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兒童飽受壓力,蔚然成風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兒童飽受壓力,蔚然成風

      「蘭迪!」麗塔大聲喊叫。當時麗塔正在返家途中,她在離家不遠之處看見兒子半懸在頂樓睡房的窗外,而窗口距離地下的水泥平台足足有8米。拉里在屋內聽見妻子狂叫,便急忙跑上樓,衝進房裡,用手抓著蘭迪,把他拉回屋內。蘭迪的父母要即時知道答案。「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他們難以置信地問道。「你這樣做本可以跌傷,甚至跌死!」「我想死,」蘭迪滿不在乎地答道。蘭迪只有五歲。

      從外表的各方面看來,蘭迪是個正常、健康的男孩子。沒有人會想到他竟然想死。不過,後來專家透露,蘭迪的內心其實受到很大壓力。

      像蘭迪一樣,今日有無數孩童成為巨大壓力的犧牲者。有些孩童由於找不到應付苦惱的方法,便試圖把煩惱壓抑下去。但是,遭壓制的情緒最終還是爆發出來。對有些孩童來說,無法用言語去紓散的緊張會造成身體不適,或者促成犯罪行為。對另一些孩童來說,壓力則積鬱在心而引發各種自暴自棄的行動,例如弄傷自己、飲食失調、濫用各種使人上癮的物品,以及甚至自殺。《危機中的兒童》一書說:「不少這些問題——尤其是自殺——一度被視為惟獨成年人和青少年才會遭遇的。但現在卻看來正逐漸蔓延到孩童身上。」

      『這樣的事怎可能發生呢?』成年人大惑不解地問道,『童年豈不是玩玩具和遊戲的日子嗎?豈不是歡笑和開心的時光嗎?』對很多孩童來說,答案是,「並不然」。朱利葉斯·西格爾醫生聲稱,「有人認為童年是只知歡樂不知愁的日子,這其實只是成年人捏造出來的故事而已。」兒童治療學家約瑟夫·盧波也對這個悲慘的事實表示同意:「我執業已有二十五年。今日我所診治的抑鬱兒童和青少年相當於以往的四倍。」

      究竟什麼因素使兒童遭受到前所未見的巨大壓力呢?有些什麼跡象可以作為警告信號?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許多飽受壓力的兒童?隨後的文章會解答這些問題。

  • 年紀雖小,壓力卻大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年紀雖小,壓力卻大

      「兒童的苦惱誠然細小,但兒童本身也細小。」——珀西·比希·謝利。

      請看看下圖的大禮帽。第一眼望去,帽子的高度看來大過帽邊的闊度。但其實兩者均是一樣。物品的大小是很容易看錯的。

      照樣,成年人也很容易看錯孩童所受壓力的程度。『孩子的難題根本微不足道,』有些人想道。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成年人不應當根據難題的大小去作判斷,」《兒童的壓力!》一書警告說,「反之要留意的是難題造成了多少苦楚。」

      許多時,孩子所感受的苦楚比成年人所意識到的大得多。一項研究證實了這點。該項研究訪問了一些父母,問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感情狀況有什麼看法。差不多所有父母都認為兒女「十分快樂」。然而,在兒女單獨接受訪問時,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不快樂」,甚至感到「苦惱」。父母大大低估了兒女所面對的恐懼。

      在另一項研究裡,山本馨博士訪問一群兒童,叫他們評估生活上20件事的壓力度,以七分為最高。然後他請一群成年人按照他們認為孩子的想法去評估同一組事件。在20件事中,成年人評估錯了16件!「我們大家都認為自己了解兒女,」山本博士總結說,「但我們時常並未能真正看得到,聽得出和明白到真正困擾孩子的事。」

      父母必須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人生的各種經歷:通過孩子的眼光。(請參閱附框。)在今日這樣行尤其重要。聖經預言「末世會有壓力巨大的危險時期來到,……難以應付,也難以抵受」。(提摩太後書3:1,《注釋本聖經》)孩童也免不了這些壓力,很多時他們更是主要的受害者。孩童所受的壓力有些僅是「隨少年而有的」,其他的則異乎尋常而值得特別留意。——提摩太後書2:22,《新世》。

      [第21頁的附欄]

      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事情

      父母身亡=罪咎。孩子想起以往自己有時對父母感覺不高興,罪咎感便可能油然而生。

      離婚=遺棄。孩子的想法是,既然父母能夠不再彼此相愛,也可能不再愛他們。

      醉酒=緊張。克勞迪婭·布萊克寫道:「在父母縱酒的家庭裡,每天都免不了恐懼、遺棄、拒絕、矛盾,以及實在或潛在的暴力。這絕不是健康的環境。」

      父母爭吵打架=恐懼。對24位學生所作的研究顯示,父母爭吵打架會使孩子感到十分緊張,甚至引發嘔吐、面部抽搐、脫髮、消瘦或增胖,甚至患上潰瘍。

      要求過高=挫折。「不論孩子往哪裡去,」瑪麗·蘇珊·米勒寫道,「他們看來都在父母指定的賽程上拼命奔跑。」父母向孩子大施壓力,要他們在學校,在家裡,甚至在遊戲中都出人頭地。孩子永無法得勝,賽程也永沒有盡頭。

      新生的弟妹=損失。現在父母的注意力和愛護分散了,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而非得了一個弟妹。

      學校=分離和焦慮。對艾美來說,離開父母去上學就彷彿每天都死去一點似的。

      錯誤=羞辱。安·愛潑斯旦醫生聲稱,由於孩童的自尊心不穩定,他們「往往把事情看得過度嚴重」。此外,這位醫生也發現,在促使兒童自殺的成因當中,羞辱是最常見的理由之一。

      殘障=挫折。除了同輩無情的嘲笑之外,身體有殘障或弱智的兒童可能還要忍受老師和家人的不耐煩。孩童由於能力限度而做不到的事,老師和家人就表示失望。

      [第20頁的圖片]

      老式的大禮帽

  • 虐待兒女的父母——最大的壓力來源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虐待兒女的父母——最大的壓力來源

      「既然[孩童]在家庭以外很少有可供參考的意見,因此他們在家裡所學到的事,不論是關於自己抑或關於別人的,都成了深深印在他們腦海裡的至理名言。」——蘇珊·福沃德醫生。

      一個陶匠能夠取一團黏土,加上適量的水,便把黏土塑造成精美的器皿。類似地,父母能夠塑造孩子對自己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憑著愛心、指導和管教,父母能夠幫助孩子長成為一個穩定、平衡的成年人。

      可是,很多時孩子的頭腦和心靈卻受到虐待子女的父母所模鑄。在感情和身體上遭受虐待,以及受人淫辱,會令孩子產生錯誤的思想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變得根深蒂固、難以矯正。

      感情虐待

      說話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頭還厲害。賈森說:「就我記憶所及,[媽媽]天天都對我說,她但願我沒有出生就好了。」卡倫則回憶說:「我經常受到指責,說我是個壞蛋,或者說我沒有用。」

      孩子通常會相信自己所受到的責罵。一個男孩子若經常被人罵是蠢才,他就可能終於認為自己很蠢。罵一個女孩沒用,她就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沒用。孩童的洞察力有限,往往察不出什麼話是對的,什麼話只是言過其實或根本毫無根據。

      身體虐待

      喬回想父親對他所施的身體虐待,說:「他會開始毆打我,直至把我揪到牆邊為止。他會繼續大力打我,打到我頭暈眼花……。最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什麼事會激怒父親,令他大發雷霆!」

      傑克經常被父親毆打。有一次,當時他只有六歲,父親甚至把他的手臂打斷。「我不肯讓他、妹妹或媽媽看見我流淚,」傑克回想說,「我剩下的自尊,只有這一點兒了。」

      《在破碎之地成為堅強》一書指出,童年所受的身體虐待可以比作「每天、每週或每月都遇上交通意外」。孩童從這些虐待所學到的教訓是,世界是不安全的,誰都不可信賴。除此之外,暴力往往引發暴力。「要是大眾沒有保護兒童免受虐待,」《時代》雜誌警告說,「終有一天,大眾會反過來需要有人保護他們免受兒童傷害。」

      受人淫辱

      據一項統計透露,三分之一的女孩子和七分之一的男孩子未到18歲便曾被迫從事性行為。大多數孩子都默默忍受。《危機中的兒童》一書評論說:「像在戰場上失蹤的士兵一樣,他們[受淫辱的兒童]長年迷失在充滿恐懼和罪咎感的精神森林裡。」

      「我因為父親淫辱我而恨透了他,但同時又因為我恨他而充滿罪咎感。」路易絲說,「我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為兒女本應愛父母才對,但我卻並非時時都對父母懷著愛意。」既然最應愛護孩童的人反倒成為侵犯他們的人,孩童感覺困惑矛盾自然不難理解。貝弗莉·恩格爾在《有權享有純真》一書裡問道:「父母本應愛護我們,但卻竟然對我們漠不關心,我們怎能夠接受這件事實呢?」

      受人淫辱可以使孩子的整個人生觀都受到歪曲。蘇珊·福沃德醫生寫道:「每個在童年受過淫辱的成年人都懷有童年遺下的感覺。他們自慚形穢、心灰意冷、覺得自己一無可取。」

      陰影不會自動消失

      「受到虐待或忽略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研究員琳達·T·桑福德寫道,「問題家庭也戕害孩子的頭腦。」孩子若受到虐待,不論在感情上、身體上,抑或受人淫辱,長大後就可能覺得自己無法討人喜歡,也毫無用處。

      上文提及過的賈森長大後毫無自尊心,以致被視為有自殺傾向。他時常容許自己陷於不必要的危險情況中,顯然他對自己的看法受到他母親的話所影響:『但願你沒有出生就好了。』

      喬回想自己童年在身體上所受的虐待說:「虐待的陰影並不會因為你離家或結婚就消失。我時刻懷著莫名的恐懼,而我亦因此憎恨自己。」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壓力使很多孩童長大後懷有受虐待的預感,於是他們作出嚴密的防範,但這種防範其實予人束縛過於予人保護。

      至於康妮,亂倫歪曲了她對自己的看法,成年之後更變得根深蒂固:「我仍然很多時認為別人能夠看透我的內心,知道我是個多麼可鄙的人。」

      各種形式的虐待都會造成有害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後可能變得難以消除。誠然,不幸的經歷是可以淡忘的。有無數在童年受過虐待的人都得以康復過來。可是,父母若體會到,孩子從出生之日便開始受父母所影響,日後孩子對自己和對世界的看法都深受父母所模鑄,就無疑會好得多。孩童在身體和感情上的福利,有很大部分操在父母手裡。

      [第23頁的圖片]

      說話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頭還厲害

  • 察看孩子內心壓力的信號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察看孩子內心壓力的信號

      「受壓力的感覺很少是自發的:這種感覺通常是對某些事件或情況的反應。」——麗蓮·G·卡茨博士。

      在一個濃霧的黑夜,飛機的駕駛員怎麼知道要朝什麼方向飛行呢?從起飛到降落,他都要倚靠信號。在大型的飛機上,駕駛室控制盤上有逾百種儀器之多,每種都傳達重要的訊息;一有問題,儀器便會向駕駛員發出警告。

      在我們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裡,成長宛如在暴風雨中飛行一般。從嬰孩到成年的航程中,父母可以怎樣使一切都順利進行呢?既然許多孩童並不會談及自己所受的壓力,父母就必須學會察看信號。

      身體「發言」

      很多時,孩童會透過身體傳達緊張的信號。心理壓力所引起的各種反應,包括胃痛、頭痛、疲勞、失眠和排泄失調等,可能便是信號,顯示孩子有點不妥。a

      極度的孤獨終於使莎倫失聰。由於害怕離開母親,艾美每逢上學就胃痛,約翰因為目睹雙親大打出手,心裡緊張,結果患便祕。

      十歲的阿斯莉受到性侵犯,結果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她回憶說:「我記得[在被強姦之後]我有一個星期沒有上學,因為我病了。」《兒女若受人非禮》一書解釋說:「受到侵犯的孩童精神負擔很大,這種緊張可以引致身體不適。」可能發生的病徵包括機能障礙、如廁時疼痛、反覆胃痛、頭痛,以及沒有明顯成因的骨痛或肌肉酸痛等。

      如果疾病看來是由心理壓力引致的,父母不應當把這種信號一笑置之。「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孩子是否假裝,」艾麗斯·S·霍尼希博士說,「重要的是促成難題的原因。」

      行動比言詞更響亮

      孩子行為上的驟變很多時是求助的呼喚。《訴說沮喪》一書指出:「一個向來品學兼優的學生若突然成績差了很多,就要小心留意;照樣,一個以往頑皮的學生若突然變得很乖,也值得留意。」

      七歲大的提邁,由於母親完全埋首工作,便一反常態,撒謊起來。六歲大的亞當突然變得粗魯無禮,因為他感覺自己處處比不上同學。七歲大的卡爾故態復萌,在床上撒尿;這其實表示他渴望父母的關懷,因為在他看來,父母如今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妹妹身上。

      自我摧殘的行為尤其令人擔憂。十二歲大的莎拉時常遭遇意外,但事情並不能僅歸咎於她笨手笨腳。自從雙親離異以來,她便不自覺地利用自己的受傷去試圖復得離開了的父親的愛護。因此,不論事情相當輕微,只牽涉到自己故意造成的細小損傷,抑或嚴重到企圖自殺,這些都是兒童遭受重大壓力的信號。

      從心裡說出來

      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因此,孩子的內心若充滿消極的感覺,就通常會由孩子的說話透露出來。

      洛蘭·斯特恩指出,「孩子回家時若說,『沒有人喜歡我,』他其實正表示他不喜歡自己。」照樣,自吹自擂也顯示同一的心態。雖然在表面上看來,孩子的態度與自卑剛相反。但是,誇耀自己的成就,不論是真正的抑或假想的,都可能是為了壓抑內心愧不如人的感覺。

      誠然,所有孩子都會生病,有時不守規矩,有時對自己失望。可是,這些難題若成為慣常的模式,而又沒有任何明顯的成因。父母就應當衡量一下這些信號有什麼含意了。

      瑪麗·蘇珊·米勒曾詳細審查過六名青少年的童年行為模式,他們都是嚴重暴力襲擊的罪犯。事後,這位研究者評論說:「難題的跡象十分明顯,而且已經存在多年,只可惜沒有人加以留意。成年人見到,但卻只是聳聳肩而已。」

      現在,父母比以往更需要提高警覺;一旦見到壓力的信號,就要迅速採取行動。

      [腳注]

      a 與假想自己有病的疑病症不同,心理壓力所引起的疾病是實在的。可是,病因卻屬於心理方面而非身體方面。

      [第24頁的附欄]

      腹中壓力?

      甚至胎兒也能夠察覺出母親所感受的壓力、恐懼和憂慮,因為後者透過血液裡的化學作用把這些感覺傳達給胎兒。「孕婦所感受到的每一點壓力,胎兒都感受得到,」琳達·伯德·弗蘭克在《在分裂家庭裡成長》一書中寫道,「雖然胎兒和孕婦的神經系統並沒有直接連繫,可是卻有一種單程關係存在於兩者之間,而這是無法斷絕的。」這點也許可以解釋《時代》雜誌所作的發現。根據《時代》雜誌透露,18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有大約百分之30遭受到與壓力有關的難題,由感情退縮至焦慮性神經症不等。弗蘭克的結論是:「苦惱不樂的婦人生下的嬰孩時常也是苦惱不樂的。」

      [第25頁的附欄]

      孩子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

      「要是我沉睡一百年,就會有什麼事發生呢?」萊蒂向父親問道。她父親以為這只是孩子的胡思亂想而已。但萊蒂卻不是說著玩的。數日之後,她吞掉了整瓶安眠藥而要入院急救。

      要是你的孩子心想或實際企圖自殺,你應當怎麼辦呢?「要從速尋求專家的協助,」《抑鬱——家庭須知》一書敦促父母,「處理自殺傾向絕非業餘人士所能勝任;即使人對抑鬱者深感關注,也不應當擅自處理。你也許認為自己已經說服抑鬱者放棄自殺的念頭,但他其實只是默默不語,把心底的感覺隱藏起來而已,直至最後突然爆發而導致可怕的結果。」

      憑著適當的治療,企圖輕生的孩子是有希望痊愈的。「企圖自殺的人大多數並非真正有意輕生,」以上引述的書刊評論說,「他們只不過希望痛苦終止而已。他們企圖輕生只是發出求助的呼喊而已。」在基督徒會眾裡,父母若不知道怎樣處理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可以從長老獲得仁愛的幫助和優良的聖經勸告。

  • 幫助兒女應付壓力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幫助兒女應付壓力

      「許多孩童需要向人傾訴的時候,卻發覺沒有人在家或在意。」——《抑鬱——家庭須知》。

      有人說得不錯,家庭是感情的實驗室,是心理的研究中心。在家庭裡,孩童可以測試自己的想法,觀察實驗的結果,然後開始就人生作出若干結論。父母可以怎樣確保兒女在一個健康而非壓力重重的環境下,進行這項至為重要的實驗呢?

      留心聆聽

      《危機中的兒童》一書敦促父母們說:「要與兒女保持對話。」對話是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生命線,尤其是家庭若發生了某種悲痛事件,兩者之間的對話尤其重要。千萬不要以為兒女一言不發,便是表示同意或作出調整。也許他正在抑壓焦慮,默然忍受。一個七歲大的女孩子的情形便是這樣。在她父母分居後的六個月內,她的體重增加了15公斤。

      「對話」一詞表示說話的不止一人,既是這樣,父母就不應當自己說個不停。里克和蘇珊那六歲大的兒子在家中變得膽大妄為,不受管束,他們向家庭顧問求助。顧問與他們一家人會談之後,留意到一件事。他說:「父母喜歡高談闊論,提出冗長而時常過多的解釋。此外,父母每每壟斷談話,而我可以看出兒女正變得不耐煩。」讓兒女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可參閱約伯記32:20。)他在難題形成的時候若未能訴說出來,後來他就可能實際做出來了。——可參閱箴言18:1。

      每逢需要對兒女施行管教,對話十分重要。兒女對於所受的糾正懷有什麼感覺?他明白為什麼要受到糾正嗎?不要單單告訴兒女他應該有什麼感覺,反之,要察出他內心的感受。要跟他推理,使他能夠作出正確的結論。「要提供值得深思的精神食糧,」伊萊恩·范特利·希姆伯格寫道,「但要讓兒女自行咀嚼。」

      要留意孩子的感覺

      有些父母喜歡說以下一類的話:「不要再哭了。」「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事情並不是真的這麼糟」等等。這樣的話其實會扼殺對話。相反父母留意到孩子的感覺而作出回應會好得多。「我看出有些事令你難過。」「你看來確實有點氣惱。」「我知道你一定感到失望。」這一類的話可以幫助雙方保持對話。

      關於這點,《怎樣說話才能使兒女傾聽;以及怎樣傾聽才能使兒女說話》一書的評論頗有道理:「你愈試圖驅除孩子的不樂,他反倒愈不開心。你愈能夠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緒,他反而愈容易擺脫。我認為你大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想有個快樂的家庭,你最好作妥心理準備,願意接受許多不快樂的怨言。」——可參閱傳道書7:3。

      表示同情

      「既然大多數成年人都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小朋友的世界,」瑪麗·蘇珊·米勒寫道,「因此除了自己的煩惱之外,他們很難想像別人的生活也有苦惱。」

      不錯,父母很容易忘記自己在成長期間所經歷的種種苦惱和憂慮,因此,很多時他們低估了孩子的感覺。父母應當記得,自己以往遭遇寵物死去、朋友逝世、遷往外地等打擊時有什麼感覺。父母應當回想自己童年的各種恐懼,甚至那些不合情理的憂慮。回想自己的童年乃是促使父母同情孩子的一個要素。

      以身作則

      你的兒女會怎樣處理緊張的情緒,至很大程度有賴於你身為父母立下什麼榜樣。你有訴諸暴力以圖減少緊張嗎?若是這樣,你的兒女若以類似的方式發泄焦慮就不足為奇了,你在大感氣惱時默不作聲嗎?若是這樣,你又怎能要求兒女信任你而坦白披露內心的感受呢?在你的家庭裡,各人是否把緊張的感覺藏在心裡而非坦率承認,設法處理?若是這樣,你的兒女在身心方面蒙受不利影響便不足為怪了,因為試圖把憂慮埋藏起來,通常只會加增其嚴重性而已。

      在一個充滿壓力的世界裡養育兒女的確為父母帶來獨特的挑戰。研讀聖經曾幫助許多父母應付這些挑戰。這乃是意料中的事,因為聖經的作者就是家庭生活的始創者。耶穌基督說:「上帝的智慧是從他智慧的果子顯明出來的。」(馬太福音11:19,《現譯》)藉著把聖經的原則付諸實行,父母們會發覺,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

      [第26頁的圖片]

      良好的溝通可以紓緩緊張

      [第27頁的圖片]

      男童倒瀉了牛奶,哥哥嘲笑他,爸爸卻表示諒解,溫言安慰他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