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和華用慈顏光照他們守望台2009年 | 8月15日
-
-
人的面部有30多塊肌肉,僅是咧嘴一笑,就能牽動14塊肌肉!想想看,假如沒有這些肌肉,我們說話時就會毫無表情,大家交談就沒有趣味了,對嗎?對失聰的人來說,面部表情的作用就更大了,除了使談話充滿生氣之外,表情配合動作,也是傳情達意的重要方法。手語可以把一些複雜的概念表達得十分細膩,許多人對此感到十分驚嘆。
-
-
耶和華用慈顏光照他們守望台2009年 | 8月15日
-
-
以目代耳
一般人對聾人和手語都存著不少錯誤的觀念,讓我們來澄清一下。真相是:失聰的人能夠駕車;讀唇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易事;打手語不只是比手劃腳而已;手語跟盲人點字完全是兩回事;世上沒有一套全球通用的手語;還有,在同一個國家裡,不同地方的聾人所用的手語也略有不同。
聾人能閱讀嗎?有些聾人確實能,但實情是,大多數聾人都覺得閱讀很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文字是源於口語的。請想想健聽的孩子怎麼學會一種語言。嬰孩一出世,就聽到身邊的人說母語。不久,他就牙牙學語,漸漸能夠把一個個單字串連成句子。他聽得多,就自然而然地會說那種語言。因此,當健聽的孩子學習認字時,他們只須把已知的字音跟所學的字配合就行了。久而久之,他們就能閱讀。
現在想像一下,你身處異鄉,在一個玻璃造的隔音室裡。你從沒聽過當地人所說的語言。每天,他們都來看你,隔著玻璃對你說話,但你什麼也聽不到,只見他們的嘴唇在動。他們看你的神情,知道你不明白,就把自己所說的話寫給你看,心想你一定會看得懂。但你能明白多少呢?用這種方法溝通幾乎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從沒聽過這種語言,自然很難理解這種語言的文字。這正是大多數聾人的處境。
手語是聾人溝通的好方法。打手語的人利用周圍的空間,在不同的位置做手勢,表達出不同的概念,動作充滿立體感。打手語時所做的動作和表情,都要符合手語獨有的語法結構。由此可見,手語是一種立體的視覺語言,讓眼睛接收信息。
打手語時,每一個動作、姿勢和表情都有意思。面部神態的變化,不是純粹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是手語的語法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舉個例,發問時揚一揚眉,可以表示這是反問句或是非題;皺一皺眉可以表示疑問,比如「誰?什麼?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怎樣?」另外,嘴形的變化可以表示物件的大小或動作的強弱。聳肩、眨眼、翹嘴角以至頭部的不同動作,通通都有意思,可以把思想表達得很細膩。
一連串的動作和表情配合起來,十分傳神,實在是視覺享受。手語確實是一種豐富多彩的溝通方法,聾人精通手語,就能表達各種概念。從詩情畫意到技術性,從浪漫到幽默,從寫實到抽象,任何概念都可以用手語表達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