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賣為奴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
被賣為奴
《儆醒!》雜誌駐非洲通訊員報導
時維1745年,奧勞達·埃奎亞諾在現今稱為尼日利亞的東部出生。在那個時代,當地村民一般都是務農為生。整家人一同耕作,種植玉米、棉花、山芋和菜豆。男子牧放牛羊,女子紡織棉布。
在當地的農村社會裡,埃奎亞諾的父親是一位傑出的族長兼審判官。有朝一日,埃奎亞諾可望繼承父業。可惜這個日子從沒有來臨。埃奎亞諾在童年遭人綁架,並且被賣為奴。
在抵達海岸之前,他雖然多次易主,卻始終沒有遇上歐洲人。多年之後,他述說自己的觀感:「我一來到岸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茫茫大海;此外,還有一艘奴隸販運船停泊在岸邊,等待裝載黑奴。眼前的景象使我驚惶失措。不久,我給趕進船上,恐懼之感油然而生。有些船員隨即查看我的身體,又把我翻來覆去,為要看看我身上有沒有損傷。這時我真的相信,自己已落入邪靈的魔掌之中,這些妖魔鬼怪將要把我置於死地。」
埃奎亞諾環顧四周,看見「形形色色的黑人給鎖鏈拴在一起,他們雖然為數眾多,但無不垂頭喪氣、滿面愁容。」這個悲慘的景象把他嚇暈了。船上的非洲同胞使他甦醒過來,並且好言安慰。埃奎亞諾說:「我問他們,那些白人會不會把我們吃掉。」
奴隸船把埃奎亞諾運到巴巴多斯,繼而轉往弗吉尼亞,最後抵達英國。他成了船長的奴隸,跟隨主人遍遊各地。他學會閱讀和書寫,最終還可以付款贖身。在英國,他帶頭爭取把奴隸制度廢除。178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生平故事;由當事人撰寫有關奴隸買賣的親身經歷的傳記寥寥可數,這是其中(也許是最佳的)一部。
其他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並沒有這麼僥倖。奴隸船把他們運往大西洋彼岸,他們在船上受盡百般凌辱。他們被迫流落異鄉,與家人失散。奴隸販子把這些黑奴,連同他們的子女,當作牛群一樣販賣。為了增添自己的財富,主人不但剝削他們的工資,同時也迫使他們做苦工。奴隸一般都沒有權利可言,主人可肆意懲罰、虐待,甚或殺害他們。對大部分受壓迫的奴隸來說,惟一的解脫就是一死了之。
-
-
千百萬人淪為奴隸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
千百萬人淪為奴隸
在奧勞達·埃奎亞諾出生之前兩個半世紀,歐洲船隻已開始橫渡大西洋把非洲黑奴運往彼岸。事實上,奴隸制度在很早以前已經存在。不少人皆因戰敗被擄而淪為奴隸;然而,從古時起,擄賣奴隸在世界各地曾經盛極一時。
同樣,歐洲船隻尚未抵達非洲,當地的奴隸買賣已相當蓬勃。《新大英百科全書》說:「關於非洲黑人蓄養奴隸,古今歷史都不乏記載。……甚至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奴隸制度已到處可見;此後,販賣非洲黑奴在伊斯蘭世界也大行其道。」
就規模和持續時間來說,大西洋彼岸的奴隸買賣的確與眾不同。根據最可靠的估計,在16至19世紀期間,至少有1000萬個奴隸給運往大西洋諸國,在某些時候甚至多達1200萬個。
三角航線
哥倫布在1492年出發西航;不久之後,歐洲的殖民地居民便在美洲開採礦山和種植甘蔗。歐洲人除了強迫當地居民為他們勞動之外,還著手從非洲輸入黑奴。a在16世紀中期,運往大西洋彼岸的奴隸只屬涓涓細流;但到了埃奎亞諾的日子,即18世紀中期,涓滴已變為滔滔洪流——每年大約有6萬黑人被擄賣為奴。
一般說來,從歐洲出發的船隻會跟從三角航線。首先,船隻從歐洲啟航,南下到非洲,然後沿著中央航路(三角形的中央連接線)開往美洲。船隻最後會返回歐洲。
在航線的三個目的地,船長都會進行交易。從歐洲海港出航的船隻通通載滿貨物——紡織品、鋼鐵、槍械和酒精。船隻在非洲西岸停泊時,船長會用船上的商品,跟非洲的奴隸販子交換黑奴。船隻擠滿奴隸之後,就會開往美洲。在美洲,船長會把黑奴賣掉,然後給船隻裝滿貨品;所有貨品都是由奴隸製成的,包括甘蔗、朗姆酒、糖蜜、煙草和稻米等;從1780年代開始,棉花也成了交換品。船隻接著會返回歐洲,即三角航線的最後一段行程。
在歐洲和非洲的商人眼中,販賣人口是一門賺錢的生意;美洲的殖民地居民也有同感。然而,對淪為奴隸的人來說,無論是丈夫、妻子、父母還是子女,這樣的買賣既殘忍又恐怖。
奴隸究竟是從哪裡得來的?像奧勞達·埃奎亞諾一樣,有些人給拐賣為奴,但大部分奴隸都是在非洲部落交戰時俘獲的。奴隸供應者全是非洲人。專門研究奴隸買賣的歷史家菲利普·柯廷寫道:「不久,歐洲人就意識到,非洲兇險重重,大大危害他們的生命,所以不宜直接介入掠奴活動。有鑑於此,擄賣奴隸就成了非洲黑人的專職……。奴隸源源不絕地輸出;在這股人流當中,大部分原先都是戰俘。」
中央航路
前往美洲的旅程實在叫人毛骨悚然。一群群戴上腳鐐的黑奴被押送到岸邊,然後給關在石堡或細小的木板圍地裡,有時達數月之久。在這段期間,他們受盡折磨;因此,到開往美洲的奴隸船抵岸時,他們一般說來已變得渾身虛弱。然而,惡劣的情況還會變本加厲。
船員把他們拖進船上,並且脫光他們的衣服,讓船上的醫生或船長檢查身體。檢查過後,船員就給他們鎖上鐐銬,把他們押到底艙。為了謀取暴利,船長會想盡辦法,把更多奴隸擠進船艙。婦孺雖然得到較大的行動自由,卻往往遭受船員淫辱。
船艙空氣污濁,不時發出陣陣腐臭的氣味。埃奎亞諾描述自己的觀感:「船艙並不通風,天氣又悶熱,加上人數眾多,在這麼擁擠的環境下,我們簡直無法動彈,幾乎透不過氣來。我們汗流浹背,不久船艙就臭氣沖天,室內空氣惡濁,結果疾病蔓延,許多奴隸因此斷送生命。……婦女尖聲叫喊,垂死的病人痛苦呻吟,當時的景象實在恐怖得教人難以想像。」橫渡大西洋的行程歷時兩個月左右,有時會長一點;在漫長的旅程中,俘虜一直要忍受這樣悲慘的待遇。
船上的衛生環境非常惡劣,結果疾病猖獗。痢疾和天花都是常見的流行病,造成的死亡人數也很多。根據記錄顯示,到1750年代,船上每5個非洲人,就有一個死去。死者的屍體全部給拋落海中。
抵達美洲
隨著奴隸船駛近美洲,船員就為黑奴買賣作好準備。他們不但解開俘虜的鐐銬,還把這些黑奴餵肥;船員又給他們擦上棕櫚油,為要使他們看似健壯,並且遮掩他們身上的瘡疤和傷痕。
船長通常把俘虜拍賣,間中也會安排「搶購」,但買主必須事先付出定價。埃奎亞諾寫道:「信號一出(例如擊鼓聲),買主就馬上衝入禁錮奴隸的場地,挑選最合心意的商品。當時場面喧鬧,人聲嘈雜,非洲黑奴本已心驚膽戰,一看見買主的急切神色,恐懼之感就頓時大增。」
埃奎亞諾補充說:「這樣,買主就肆無忌憚地把這些非洲人的家庭拆散,迫使好友分離;大部分人從此跟親友永別。」在此之前,不管怎麼樣,有些家庭仍能患難與共,一起熬過可怕的海上旅程;如今他們被迫各散東西,這樣的打擊尤其慘痛。
勞動與鞭笞
非洲黑奴在種植園刻苦工作,除了生產甘蔗之外,還有咖啡、稻米、煙草和棉花。其他奴隸費力開採礦山。有些成了木匠、金屬工人、鐘錶製造工人、槍炮工人和水手。另一些奴隸替主人料理家務,充當他們的傭人、護士、裁縫和廚子。奴隸要清理土地,築路建屋和開鑿運河等。
然而,儘管奴隸辛勤工作,他們只是主人的資產;根據當時的法律,主人是絕對有權支配和處置自己資產的。不過,奴隸制度之得以繼續存留,並非僅靠主人剝奪奴隸的一切權利和人身自由,而是全靠鞭打黑奴,使他們屈從。主人和管工越苛待奴隸,奴隸就會越懾服他們。在他們的鞭撻下,奴隸飽受皮肉之苦。
為了防止叛亂和控制奴隸,即使僅犯了細小過失,主人也會凌辱他們,並且強加體罰。埃奎亞諾寫道:「[在西印度群島,]一般奴隸都打有烙印,印記通常是主人名字的起首字母,脖子也掛著沉重的鐵鉤。的確,為了無關緊要的瑣事,他們就給重重的鐵鏈鎖住,許多時還要戴上刑具。最輕微的過失也會招致……鐵口絡、拇指夾等刑罰。我目睹一個黑人因壺中的水沸溢出來而慘遭毒打,以致骨骼都給折斷了。」
有時奴隸憤然反抗。可是,大部分反抗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到頭來還是要遭受殘酷無情的刑罰。
[腳注]
a 關於大西洋彼岸的買賣,直接參與的歐洲國家主要有英國、丹麥、法國、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
[第5頁的圖片]
死者的屍體全部給拋落海中
[鳴謝]
Culver Pictures
[第5頁的圖片]
船員盡可能把更多奴隸擠進船艙
[鳴謝]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 /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Astor, Lenox and Tilden Foundations
-
-
他們怎能做出這樣的事來?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
他們怎能做出這樣的事來?
人們怎樣為奴隸買賣一事辯解呢?歷史家紛紛指出,在18世紀以前,幾乎沒有人懷疑奴隸制度是否合乎道義。《黑奴制度興衰史》一書評論說:「哥倫布無意中踏足西印度群島時,個別的教士曾暗示對強迫別人幹苦工一事感到有些不安,不過教會及其認可的著作卻沒有向打算移居當地的人指出,這樣做是有違道德的。……奴隸制度與整個歐洲社會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但從來沒有跡象顯示,這樣的制度應受到指責。」
由於大西洋彼岸的買賣進行得如火如荼,許多教士竟運用宗教論點來支持奴隸制度。《美洲奴隸制度》一書說:「[在美洲],基督新教的牧師帶頭為奴隸制度申辯。……以下的簡單概念可能是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宗教論點:奴隸制度是上帝的安排,讓異教徒得以認識基督教的益處。」
可是,奴隸卻經常遭受殘忍惡毒的對待,因此用所謂向人提供「基督教的益處」作為藉口,這實在是說不過去的。殖民地的奴隸主、歐洲的作家和哲學家於是斷言,黑人與白人是迥然不同的。《牙買加歷史》一書的作者愛德華·朗是種植場主,他評論說:「我們只要考慮一下這些人的本性,然後看看他們與其餘人類的差異,我們豈不應當斷定他們是屬於另一類嗎?」馬提尼克島一位總督把這種想法所導致的後果表達出來:「我不得不堅信,人應該把黑人當作野獸看待。」
最後,大西洋彼岸的奴隸買賣終止了,部分原因在於人們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加上提倡人道精神的組織又不斷為奴隸請命。非洲黑人自始至終都抗拒被賣為奴;到18世紀末葉,叛亂頻生。奴隸主發覺自己的處境岌岌可危,因此憂慮不已。此外,他們還分析,在有必要時雇請工人可能比蓄養奴隸更為合算。
與此同時,鑑於道德、宗教和人道理由,在歐洲和美洲,越來越多人支持把奴隸制度廢除。反奴隸制度運動的聲勢日益浩大。從1807年起,許多國家都紛紛立法禁止奴隸買賣;儘管這樣,奴隸制度的影響始終歷久不散。
《非洲人:三重產業》這部電視片集道出非洲兒女的辛酸:「奴隸買賣尚未開始,我們早已在……非洲居住。外族人抵達之後,就把我們一些同胞擄走。今天,我們各散東西,我們的後代遍及全球。」在南北美洲、加勒比海諸島和歐洲,原籍非洲的居民數以百萬計,這就是奴隸買賣所導致的後果。
關於大西洋彼岸的奴隸買賣,誰應當承擔罪責,人們仍然爭辯不休。非洲歷史專家巴茲爾·戴維森在《非洲黑奴買賣》一書寫道:「非洲和歐洲都難辭其咎。」
「願你的國降臨」
有一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這與人為統治有關。智者寫道:「我又看見日光之下所發生一切欺壓的事:受欺壓的流淚,卻無人安慰他們;欺壓他們的,手裡握著權柄。」——傳道書4:1,《新譯》。
在非洲的奴隸買賣開始之前,這些話早已寫成,但可悲的是,如今聽起來仍然是那麼真實。時至今天,受欺壓的和壓迫者仍然隨處可見,有些國家地區依舊保留著奴隸制度。基督徒深知,通過上帝的王國政府,耶和華很快就會『救援向他呼求的窮人,幫助貧苦無助的人』。(詩篇72:12,《現譯》)鑑於這種種理由,他們繼續向上帝祈求:「願你的國降臨。」——馬太福音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