讓別人認識。

      15.我們的「善行」能發揮什麼作用?

      15 耶穌提及點亮照耀的燈之後,就告訴門徒:「你們的光也該在人前照耀,這樣人就能看見你們的善行,把榮耀歸於你們的天父。」有些人因看見我們的「善行」,就「把榮耀歸於」上帝,成為他的僕人。這不是大大激勵我們要繼續「在世人當中如同明光照耀」嗎?(腓立比書2:15)

      16.我們既是「世界的光」,就必須怎樣做?

      16 我們既是「世界的光」,就必須宣揚上帝的王國,幫助人成為基督的門徒。但這樣做並不足夠,我們還要做其他的事。使徒保羅說:「你們行事,總要做光明的兒女,因為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樣的良善、公義、正直。」(以弗所書5:8,9)我們須要以身作則,顯出敬虔的行為,像明亮的光一樣閃耀在人前。是的,我們必須聽從使徒彼得的勸勉:「你們在列國中,要品行端正,這樣,別人不管在什麼事上抨擊你們是作惡的,也能親眼看見你們的好行為,結果在上帝鑑察的日子榮耀上帝。」(彼得前書2:12)那麼,如果信徒之間鬧了彆扭,該怎樣做呢?

      「去跟弟兄講和」

      17-19.(甲)馬太福音5:23,24所說的「禮物」是什麼?(乙)跟弟兄和好有多重要?耶穌怎樣表明這點?

      17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告誡門徒要避免對弟兄懷怒不消,不可用難堪的話侮辱弟兄。相反,如果門徒想起有弟兄對自己不滿,就要趕快去跟弟兄講和。(請讀馬太福音5:21-25)請仔細留意耶穌的勸告。你帶禮物來到壇前,要是在那裡想起弟兄對你不滿,該怎樣做呢?你要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然後才回來把禮物獻上。

      18 「禮物」是指人在耶和華的殿所獻的祭,獻上的通常是牲畜。獻祭牲對以色列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是上帝的命令。依照摩西律法,獻上祭牲是崇拜上帝的一種方式。可是,如果你準備獻上禮物時,卻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就要去找那個弟兄解決彼此間的問題,這樣做比獻禮物給上帝更急切。耶穌說:「要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回來才把禮物獻上。」由此可見,跟弟兄和好比履行摩西律法的規定更為重要。

      19 耶穌並沒有限定,人犯了什麼錯,獻上什麼祭之前才要這樣做。因此重點在於:如果人想起有弟兄對他不滿,就應該暫緩獻祭;如果他獻上的是祭牲,就要把活牲畜留在聖殿的祭司院子中獻全燒祭的壇前,先去跟弟兄解決彼此間的問題,然後再回來把祭牲獻上。

      20.如果我們生弟兄的氣,為什麼要趕快解決彼此間的問題?

      20 上帝很重視我們跟弟兄姊妹的關係,信徒和睦共處是正確宗教不可或缺的。要是獻祭的人沒有好好對待同胞,他們獻上的祭牲對耶和華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彌迦書6:6-8)因此,耶穌勸門徒要「趕快解決糾紛」。(馬太福音5:25)保羅也提出類似的勸告:「你們發怒,卻不要犯罪;不要到日落還在動怒,也不要讓魔鬼有機可乘。」(以弗所書4:26,27)就算我們真的有理由生氣,也應該趕快解決紛爭。這樣,我們就不會懷怒不消,以致讓魔鬼有機可乘。(路加福音17:3,4)

      總要尊重別人

      21,22.(甲)關於耶穌的勸告,我們可以怎樣把本文談及的要點實行出來?(乙)下一篇文章會談談什麼?

      21 我們溫習過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說的一些金玉良言之後,要是照著做,就能學會尊重別人,以仁慈待人。我們雖然人人都不完美,但仍可以實踐耶穌的勸告,因為耶穌不會要求我們做能力不及的事,天父更不會。只要我們恆切禱告,盡力照耶穌的吩咐去做,就會蒙耶和華上帝賜福,得以成為性情溫和、慈悲、促進和睦的人。我們可以將耶和華的屬靈亮光反映出來,使榮耀歸於他。此外,我們知道有弟兄對自己不滿,就會主動跟他講和。

      22 蒙耶和華悅納的宗教必須符合的一個條件,就是善待別人。(馬可福音12:31)為了幫助我們不斷行善,下一篇文章會談談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說的另一些金玉良言。本文探討了「登山寶訓」這篇卓越不凡的演說中的一些要點。我們仔細想過這些要點之後,不妨問問自己:「我待人有多好呢?」

      [腳注]

      a 你預習本文和下一篇文章之前,不妨先讀讀這些經文。你會發覺,這樣做對自己大有裨益。

  • 不斷行善
    守望台2008年 | 5月15日
    • 不斷行善

      總要向人行善。——路加福音6:35

      1,2.為什麼說,向人行善往往不容易?

      向人行善,有時真的不容易。我們對別人顯出愛心,對方不一定會領受我們的好意。我們努力傳講「快樂的上帝」和他愛子的「榮耀好消息」,為他人的屬靈健康著想,對方可能無動於衷,或毫不領情。(提摩太前書1:11)有些人還把我們當做眼中釘,表明自己是「基督苦刑柱的仇敵」。(腓立比書3:18)我們既是基督徒,該怎樣待這些人呢?

      2 耶穌基督對門徒說:「總要愛你們的仇敵,向人行善」。(路加福音6:35)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勸告。我們留意耶穌談及向人行善時所說的其他要點,也會得益不淺。

      「愛你們的仇敵」

      3.(甲)請根據馬太福音5:43-45的記載,概述耶穌的話。(乙)公元1世紀的猶太宗教領袖對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形成了什麼看法?

      3 在著名的「登山寶訓」中,耶穌告訴聽眾要愛他們的仇敵,為迫害他們的人禱告。(請讀馬太福音5:43-45)在場的全都是猶太人,很熟悉上帝的這個命令:「不可報仇,也不可怨恨本族的人。要愛人如己。」(利未記19:18)公元1世紀的猶太宗教領袖認為,不論是「本族的人」還是他們要愛的「人」,指的都是猶太人。摩西律法誠然規定以色列人要跟其他國族分開,但猶太宗教領袖對這個規定卻形成了以下看法:只要不是猶太人就是仇敵,既是仇敵就要憎恨。

      4.耶穌的門徒該怎樣待仇敵?

      4 耶穌的看法跟他們恰恰相反,他說:「總要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他的門徒應該以愛心待所有懷著敵意的人。據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是這麼說的:「你們聽道的人,我告訴你們,總要愛你們的仇敵,向恨你們的人行善。咒詛你們的,你們要給他們祝福;侮辱你們的,你們要為他們禱告。」(路加福音6:27,28)公元1世紀,有些人確實照耶穌的吩咐去做。我們跟他們一樣,儘管受到別人敵視,態度還是要溫和,這樣做就是向恨我們的人行善。詛咒我們的,我們仍對他們說和氣的話,這樣做就是「給他們祝福」。迫害我們的,無論是對我們動粗還是出言侮辱,我們都會為他們禱告。這樣做是愛心的表現,因為我們在禱告中求耶和華使迫害基督徒的人回心轉意,行事蒙他悅納。

      5,6.為什麼我們應該愛自己的仇敵?

      5 為什麼要愛自己的仇敵呢?耶穌說明原因:「這樣,你們就能做你們天父的兒子了」。(馬太福音5:45)如果我們聽從耶穌的勸告,就會效法耶和華,像他那樣待人。耶和華「叫日頭出來照善人,也照惡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我們也這樣行事,就能做上帝的兒子。根據路加的記載,上帝連「忘恩負義的惡人」也善待。(路加福音6:35)

      6 耶穌向門徒強調,「總要愛你們的仇敵」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麼獎賞呢?收稅人不也是這樣做嗎?你們單向你們的弟兄問好,有什麼了不起呢?列國的世人不也是這樣做嗎?」(馬太福音5:46,47)如果我們只愛那些感恩圖報的人,就不會蒙上帝恩待,得不到他的獎賞。就連當日受大眾鄙視的收稅人,也只愛那些愛他們的人。(路加福音5:30;7:34)

      7.為什麼說,如果我們單向自己的弟兄問好,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7 猶太人一見面,通常會互相問好,說:「願你平安!」(士師記19:20;約翰福音20:19)這句話含有祝願對方幸福安康、事事順利的意思。如果我們單向自己的弟兄問好,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正如耶穌指出,列國的人也是這樣做。

      8.耶穌說「你們必須完全」,是要鼓勵聽眾怎樣做?

      8 由於從第一個人身上遺傳了罪,基督的門徒不可能是沒有缺陷、毫無瑕疵的。(羅馬書5:12)雖然如此,耶穌卻用以下一句話來結束這部分的演說:「你們必須完全,就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馬太福音5:48)耶穌這麼說,是要鼓勵聽眾效法他們的天父耶和華,努力使自己的愛像天父那樣完全。要達到這個標準,他們就必須愛自己的仇敵。身為基督徒,我們也必須這樣做。

      為什麼要寬恕別人

      9.「寬恕我們的罪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 我們待人慈悲,寬恕得罪我們的人,就是不斷行善。事實上,耶穌在模範禱告中曾對天父說:「[求你]寬恕我們的罪債,就像我們也寬恕了欠我們罪債的人一樣。」(馬太福音6:12)經文所說的「罪債」,不是指「欠人錢財」。路加福音表明,耶穌提到的「罪債」跟虧負別人有關。根據路加的記載,耶穌是這麼說的:「[求你]寬恕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寬恕所有虧負我們的人。」(路加福音11:4)

      10.我們怎樣做,就是效法上帝寬恕別人?

      10 上帝甘心寬恕所有衷心悔改的罪人,我們必須效法他。使徒保羅說:「你們要以仁慈相待,存慈憐的心,彼此甘心寬恕,就像上帝藉著基督甘心寬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32)詩篇執筆者大衛歌頌上帝,說:「耶和華有慈悲有恩典,不輕易發怒,大有忠貞之愛。……他沒有按我們的罪孽處置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過施行報應。……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以慈悲待兒子,耶和華也怎樣以慈悲待敬畏他的人。他深知我們的本質,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8-14)

      11.上帝只會寬恕哪些人?

      11 誰想蒙上帝寬恕,誰就必須先寬恕那些得罪他的人。(馬可福音11:25)耶穌進一步強調這點,說:「要是你們寬恕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寬恕你們;要是你們不寬恕人的過錯,你們的父親也不會寬恕你們的過錯。」(馬太福音6:14,15)真的,只有那些甘心寬恕別人的人才會蒙上帝寬恕。不斷行善的一個方式就是聽從保羅的勸告:「耶和華怎樣甘心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甘心寬恕人。」(歌羅西書3:13)

      「不要再定人有罪」

      12.關於定人有罪,耶穌提出什麼勸告?

      12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叫聽眾不要再定人有罪,這是向人行善的另一個方式。他接著說了個有力的比喻去強調這點。(請讀馬太福音7:1-5)讓我們看看「不要再定人有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3.聽耶穌講話的人應該怎樣做?

      13 馬太福音引述耶穌的話:「你們不要再定人有罪,免得你們被定為有罪。」(馬太福音7:1)據路加記載,耶穌說:「不要再定人有罪,你們就必不被定罪;不要再譴責人,你們就必不被譴責。總要饒恕人,你們就必蒙饒恕。」(路加福音6:37)公元1世紀,法利賽派的人緊守一些違背聖經的傳統,而且待人嚴苛。他們常因為別人沒有遵守那些傳統而定人有罪。在場聽耶穌講話的人要是也有這個毛病,就該改正,「不要再定人有罪」了。相反,他們應該寬容別人的缺點。關於寬恕別人,使徒保羅也提出類似的勸告,正如上文所說的。

      14.耶穌的門徒要是樂於寬恕別人,就會感動別人怎樣做?

      14 耶穌的門徒要是樂於寬恕別人,就會感動別人同樣以寬厚的態度相待。耶穌說:「你們用什麼標準定人有罪,就會照樣被定為有罪;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人就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7:2)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們種什麼就收什麼。(加拉太書6:7)

      15.耶穌怎樣表明吹毛求疵是不對的?

      15 為了表明吹毛求疵是不對的,耶穌問在場的群眾:「你為什麼留意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思量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看哪!你自己眼中有梁木,又怎能對弟兄說,『容我除掉你眼中的刺』呢?」(馬太福音7:3,4)愛挑剔的人喜歡挑弟兄「眼中」的小毛病,認為弟兄「眼力」不好,判斷力欠佳。雖然弟兄眼中的毛病像刺那麼小,愛挑剔的人卻自告奮勇,要替弟兄除掉「眼中的刺」,假意幫助弟兄對事情有更清晰的看法。

      16.什麼表明法利賽派的人眼中有「梁木」?

      16 最愛挑剔的,莫過於法利賽派的人。以下事例足以說明這點。一個失明的人蒙基督恢復視力後,斷言耶穌必定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法利賽派的人卻反駁說:「你簡直生在罪裡,居然還要教訓我們?」(約翰福音9:30-34)法利賽派的人有「梁木」遮著雙眼,喪失了屬靈的視力,什麼都看不清,又怎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呢?所以,耶穌大聲喊道:「虛偽的人!你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清楚,可以除掉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5;路加福音6:42)如果我們決心行善,好好對待弟兄,就不會總是留意弟兄眼中有沒有「刺」,不會苛刻地挑弟兄的小毛病。相反,我們會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避免妄斷信徒,對他們吹毛求疵。

      我們該怎樣待人

      17.根據馬太福音7:12,我們該怎樣待人?

      17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指出,上帝像慈父那樣對待自己的僕人,回應他們的禱告。(請讀馬太福音7:7-12)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定下這個行為準則:「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我們必須恪守這個待人接物的準則,才表明自己真的是耶穌基督的門徒。

      18.「律法」怎樣表明我們希望人怎樣待我們,就該怎樣待人?

      18 耶穌指出我們希望人怎樣待我們,就該怎樣待人之後,又說:「其實,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話的真義了。」我們遵照耶穌的吩咐待人處事,就體現出「律法」背後的精神。「律法」是指聖經中從創世記到申命記的記載。這些經卷不但透露耶和華定意要產生一個苗裔去除滅惡人惡事,還列出上帝在公元前1513年通過摩西向以色列人頒布的律法。(創世記3:15)律法列明以色列人應該怎樣做,其中之一是他們要秉公斷案,不可偏袒任何一方,要善待困苦的人和僑居的人。(利未記19:9,10,15,34)

      19.「先知的話」怎樣表明我們應該不斷行善?

      19 耶穌提到的「先知的話」,指的是《希伯來語經卷》中的預言,而跟彌賽亞有關的預言都在基督身上應驗了。從《希伯來語經卷》中的預言可以看出,每當上帝的子民做上帝看為對的事,善待別人,上帝就會賜福給他們。比如在以賽亞的預言中,以色列人就聽到以下勸告:「耶和華說:『你們要秉公行義。……要慎防自己的手做出任何惡事。凡做這些事,並且切實持守的,就有福了。』」(以賽亞書56:1,2)是的,上帝要求他的子民不斷行善。

      總要向人行善

      20,21.群眾對耶穌的「登山寶訓」有什麼反應?為什麼你應該深思其中的勸告?

      20 在「登山寶訓」這篇無比出色的演說中,耶穌講了很多重要的道理。雖然這兩篇文章談及的只是其中一些要點,但我們不難看出,在場的群眾被這篇演說深深地打動了。聖經報導:「耶穌說完了這些話,群眾都對他的教導方式感到驚訝;因為耶穌教導他們,好像有權威的人,不像他們的抄經士。」(馬太福音7:28,29)

      21 耶穌基督的言行確鑿地表明,他就是聖經所預告的「卓越的勸導者」。(以賽亞書9:6)「登山寶訓」是個典型例子,說明耶穌很熟悉天父對各事的看法。除了這兩篇文章所提到的要點之外,「登山寶訓」還談及許多事,例如:怎樣的人才真正有福,怎樣避免通姦行淫,行義的時候該怎樣做才對,我們必須怎樣做才能有安穩快樂的前途。何不再仔細閱讀馬太福音5至7章,並祈求上帝幫助你了解經文的含意呢?要深思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出的卓越勸告,並在生活中用出來。這樣,你就能令耶和華的心更歡喜,也能更好地對待別人,並且不斷行善。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